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倩
上海市教委【家庭教育指導師培訓項目】特邀導師
愛自己成長學院創始人
資深薩提亞模式家庭治療師
12月23日,未來春藤邀請趙倩Eva老師為春藤的家長們帶來一堂《原生家庭如何影響孩子的一生》直播講座。
直播中,Eva老師帶領家長們層層深入,解開了家庭互動關係的奧秘。
下文為本次直播課的乾貨整理。
歡迎各位,我來簡單地介紹一下我自己,我是一個家庭治療師,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
每個學校都會有心理老師、德育主任,包括分管家庭教育的校長,他們會有一個家庭教育指導師的培訓項目,我是這個項目中的培訓導師之一,特別高興跟未來春藤的家長們進行分享,講一講原生家庭怎麼去影響孩子的一生。
一、什麼是系統?
我們都知道,家庭對孩子是有很多的影響的。現在很多媒體給我們很多信息,每個人都暴露在媒體中,都已經了解到了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
今天我們就細細地說一說關於原生家庭,關於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同時也請大家思考另一個視角,就是原生家庭對孩子造成影響的時候,其實我們也是被影響了。
先來說一說原生家庭和新家庭有什麼不同。
原生家庭就是我所在的家庭,我和父母所在的家庭就是我的原生家庭。
接下來我跟先生結婚,有了兩個孩子,這個家庭對我而言是個新家庭,而對我的兩個孩子而言是原生家庭。
我們在原生家庭中常常會學到好多東西,好多傳承,好多模式,因為那就是我們接受教育學習的重要場地,每個人也會把這些傳遞到新的家庭中,又變成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化傳遞的過程。
但凡談到原生家庭,其實我們在講一個系統,在講一個哲學的觀點。
好多年前生物學家觀察到一個現象,他觀察到一個地區兔子的數量是以正弦曲線的形狀呈現的。有的時候兔子數量特別高,下降後再高,再下降後升高,然後下降。
生物學家就想,是不是兔子數量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它會有什麼傳染病?
同一個地區的另外一群生物學家在研究狐狸,他們研究發現,狐狸的數量也是一個正弦曲線,是不是很有趣?
他們並不知道這裡面的關聯是什麼,直到有一天,兩份報告都放在同一個生物學家面前,他發現兩個曲線是如此匹配:兔子高的時候,狐狸其實會低;兔子下降的時候,狐狸會上升。這是為什麼?
你看,這就是系統。系統和家庭也是息息相關的,待會你就會知道。
當兔子很多的時候,兔子多是因為沒有天敵,它的天敵是狐狸。狐狸少,兔子就得到了快速繁殖。
當兔子開始多起來的時候,狐狸的口糧就增加了,然後狐狸開始增加,兔子開始減少。
等到狐狸很多了,兔子不夠吃了,然後兔子的數量就下降,同時也伴隨著狐狸的增加減少,最後兩條曲線就會這樣相交。
狐狸和兔子是一個小的生態系統,就跟我們的家庭中也有著千絲萬縷的微妙聯繫一樣。
大家一定聽說過一個詞叫「蝴蝶效應」,是1963年的一個氣象學家發明出來的。他透過一個計算機的模擬發現,一隻亞馬遜的蝴蝶輕輕地扇動了翅膀,兩周之後可以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
