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全球50位最具影響力的商業思想家」之一的丹尼爾·平克的暢銷書《驅動力》,幫助我理清了自我管理、自我驅動的原因及意義,更重要的是看清未來的趨勢,不要還停留在已失效的狀態中卻期待在新環境中獲得成功,學會「睜開眼睛」看清形勢,早點切換思路與技能以提升自身的價值。
1.時不待我,新的驅動力亟待發掘
時代不同,環境不同,我們所需要的能力與狀態也就不同。認清大形勢,找到自己與這個時代進行「共振」的頻率才能更好地活。
驅動力1.0時代:生物衝動
在那個茹毛飲血的時代,我們與其他動物沒有分別,面對大自然這個大環境,唯有不斷適應,利用一切可食的東西使自己生存下來,沒有什麼可供「享受」的多餘「福利」,驅動我們動起來的原因就是食物,管飽肚子才是王道。這個時代的驅動力是生物衝動,直接獲取能生存的一切食物就是這個時代最好的生存之道。
驅動力2.0時代:尋求獎勵,避免懲罰
胡蘿蔔加大棒就是這個時代的典型現象,人人都像一匹面前放著胡蘿蔔的馬一樣,為了吃到胡蘿蔔拼命地工作,而一停下來可能就要遭受大棒的摧殘。馬斯洛的一些觀點認為「人的本質是懶惰的,若沒有外部獎勵或懲罰就會安於現狀」,這一觀點現在看來是有明顯問題的,例如像比爾·蓋次這樣富有的人完全可以躺著過完這一生了,為何他還要建立慈善基金會,為幫助世界上處於貧困狀態的人們消除疾病,關注教育等問題而奔走,而像他這樣的人卻有很多。這說明人不單單是為了獲得獎勵或利益而付出行動的,一定有更重要的因素驅動著我們做了一些額外的「工作」,不為自己,不為利益,更不是為了逃避懲罰。
驅動力3.0時代:滿足自我需要,實現自身價值
我們生活著的21世紀顯然已遠遠與工業時代的社會運作不同了,我們進入了資訊時代,工作範疇與分工也更細、更多樣、更複雜、更難以量化。我們不可能再去要求創作性的工作要具體如何做,每一步達到怎麼樣的結果,也無法要求他時刻盯著電腦完成整個創作。物質生活上的豐富,讓我們不再關注是否吃飽穿暖,健全的薪資福利制度,也淡化了我們對外在利益獎勵的迫切程度,很多苛求工作更完美更細緻的要求出自創造者本身,為的是滿足自我的需要,實現個人獨有的價值。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優秀的演員總說「再保一條」的表演錄製;出色的運動員總會在高強度的訓練中再試一次;電腦程式員會再問一次是否還有需求未被滿足;辛勤的教師會再理一次課件檢查教授內容是否還可以更豐富等等。多做的那一次訓練是運動員在挑戰更優秀的自己,不是為了甩開對手;多拍一條視頻的演員是為了一次更專業的表演,而不是為了做個備份;多開發的一個系統是為了檢驗是否有更好的服務可能,不是怕被超越;而多增加的教學內容是為了提升下一次的教學質量,不是只為應付工作檢查。自我價值的實現,自我需要的滿足是當今時代下的普遍的自我管理驅動力。
2.胡蘿蔔加大棒的7個致命弱點
書中提到的胡蘿蔔加大棒的七個致命弱點給了我很深刻的印象,讓我不斷回想起自己生活中的經歷與親身的感受,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我處在這樣不利的狀態中,也苦惱於自我管理的「失控」。
會導致內在動機消失
當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可能當時沒有太多功利的想法,但無意之間獲得了獎勵,即使心裡明白這是一次偶爾的獎勵,但奇怪的是我們開始會不自覺地期待下一次的獎勵。理智要我們冷靜,但感性就會讓人抱有那一絲僥倖。
會造成成績下降
