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志願軍入朝作戰時,美軍不論是裝備還是後勤等條件都要比志願軍優越的多。志願軍在極為艱苦的情況下,逼美軍在板門店籤署和平協議。在當時來說簡直可以被稱為奇蹟,以至於很多西方人認為志願軍之所以能夠戰勝美軍,就是依靠「Human wave attack」翻譯過來就是人海戰術衝擊,事實真的如此嗎?
美國的地理位置極為優越。除了南北戰爭之外,美國本土再也沒有遭受戰爭的侵襲。不僅如此,整個二戰期間,美國還擺脫了經濟衰退的陰霾。二戰結束後,美國在國際上得到了空前的聲望,成為主導西方世界的超級大國。而當時的我國剛剛經歷的解放戰爭。裝備大量依靠蘇聯援助,海軍和空軍更是才剛剛成立。
在這種情況下,也難怪西方觀點認為志願軍是依靠人海戰術獲勝的,事實上,當時我國也有不少先進裝備,像是蘇聯援助的米格-15戰鬥機,喀秋莎火箭炮等。當年上甘嶺戰役中,美軍發射了190萬發炮彈。我軍也發射了40萬發炮彈。我軍也出現了像趙寶桐、劉玉堤等王牌飛行員。
再來說說戰術,眾所周知,自從機槍被發明後,一股腦向前衝的人海戰術就已經不奏效了。我軍此前曾打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自然不會傻到用肉體去抗衡敵方的機槍和大炮等武器。當時美軍曾回憶,志願軍非常擅長遊擊戰鬥和夜戰。很多志願軍都是在解放戰爭和抗日戰爭中千錘百鍊的老兵,他們懂得組成數人的小股部隊,利用各種掩體和戰術機動擊敗敵人。
美軍的回憶錄中常常提到,志願軍會靈活地利用掩體進行射擊和轉場,基本每一槍的位置都不重複。擁有制空權和重火力的美軍擅長在遠距離作戰,利用火力優勢壓制對手。但我軍的攻勢往往在夜間,在黑夜的掩護下,我軍得以摸到近距離內,與美軍短兵相接,這樣一來美軍的優勢就難以發揮了。
當時美軍的戰機只能靠目視投彈,也不像現在的美軍那樣裝備有紅外夜視系統,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短兵相接的情況下,美軍的飛機和火炮等等就不敢胡亂開火了。所以夜戰也是我軍的制勝法寶,雖然在裝備和後勤上志願軍比不上美軍。但是這並不代表志願軍就是靠人數優勢獲得勝利的,如果不是合理的戰術和超強的意志力,就算人數再多也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