「蝴蝶效應」講的也是系統,蝴蝶的翅膀發生了一個微小變化,它能夠引起氣流的變化,它能夠影響到幾千公裡之外的一些巨大變化,這個就是系統。
在這講一個好消息,在原生家庭中,如果我們想要優化升級,不需要大的改動,因為很小的改變就會引起很大的改變。
二、原生家庭的影響
原生家庭能夠給孩子帶來什麼影響,我總結了五條。
第一條,原生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二個子宮。
很有意思,你看大自然中所有的動物,小豬、小羊、小鹿、小狗,從媽媽肚子裡出生之後,沒幾個小時它們就可以蹦蹦跳跳的,就可以獨自覓食去了。
可是人類的嬰兒不是這樣子的,人類的嬰兒需要在媽媽這裡,在家庭裡被呵護很久,然後他才能慢慢地自己吃飯,幾乎到一歲才能夠走路。
幾乎所有的動物中,人類是最需要家庭的。
你看袋鼠,你有沒有發現,小袋鼠從媽媽肚子裡出生之後,它可以進一個育兒袋,育兒袋就像是第二個子宮一樣。
人類的第二個子宮就是家庭。在這個家庭裡面,我們會接受教育,會被哺育,會得到生理上的支持,同時也會得到情感上的支持。這就是家的作用。
家不僅僅只是提供生理的支持,還提供很多情感的支持。生理的支持讓你可以活下去,可是心理、情感的支持會讓你活得好。
第二條,孩子用感官學習,感受到的、體驗到的是最真實的。
比如當我們跟孩子說「我愛你」的時候,他聽到了這句話,可是如果想讓他接受這個信息,他還需要感受到爸爸媽媽是愛自己的。
如果我們嘴上說著「我愛你」,可是遇到事情的時候我們又很強烈地批評他、譴責他,你覺得用感官學習的孩子學到的究竟是爸爸媽媽愛自己,還是爸爸媽媽沒有那麼愛自己?
很有意思,6歲之前的孩子用感官學習,他感受到和體驗到的都是真實的。
所以更多的時候孩子是很敏銳的,甚至比成年人還敏銳地去理解親子互動中的真實感受。
第三條,孩子在原生家庭中像海綿一樣學習,有資源也有限制。
海綿有吸水的功能,孩子也會像海綿一樣狠狠地從外界吸收,好的也學習,壞的也學習。
這一點是大自然設定好的,就是為了讓人類去學習、去生存的。
在學習的過程中,孩子既有很多的資源,能夠學會怎麼樣更好地生存,同時也有很多的限制,尤其是來自於父母的限制。
如果父母並沒有意識到這是對自己的限制,然後就會直接傳給下一代。
我舉個例子,如果一個家庭中的爸爸或媽媽害怕衝突,當衝突來的時候,他們趕緊息事寧人。但是如果他的孩子特別有力量,不怕跟別人衝突,這個爸爸或媽媽會覺得這是好事還是壞事?
很顯然,家長害怕衝突,那是因為他自己有限制,所以當孩子有衝突的時候,他就會告訴孩子「算了」,而不會去欣賞孩子有邊界、有力量、不怕人、不可以被別人欺負的優點。
如果一個家長更多是隱忍的,他怎麼可能欣賞孩子很奔放、很自由?不會的。如果一個家長好多的限制,而且他自己並沒有意識到,他就會像天花板蓋子一樣去限制孩子,孩子就會像海綿一樣,所有的資源學來,限制也學來。
第四條,孩子在原生家庭中的體驗直接成為他自己對自己的體驗。
這是啥意思?就是說如果孩子在原生家庭中感受到被愛,全家人都很愛我,他長大了之後來到人際中,他也會感覺到我是被愛的,會有很多人幫助我、支持我。
在臨床中常常會遇到這樣的例子,一位女士都到很大年紀了,擁有很多的成就了,她依然會覺得自己在人際中不那麼受歡迎。
我們探索之後發現,她有一個信念,那就是「我並不是很受歡迎」。這個信念是從哪來的?歸根結底就是她在原生家庭中的體驗。