書中的試驗很有普遍性,獎勵本身就是一種刺激,無論它是實物還是一句話,都能產生實實在在的影響。孩子在這方面的表現非常突出,我們小時候一定有過努力考出好成績以期獲得表揚的經歷,這也啟發我將來教育自己的孩子時,如何對待TA獲得的小成績,如何滿足TA期待表揚的心理又讓TA不要那麼「功利」的學習。
會扼殺創造力
太過期待那根胡蘿蔔會給自身帶來很多壓力,一項純粹的行為也變得不那麼純粹,得到那根胡蘿蔔的期待心理關上了創造力的大門,仿佛一下子就江郎才盡了,富有創意的井水就枯竭了。
會抑制善行
書中獻血給錢的實驗故事老師在課堂上講過,人有利他的精神,在自己做利他行為時是很反感被貼上獲利的標籤的,但是若獲取的這個好處不被他人和自己感知到,反而容易被接受。獻血時給十元錢,很多獻血者會生氣感覺受到了侮辱,若獻血的志願者都可以獲得一天帶薪假期,這個建議相信絕大多數獻血者是開心而願意接受的。因為這一天的帶薪假期不是獻血者的直接獲利。這跟國家鼓勵拾金不昧和見義勇為是一樣的道理,若法律寫明拾金不昧者可以向失主索取一定金錢作為回報,見義勇為的人可根據具體行為向被幫助人索要一定金錢作為回報的話,這兩種社會原本倡導的美德都不再是讓人欽佩的,可能會有人以此為職業,甚至會發展成一個產業,一個公司裡的兩個部門,一個部門負責去製造問題,一個部門負責去做「好事」,獲利後均攤,成為了一個公司的利潤來源。這樣想很可笑,但一旦有利可圖,一定會有不良居心的人將它「發揚光大」變成生財之道。
會鼓勵欺詐、走捷徑及不道德行為
一旦有一個明晃晃的胡蘿蔔放在人的眼前,很少有人能經得起這樣的誘惑。很多行業裡拿回扣成了一種不言自明的規矩;新聞裡報導的演藝圈裡的潛規則,只會讓年輕的表演者只關注外貌與人脈,不專心打磨演技,妄想傍個導演一夜成名;高收入的人群為了逃稅漏稅不惜做假帳,轉移資產賄賂官員,損害社會和國家的利益。尋求捷徑算是人的本能,本能無關好壞,因為有道德為它把關,但若道德缺失就變得非常危險。一個小孩子可以為了不被挨罵偷偷改掉試卷分數,這若算無傷大雅的話,高考時可能會為了一個分數去作弊,長大後為了一份工作去做更可怕的事情,為了追求的胡蘿蔔,學會欺詐只是開始,失去道德是必經之路,很有可能滑向犯罪的深淵。忘掉那根胡蘿蔔是不容易的,但至少要想想可能的後果。
會讓人上癮
品嘗這根胡蘿蔔很像吸毒的人會對毒品上癮一樣容易,因為一次偶然的僥倖獲得額外的利益,就會不斷冒出同樣的渴望,恨不得複製一鍵就可以獲得同樣的收穫。如若每次都努力去爭取那根胡蘿蔔也是不錯的,但問題是若沒有那麼多胡蘿蔔呢?還有什麼能滿足得不到的這種欲望呢?就跟很多賭博輸錢的人一樣,總是寄希望於最後一次能翻本贏錢,越輸錢,那種越想贏錢的欲望就越強烈,直到失去理智,輸光家底,甚至賠上性命和家庭。胡蘿蔔會被分完,也會被吃完,找到另一種讓自己可以持續努力的「新胡蘿蔔」才更重要,重要的是這根「新胡蘿蔔」永遠吃不完。
會滋生短視思維
只關注眼前的胡蘿蔔,就看不到遠方的菜田,這個道理很簡單。相信很多人在工作中面臨「額外的工作任務」時有過矛盾的掙扎,從而錯過了很多不錯的發展機會。針對這個弱點,我還是有一點其他的理解,人都有看未來看長期的希望,但很多時候做不到可能只是因為目前所處的當下狀況只能讓自己先吃到眼前的胡蘿蔔。當自己目前吃的很飽時,才有可能關注更遠處的更大的胡蘿蔔或是美好的利他目標。
3.做個I型人才有未來
有I型行為的人更少關注某一活動帶來的外部獎勵,而更多關注這項活動本身的內在滿足感,這種關注內心滿足感的I型人才會更自主、更專精、更有目標,也更有成長空間。
自主:我做什麼,我決定
