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熬是人生最濃的滋味,經歷磨練,人生才是一場完整的修行

2020-12-22 一個人精彩1

王陽明曾經說過:「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

人生在世,每個人的生活都是憂喜參半的,都會有過那麼一段非常難熬的日子。

王陽明一再告誡弟子,人生在世,不經過磨練就沒有擔當。

人只有在 遭到一些變故和一些挫折之後,保持一顆平常的心,把命運給我們的痛擊或苦楚,當成是磨練我們的心性。能夠做到這樣,才會使自己的人生境界不斷提高。

簡單來說就是,要加強自我修養,修身養性。

王陽明:熬是人生最濃的滋味,經歷磨鍊,人生才是一場完整的修行

凡事只有熬得住,才能笑到最後

有一首詩是這樣寫的:「人生好比粥一鍋,煎熬滾煮耐琢磨。宜疾宜徐看火候,酸甜苦辣自張羅。」人生如粥,熬出至味。一鍋好粥,就需要精熬慢煮,才能獲得最濃厚醇香的滋味。

人生如一鍋粥,同樣需要時間和火候的熬煮,當我們加入不同的心情,融入不同的情感,這鍋粥就有了酸甜苦辣的世間百味。

這其中的滋味,也只有在我們認真品味之時,才能體會出生活的那份平淡從容的優雅。

熬,是讓我們笑到最後的智慧

評書名家單田芳,講遍了今古傳奇,卻把人生總結為簡單的一個字:「」。

身處逆境,唯有苦熬方能挺住;遭遇危機,唯有苦熬方能化險為夷;適逢險阻,唯有苦熬才能柳暗花明。

人生不必害怕煎熬,而是要在熬中汲取智慧,獲得力量。人生就像是山間的溪水,遇到急湍逆流也是常事,唯有熬住一時,才能奔騰入海。

熬,就是不拋棄,不放棄。守住自己應有的職責,一步步地積累自己的力量,直到煥然新生的那一天。一時的榮辱得失永遠只在一時,人要熬得住,才能笑到最後。

熬,是穩定平和的心境

閱遍世事的人都明白,一時是決定不了一世的。一時的春風得意,或者一時的失落消沉,都不會成為你生活的主旋律。

只有不急不躁,處事冷靜,可以「熬」得住的人,才算是生活中的贏家。

熬既是人生的出發點,又是人生的中轉站。就好像茶會越泡越醇,酒會越陳越香。「熬」的過程,也是一種俗世中的修行。

熬的是淡然處世的心境,修的是樂觀豁達的胸懷。

只有經歷磨練,才體現出成功的彌足珍貴。熬的不是歲月,而是一種心態。

熬,是歷久彌堅的意志

我們的人生,正是由一段又一段的煎熬和快樂交織而成的。

熬並不是坐以待斃,而是一個在困苦中磨練意志,韜光養晦的重要過程,當我們熬出頭的一刻,就是我們一鳴驚人的時候。

有些時候,我們也會懷疑自己熬不下去了想要自暴自棄,但是等到回首向來的那一天,我們又會發現,當時拼命努力的自己,其實是最可愛的自己。

真正的強者從不畏懼失敗和困難,他們在失敗中積累教訓,在困難中愈挫愈勇,在逆境中磨鍊出了一顆強大的內心。

肉體的強大可以隨著歲月流逝離我們而去,心靈的強大卻能伴隨我們的一生。

真正的強大就是擁有一顆強大的心靈,真正的修行就是在磨鍊和煎熬中慢慢成長。

只有經歷過磨鍊,人生才是一場完整的修行

人生早一點讀王陽明,就能少走很多彎路

縱觀王陽明的一生,他歷經坎坷,但最後卻成為了承認,秘訣就是修心!