在原生家庭中,她體驗到自己的出生可能並不是很受歡迎,或者大家很多時候會覺得在多子女家庭中,好像多了一個孩子就多了一點零碎,她體驗到是這樣的。
如果讓她直接去問父母,她父母當然不會承認了,還會說「沒有,我們很歡迎、很高興你的到來」,可是她體驗到的不是這樣的,她體驗後就會有一個大腦的加工編程,然後就成為她生命的主要程序。
每個人都有個程序,這個程序就是生命的前6年在原生家庭中編出的程序,編到這個程序之後就成為我們的主要程序。
那也有可能是你遇到一個老師,這個老師沒有很尊重你,或者羞辱你,或者不懂得怎麼教育孩子,他用很粗暴的方式對待你,這些關鍵事件也有可能被編到我們的程序中,成為我們自己的程序。
再舉個例子,如果你常常會覺得大家怎麼都欺負我,其實並非是到了任何一個場合,別人都只欺負你,而是你內在跑的程序就是這樣子——不管別人怎麼對我,這個程序一跑,都變成了別人欺負我。
請大家去覺察一下,我們自己是有程序的。
也請大家去檢查一下,我們也正在給我們的孩子編程。現在已經很晚了,8點多鐘你本來可以看書、看電視、帶孩子講故事之類的,但是你沒有,現在你在參加直播,你在學習,所以請大家欣賞一下自己,你是一個多麼愛學習、願意為孩子去投入時間的家長。
你的這些成長,你的這些打開自我的信念,你在自己身上做的工作,同時也會為孩子打開一個更廣闊的通道。
第五條,家長對待孩子的方式很大程度上是受原生家庭的影響。
我在原生家庭是怎麼體驗的,我就會用相似的的方式、相同的方式去對待我的孩子。
這就是原生家庭的影響,而且遠遠不止這些,我只是把重點拿出來跟大家說。
三、家庭基本三角關係
不管家庭中有多少孩子,都有一個父親、母親和孩子的三角關係。
請大家猜猜看,在6歲之前這麼重要的時間中,你知道孩子的重要照顧者跟孩子可能會有多少次互動嗎?
有專家統計,父母跟孩子之間的互動是超過一百萬次的,而且每個互動中都包含好多的模式。在這些模式中孩子就學會了「我是誰」,「我怎麼去看待自己」等等。
父母跟孩子之間的三角關係的互動也蘊含著大量的信息。我給大家看一張很有意思的圖。
這是一張家譜圖,也是在家庭治療的過程中一定會畫的一張圖,待會你可以為自己畫一張,也可以為你的孩子畫一張。
這張圖中,方塊代表男士,圓圈代表女士。你會看到中間是一個39歲的男性和一個40歲的女性,下面的兩個圈圈指的是一個7歲的女孩,兩個圈說明非常重要,她就是個主訴的來訪者。
你覺得7歲的孩子會是什麼原因而需要求助諮詢師?大家可能會猜她多動、注意力不集中,有情緒問題、有攻擊性之類的。
其實我作為一個家庭治療師,我是不會跟孩子去解決這些問題的。
我們把這樣的小來訪者叫做什麼?用中文說是替罪羊,用專業術語叫IP,叫索引。
病人是個索引,她是整個家庭的索引,並非她就是一個病人,她是家庭中最弱的一個人,所以所有症狀都集中到她。
首先來看看這個家庭中都有哪些人,有39歲的爸爸、40歲的媽媽,這是一個小的家庭,對這個孩子而言是原生家庭。
小家庭是跟爺爺奶奶一起住的,圖片中顯示是75歲的爺爺和76歲的奶奶,還有到媽媽的家庭,75歲的外公和78歲的外婆。
通過這一張圖,你能不能發現家庭中一些很有意思的地方?這個家庭裡面,三對夫妻都是女生比較大,男生比較小。
看上去是偶然,其實一點都不是偶然,這就是家庭的傳承。對於7歲孩子的爸爸媽媽而言,女生更大可能是他們習慣的一種家庭的模式。
細心的家長可能已經發現了,他們好像都比較晚才生孩子,而且都是獨生子女,比如外婆38歲生孩子,奶奶37歲生孩子,7歲小孩的媽媽也是33歲才生孩子。
