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成為更好的自己

2020-12-23 顏小同學

讀書不一定能讓我們成為影響世界的偉人,但可以讓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這是樊登在《讀懂一本書·樊登讀書法》裡觸動我的一句話。

《禮記·大學》裡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由此可見修身對於古人是基本要求,而要想修行德性,不僅依賴環境的薰陶,還需要向前人們學習,讀書則是最低的門檻,最優的成長方式。

但是生活中會遇到許多讀了大量的書籍,卻對自己沒有什麼幫助的人們。事實上,愛讀書不一定會讀書,讀書時的心態也決定了我們理解能力,有時候好看真就不如好用。

所以我們要是把以上三個問題解決了,我們不僅在學習上能事半功倍,對於我們的人生一定也能更上一層樓。

01閱讀的目的

世界上讀書最多的國家,一個是以色列,另一個是匈牙利。而以色列的猶太人每年的讀書量人均是68本之多。在這個國家讀書不僅是一種習慣,更是一種美德。

以色列雖然人口稀少,建國時間短,但是人才濟濟。諾貝爾獲獎者中猶太血統的人佔18.5%。在這樣一個崇尚讀書的國家,知識帶來了豐厚饋贈。

正如培根所言: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思維精密,哲理使人深刻。現在的人們經常犯的錯誤就是自以為是,當我們涉入在浩瀚的書海裡,我們才會發覺自己的無知。

這又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通過閱讀和學習來彌補我們的「心智」缺陷和知識缺口。

現實中對於我們來說,讀書越來越成為一種奢侈。各類手機軟體和各種娛樂節目,掠奪了我們大量的時間。

而人類的天性又傾向於安逸和得過且過。這使得我們要想將學習進行下去,就需要先來克服天性。

由此我想到自己的閱讀經歷。偶然間讀到《認知覺醒》,從中了解到大腦的構造,原來人類都一樣,懶惰只是天性使然。我的心裡也發生了變化,和自己和解後,學會逐步拉伸養成一種好習慣,也可以說,正是讀書使我成為我喜歡的自己。

因此,讀書是我們成長的唯一的捷徑。讀書對於我們,就像擁有了一面鏡子,我們不斷審視自己,提升自己,從而成就自己。

02沉浸式學習

多年來,唯一值得驕傲的是養成的愛看書的習慣。尤其是小說,然而看完之後只知道故事梗概。

至於作者寫這本書的意義,和書中精彩的片段,我從來沒理會過。也就是說代表一本書讀完之後,就記住了書名。

就像是在生活中圍觀別人下象棋,有時也會湊個熱鬧。但我的關注點是他們因為一步棋爭吵地熱火朝天。場面非常有意思,至於象棋怎麼個走法我卻一竅不通。

這種吃瓜心態的讀書法如同走馬觀花,不過是走過,又錯過,心裡不會泛起一絲漣漪,又恰似食用了雞肋,毫無營養可言。

和它相對的學習法則是沉浸式學習。這種方法幫我們成為故事的主人公,帶我們不斷體會事件以及探索人生的真諦。

在整個過程中,我們主動投入並且全神貫注,還會積極排斥外界的幹擾,也只有走進故事裡,才能由此聯機自己的經歷和經驗,從中得出一些啟示。

而我們的大腦專心致志的時候,對於問題的解決能力也會提高。

沉浸式學習使人們進入到心流狀態,這樣還能給我們帶來時間的錯覺,在不知不覺中享受到讀書的樂趣。

所以說,讀書如果心猿意馬就是在做無用功,而沉浸式學習會給我們帶來許多收穫。

03好看不如好用

讀書是為了成長,然而白忙活的原因不但是因為讀書時精力不集中,還有一點就是不得要領。也就是說,抓不到事物的核心。

不擅於讀書的人,只適合填鴨式的方法,作者總結出一個觀點,他習慣選擇接受。這種囫圇吞棗,不求甚解更不知所以然。

而擅於思考的人則運用批判性的思維來審視事物本身,在他們的世界裡信奉一條格律:「盡信書不如無書」。會主動尋求事實的背後原因,以及事物之間的因果規律,和以前的知識產生關聯,最後還會總結出自己的觀點。