修心能讓你的身體以及精神狀態處於最樂觀的狀態,只要內心強大,才能砥礪前行。

王陽明心學自誕生以來,影響了中國,更影響了世界!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都從中受益。

王陽明的「心學」更流傳到東亞,成為日本民治維新的重要推手,引領日本迅速崛起,曾經有人長嘆:「中日的差距,就在一個王陽明」。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想要讀王陽明的,老顧建議大家讀一讀《傳習錄》,《傳習錄》堪稱「心學」第一書《傳習錄》在陽明心學中地位究竟有多高呢?

差不多相當於《聖經》在基督教中的地位。後世所有與陽明心學相關的東西,基本都是從《傳習錄》衍生出來的。

怪不得有讀者說:即便已經看了5遍以上的《傳習錄》,但每讀一次,都能感受到心學思想的博大精深,受益無窮。隨便摘取片段,便能領略到心學思想的偉大。

另外一本是《知行合一》,這本書可以說是王陽明的人物傳記,讓你了解到他的一生,有輝煌有坎坷,裡面有王陽明一生中精彩有趣的故事,就像是一本人物傳記,讀起來有趣還能學到智慧,能輕鬆運用到我們的生活中。

兩本智慧才89元,也就是一頓飯錢,卻能讓你少走很多彎路,代代相傳,真的非常有價值!

想看的朋友,點擊下圖購買:

相關焦點

  • 王陽明:磨是世上最好的修行,熬是人生最濃的滋味
    」 人生如粥,熬出至味。 一鍋好粥,就需要精熬慢煮,才能獲得最濃厚醇香的滋味。 人生如一鍋粥,同樣需要時間和火候的熬煮,當我們加入不同的心情,融入不同的情感,這鍋粥就有了酸甜苦辣的世間百味。
  • 王陽明智慧:磨,世上最好的修行;熬,人生最濃的滋味
    王陽明智慧:磨,世上最好的修行;熬,人生最濃的滋味事上磨鍊,修心至要王陽明說:「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人只有在磨練中才能成才,只有在逆境中才能成熟,這就是在事上磨練的含義,也就是要培養活智慧,而不做死學問。
  • 磨練,是世上最好的修行;煎熬,是人生最濃的滋味
    03在事上磨練,實踐是最重要的王陽明早年提出了「靜處體悟」的觀念。這要求一個人安心靜坐,捨棄所有的思慮忽然雜念,從而認識到自己的本心。後來,王陽明在修行的過程中發現一味地靜修也會產生各種弊病。一鍋好粥,就需要精熬慢煮,才能獲得最濃厚醇香的滋味。人生如一鍋粥,同樣需要時間和火候的熬煮,當我們加入不同的心情,融入不同的情感,這鍋粥就有了酸甜苦辣的世間百味。這其中的滋味,也只有在我們認真品味之時,才能體會出生活的那份平淡從容的優雅。
  • 王陽明:做事是人生最靠譜的修煉,人須事上磨,說盡人生智慧
    王陽明是明代心學集大成者,明代心學發展的基本歷程,可以歸結為:陳獻章開啟,湛若水完善,王陽明集大成。王陽明學不僅是身心修行的法寶,更是解決人生問題的靈丹妙藥。《傳習錄》記載了明代大儒王陽明與弟子的這樣一段對話。問:「靜時亦覺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先生曰:「是徒知靜養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臨事,便要傾倒。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的確,許多人都有這樣的體會,在無事時能保持內心平靜,一旦遇到問題就內心慌亂。
  • 王陽明:在事情中磨練,成就更好的自己!
    對於一個人來說,最有價值的事情,是自己以往的經歷。當一個人經歷過時間,經歷過苦痛,那一些經歷之後的「感悟」就是人生的一個財富。在《看見》這一本書中,柴靜說了這樣一句話:痛苦從來都不是財富,痛苦就是痛苦,痛苦之後的那一份感悟,才是人生的財富。
  • 磨 是最好的修行
    龍場沒有變成一個消沉之地,到成了王陽明靜心開悟,立地成聖的聖地。人生的智慧大體如此,讓我們感到最絕望的時候,也正是磨鍊自己的大好時機。在人生遭遇驟變打擊之時,能做到方寸不亂,需要的是大智慧。真正的智者不會在挫折中沉寂,而是把命運的迎頭痛擊當作磨練心性、超越自我的大好機會,在苦難中也能成就自我。王陽明早年提出了「靜處體悟」的觀念。這要求一個人安心靜坐,捨棄所有的思慮忽然雜念,從而認識到自己的本心。後來,王陽明在修行的過程中發現一味地靜修也會產生各種弊病。
  • 王陽明:磨是世上最好的修行,感到絕望時,正是磨練自己的好時機
    在這世上,每個人的人生都是憂喜參半的,幾乎每個人都有過一段十分煎熬的日子,人生的智慧大體如此,讓我們感到最絕望的時候,也正是磨鍊自己的大好時機。王陽明:磨是世上最好的修行,感到絕望時,正是磨練自己的好時機在事上磨練,要以修心為重王陽明曾說:「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
  • 人生,經歷過磨練後,才逐漸懂得
    很多時候,人,是經歷過生活磨練,才逐漸懂得。曾經以為,擁有的情誼,會天長地久的好下去,然而,事實證明,終有一天,所有的一切將會背道而馳,往昔的一切,只不過是惺惺作態的表演,所擁有的,也只不過是水中月與鏡中花。這一年,我懂得了,人生,沒有什麼是永恆的。
  •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人生哲理)
    完美的人生,包括幸福,快樂,也包括那些滄桑的過往,不必羨慕別人,誰的人生不是一路行走,一路丟棄?誰的生活不是一半明媚,一半憂傷?誰的路不是一段荊棘,一段開闊?誰的歲月不是一路堅定,一路迷茫?生活就是一場修行,得到了磨礪,就變得堅強;有了離別,才會感知聚的喜悅;吃到了苦,才知道什麼是甜;經歷了失去,就會懂得擁有時的珍惜;經歷了失意,就能學會從容地選擇;經受了缺憾,才能領略完美的涵義。苦樂離合,花開花落,留一份珍重;一路走過,一路安然,一路喜樂,一路菩提花香。人生就是一場修行,修的就是一顆心。
  • 「煮」與「熬」,將往事煮成茶!