對於一個三四十歲左右的成年男性女性而言,快到40歲了才生孩子,那是一種什麼體驗?他們會怎麼對待獨生的孩子?這裡面就已經有好多信息了。
這張圖裡面還有好多的關係,首先看看小家庭的關係。
爸爸媽媽之間畫了一個紅色的曲線,打了兩個箭頭。意思就是他們之間有很多的衝突,而且是相互衝突,不然就不會有大量箭頭。
再來看看爸爸跟孩子的關係。
39歲的爸爸跟7歲孩子的關係也是紅色衝突線,只不過箭頭只有一個,是爸爸對孩子的。
這意味著爸爸會罵孩子、吼孩子、指責孩子,會跟孩子衝突。但是孩子才7歲,沒有辦法反擊。如果跟一個青春期孩子,可能就不一樣,不是這個局面了。
我們再來看看媽媽和孩子的關係。
媽媽跟孩子的關係打了三條線,如果你仔細看的話,三條線是什麼意思?是糾纏。糾纏是指兩個人的很多情感是沒有邊界的,需要也是沒有邊界的。
我觀察在中國大多數的家庭中,「糾纏」居大多數。因為中國家庭不重視邊界。就像土豆泥一樣,你和我密不可分。
對於這個家庭,很有意思的是他們的糾纏是媽媽對孩子糾纏,孩子沒有對媽媽糾纏,因為他的箭頭只打一個。
舉個例子,比如媽媽跟爸爸有很多衝突,衝突之後會怎麼樣?媽媽感到委屈,沒有支持,很生氣,可能就會跟孩子說「你看你爸怎麼這樣一點都不體諒人」,或者說「你爸怎麼總是不回家之類的」。
家長所有的情緒跟孩子說,會帶來什麼影響?
在心理學中,我們把這樣一種情況稱為媽媽把孩子變成了她的「情緒伴侶」。在情緒上,孩子要承擔一個「伴侶」的責任,來承接媽媽的情緒。
孩子逃不開這個家,爸爸可以逃走,可以變成工作狂,晚回家。但是孩子往往不行,他只能在家裡生存,他沒得選。孩子只能承受,對孩子來說壓力非常大。
還有一些其他的可能性,媽媽可能會很需要孩子,比如孩子要去玩,媽媽又很需要孩子,這樣下來孩子再去玩時,就會想媽媽怎麼辦?媽媽這麼可憐,媽媽這麼孤單,我不能去玩,我得去陪媽媽。
孩子想去玩,可他一旦去玩了,又感到很糾結,很內疚。這樣他的內心就很拉扯,這個時候媽媽跟這個孩子之間是很糾纏的。
這種糾纏在中國家庭的日常生活中特別常見。但是一旦我們覺察到,就會有好多的機會和新的可能性。
這是一個很典型的中國家庭。
我們看到了,爸爸那裡有一個黑色箭頭是往外的,這意味著爸爸有一種動力,是朝外的,說明爸爸不是很想待在家裡。
如果站到爸爸的角色裡去體會一下,我跟太太吵架了,有很多衝突,她不理解我、不欣賞我,也不尊重我。孩子有很多地方我都看不慣,孩子又跟媽媽黏在一起,如膠似漆,爸爸在家中會有一個朝外的動力。
我們再來看一看爸爸的原生家庭。爸爸的原生家庭由爺爺奶奶構成,爺爺奶奶跟這個小家庭是生活在一起的。
76歲的奶奶跟爸爸之間的關係也是三道線,意味著也糾纏。
你可能會想爸爸都39歲,成家立業了,怎麼和母親的關係還是很糾纏。這在中國家庭中很常見,因為缺少邊界。
奶奶可能跟爸爸的糾纏是什麼呢?可能是奶奶跟爺爺發生衝突,跟爸爸告狀。當奶奶有需要的時候,通常不是爺爺來滿足他,而是要讓爸爸來滿足他。
在奶奶跟爸爸有糾纏的情況下,會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婆媳關係。
婆媳關係看上去是兩個女人之間的戰爭,其實不是,是一個系統的問題,而且跟家庭中的先生是有很大關係的,他越是跟媽媽糾纏在一起,沒有邊界,越容易導致婆媳之間有問題。
你看75歲的爺爺,也有一個箭頭是朝外的,意味著他也是一個工作狂,他有好多動力是在外面的,在家裡找不到自己的歸屬感,得不到欣賞。
