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的原因,有的學生沒有返校,就要期末考試,放暑假了。
估計每次考試回來,家長都會問:
家長:考試考了多少分啊?
孩子:70多分,
家長:你覺得你會做的題目有多少分?
孩子:85分~90分吧!
家長:會做的題目是85到90分,那為什麼只得了70來分?
孩子:粗心唄!
家長:那上回有沒有粗心?
孩子:也有
很多時候因為粗心導致的錯誤,往往只是認為粗心,於是輕描淡寫地放過自己。
下一次依然會粗心,當然還會原諒自己,粗心嘛,又不是真的不會,下一次認真就可以了啊!
家長和老師們一般也會這麼說:「粗心了吧?下回認真點!」
家長有沒有想過,在您和孩子說話的過程中,什麼詞是使用的次數、重複的頻率最高?
我想,您一定會說,經常對孩子提要求的幾個詞「認真點、仔細點、快點」......
也許從來沒有要求過自己「耐心點」。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頻率最高的「認真點」這個詞,使用次數最多的場景就是家長輔導作業的時候。
家長有沒有問過自己,怎麼做就能認真點呢?
在「學習」這個問題上,孩子聽到家長說「認真點」這個詞的時候,真正能夠明白怎麼才是認真學習的,真正去認真學習的是鳳毛麟角,至少我沒有聽家長說起過。
那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
原因就是這些家長通常沒有告訴孩子,具體怎麼學習才算是認真,怎麼做才算是認真?
雖然在學習上說過很多的話和要求,但卻從來沒有,很詳細地做出說明和示範,孩子在學習的時候,往往無所適從。
家長對孩子提出要求的時候,喜歡單方面的表達自己的感受、願望、想法,客觀上具體怎麼做卻又疏於指導。
說「認真」往往是針對學習,到底應該怎麼進行?自己心裡並不太清楚,清楚的又往往是偏頗和不完全的認知,甚至是錯誤的理解。
「認真點,一定要認真」,給孩子更多的信息,只不過是主觀意願的表達,而缺乏對客觀行動中的明確指導,孩子怎麼會能知道如何認真,如何能實現認真呢?
比如寫一個生字,拿「好」為例,
如果是寫的標準,首先告訴這個字是左右的結構!給孩子一邊做示範一邊講解,橫平豎直等筆劃的標準,然後告訴孩子,這個字寫好的標準就是這樣的。
如果要是會的標準呢?那就還得需要講解這個字意思,組詞、造句加延伸。我想這三項就是教會孩子「認真」了。
要求孩子做什麼事情,是需要用名詞和動詞來做表達和解釋的。而不是單純的是表達意願和想法。
既然這麼重要,如何培養孩子認真的能力呢?
第一步:做事情一點都能不馬虎,一次性做到不出任何錯誤,也就是一絲不苟。
第二步,精益求精,凡是要在當下盡全力把事情做好,然後持續改進,不斷進步,做到極致。
所以認真是一種能力,是一次性把事情做到極致的能力。
一次性在做好一件事情之前不再做別的事情,直到把這件事情做到好。
極致就是把這件事情有能力做出來,就要堅決做到一絲不苟,不出任何差錯,而且要做得精益求精,不斷改進。
有人說99%=0,怎麼會是0?
這不是打雞血,比喻性的,象徵性的。99%=0,講的是人生質地。
運動員在國際比賽裡面,半決賽和奧運會冠軍選手比賽的第1名相差0.53秒,決賽的時候相差0.07秒,人眼根本分辨不出來,那只能是通過電子計時器才能分辨出來的。
但是就差那0.07秒啊,就拿到第一。
0.07秒都不到百分之一,就是亞軍而不是冠軍,可是歷史上誰記得亞軍?
人常說萬丈高樓平地起,怎麼才能平地起?
憑的就是每一個環節都扎紮實實,否則的話磚頭瓦碗塊,材料都沒弄好,你宏偉的藍圖畫的再好,大廈它都會一次一次的倒塌的。
如果你一點一滴都做好了,知識點雖然很簡單,但是力圖100%把它拿下,再拿一個,再拿一個,再拿一個,這樣你的信心就會長起來了。心中設計的願望藍圖,是自然而然的逐漸變成了事實,從每一天每一個點滴都在變成事實。
比勝負、決高下,是你在開始做的時候就已經決定了,而不是臨門一腳那一瞬!
要想取得很好的結果,必須要求自己達到傑出的,頂尖的水平,你才能有可能性達到你想要的那個非常好的那個結果,欲求其上,必求上上。
所以培養做事認真的能力,要擁有極致的心態,才能對知識有深度的把握,結果就是一通百通,一通百通之後是急速地推進,急速地發展,急速地進步,才能實現躍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