「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去治癒。」這是著名的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的名言。
大家都知道,童年的經歷對於任何人來說影響都很大。因為那是我們生命之初最脆弱的時期,幼小又無助。美滿和睦、充滿愛的原生家庭能在我們小小的心靈裡留下最溫暖的記憶。那種溫暖,讓我們有足夠的力量去面對成年後的艱難困苦。
反之,童年不幸的人沒有了這樣的溫暖記憶,這樣的精神力量,取而代之的可能是不幸童年生活和原生家庭在他們心裡留下的創傷,如果那種創傷太巨大、太深刻,就會需要他們傾盡一生的努力去治癒。
但是,真的能治癒嗎?
01
小雅是我原先一家公司的同事,也是我的好朋友。她曾經向我描述過她不幸的童年經歷,及由此給她成年後的生活所帶來的影響。
小雅七歲的時候父親患病去世,母親又患有心臟病。從小開始她就既要做家務,又要照顧患病的母親。家務從洗碗、打掃房間、洗衣服開始。隨著年齡的增長,她需要買菜,買日用品,到周末還要買大米、油鹽醬醋等(那時還沒有網購這種可以送貨到家的服務),包括換液化氣(那時都是罐裝的壓縮煤氣)。
小雅說很多時候她真的覺得實在做不動了,米也背不動,液化氣的小車也拖不動,但是沒有辦法,她媽媽有心臟病,真的幹不了這些。
而且這並不是小雅生活中最辛苦的部分,她最辛苦的部分是她母親,小雅母親經常會發心臟病。小雅說永遠也不會忘記半夜裡哭著去敲鄰居的門,請他們幫忙一起送母親去醫院,去了醫院還要忙著借輪椅陪母親看病。經常要忙一個通宵,天亮了自己又要去學校上學。
「天啊,你怎麼那麼辛苦。」我覺得小雅實在是太可憐了。「是的,可是雖然很辛苦,但並不是讓我痛苦的地方。就算父親去世,母親體弱多病讓我覺得非常辛苦,可那並不是痛苦,痛苦是我母親對我的辱罵。」
「你這麼懂事做家務,又照顧她,她為什麼要罵你啊?」「可能因為她心情不好吧,丈夫去世,自己身體又不好,但我也很無辜啊,我們家經常是她在一間房間罵,我在另一間房間哭。」
雖然沒有親身經歷,但我真的能想像小雅的痛苦和無助。小雅說有段時間她得過抑鬱症,特別想離開這個世界,但最後還是沒有勇氣。既不能幸福地生活,又不能決絕地離開,這句話應該是當時小雅最真實的生活寫照。
02
不得不說老天爺還是公平的,雖然給了小雅不幸的原生家庭,但也給了她樂觀堅強的性格,和高於普通人的智慧。
小雅從小到大學習成績都很優異,初中畢業直升重點高中,高中畢業保送重點大學。學業上的成功,學校裡好朋友的友誼很大程度上減輕了小雅在家庭生活中的痛苦。她說每個階段都會有好朋友在身邊安慰她鼓勵她,這也是她能堅持走下來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
很多次小雅在母親的辱罵聲中走出家門,她喜歡去附近的蛋糕店看師傅做新鮮的蛋糕,看小花園裡小朋友們玩耍嬉戲,看那一朵朵盛開的鮮花……,小雅覺得世界上還是有太多美好的事物值得她留戀,於是擦乾眼淚回家繼續往日的生活。
一直到小雅33歲時,她母親去世了。小雅那時和我說,她有種獲得新生的感覺,也突然想戀愛和結婚了。好像所有讓她孤獨無助、絕望、痛苦的理由都不復存在,她不再泅渡於無盡的黑暗,整個世界都亮了起來。
03
現在小雅36歲了,也有了穩定的戀愛對象,我對她說:「真好啊,你終於過上正常的生活了。」她只和我說了一句話:「你知道嗎,前兩天我看了一部電視劇,裡面有一首歌,我聽了歌詞就淚如雨下:'這世界上什麼最難忘呀,那就是媽媽的愛……'」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所造成的傷害真的是很久遠。小雅還是幸運的,頑強地挺了過來,儘管那種傷害造成她內心一個永遠也不能癒合的傷口,無論她今後的生活有多幸福。成功的事業,健康的身體,理想的伴侶,可愛的孩子,都不能治癒。
她會永遠都在治療這個傷口的路上踽踽獨行。
-END-
【作者的話】前幾天看到了一篇寫關於原生家庭對人一生影響的文章,底下有很多網友留言。其中一個女孩的留言讓我印象深刻:「原生家庭所帶來的痛苦是無法向外人表述的,真的是生不如死。」我很想安慰她,她並不孤單,因為有不幸原生家庭的人太多了,他們中大多數還是能頑強地生活下去,儘量過上正常的生活。把往日的苦難變成人生的財富,以前有多痛苦、多絕望,現在就有多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