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爍吼孩子又上熱搜:原生家庭欠你的,你要自己找回來

2020-12-26 騰訊網

文 | 魚白 · 主播 | 亞楠

十點讀書籤約作者

別把你的創傷,複製到孩子身上

大家晚上好呀,我是梅也~

前段時間, 「小包總」楊爍又上了熱搜。

他帶著兒子參加綜藝節目《一起出發吧》,完美演繹了一個「暴躁、易怒、打壓孩子」的父親形象。

在選房子環節時,節目組在所有房子裡,刻意安排了一間最 「差」的房子。

偏偏,兒子楊雨辰就選中了這個 5 號房。

楊雨辰說,5 是他的幸運數字。

選好房後,楊雨辰就迎來了自己的噩夢。

房子地處高海拔區域,空氣稀薄,體力消耗極大。

節目組的人提醒楊爍說:「孩子小,不舒服可以抱一下。」

但楊爍把一切辛苦,全都歸因於兒子選錯了房。

「5不是你的幸運數字嗎?」

「下次你選幾號?」

「1 號。」

「下次 1 號在最遠。」

當著孩子的面,他對節目組說:「不要管他,他自己選的。」

幫兒子洗腳時,兒子沒說「謝謝」,他就怪孩子不感恩,自己白付出了。

他一邊表揚別人家的孩子,一邊貶低自己的兒子不如人家。

整個錄製過程中,7歲的楊雨辰壓根不敢和爸爸親近,他小心翼翼、一臉害怕的模樣,讓很多人心疼。

我們不禁感慨,為什麼楊爍會用這種「打壓」方式對待自己的兒子呢?

這背後的原因,和他的原生家庭有關。

楊爍說,小時候他是被父親打大的。

曾有一次他又被父親打了,連椅子都被打壞了。

父親的嚴苛暴力,讓他害怕,而他又在無形中,把自己的遭遇,複製到了兒子身上。

國內創傷治療專家施琪嘉教授說過:

一個人早年遭遇的創傷,沒有妥善處理,即使現在看起來相安無事,但遲早會發作,要麼傷害他人,要麼傷害自己。它還會縱向傳遞給孩子,養出受傷的小孩。

自己痛過,就該懂得,不要再把這份痛,延續到下一代身上。

你的原生家庭,就是你的宿命

有句話說:「所有被原生家庭傷害過的人,窮其一生,也未必能走出傷害。」

《奇葩說》辯手姜思達曾在節目上爆料說:「我沒有安全感,很難相信別人。哪怕這個人再熟,我都沒有辦法特別百分之百地把自己的心交給對方。」

在他的記憶裡,家不是溫馨的地方,而是冰冷的戰場。

父母總吵架,別人的家裡歡聲笑語,自己的家裡劍拔弩張。

父親喜怒無常,動輒為了一點小事就要打他,他一直戰戰兢兢,活在恐懼之中。

姜思達說:「爸爸說過我是他最重要的人,但我沒有看出來。」

他知道自己膽怯、自卑,還自我厭惡,卻又無力改變。

面對鏡頭回憶往事時,他控制不住情緒痛哭起來,就像多年前那個被父親打罵後慌亂的小孩。

如今的他,不管取得了多大的成就,有了多少粉絲、拿了多少獎項,都無法彌補原生家庭帶給他的挫敗。

那些來自原生家庭的傷口,日久經年,仍難以癒合。

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童年幸福,成年後容易重複幸福,而一個人童年不幸,成年後也會重複不幸。

而一個人最大的不幸,就是要用一生來擺脫原生家庭。

你並沒有錯,別讓原生家庭傷害你

今天呢,梅也就要為大家推薦美國心理學家貝弗莉·恩格爾的經典作品《這不是你的錯》。

《這不是你的錯》中有一個觀點我很喜歡:

童年期遭遇過父母虐待或漠視的人,可能一生都會活在羞恥的陰影下。

這裡說的虐待不只是身體上的,更多的是心理上的虐待。

被虐待的孩子普遍會認為:「如果我聽話一點,爸爸就不會打我了。」

「爸爸媽媽之所以這麼對我,是因為我不值得被愛。」

當他們遭受傷害又無力自保時,就會產生羞恥感。

這份羞恥感,會給它們帶來很多傷害:

第一,自我評批和自我責備。這裡不是指正常的反省,而是過度的自我反省,不允許自己犯錯,一旦犯錯就拼命責怪自己。

第二,自毀行為。比如用香菸、酒精傷害身體,有數據顯示,在濫用酒精和藥物的人中,三分之二的人都在童年遭受過虐待或漠視。

第三,認為自己不值得擁有美好的事物。明明是靠自己的能力取得了成就,但總覺得自己不配,認為他人不會喜歡真實的自己。

第四,喜歡取悅別人。是一個不懂拒絕的老好人,對別人的讚美和認同有強烈的上癮感。

第五,重複虐待循環。有數據表明,在美國受虐婦女收容所中,有90%的女性在童年時期遭受過虐待或漠視;而另一些則是通過羞辱、貶低自己的伴侶和子女,依靠施虐來擺脫自己的羞恥感。

當我們無法從原生家庭中得到尊重關愛,當我們遭遇到父母的虐待或者冷漠,我們就會自我否定,甚至自我傷害,不僅如此,我們還會讓這份傷害,代際循環,讓悲劇繼續發生在下一代身上。

這才是最令人恐怖的地方。

換句話說,曾經的受虐者,變為如今的施虐者。

誠如書中所說:一個人的命運,根源在原生家庭。

每個遭遇原生家庭傷害的人,都是無辜的,是沒有錯的。

我們大可不必因為原生家庭的傷害,就活在羞恥感中。

扔掉羞恥感,從原生家庭的沼澤中走出來,我們才能自我治癒,避免悲劇在新生家庭中再次上演。

擺脫原生家庭,讓人生重新上路

東野圭吾說過:

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是父母無法選擇,發給你什麼牌,你只能儘量打好它。

央視主持人董卿,提及兒時父親對她嚴苛的管教時,也曾落淚。

從小到大,父親對她十分嚴厲,從來不會表揚她,只會說她這個不行,那個不行,忽略了她內心的感受,導致她缺乏安全感,沒有自信。

長大後,董卿逐漸理解了父親的苦心,她說,如果沒有父親的嚴加管教,她也學不會堅持和忍耐,也不會有強大的內心和今天的成就。

所以,如果你也曾被原生家庭傷害,請換個態度,自己勇敢走出來。

在《你並沒有錯》中,貝弗莉·恩格爾推薦了一個方法叫自我悲憫,它可以有效地幫助我們擺脫羞恥感。

它包括五方面:自我理解、自我寬恕、自我接納、自我關愛、自我鼓勵

這五點歸根結底,就是接納自己,愛自己。

而自我理解,是接納自己的首要一步。

試著列出那些讓自己感覺最羞恥的事情,比如酗酒、被人虐待或者虐待他人,再去尋找事件背後的源頭:

