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智慧:磨,世上最好的修行;熬,人生最濃的滋味

2021-01-10 小白白說教育

王陽明智慧:磨,世上最好的修行;熬,人生最濃的滋味

事上磨鍊,修心至要

王陽明說:「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

人只有在磨練中才能成才,只有在逆境中才能成熟,這就是在事上磨練的含義,也就是要培養活智慧,而不做死學問。

真學問,稱之為「學道」,即「坐而論道,起而行之」,也就是王陽明說的「知行合一」。

王陽明的「心學」常常被誤以為是專在心裡空想,實際上王陽明一再告誡弟子,別懸空虛想,要在事上磨練。

事上磨練,通俗地說,就是要參與社會實踐,在紛繁複雜的具體事務中鍛鍊自己的心理素質,做到動靜皆定。

以此沉著冷靜,正確應對,最後就進入「不動心」境界。

哲事上磨練,鑄造強大內心

民間有句俗語這樣說,「不受煙火不成神,不受折磨不成人」,不經事,不經磨練成不了有擔當的人。

王陽明說:「變化氣質,居常無所見,惟當利害、經變故、遭屈辱,平時憤怒者,到此能不憤怒;憂惶失措者,到此能不憂惶失措,始是能有著力處,亦便是用力處。」

這段話的意思是一個人改變了自己,洗心革面,在平常狀態下看不到,只有當利害關頭,經歷了重大變故,遭到了委屈和侮辱的時候,平時容易發怒的人能不發怒,膽小怕事的人能無所畏懼,才可以說磨練到了一定境界,這些緊要關頭也是修心要猛下工夫的時候。

在人生遭遇驟變打擊之時,能做方寸不亂,需要的是大智慧。

在重大的挫折和打擊面前,保持住一顆平常心,並能夠把命運的迎頭痛擊當作磨練心性、超越自我的大好機會,才能動心忍性,意志堅強,使自己的人生境界不斷提高。

事上磨練,尤其重在實踐

王陽明早年推崇「靜處體悟」,就是讓人靜坐,拋開一切思慮雜念,體認本心。

後來認識到一味強調靜坐澄心,會產生各種弊病,容易使人「喜靜厭動,流入枯槁之病」,甚至使人變成「沉空守寂」的「痴呆漢」,因此,他又強調「事上磨鍊」,尤其重視實踐。

王陽明說:「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滿口都是聖賢話語,卻不去實踐,這不是真正的「知」,同樣熟讀經典,不通實務,百無一用的書生,就算品德高尚,也不是真正的「知」。