也只有這樣反覆咀嚼後的「思想」,完善自己的認知框架,對自己才會產生作用。不再只是局限於選擇哲理性的好句,收藏過就沒有了以後。

終上所述,感性的好看的東西累積再多,都不如理性地抓住觸動自己的一點兒來的「營養」。

寫在最後

人生而有限,然學而無涯。也只有讀書和學習,是精進我們人生的方式之一。《刻意練習》裡說,方向不對,努力白費。我們只有找到正確的方法和方向,才會得到質的飛躍。

相關焦點

  • 白巖松:讀書,遇見更好的自己
    今年的我,意識到不能這麼下去,我嚴重需要改變,改變自己的精神面貌,提高自己的精神追求。於是我下定決心,要開始看書,用書籍充實自己。時間如白駒過隙,轉眼即逝,不知不覺我已堅持讀書將近一年,現在的我與一年前的自己相較,不管在心態,精神面貌還是認知方面,都有了明顯的提高。
  • 通過閱讀成為更好的自己
    本期為大家推薦幾個優質的閱讀、科普和時事等方面的公眾號,希望能豐富大家對世界的認知,成為更好的我們。▼東亞資訊ID:dongya_zixun時刻聚焦當代年輕人最關注的東亞熱點問題,從獨特視角切入,針對當下社會焦點事件,呈現多元的聲音,表達自己的態度,期待與讀者形成觀點的共鳴。"
  • 讀書悟道|廣大委員踴躍參加讀書活動:把讀書收穫更好轉化為過硬本領
    讓讀書成為我們的一種生活方式,我們的思想就能保持活力,對於形勢的發展才能形成正確的判斷,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才能提高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的水平,才能唱好履職的前臺戲,從而成為一名合格的政協委員,真正做到「思想永遠在線、智慧時刻連線、議政永不斷線」。
  • 讀書生涯瑣記:讓自己成為自己,讓他人成為他人
    但這段時間,我想寫一些隨性的文字、給自己看的文字。不過,這樣對讀者不太友好,你們可能不太樂意讀。今天寫一寫讀書生涯中的一些瑣事。一1993年,我5歲,在我們村小讀學前班。村小一共只有三四間磚房,學前班是東邊第一間教室。那時,老師讓我做副班長,夏天午休時,由我和班長監督。有一名同學叫金龍,他的眼睛又大又圓,偏巧喜歡睜眼睡覺。
  • 成為更好的自己
    說到底,人的成長是一個不斷認知自己的過程,這個過程有父母的幫助,愛人的理解與陪伴,更有自己的努力與堅持。 01 接受全部的自己 在楊瀾中學時代時,她的父母便告訴她,女孩跟男孩一樣,都要靠自己的真才實學來吃飯,不能吃青春飯,所以她在整個中學和大學都是非常努力讀書的一個女孩子
  • 2020年閱讀總結:不斷自我更新,成為更好的自己
    對於我來說,唯一沒有變的就是讀書這件事了。細想讀書這件事,真的很難用一個詞來形容它。如果說讀書是一種習慣,也沒有什麼不妥,因為每天都讀書的話,它就會成為一件和吃飯一樣很自然的事情,如果不做,反而會覺得缺些什麼;如果說讀書是一種樂趣,好像也很有道理,因為你在書中得以看到他人精彩萬分的人生,體會各種喜怒哀樂;如果說讀書是一件實用的事情,也沒有什麼問題,因為書中的某些經驗,的確可以用來改變自己的生活。對於我來說,2020年的讀書,是一件幫助我自我更新的事情。
  • 純良的自己,誠懇的自己,磊落的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
    今兒收到微信:「冬至春來,人生苦短,甜長……」有一句類似的雞湯:成為更好的自己。高曉松用三個定語,限定了什麼是「更好」,所謂「更好」的自己就是:純良的自己,誠懇的自己,磊落的自己……並非同意高曉松的定義,可是用一個或多個定語限定「更好」,非常好。否則,所謂「更好」,虛頭巴腦外,像一鍋噴噴香的熱粥,卻沒抓手,喝不到嘴裡。
  • 浪跡教育大堯:逼迫自己才能成為更好的自己
    在異國他鄉,本國人民總是排外的,所以我學會了自己要的東西就要自己努力爭取。  學成歸國,我頂著,家庭條件優渥,海外留學歸來,形象氣質俱佳,  這些得天獨厚的條件,成為了別人口中「天生的情場高手」。  讀書的時候,我就已經成為女生簇擁的對象,和女生相處、交流溝通對我來說統統不是問題。
  • 跟著麥肯錫學這3個原則,成為更好的自己
    不知道,你會不會經常想要改變自己,想成為更好的自己,可是你苦思冥想後,卻依舊想不出怎麼提升自己。剛好,我最近看了一本書《麥肯錫晉升法則:47個小原則創造大改變》。讓我們一起跟著麥肯錫學會這3個原則,成為更好的自己。原則1:聚集於真正重要的部分不知道你會不會有這樣的感覺,每一天都會給自己設定很多TO DO LIST(待完成的事項),可是一天結束後,你會發現自己明明非常忙碌,可是為什麼最後什麼事情也沒有做呢?
  • 怎樣更好的愛自己
    壹寫了這麼久的育兒類,一直都是在寫,我們要怎樣更好的愛孩子。我從來沒有寫過,怎樣更好的愛自己。因為在我的意識裡,我總是把個人成長和教育孩子分開。其實這兩者是分不開的,早就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爸爸媽媽是孩子最初的榜樣,爸爸媽媽變得越來越好,孩子也會變得越來越好。
  • 孩子,我為什麼要你努力讀書?可以遇見更好的世界