你打罵孩子,是因為你曾經遭受父親的暴打。

你酗酒,是因為自己的母親酗酒。

當你意識到這些讓你羞恥的事,都情有可原時,你才不會苛責自己,你才會認識到錯誤並且承認,你已經傷害到自我和他人。

有了自我理解,我們才能自我接納。

我們才能敞開心扉,接納自身的缺點和過錯,對自己說:我承認我不完美,但我接受這樣的自己,我原諒自己,我會越來越好。

如果原生家庭傷害了你,告訴自己,你並沒有錯,拋棄羞恥感,放下傷痛,善待自己。

因為曾經被家傷害過,我們更值得被全世界溫柔以待。

別讓過去的時光,左右你餘生的幸福。

請收拾好你的心情,帶上你的人生,重新上路。

-圖片來源-

部分來源於視覺中國

-作者-

-主播-

相關焦點

  • 【個人成長】原生家庭欠你的,你要自己找回來
    「柔弱的妹妹得到了父親的偏愛」「一起跳舞的女孩們各有出路,她最優秀也最努力,卻在被利用完後被辭退」「連跟她看起來這麼像的惠子,也有老公在家裡對她溫柔的說『你回來了』」 而松子卻一無所有,她在無數次絕望中仰天長嘯:「為什麼?」、「為什麼?」
  • 楊爍帶娃上節目,被罵上熱搜:嚴格不可怕,就怕莫名其妙兇孩子
    演員楊爍就因為對兒子太過嚴格,導致被罵上了熱搜。楊爍看到兒子懶散的樣子,開始呵斥,一遍又一遍地兇他,語氣也極為嚴肅。孩子被爸爸嚴厲的教育方式嚇到了,不敢說話,乖乖地把包背好。 相比節目中餃子等其他孩子,楊爍的兒子明顯地安靜許多,而且不自信,回答問題時也唯唯諾諾、膽戰心驚,很讓人心疼。楊爍的這種教育方式引發了廣大網友的不滿。
  • 「嚴父」楊爍被罵上熱搜,挫折教育惹怒網友,好孩子不是兇出來的
    其中各種親子互動的小細節也讓大家看到了明星家庭的育兒方式,引發出許多對育兒的思考與討論。嚴父楊爍莫名兇孩子,被網友罵上熱搜「路都不會走嗎?跑回去!重走!」楊爍在某綜藝中厲聲對兒子說道。節目中楊爍對兒子的表現非常不滿,不斷對兒子提出各種要求,「包背好!」「腳尖衝前!」「回去重新走!」同時在鏡頭前大聲呵斥兒子。
  • 孫儷飾演「樊勝美2.0」:原生家庭的爛牌,你要逼自己打成王炸
    在最近播出的劇集中,慢慢揭開了她原生家庭的面紗。她努力賺錢是因為她「欠」人錢,她欠一名叫「潘貴雨」的人100萬。潘貴雨不是別人,正是「生她的人」。和蘇明玉、樊勝美一樣,房似錦出生在一個糟糕的原生家庭,她本名房四井,是房家扔在井裡沒死、排行老四的姑娘。
  • 教育孩子像軍訓!楊爍這令人窒息的父愛 連陳小春都看不下去了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教育孩子像軍訓!楊爍這令人窒息的父愛 連陳小春都看不下去了 不得不說,親子綜藝確實很火,《爸爸去哪兒6》在國際版上更新,改名叫《一起出發吧》。內地觀眾都看不到但依舊火到上熱搜。
  • 11歲男孩將父母告上法庭:糟糕的原生家庭,究竟有多可怕?
    這樣的家庭,卻有7個孩子。妹妹來了第一次例假,父母知道後就把她賣給別人當「童養媳」,竟然只為了從雜貨店換來幾隻雞、一些錢,貼補家用!贊恩絕望,離家出走,最終也沒能擺脫家庭陰影,無可奈何的他把父母告上法庭,理由是:「他們生了我」。
  • 給優寶的第一封信:原生家庭欠你的,可以通過後天努力來完善
    正視原生家庭爸爸放假的第三天我們一起回到了外婆家,外婆提前生好了火爐,家裡非常暖和,聽說你可以玩氣球,寒冷的冬天,外婆在你睡覺時騎著三輪車跑遍了縣城買回來了紅色的氣球。「原生家庭」這個詞出現之後,我們都習慣性的將自己的不足與缺失歸結於原生家庭,於是「童年陰影」似乎影響著我們一生,我們習慣性的把自己的不如意不幸福歸咎於童年創傷,認為一切糟糕的境遇,都應該由原生家庭、由父母來買單。
  • 《都挺好》蘇明玉用一生擺脫原生家庭的陰影,3個方法與自己和解
    「我要你生我養我了嗎?你把我生下來就要負責,不是光圖快活!」蘇明玉對著重男輕女的母親含淚一頓大吼,換來的是一記響亮的耳光!《都挺好》中的蘇明玉,從小被忽視,只因自己是女孩。為了大哥去美國讀書,把她的房子賣了。
  • 原生家庭如何影響孩子的一生?
    第五條,家長對待孩子的方式很大程度上是受原生家庭的影響。 我在原生家庭是怎麼體驗的,我就會用相似的的方式、相同的方式去對待我的孩子。 這就是原生家庭的影響,而且遠遠不止這些,我只是把重點拿出來跟大家說。
  • 唐嫣「儀態」上熱搜,形態堪比豪門小公主,原生家庭更讓人羨慕
    演員唐嫣出席活動因儀態上熱搜,臺下的唐嫣腰背挺直,坐相端莊又優雅,目光溫柔地看著臺上,時不時地會禮貌鼓掌,這形態簡直可以說是豪門小公主本人了。有網友評論:好家教是裝不出來的,之所以唐嫣有這麼好的家教與唐嫣的原生家庭有直接關係。唐嫣的爸爸從小對女兒要求超嚴格。唐嫣小時候吃飯分心時,爸爸都會敲女兒筷子,提醒女兒好好吃飯。
  • 逃離原生家庭的傷痛、有毒父母的控制,心理學家3步教你自己治癒