王陽明一介文人,不是戰將出身,卻能用兵如神,屢建奇功。

其中一個原因是王陽明從來不是一個單純的「讀書人」,早年騎馬射箭遊塞外,二十六歲時苦讀兵法,用果核排列成陣形進行演練,被人笑為是趙括「紙上談兵」。

人生如粥,熬出至味

人生如熬粥,有一首詩這樣說:「人生好比粥一鍋,煎熬滾煮耐琢磨。宜疾宜徐看火候,酸甜苦辣自張羅。」

一鍋好粥,需要慢慢地熬,才能熬出最濃的滋味;人生如一鍋粥,同樣需要在時間的文火上慢慢地熬,當中因為融入了不同的心情,融入了不同的情感,就會熬出各種不同的味道。

這其中有甜有鹹也有酸,當我們細細品味時,才能體會出那份平淡真實的悠然與優雅。

熬,是笑到最後的智慧

名家單田芳,總結人生就一個字:熬。

身處逆境,苦熬能挺住;陷入危機,苦熬撐得起;適逢險阻,苦熬能過關。

人生不怕熬,要熬出智慧,熬出功力,熬出精粹,熬出境界。

人生進退是常事,關鍵是能夠「熬」住。

熬,就是不輕易放棄,不隨便離開自己的位置,就在那裡一步步地努力,達到理想的目標。

熬得住,就能笑到最後。

熬,是穩定平和的心境

閱遍世事的人都明白,許多事情,一眼是看不到頭的。一時春風得意,或一時折戟沉沙,都不會永遠算數。

只有不急不躁,氣定神閒的人,才會是有長性,「熬」得住的人。

熬是出發與成功的中間點,就好比茶需要慢慢泡才有味,酒要慢慢釀才香醇,生米要慢慢煮才會變熟。

「熬」的過程,也是一種修行的過程。修內心的寧靜,修處世的淡定。有磨練,才體現出成功的彌足珍貴。

熬的不是歲月,熬的是心態。

熬,是歷久彌堅的意志

整個人生就是一段又一段的,需要「熬」的過程。

熬的過程並不是坐以待斃,熬是磨練意志,熬是蓄勢待發,熬是不動聲色默默努力,等待著熬出頭時的一鳴驚人。

有時候我們會覺得快熬不過去了,無法堅持了,時過境遷後,再回頭看,一切都熬過去了。

那些能耐住性子去熬的人,在百折千磨中,愈挫愈勇,屢敗屢戰,成為一個內心永遠不會被擊垮的人。

人這一輩子,就應當讀讀王陽明。

每個中國人都應讀一讀王陽明。為什麼?

我最喜歡讀王陽明,因為他能教給我修心,能讓我在迷茫的時候找到出路,能讓我學到很多人生的智慧,不至於活了大半輩子什麼都得不到!

王陽明的心學遠不止此,他的思想自從誕生以來,影響了千秋萬代的文人墨客,包括張居正、曾國藩、康有為等人,都是他的「門徒」,他們完善、發揚了王陽明的心學。

《傳習錄》是中國歷史上極為罕見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王陽明的重要著作,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的重要資料。

而《知行合一》是王陽明心學的核心,記載了很多故事,從官場故事,或者是民間有趣但又值得人深省的故事中,我們學到為人處世的智慧。

當內心浮躁的時候,當遇到困境的時候,無論什麼時候,讀一讀王陽明,自然是能更上一層樓!

王陽明有詩曰:「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在名利場中奔波、與世浮沉的現代人,是到了找找自己定盤針的時候了。

在這兩本書中,你可以看到在官場披荊斬棘的王陽明,也可以看到在戰場有勇有謀的王陽明,更可以學到他一生最高明的智慧!

我買了兩套,一套自己閒來時讀一讀,淨化心靈,一套當禮物送給了朋友,對於喜歡歷史,喜歡文化的人來講,王陽明是必讀之物!R

王陽明的思想折服了張居正、曾國藩、梁啓超、章太炎、以及西鄉隆盛、稻盛和夫等無數中外名人。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說過:「21世紀將是王陽明的世紀!」

《傳習錄》《知行合一》兩本加起來才75元,也就是一頓飯錢,卻能帶給你不一樣的感悟。

人生早一點讀王陽明,也就少走一段彎路!