大家猜一下,爺爺跟奶奶之間的關係會是怎麼樣?他們之間可能比較不親密,比較疏離,還有可能是衝突。不太可能是很親密的,如果爺爺奶奶很親密的話,爺爺就不會朝外,同時奶奶就不會跟兒子很糾纏。
這是一個原生家庭的系統,我們在這樣一個家庭中,感覺一下所有的家庭問題,最後呈現出來的就是孩子的症狀。孩子的問題其實來自於整個家庭。這種家庭模式被傳承下來。
這個系統它很複雜,任何一個微小的變化都可能會影響整個系統,也就意味著每個人只要發生一點變化就可以了,不需要翻天覆地,但是整體可能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
我們來看看這個家庭中可能的改變點是什麼。
誰的改變動力是最大的?可能是最痛苦的那個人,可能是最靈活的那個人,可能是領導力最強的那個人。
總之誰改變動力最大,我們就從誰入手。
通常在家庭裡面,媽媽的改變動力是挺大的。
媽媽要意識到自己跟孩子傾訴這些問題是不合適的,可以跟閨蜜說,可以直接跟爸爸談,可以去見治療師等。只要停止跟孩子去傾訴,他們之間的關係就不再那麼糾纏,孩子就會輕鬆。這一點非常重要。
我們再來看看,如果媽媽和爸爸兩個人都意識到,我們的關係很重要,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孩子的安全感,兩個人開始修復彼此的關係,這對於整個家庭生態,對於孩子的成長都會有積極影響。
讓爸爸意識到自己對孩子的影響很大,爸爸是孩子心靈的守護神,他有可能就開始回歸家庭了,不再訓斥孩子。這樣一來,孩子小小年紀不需要背負那麼大的壓力了,整個家庭生態可能也會發生改變。
家庭中所有成員其實都是想要支持彼此的,之所以會有一方決定不再管孩子了,是有原因的,通常會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在孩子剛出生時,爸爸很想參與可是笨手笨腳,也不懂怎麼陪伴孩子,媽媽始終不滿意,會忽略會指責爸爸做的事情。這時候對於一個剛剛開始投入熱情的人來說,他會感到非常沮喪和失望。
第二個階段,持續不被看到、不被欣賞時,他就會開始憤怒,會覺得為什麼你從來都看不到我的好,什麼都是你做得好你做的對。會經歷憤怒加失望。
第三個階段,他是會變得冷漠,就是說你做得好,那我就去做其他事情。
如果想把爸爸從外拉回來,更多的參與到家庭教育中來,彼此支持,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你要去欣賞他。
如何去欣賞,教大家三點。
第一點是有連接。
想要欣賞一個人的時候,不要暗搓搓地說,不要悄悄地說,要跟他保持連接。比如孩子比較小的時候,你可以看看他的眼睛,有一些手、身體上的接觸,保持一些連接地去做這件事情。
第二點是由外而內。
很多家長不太會欣賞孩子,常常會說很浮誇的話,比如「你好棒」,「你好聰明」,「媽媽好幸福」之類的。
偶爾這樣是可以的,但是如果你永遠都是這樣說,孩子就會想這是真的假的,他慢慢不會相信了,所以你的欣賞需要有具體的一件事,從外界的一件事到內在的一個品質。
比如孩子幫你倒了一杯水,或者幫你拿了一個東西,你看到孩子這樣做,感到很體貼被支持,那麼你要從外在的一件事著手,來到內在的一個品質。這樣就會紮根,而且孩子對自己的內在品質也會深深地認可。
第三點是畫個句號。
不是打個冒號或者打個感嘆號,省略號之類的。什麼意思呢?