    人生如茶,歲月清煮!初泡的茶,滾水衝入,捲曲的茶葉逐漸舒展開來,浮在水中,別有一番滋味。氤氳的沸水裡修行,水濃了又淡,苦了又甘;幾巡過後,茶水變涼,細碎的茶葉不再漂浮、翻轉,沉在杯底,寧靜,安然。 恰似這況味人生,浮浮沉沉,苦樂參半。紛繁的世間中煉獄,人近了又遠,冷了又暖。
  • 王陽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方法論。
    王陽明解釋道:「見好色是知,喜好色是行。在見到好色時馬上就喜好它了,不是在見了好色之後才起一個念頭去喜好。聞到惡臭是知,討厭惡臭是行。聞到惡臭時就開始討厭了,不是在聞到惡臭之後才起一個念頭去討厭。」  為善去惡是格物——方法論  王陽明的弟子陸澄有個困惑,當然也是我們的困惑。他問:「靜坐用功,覺得此心異常強大,甚至想著如果我們遇到某某事,必能輕鬆解決。
  • 王陽明:人生艱難處,便是修心時,強大的氣場都是在人生低谷煉成
    王陽明說:人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艱難處恰是磨練心性的好時機用深刻的內容佔領最黑暗的際遇,生命才會展現真正的光明。人生中會遇到很多的艱難困苦,越是在這種時候越能體現人的心性修養。尋常人往往慌亂悲戚,唯有修養深厚者能做到泰然處之。
  • 《淡是最濃的人生滋味》:汪曾祺晚年回憶錄,憶海拾珠,散文成集
    汪曾祺說,他的生活本來就是淡的,所寫的東西都是自己的生活經歷,都是自己的親身感受,「我只能用平平常常的思想感情去了解他們,用平平常常的方法表現他們。這結果就是淡。」這種淡,就是真,這種淡,也很濃。淡是最濃的滋味,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高深莫測的鋪設和橋段。有的只是娓娓道來,只是淡到極致的述說,卻親切自然,卻打動人心。
  • 王陽明心學:為何人生一事無成?只因太過浮躁,心定,則萬事可成
    人生修行,放下執念本是對的。可親情豈是執念?又如何能割捨呢?至少王陽明是割捨不下的,就如他說「此念生於孩提。此念可去,是斷滅種性矣。」有人會辯駁說,放下不是放棄。王陽明認為這是狡辯,如他所言:「佛怕父子累,卻逃了父子;怕君臣累,卻逃了君臣;怕夫婦累,卻逃了夫婦:都是為個君臣、父子、夫婦著了相,便須逃避。」人生修行,何必要逃?所以王陽明認為,佛家看似「不著相」,實則「著相」。
  • 王陽明:能克己,知進退,是人生最難的修行!
    王陽明說:「變化氣質,居常無所見,惟當利害、經變故、遭屈辱,平時憤怒者到此能不憤怒、憂惶失措者到此能不憂惶失措,始是能有得力處。」普通人經歷挫折時,所表現的僅僅是「沮喪、憤怒、憂鬱」 真正想控制好感情的,不僅是內心強大,對世界也要保持積極樂觀的思想,每天都要快樂地度過。王陽明心學教導我們「此心不動」,但不能被這一切所左右。像真君子一樣,鼓勵我「無入而不自得」,這也絕不是容易達成的精神領域。為了「此心不動」,不僅自己具有先天性強的定力,而且必須通過後天不斷的練習來強化心靈。
  • 王陽明:一個人走大運前,會遇到3個坎,熬過去,成功越來越近
    所以當人生經歷挫折的時候,千萬不要灰心喪氣。人生最痛苦的事不是失敗,而是你本可以成功。從古至今,沒有誰能隨隨便便成功的,要想成功要經歷很多的磨難,很多的坎,就如冰心寫道:「成功的花人們只驚豔她現時的明豔。
  • 紅塵中磨練,歷練中感悟,只為成就更好的自己
    對於一個人來說最有價值的事情是什麼?這個問題在不同的年齡段都會有不同的答案。當一個人在經過了人生的磨難,熬過了時間的摧殘之後,人們就會意識到對於一個人來說,最有價值的莫過於自己人生的經歷。在這些經歷過後獲得的感悟就是人生最大的財富。
  • 王陽明的人生目標
    人生目標的不選擇:可以看看豬是沒有選擇的,牛是沒有選擇的。「春去冬來,與葉同腐」是一種自然現象。牛其以耕地卻不懂鳥會飛翔。 人生目標的錯誤選擇:人生目標有什麼任務呢?當然是來這裡適應這個世界,適應及促成這個宇宙的從無到有的規律。
  • 人生就是一場磨練心性的過程
    1.人生就是一場磨練心性的過程。吃飯,睡覺,穿衣,聊天,工作,做家務等等,所有你能做的,只要你願意,都是能讓你的心磨練的更加平和的好途徑。2.大多數人只能單獨做好一件事,水滴石穿,相信堅持的力量,命運總會給你最美的饋贈。
  • 王陽明告誡:人到50,人生過半,在3件事情上心狠,是積攢大愛
    人生存在太多變數,而人永遠都會將自己的欲望放在第一位,當人生到了50歲,一輩子已經過去了一半,心中的慾念使我們放不下,內心的執著使我們受束縛。而這樣的束縛只會讓你越活越累!在人生欲望這一方面,老顧最敬佩王陽明,王陽明的一生經歷起起落落,但是最終他成為了中國的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