王陽明心學書籍全集傳習錄知行合一無刪減精裝原版原著/

相關焦點

  • 王陽明:磨是世上最好的修行,熬是人生最濃的滋味
    人生的智慧大體如此,讓我們感到最絕望的時候,也正是磨鍊自己的大好時機。 」 人生如粥,熬出至味。 一鍋好粥,就需要精熬慢煮,才能獲得最濃厚醇香的滋味。 人生如一鍋粥,同樣需要時間和火候的熬煮,當我們加入不同的心情,融入不同的情感,這鍋粥就有了酸甜苦辣的世間百味。
  • 磨練,是世上最好的修行;煎熬,是人生最濃的滋味
    在這世上,每個人的人生都是憂喜參半的,幾乎每個人都有過一段十分煎熬的日子,即便是聖人王陽明也不能免俗。當年王陽明謫居龍場,他發現這是個瘴氣瀰漫,民風野蠻愚昧的地方,他只能在山洞安身,靠野菜充飢。如此不利的處境的確也讓王陽明心中不是滋味,但是他沒有消沉。
  • 王陽明:熬是人生最濃的滋味,經歷磨練,人生才是一場完整的修行
    王陽明:熬是人生最濃的滋味,經歷磨鍊,人生才是一場完整的修行凡事只有熬得住,才能笑到最後有一首詩是這樣寫的:「人生好比粥一鍋,煎熬滾煮耐琢磨。宜疾宜徐看火候,酸甜苦辣自張羅。」人生如粥,熬出至味。一鍋好粥,就需要精熬慢煮,才能獲得最濃厚醇香的滋味。人生如一鍋粥,同樣需要時間和火候的熬煮,當我們加入不同的心情,融入不同的情感,這鍋粥就有了酸甜苦辣的世間百味。這其中的滋味,也只有在我們認真品味之時,才能體會出生活的那份平淡從容的優雅。
  • 王陽明:磨是世上最好的修行,感到絕望時,正是磨練自己的好時機
    在這世上,每個人的人生都是憂喜參半的,幾乎每個人都有過一段十分煎熬的日子,人生的智慧大體如此,讓我們感到最絕望的時候,也正是磨鍊自己的大好時機。王陽明:磨是世上最好的修行,感到絕望時,正是磨練自己的好時機在事上磨練,要以修心為重王陽明曾說:「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
  • 磨 是最好的修行
    聞正法      尋真理      同修行      同覺醒 在這世上,每個人的人生都是憂喜參半的,幾乎每個人都有過一段十分煎熬的日子,龍場沒有變成一個消沉之地,到成了王陽明靜心開悟,立地成聖的聖地。人生的智慧大體如此,讓我們感到最絕望的時候,也正是磨鍊自己的大好時機。
  • 王陽明:做事是人生最靠譜的修煉,人須事上磨,說盡人生智慧
    王陽明是明代心學集大成者,明代心學發展的基本歷程,可以歸結為:陳獻章開啟,湛若水完善,王陽明集大成。王陽明學不僅是身心修行的法寶,更是解決人生問題的靈丹妙藥。王陽明認為,歷事才能練心,在事上磨練,內心才會擁有強大力量,個人才能真正成長。這一觀點可謂意味深長。生活的本身就是一種修行,生活中出現的大小情況都是對我們的一種鍛鍊,也是考驗。王陽明這段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真實的體現了現實生活中的智慧。
  • 王陽明心學:為何人生一事無成?只因太過浮躁,心定,則萬事可成
    於是,王陽明換了行裝,回家了。王陽明之所以最終「皈依」儒家,是因為他對親人的割捨不下,無法靜心出家。否則這世上恐怕就少了個儒者,多了個禪師。親情,真的能割捨嗎?為了修行,真的要來個斷舍離嗎?所以對親人的愛,真的是人生修行的羈絆嗎?道德人倫不是相,是天道。關於修行,人們總希望能夠遠離俗世,給心靈來一場徹底的滌淨。人們總覺得心靜才是修行的根本目的。總期盼來個徹徹底底、乾乾淨淨的斷舍離,放下一切。王陽明不覺得。
  • 王陽明:情緒不好是因為智慧不夠?情緒穩定是一個人最好的修養!
    王陽明認為只有大智大勇的人才能夠做到以上三點,換而言之,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是因為你的智慧還不夠。有一天,一個弟子問王陽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王陽明回答道:哪裡有什麼技巧,只是努力做學問,養得此心不動;如果非要說有技巧,那此心不動就是唯一的技巧。
  • 《淡是最濃的人生滋味》:汪曾祺晚年回憶錄,憶海拾珠,散文成集
    人生在世,其實終究需要面對的還是我們的生活。常有這種感受,一個時期,如果天天讓你大魚大肉、山珍海味的胡吃海塞,我們肯定受不了,這時最懷念的還是我們平時吃的粗茶淡飯、清粥小菜。人間有味是清歡。一個「淡」字蘊含了無盡的人生哲學和智慧。把平淡的生活過得多姿多彩、妙趣橫生、津津有味,學會苦中作樂,真的不容易。
  • 王陽明40種人生大智慧,一口氣讀完心學精華
    人生啟迪:在王陽明看來,人的本心就是真、真誠、真摯、真君子。世上只有兩樣事,一件為真,一件為假。求真必然務實,求假自然務虛,虛實之間,體現的不僅是對人的態度,更是對自己的認識。糊弄別人容易,糊弄自己很難。
  • 王陽明「心學」智慧:心若安定,萬事皆可成