當我們欣賞一個人時,不管是你的伴侶還是你的孩子,我們就讓欣賞成為欣賞,而不要加一個期待。
比如孩子給你倒了一杯水,你表揚孩子特別體貼,最後來了一句「下次繼續」。「下次繼續」這就是把一個欣賞變成一個期待了。或者很多時候你會說「雖然這個做得好,但是你今天又被老師批評了...」
大家要好好練習,學會欣賞,當你可以欣賞伴侶,你們的關係就會更好。當你可以欣賞孩子,你們的關係也會更好。
爸爸改變一點,媽媽改變一點,孩子改變他們的關係,任何一方的改變可能就會讓家庭系統發生變化。
小家庭獨立會讓家庭系統變得簡單。很多婆媳關係的處理會更輕鬆,爸爸會跟奶奶有更多邊界,奶奶會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去,好好想想怎麼和爺爺相處。
每個人變一點點,這個系統就會開始變起來了。
四、家庭模式的特點
我們再來跟大家講一講家庭模式的特點。比如說有人際交互性,有互補性,有競爭性,自動化,有權力,有鬥爭。
1、人際交互性
兩個人拿一條毛巾,一個人拿著一頭,另外一個人拿著毛巾的另外一頭,拽一下,你會發現當一個人往一邊拽的時候,另一邊也會開始用力,為了把它維持在原位。我們會相互影響。
2、互補性
人際互補性是什麼?舉個例子,在一個家庭中,通常有一個生病的孩子,還有一個閃閃發光的孩子,一個孩子生病可能得到全家人的關注,然後其他的孩子就需要讓自己閃閃發光,然後來得到關注,這就是互補性。
比如說一個特別愛聽甜言蜜語的太太,她可能會有一個沉默寡言,從來不表達愛意的丈夫。這絕對不是偶然,這就是系統,這就是系統中的奧秘。
3、競爭性
舉個例子,如果我朝你吼,你會想「你怎麼可以這樣」,然後你就提高嗓門跟我吼,我又繼續提高嗓門...
競爭性在家庭治療裡面,有個專業術語叫做「對稱升級」。通常這樣的家庭都極不穩定,如果是夫妻之間有這樣衝突的話,可能最後會以離婚告終。
4、自動反應
再說說自動反應。在家庭中的很多事情上,你明明知道要欣賞孩子,可是你就是做不到,你明明知道表揚他,他就會有更多力量去面對他的學業,可是你最終還是會說出來一些苛責的話。這是為什麼?
因為有很多自動化的部分,這個部分跟你的程序有關,比如你是怎麼被對待的?你是怎麼被編程的?這些都會導致你知道再多,也沒有辦法落實到行動上。
所以家長需要成長,那些能夠學習和成長的家長,他就可以做得更好,然後讓自己更有覺知,而不是順從於自動化。
5、權力鬥爭
很多時候我們會跟家庭系統中的一些人去進行權力鬥爭。
比如孩子剛出生的時候,家庭系統會非常複雜,因為公公婆婆或自己的父親母親會來照顧孩子,他們會問怎麼養育孩子,怎麼睡覺,怎麼拍嗝,怎麼餵奶,或者衣服穿多穿少,他們會為各種各樣的事情爭吵。
他們真的是在為這些事情而爭吵嗎?並不見得,其實他們是在為「誰在關係中更有決定性作用」而爭吵。
我再給大家講講家庭系統中的兩種模式。
追逃模式
我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比如太太愛聽甜言蜜語,然後先生閉口不言,不會主動表達愛意,通常太太就會說「你說嘛,你愛不愛我」。
當太太追著先生要他表達愛的時候,他究竟是能夠更自發地去表達了,還是感覺被強迫而更不願意表達了?他是會離太太更近了,還是他其實想要逃跑?