    因為很多時候,我們只會要求孩子好好學習,認真寫作業,可是孩子連為什麼讀書都沒有弄清楚,你覺得他會全力以赴的對待學習嗎?巧了,最近剛好看到這樣一組漫畫,我想可以很好的用來引導孩子為什麼要讀書。讀書後看到的世界千差萬別:要想孩子長大後體面,受人尊重,有選擇,有自由地生活,就要捨得小時候逼孩子不要偷懶,變得優秀。
  • 如何成為更好的自己,無非是靠這「兩個字」
    很多時候並不是自己不能吃苦,也不會害怕付出,可我們總會害怕自己的付出和回報不能成正比,有的時候甚至你付出了一點回報都沒有,這個時候常常會覺得異常的委屈和痛苦。在我17歲來到上海讀書,一直到現在好幾年過去的今天,我才忽然發現,我們為了變成自己喜歡的樣子,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就需要不斷地努力和付出。
  • 讀書學習,真的會讓人變得更好嗎?
    想到那些被各種「大師」忽悠而生活一步步墮入深淵的人,我逐漸意識到:讀書也好,聽講座也好,看光碟也好,想通過學習提升自己,這本是好事,但如果判斷失誤,把一些虛假偽劣的東西奉為珍寶,來作為生活的指南,就像大學畢業生結交了不良社會青年一樣,是具有很大的危險性的。
  • 為什麼內向的人精神內耗很嚴重,怎麼做才能更好地成為自己
    一個人為了獲得更多更好的生存資料,就必須主動出擊,與各方面的人、事、物打交道 ,整合零散的社會資源,加以充分利用,以求得更好的生存與發展空間。內向即意味著向外拓展資源的通道不暢,能力受限,直接壓縮了生存的心理空間,當然引起嚴重的持續的焦慮和緊張,這是動物的天性決定的,神經經常崩得緊緊的,這就需要大量消耗心理能量。這是嚴重內耗的原因之一。
  • 一份好的「孤獨」,能夠讓你成為更好的自己
    在我看來,不管你是處於孤獨的哪一個層級,只有當你發現孤獨好的一面,並在其中發現自我精神的力量,成為更好的自己。02你的時間流向哪裡,你就會變成一個怎麼樣的人?當你在孤獨中做什麼,決定你變成一個什麼樣的人?我認為,孤獨有好又壞,一份好的孤獨讓人脫胎換骨,一份壞的孤獨只會讓人痛苦墮落。
  • 上遊•讀書丨愛讓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讀《他看到光的背面...
    愛讓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讀《他看到光的背面》石年紹世間星移物轉,許多人在人潮中走散了。但有些人,一眼就是千年、萬年。作者林小瓏,夢想成為旅行家並環遊世界的碼字者。會把家中萌寵寫進小說裡。平生最大愛好就是看懷舊電影、閱讀和寫作。雙重人格的天才側寫師遇上同樣是雙重人格的犯罪心理學教授,這是慕驕陽和小甜的故事,也是慕教授和肖甜心的故事。
  • 善良,努力,讀書,健身,讓自己變得更好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
    你不再追求空泛的成長,只是開始修養自己的性情;你的人生,才真正開始。不要管別人如何如何,堅守良知,堅護善念,堅守正道,這才是人生的真諦!此刻起換一種處世態度,笑對生活,多感嘆生活的美好,你的境遇便有好的轉變。所以要想過高質量的人生,擁有高質量愛情,首先你不做鹽鹼人,其次要會識別鹽鹼人,不要跟鹽鹼人浪費任何時間。
  • 讓讀書成為人文風景 橫崗街道「讀書月」系列活動啟動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10月26日訊(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記者 葉玉燕 通訊員 阮雪芳 葉章山 樊亞敏)10月24日上午,第二十一屆深圳讀書月橫崗街道啟動儀式暨「深讀城市」文化論壇在攜創技工學校舉行。中國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吳義勤,廣東省作家協會主席團成員王威廉,中國現代文學館客座研究員陳培浩等出席活動。
  • 從改變自己開始,一點一滴,成為更好的自己
    長大是很快的,人生又是那麼的短暫,漸漸的人要學會跟自己相處、跟這個時代相處、跟身邊的人相處;欲望永遠是一個人要遏制的問題:一個人越想成就大事,內心的欲望就會膨脹,有了一點成績,就會看輕身邊的一切;久而久之,你會發現自己的那點成績太愚昧了,一個人太渺小了,也只有在認清自己、看到現狀、不斷提高自己上,才能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
  • 一波勵志書單推薦:讀書,是為了成為更好的人
    如鄰居老太太的兒子很會讀書,後來還到美國開醫院;而賣菜的老太太的兒子卻成績差,讓家長抬不起頭來。不過後來的情況卻耐人尋味:一直被鄰居老太太炫耀的兒子,卻無法孝順她;而賣菜的老太太的孩子,卻一直陪伴在老人身邊。怎樣的兒子才好?劉墉說:「如果你的孩子一直跟在身邊,可以說『養兒防老』,孩子是為自己生的,你挺走運。如果你的孩子太傑出,是為世界生的,他光宗耀祖,你也挺走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