    王陽明「心學」智慧:心若安定,萬事皆可成中國五千年一共出了兩個半聖人,一個是孔子,一個是王陽明,剩下半個是曾國藩,今天就說和孔聖人齊名的王陽明。人生在世間時時刻刻像處於荊棘叢林之中一樣,處處暗藏危險或者誘惑。只有不動妄心,不存妄想,才能使自己的行動無偏頗,抵制誘惑。
  • 王陽明:人所有的智慧,不過是找回自己的心
    看透和超越外在環境,從內心尋求強大的力量之源,這正是王陽明心學對於今天的最大價值。 比如,下面這直指當下之大「病」的四大人生智慧。 俗人眼中,修行應是找個深山老林,最好是有古廟靜寺,靜坐,練練瑜伽,讀讀佛經,深呼吸,或是朝拜宗教聖地,比如去海拔5000多米的西藏佛教神山岡仁波齊,冒著生命危險轉上幾圈。 這種修行方式在王陽明看來就是「著相」了,矯揉造作,為修行而修行。他認為,工作就是修行,工作情境就是最好的修行之地,工作越繁重,修行的時機越好。
  • 王陽明:一個人最大的本事,就是能控制自己的情緒,4句話告訴你
    因此,王陽明心學不僅是我們身心修行的法寶,還是我們人生問題的靈丹妙藥。王陽明的一些影響至今的話:1、做事是最靠譜的修煉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感悟:王陽明告訴我們,入世做事才是人生修行的最好法門。因為如果心不靜而躁動,這些躁動就會在做事時被充分地激發出來。而要把事情做完、做好,就勢必要儘量調伏自己的心、耐住自己的性。
  • 王陽明:把別人對你的誹謗,當作修行
    遇到這種情況,生氣是正常的狀態,但是如何能解決生氣的問題,讓自己的生氣適度,不會對人生產生壞的影響,這是一門學問。王陽明的學生問王陽明:「叔孫武叔毀仲尼,大聖人如何猶不免於毀謗?」王陽明的學生說的這個事情發生在孔子身上,在魯國。
  • 王陽明:男人如何成大器?能力不是唯一,人生低谷時,記住24個字
    這24個字就是王陽明提出的12種2字「心學」。「心學」是王陽明的聖人之學,那麼,就讓我們一起看看王陽明所說的這24字「心學」吧。守住內心的真誠和善意,人生之路也會越走越寬。4、寬心:心若寬厚得大道,心若淡定無煩惱心胸寬廣是一種人生大格局、高境界的展現,一個人格局有多大,境界有多高,才能成就多大事情。正所謂「唯有心懷天下方能成就天下大業」,男人就要有廣博的胸懷,人生境界也自然會不一樣。
  • 王陽明忠告:有本事的人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情緒穩定是人的高修養
    王陽明心學告訴我們,只有做事才是我們人生修行的最好選擇,因為如果心不能靜下來,躁動不安,那麼這些躁動不安就會在遇到事情的時候全部爆發出來。而努力去把事情做好,做完,就勢必要把自己的內心調整到一個最好的狀態,耐得住性子,只有這樣做,才是對自己的心性一個最好的磨練!
  • 王陽明:人生艱難處,便是修心時,強大的氣場都是在人生低谷煉成
    王陽明說:人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艱難處恰是磨練心性的好時機用深刻的內容佔領最黑暗的際遇,生命才會展現真正的光明。人生中會遇到很多的艱難困苦,越是在這種時候越能體現人的心性修養。尋常人往往慌亂悲戚,唯有修養深厚者能做到泰然處之。
  • 王陽明:世態炎涼,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讓自己變得更優秀
    王陽明說:"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這個意思是說,克制省察的功夫只靠一味靜心修養是不夠的,必須通過具體事情來實現克制之功,從而達到,靜時心能定,動時心也能定的境界。傳習錄中有一則小故事,專門來闡釋事上磨練的重要性。
  • 王陽明:最難得的勇氣,是思想的勇氣。
    在王陽明看來,穩定的情緒不是天賦,而是一種能力,是一種通過智慧和修行就可以獲得的能力。1、做事是最靠譜的修煉原句: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大意:人應該通過經歷各種事情磨練自己,才能立足沉穩,才能達到「無論動還是靜,都能保持心中沉定」的境界。
  • 王陽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方法論。
    我們於此可以知道,無善無惡就是本心最自然的狀態,它是心的本體。  由於心即是理,心外無事、心外無物,心的本體是無善無惡,所以天地萬物也應該無善無惡。這就是王陽明的世界觀:天地萬物無善無惡,我們對待天地萬物的態度也應該是無善無惡。  故事01  下面這個故事極透徹地說明了這個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