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一個人來說最有價值的事情是什麼?這個問題在不同的年齡段都會有不同的答案。當一個人在經過了人生的磨難,熬過了時間的摧殘之後,人們就會意識到對於一個人來說,最有價值的莫過於自己人生的經歷。在這些經歷過後獲得的感悟就是人生最大的財富。
在《看見》這本書中有這樣一句話:痛苦從來就不是什麼財富,痛苦就是人生的痛苦。只有在經歷痛苦之後的那一份感悟,才能成為人生的財富。人生就是這樣的一個旅程:人生總在經歷很多事情。在經歷過這些事情之後就會產生對人生的感悟,這些感悟就是成為人生的一筆無價的財富。不管一個人的先天條件有多麼的優越或者多麼的平凡,當他缺乏人生經歷的磨鍊時,他的人生註定就是一張白紙。沒有人生的磨練怎能為人生增添色彩?也就無法成就最美好的人生畫卷。老話說的好「玉不琢不成器」。一個人只有經過人生的酸甜苦辣,在人生的各種經歷中歷練過後,才能成為一塊美玉。
王陽明說過:人生還需在事上磨練。有一天一位官員興致高起,前去聽王陽明的講座。在他聽完之後就感覺恍然大悟,於是對這次的旅程感到十分滿意。但是在聽完講座之後又陷入了苦惱之中,他遺憾地對王陽明說到:「我每天工作太過繁忙,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來聽你的講座,真的是人生的憾事啊。」王陽明卻說:「這有什麼值得遺憾的呢?我也沒有讓你放棄工作來聽我的講座啊。」這位官員又問到:「難道我在日常工作中也能完成修心嗎?」王陽明解釋道:「工作其實就是人生的一種修行手段。知行合一併不是說要遠離凡塵俗世,而是要在生活的點滴中歷練。在工作中感悟自己的內心,這本就是一種修行。」
一個人需要不斷地磨練,只有這樣的人生才是值得追求的。再看我們現在的生活中,有太多的人自身沒有什麼經歷和經驗,卻選擇開課去給別人傳授人生心得;有些人自己還在成功的路上掙扎,卻給別人傳授成功的經驗。這豈不是誤人子弟的行為嗎?這一切看似風光,其實就是虛偽的表現。真正的哲理是需要通過人生的經驗去感悟的。在生活中歷練,在經歷過後感悟。不能讓自己的人生完全脫離世俗歷練,要知道身處紅塵的生活就是人生最佳的歷練場所。
《菜根譚》中針對過去的仕途生活有過這樣一教導:一個嬰兒在剛出生的時候就是一個成人的胚胎,考中秀才也只是官至宰相的基礎而已。如果在這個過程中歷練不夠,就會想燒制陶器時因火候不夠而出現的殘次品,將來踏入社會或者入朝為官,很難成為有用之才。一個人不論他有多麼聰明,如果少了必要的生活磨練,註定難成可用的大才。他的人生也註定會是平平淡淡,而且經不起什麼風吹雨打。就像是一個年輕人和中年人相比。無論這個年輕人有多麼的聰明,和成年人相比始終會缺少那份穩重。這個氣質是單靠學習學不來的,需要的是時間和經歷的沉澱和感悟。所以將自己的交給時間,讓自己在紅塵俗世歷經磨練,生活才能還給你一個更加完美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