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第一財經
騰訊低價接盤英超轉播權 體育賽事版權爭奪熱度不減
作者: 陳漢辭
[ 相比上家PP體育支付的英超天價版權費,騰訊拿下本賽季剩餘比賽的價格為1000萬美元,僅為PP體育籤約價格的1/20。 ]
近期,騰訊低價接手英超在中國內地的轉播權,引發對國際體育賽事版權的關注。
包括動吧體育聯合創始人白強在內的諸多體育界人士認為,2020體育大年未能如期而至,全球大多數體育賽事延期,甚至取消,「當職業聯賽沒有觀眾或者觀眾很少時,賽事質量多少會受到影響,這直接影響轉播權以及商業贊助費用。」
轉播權的紛爭已暗潮洶湧,在法國購買了歐冠和歐聯版權獨家版權的一家公司已要求歐足聯退款,該公司執行長表示:「我們已經在去年7月支付了1.75億歐元,今年1月又支付了1.75億歐元。但問題是自3月中旬以來,我就沒看到有人上場,我們不會為沒有得到的東西買單。」
問題已拋給了歐足聯,歐足聯方面坦承願意解決這個問題,但到底是退款還是協商解決,依然是個問號。
根據IEG在8月發布的最新報告,因為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和2020年下半年職業體育賽程縮減,美國在體育和娛樂活動方面需要賠償的贊助費用可達140億美元,相當於今年已付版權費的54%。這份名為《恢復與重塑:走出Covid-19危機的贊助行業》的報告由IEG和Engine Shop合作完成,他們認為贊助行業希望賽事直播回歸後就能恢復到疫情發生前的水平想法是錯判,若想完成行業的自我重塑,就得制定新規則以及與版權方、贊助商都相關的價值觀。
換而言之,贊助行業若要在購買、出售、估價和執行等方面做「大規模的巨變」的話,國際賽事版權價格同樣需要「重立」,至於會朝著哪個方向發展,還是看入局者戰略意圖何在,以及會拿出多少贊助費用。
眾望所歸的一個方向是,體育賽事版權市場需要回歸理性,從狂躁中冷靜下來,畢竟,每一個足球商業泡沫破滅的直接效應,就是俱樂部乃至聯賽的死亡。
體育賽事的盛世,多源自大型比賽轉播權的合同銷售與金字塔式贊助模式,通過不同區域、不同平臺的分銷,滾出巨大的商業市場,從而給各大俱樂部與球隊帶來巨額紅利,尤其是足球運動,任何一個切面都能夠成為「版權巨獸」。
英超聯賽一直以來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好的聯賽之一,競爭激烈、強隊眾多,已成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體育賽事,也是收入最高的足球聯賽。達到這種成就,它僅用了幾十年時間。
1992年5月的一天,託特納姆熱刺老闆阿蘭-舒格溜出會議室,偷偷撥通了天空集團董事長默多克的電話,透露其競爭對手ITV的最終報價,讓天空成了這場版權大戰中的勝利者,以3.4億英鎊的價格拿下了英超。但誰也沒想到,不出30年,英超就成了價值50億英鎊以上的版權巨獸。
隨著英超的水漲船高,西甲等聯賽也走上了相同的路徑。Statista數據顯示,在2008/2009賽季,西甲的版權收益僅為6億歐元,十年後的2017/2018賽季,已漲到16億歐元。
在中國,2007年,天盛首次將英超版權引入,以5000萬美元買下英超2007~2010三個賽季的轉播權,之後便進入「鐵打的英超,流水的轉播商」周期,版權價格也是一漲再漲,中間曾因價格過高,停播幾年。2015年,英超版權重回央視,加速了在中國北方市場的傳播。2019年,PP體育以天價5.64億英鎊(是此前周期英超在中國內地版權價格的12倍之多),將新一周期的英超版權收入囊中,但僅僅在播出了一個賽季後,便與英超解除合約。
針對與英超的解約,PP體育在9月3日的聲明中表示:其戰略發展方向不會改變,版權策略調整是基於客觀事實和戰略考慮而做出的正常調整,PP體育仍將致力於為廣大球迷用戶、版權方及合作夥伴提供優質的服務。
一知情人士表示,PP體育解約的一個根本原因是,龐大的支出與體育賽事版權帶來的價值是否真的匹配,尤其是在疫情衝擊之下,長痛不如短痛,放棄也不失為明智之舉。
但雙方解約不久,騰訊體育便宣布與英超聯盟達成合作,成為英超聯賽內地獨家新媒體轉播平臺,將全程轉播英超2020/2021賽季剩餘賽事,共372場。
令人意外的是,相比上家PP體育支付的英超天價版權費,騰訊拿下本賽季剩餘比賽的價格為1000萬美元,僅為PP體育籤約價格的1/20。白強認為,這與騰訊龐大的用戶基數可以滿足英超在中國內地傳播的影響力需求不無關係。
更為重要的是,各大聯賽的轉播費用若不削減,協議難以達成,最終傷害的將是各大賽事甚至足球運動。受疫情影響,體育賽事收入大幅縮減,眼下的難題是必須要開源節流。
如此境遇之下,體育賽事版權價格真的會回歸理性的軌道嗎?
體育營銷人士朱小明認為,英超此次與騰訊合作,只是過渡階段的一種選擇。考慮到PP體育已經支付的費用,再加上騰訊的費用,英超並不虧錢。至於三年周期的合作夥伴,一時半會並不好找,「因為疫情,頂級賽事資源已變得稀缺,而版權恰恰變得更為值錢,這也是英超與PP體育談判中,不肯鬆口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樣道理,當現場觀眾減少或者觀眾沒有辦法去現場後,自然回歸到電視屏幕前,或者線上觀看比賽,當這種訴求很大時,稀缺的賽事變得尤為珍貴。也因此,隨著票務以及現場消費的收入減少,反而會提高轉播版權費用。」
目前,國內企業對於體育賽事的贊助熱情並未消退,主要集中在東京奧運會、北京冬奧會以及國內的幾大賽事上。
但白強認為,在消費市場與付費習慣還未真正形成的狀態下,體育版權生意算不上是賺錢最快的好生意,入局者的出發點不同,要麼流量至上,要麼做好長久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