通常太太只要追,先生就會逃,他永遠都給不了她想要的東西,這就是追逃模式,在很多家庭都很常見。
有的時候家長和孩子之間也是這樣子的。比如家長希望孩子在大庭廣眾之下更放鬆一些,但是當家長命令孩子放鬆的時候,其實他離放鬆更遠了。
所以命令不能讓家長得到想要的結果,而是進入了追逃模式。
循環因果
我做了一張圖,A到B,B到C,C又到A。
我舉個例子,一個孩子早戀,如果只是普通的早戀就算了,可是很多時候孩子的早戀對象的情況不怎麼好。比如一個女孩很漂亮,學習成績又好,偏偏喜歡了一個小混混。
孩子的這種早戀,其實可能就跟她在家庭裡缺少重視和關愛有很大的關係。
孩子越缺少愛,她就越需要外界有人對她好,外界只要有人對她好,她就會覺得「這就是我想要的,終於有人愛我了」。
當一個學習成績好、長得又漂亮的孩子早戀了,老師和家長會對這個孩子做什麼?我們會因此反省嗎?我們會給孩子更多的關愛、溫暖嗎?我們不會的。
我們常常做的事情是批評她、否定她,說教或恐嚇她,告訴她「你會毀了自己的一生」……
我們這樣做究竟是讓這個孩子回來了,還是讓她更缺乏愛、關注和認可,更需要外界那個人了?
其實我們進入了循環因果——因為我們對孩子缺乏關愛,導致她去早戀;因為孩子早戀,我們又苛責、批評她;批評又導致她更缺愛了,更缺愛的她就更需要外界那個愛她的人了。
不管是老師家長,還是孩子,每一個人都在非常努力地想要用自己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可是解決問題的方式反而造成了一個結果,那就是這個問題遲遲解決不了,而且每個人還成為了問題的一部分。
意識到這一點非常重要,你就可以停止很多行為,看看自己的行為能不能幫助到孩子,如果不能就停止。其實停止後什麼都不做,反而是更好的。
五、互動環節
問題1:怎麼解決追逃問題?
趙倩:通常在原生家庭中,我們是看不到自己的模式的,所以解決問題之前要先看到追逃模式。
比如太太追著先生去讓他表達愛意,一旦她發現這樣是要不到自己想要的愛的,她就可以停止了,轉而在自己身上做一些工作。
我是做家庭治療的,同時也做女性成長,比如女性自我關愛部分的成長。
我認為媽媽在家庭中太靈魂了,太重要了,我會帶著女性去做自我成長,她一旦能夠更多的自我關愛,提升自己的能量,她就可以不再去向另一半討要愛,追討模式就終止了。
問題2:怎麼去自動化?
趙倩:其實也是一樣的,你能覺知到自己的自動化才有可能停止,所以先提升自己的覺察能力。
身為父母,其實我們如果能夠在自己身上做工作,你的孩子就會幸福,而是會幸福三代。我們可以做自己,這就是這個時代賦予我們每個人的機會。
我提倡一句話,那就是「60分的媽媽,80分的太太,100分的自己」,少做一點孩子的事情,關鍵是要有智慧地做,你要知道哪些是該做的,哪些是不該做的,哪些做多了反而不好,這些都是需要學習和成長的。
問題3:怎麼預防女孩子早戀?
趙倩:如果家長在家裡更多地關愛孩子,讓她感受到被重視、被保護,孩子自己是有分辨能力的,她知道什麼樣是好的,什麼樣是低品質的愛。
一個被愛包圍的孩子,一個自我價值很高的孩子,她非常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反而是那些不顧一切的、被低品質的愛吸引的人,對愛的渴求實在是太大了。
其實所有事情都是這樣的。很多家長會抱怨孩子有網癮,對電子產品過度著迷等等,這些都是和孩子內在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有很大的關係的。
推薦家長一本書,那就是林文採老師的《心理營養》。如果家長能夠去滿足孩子的心理營養,這個孩子內在就不會匱乏了,他就不需要去對那些低品質的愛趨之若鶩了。所以好好愛孩子、高品質地愛孩子,是最好的預防方法。
問題4:如何解決爸爸愛玩網路遊戲對孩子的影響?