    這個體系並非你的父母所發明,而是從先輩那裡繼續的一整套逐漸累積而成的感受、規則、交流、觀念。」--《原生家庭》 健康的和有毒的家庭體系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家庭成員作為個體,擁有多少表達自己想法的自由度。健康的家庭推崇個性、個人責任和獨立,鼓勵孩子發展自己的滿足感和自尊心。
  • 孩子,願你有一個再生家庭
    這要從我的原生家庭說起,說到原生家庭,首當其衝就是父母,我有一對父母,使我背負了30幾年的原罪,心生鬱鬱寡歡,卻無從傾訴20年。我的父母和別人的不一樣,依賴性強,喜歡錢,動不動就吼,最令我無解的是,我是不是親生的。
  • 淺談原生家庭對個人成長的影響
    別忘了,我們的父母一樣是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的孩子,一樣我們會帶著祖祖輩輩留存下來的痕跡。原生家庭的影響就是這樣一代傳一代的。在我的記憶中,母親是一個特別愛嘮叨的人,凡事總喜歡找個理由嘀咕幾句才叫痛快。幾天前早晨,吃完早餐,我帶著寶寶在屋裡玩耍,媽媽叫著我指著客廳的桌子上對我說,你看你看,把桌子上擺成這樣,都是你的東西。
  • 不要輕視「原生家庭」對你的影響
    來自讀者的留言:從小父母就對我十分嚴厲,在家庭當中,我幾乎沒有選擇的權利。小到吃什麼東西,穿什麼衣服。大到讀什麼學校,考什麼專業,找什麼工作,找什麼樣的戀愛對象,父母都要一手包辦。對於一個年齡比較小的孩子來說,家庭,便是自己的全部。原生家庭,是我們第一個接觸到的「小社會」,會直接影響著我們,如何去看待生活和社會。在社會當中,很多職業都需要考證書,而父母卻不需要持證上崗,有很多的父母,其實並不知道如何教育和培養孩子。
  • 楊爍節目裡打兒子?包貝爾出手阻攔,知道真相後網友笑炸了
    這幾天,全網都在diss楊爍,因為他教育兒子楊雨辰的過程引起了大家的極度不適。 別人家的爸爸都是父愛如山,只有楊爍對兒子的父愛如山體滑坡。 昨天更有#包貝爾以為楊爍打孩子#話題上了熱搜。
  • 從樊勝美到房似錦,原生家庭,真的是甩不掉的狗皮膏藥?
    傳統心理學認為,人的性格和行為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從小生長的家庭決定的。最具影響力的,要屬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了。他認為,人的心理包括意識和無意識,而無意識中的潛意識雖不易被人們察覺,卻可以支配人的一生。這種「潛意識」的構建,很大程度上受個人成長經歷影響。
  • 原生家庭就是一個人的宿命嗎?
    戲劇來源於生活,《歡樂頌》裡的樊勝美,《都挺好》中的蘇明玉,《安家》裡的房似錦都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她們的原生家庭想必大家都已經領略過了。劇中的人無論她們表面上看起來再怎麼堅強,背後都承受著原生家庭帶來的痛,而這份痛無人能分擔,唯有自己去承受,消化。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她們是怎麼做的吧!
  • 楊爍|有多少不靠譜男人,自以為是好爸爸?
    每次陳小春說「我愛你」,他都會加一句「永遠」許久未見的 jasper 也參加到新一季的節目中,他還是一如既往的紳士,而且也更活潑、更開朗、更體貼了。他勸包貝爾女兒包餃子吃飯的片段還登上熱搜,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最後用行動帶起餃子的食慾。除了老朋友陳小春,這一季還有包貝爾、楊爍、耿樂和實習爸爸何猷君。
  • 具荷拉遺產繼承陷糾紛:不被原生家庭愛過的孩子,到底有多苦
    前一陣,已故韓國女星具荷拉的哥哥因遺產繼承起訴其母親的新聞上了熱搜。具荷拉於2019年11月24日自殺身亡,根據韓國的法律,具荷拉的親生父母有權各自繼承具荷拉50%的遺產,荷拉的母親也表示,她應該得到50%的遺產。然而具荷拉的父親和哥哥卻不接受,他們表示:荷拉的母親在荷拉只有9歲的時候就離家出走,之後再也沒有管過荷拉。
  • 把佟麗婭放棄的角色演上熱搜!童瑤終於憑演技讓觀眾記住了?
    ,遇到一群自私家長背地裡建群要趕走另一個生病的小孩,大多數家長跟著附和,只有顧佳站出來表態反對,結果自己的孩子被針對,聚會時兩個貴婦把她孩子關在黑乎乎的房間裡。,平層豪宅其實略微超出了他們家的承受力,她堅持要買,並不是為了物質享受,而是要送兒子上對面更好的幼兒園,讓兒子就能從小接受雙語教育,為將來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