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傳聞,球場四大怪人不好惹。一是高瘦遠投王,二是靈活死胖子,三是矮壯籃板怪,四是勾手老大爺。
今天,我們要說的是第三類,矮壯籃板怪。
北京時間6月2日晚,巴爾的摩/華盛頓子彈隊名宿韋斯-昂塞爾德的家屬透露,昂塞爾德去世,享年74歲。
昂塞爾德就是典型的矮壯籃板怪。如果論資排輩的話,昂塞爾德自居鼻祖,估計沒有第二個人敢反對。
韋斯-昂塞爾德人送綽號「碎骨機」,1968年首輪第二順位被ABA的巴爾的摩子彈隊選中。巴爾的摩子彈,也就是華盛頓奇才的前身。
昂塞爾德可以說是肉眼可見的狀元人選。無他,那身材,實在是很難讓人不對他產生興趣。
雖然只有2.01米,但是,昂塞爾德肩膀寬厚,下肢力量極其驚人。他的體重,達到了245磅,也就是111公斤。
什麼概念呢?這兩年,擁有大肚腩,被球迷戲稱為人類五花肉精華的塞爾維亞中鋒約基奇,身高2.13米,體重250磅(113公斤)。
換言之,用PS,在體重基本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將約基奇壓矮12釐米。根據質量守恆定律,由於不能縱向發展,結果必定是橫向發展。
所以,普通球員在他的面前,就是「弟弟」(下圖中間那個)。
憑藉著寬厚的身材優勢,昂塞爾德可以輕鬆在籃下要到位置,然後摘下籃板。
新秀賽季,作為矮個中鋒的昂塞爾德場均貢獻13.8分18.2籃板。
如果光看數據的話,那麼,昂塞爾德明顯是守強攻弱的球員。但是,那個賽季,昂塞爾德卻一舉拿下MVP以及最佳新秀。
他擊敗的是同屆的狀元郎埃爾文-海耶斯,後者的場均數據更加出色,28.4分1外加17.1個籃板。
不過,在球隊戰績上,狀元海耶斯對於球隊的提升,就遠遠不如榜眼昂塞爾德。後者給球隊帶來了質的飛躍。昂塞爾德所在的球隊常規賽勝場較前一個賽季多了21場,從36勝46負飛躍至57勝25負,高居東部第一。
眾所周知,MVP的定義是,最好的球隊中的最好的球員。並且,過去,常規賽MVP都是在常規賽結束後就公布,所以,戰績對於昂塞爾德影響非常大。
昂塞爾德雖然進攻能力不算出眾,但是,他將防守和籃板做到極致,在他的防守加長傳下,整個球隊被盤活起來。昂塞爾德不動如山,而在他的帶動下,球隊雙後衛反擊打得有聲有色,堪稱迅捷如火。
更何況,早期的NBA相對而言對於進攻和防守比較一視同仁,更看重球員對於球隊戰績的影響,NBA歷史上最著名的防守型中鋒指環王拉塞爾在11枚總冠軍戒指外,還有5座常規賽MVP獎盃。
如今,高舉進攻大旗的NBA,早就沒了籃板王當選常規賽MVP的土壤。
昂塞爾德職業生涯拿過兩個MVP,一個是前面提到的常規賽MVP,另外一個,則是入行10年的總決賽MVP。
昂塞爾德在1978年拿總決賽MVP的時候,場均數據只有9分12籃板4助攻。巧合的是,那一年,他擊敗的,是同一個對手,埃爾文-海耶斯。那會兒,海耶斯已經是他的隊友。總決賽上,同一屆、貴為狀元的海耶斯場均21分12籃板,數據更為華麗。
昂塞爾德的總決賽MVP有爭議嗎?或許吧。
但是,要知道,那是遙遠的1978年。那個年代的NBA,商業遠沒有如今發達,資本、輿論、球迷對於球員的喜愛程度還不會干擾到總決賽MVP的評選,評委們可以更加坦然地從專業性的角度去挑選心中的MVP,哪怕不同評委之間,對於MVP的解讀不盡相同。
毫無疑問的是,那一年的總決賽MVP,肯定在昂塞爾德和海耶斯之間誕生。海耶斯數據更好,昂塞爾德則是球隊的老人、精神領袖。
昂塞爾德贏在三點。
一,人緣。10個賽季都在一個隊效力,又一支都是球隊核心,毫無疑問非常加分。
二,輿論環境。前面說了,畢竟在NBA的初創期,各大獎項的評選,都以專業性為有限。
三,海耶斯個人的問題。一個是決定冠軍歸屬的第七場,海耶斯在還有十多分鐘的時候被罰出場,無緣最後的決戰,自然很難匹配總決賽MVP。另一個,海耶斯雖然球風華麗,但是,卻不擅長打硬仗,得分主要依靠前三節,第四節比較少站出來,久而久之給人固化思維。
其實,1978年的海耶斯,有點類似幸運版的大本,以及加強版的伊戈達拉。
什麼意思?
活塞奪冠的04年,總決賽MVP和昂塞爾德和海耶斯一樣,基本上在兩個人中間誕生。一個是大本,一個是比盧普斯。只不過,比盧普斯雖然不如海耶斯華麗,卻比海耶斯多了一樣法寶——大心臟。結果,僅僅加盟活塞第二個賽季的比盧普斯捧杯,而效力球隊四個賽季、已經成為絕對防守核心的大本最終無緣。
加強版的伊戈達拉,意為戰術地位。昂塞爾德的地位,一以貫之。而伊戈達拉,則是勇士當年絕境逢生的關鍵先生。他們的共同點是,進攻出色的那位當家,都不同程度的掉了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