趙倩:首先我覺得爸爸愛玩網路遊戲,在中國社會,乃至全世界的社會,這都是很正常的。
第二點就是爸爸愛玩網路遊戲,他是娛樂,還是他不顧一切,他對網路遊戲有很多的需要。
從這一點也能看到,爸爸在家庭系統中是怎麼樣的?網路遊戲也有可能是一個向外的剪頭,他可能是一個工作狂,他也有可能是沉迷於網路遊戲,甚至有可能是有小三,他的動力是朝外的,這都是有可能的。
所以我建議去畫一畫你的家譜圖,看看你家的家庭動力是怎麼樣的。
如果你是爸爸,你就可以看看從自己的角度可以做一些什麼來讓家庭動力發生改變,然後去影響孩子,讓孩子有更少的壓力,讓他更自在、更自由,讓他有更多的時間和能量放在學習上。
如果你是媽媽,你也看看從自己的角度能夠做一些什麼樣的改變。
問題5:如果原生家庭有缺失,該如何跳出怪圈教育孩子?
趙倩:哪怕是單親家庭,其實問題也不大,只要孩子的心理營養是滿足的,只要孩子需要的你都給到他了,只要家庭中沒有一些壓力是去拉住他,我們依然可以教育出好的孩子。
如果你曾經有創傷,你就去為自己做一些工作,比如做一些心理諮詢,參加一些個人成長的課程,你慢慢把自己這部分給搞定了,你就不會去影響孩子了。
我個人認為,做父母,成長永遠要放在首位。
問題6:家長如何更好地成長,有哪些好方法、好的渠道?
趙倩:未來春藤就是一個好的渠道,春藤家長學院有那麼多好的教育資源。在跟春藤的老師溝通過程中,我覺得這是一個很棒的平臺。
大家也可以加我的微信,今天我會送給大家一套聚焦情緒的直播課程。
這裡面有關於父母情緒管理的,也有關於怎麼去教導孩子更好地管理情緒的。
還是那句話,先是有覺知,有覺知才有可能更好地成長,才能看到問題究竟在哪裡。
問題7:怎麼畫家譜圖分析家庭動力?
趙倩:還是剛才我教給大家的,方框是爸爸,圓圈是媽媽,然後年齡寫在上面,人畫好之後把關係畫出來,這就是個很簡易的家譜圖了。
通過簡單的家譜圖,就想想我跟爸爸之間的關係是什麼?我跟孩子的關係怎麼樣?他的動力是朝外的,還是他是可以安心待在家裡的,這樣就可以簡單地評估一下自己的狀況。
問題8:如何終結內耗?
趙倩:我猜這個問題問的是自己,你想要終結它,你想搞定它,你得先知道自己內在正在發生什麼?所以先去做一些覺察的工作——看看你有一些什麼內耗,你是怎麼去內心很掙扎、很分裂的,它們是怎麼去影響你穩定情緒的,一定要搞清楚這些事情。
問題9:青春期女孩表達今後不婚不育,需要矯正嗎?
趙倩:不需要矯正,這是很正常的,孩子都會變化的。
我們對待孩子,只需要讓她體驗到關愛,心理營養是滿足的、被支持的,其實就可以了。
你想去矯正,怎麼矯正?你批評她、教育她嗎?那你就又成為問題了,你就變成循環因果了。孩子會覺得「你看,做父母的就是這個樣子,我就更加堅定不婚不育」。
但家長可以了解一下孩子為什麼不想結婚、不想生孩子,因為做父母太辛苦,或者她看到的夫妻關係都不是她喜歡的,都不是那麼幸福……家長可以帶著好奇心去了解一下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