只關注結果的工作環境(ROWE)被很多中國公司所採用,但是都學到了一些皮毛,有些甚至皮毛都沒有學到。很多公司將彈性工作制度作為一項吸引面試者的優勢,但若員工在早上九點未到公司,老闆的電話就打過來詢問,臉色也會變得很難看。我曾經被一個老闆質問到:為什麼提前下班?我回復自己是準時下班的。他直接說:不是的,你是在下午5點29分下班的,提前了一分鐘。那一刻真是無法反駁,也沒有勇氣質問回去:我不是彈性工作制嗎?我加班也沒有加班費,為什麼提前一分鐘下班就成了早退了呢?這不是雙標嗎?!漸漸「彈性工作制度」和「以結果為導向」都成了員工心知肚明的一項潛規則。這種失效的模仿逼迫員工在工作場所進行「無實物表演」,能半個小時完成的工作就要花四個小時做完,即使做完了也要在下班的前一刻再發出去,以免早早發出去收到反饋又要繼續工作,否則明天就沒有工作要做了。書中說「我們是天生的玩家,不是小兵」,可是現實就是即使我們天生高貴,但仍要「做小伏低」,表演好小兵的角色。
專精:把想做的事情做得越來越好
我相信人都是有想將事情做得更好一點的意願的,埃及的金字塔由230萬塊平均每塊2.5噸的石塊堆砌而成,原來人們認為是由當時的統治者強迫勞動人民建造的,但是專家的考證推翻了這一猜測,因為只有快樂的人才能做到,也就是說人們只有在心情愉快時才能完成這樣複雜精緻的大工程。書中提到的在「心流」狀態下工作是愉快而有成效的,相信每個人無論是在學習、生活、工作中都有過那種沉醉、不願停止的時刻,願意為了做得更好一點而廢寢忘食。而現實中總會有各種各樣的因素阻礙我們進入或是沉浸在「心流」體驗中,還想將最後一版方案完善的更好一點,老闆告訴你我們這次是陪標的角色,瞬間就沒有任何想努力的欲望了;想在最後一個季度全力以赴爭取一個好的業績表現時,同事告訴你優秀員工早已內定了,這些都將想努力想做得更好的熱情之心澆個透涼。做得專精,真是需要一點「無所謂」的心態,無論處在公司的哪個職能和角色,都能想著只為自己而工作,為更好的自己而工作才能更好地抵禦這種不利幹擾。
目的:超越自身的渴望
商人逐利似乎成了一個眾人皆知的常識,但我們仍會看到很多成功的企業家,他們在追求利潤的同時會做一些與追求利潤相反的事情,例如在大的災難面前,很多企業家會慷慨解囊大額捐助,會以產品進價去銷售,會提供免費的額外服務等,這些都是超越了一個企業追求的利潤目標,以實現關愛他人、共建和諧社會的更美好的目標。人有理智,也有情感,情感使我們更關注自身利益以外的一些人事的發展。一個越文明越美好的社會,人們心中的這種超越自身渴望的目標就越多。我的理解是人人心中都是有一個「小我」和「大我」,關注「小我」是我們為了更好地生存所不得不追求的外在目標,而「大我」是我們內心在顧好「小我」後最渴望達到的內在目標。二者沒有哪個更高尚,因為我們都需要,因環境、因能力而量力而為去爭取就好。
4.一個素人的自我驅動煉就
當今資訊時代給了我們很多機會去成長和出頭,遠比父輩們面臨的機會多,但也意味著有更多的競爭,畢竟資源是有限的,機會是稀缺的。讀完本書,我最大的體會是尋找一個自我驅動的支點和目標,因此有了以下幾點自己的理解:
確定一個長期目標(5年左右):時代變化太快,不確定因素太多,以五年為限,給自己一個可以期待和追尋的目標作為奮鬥的導航。
分解成三個小階段(準備期、實習期、實現期):準備期磨練為完成長遠目標所需要的基本能力、資源及各項條件;實習期在小範圍內進行嘗試演練;實現期將實習期所學習到的經驗教訓進行匯總後進入正式的實施操作階段。
細化個人時間管理:堅持設定年度計劃與月度計劃,將大目標分攤成一個個小目標,將目標明確地貼示出來,每天看一遍強化自己的信心。
讀一本書如同打開一扇窗,至少可以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大,看到不一樣的風景,才能慢慢打開自己的視野,多一種思路,多一個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