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三星關閉了位於廣東惠州的工廠,這是三星在中國的最後一家手機工廠。至此,三星手機製造業已完全退出中國市場,歷時27年。三星的下一個目的地,是越南。
無獨有偶,日本電子巨頭索尼也關閉了其在北京的智慧型手機工廠,將自己的生產線轉移到了泰國。除此之外,蘋果也逐步關停相關產業鏈工廠,準備去往越南。而富士康的選擇是印度。
其他諸如高通、阿迪、耐克等製造業巨頭們紛紛離開中國市場。
隨著這些跨國公司的不斷退出,你是不是也會不禁悄悄自問:我們還是「世界工廠」嗎?製造業大王曹德旺曾在年初就提醒,跨國公司的離開不僅僅是人力成本,更要警惕全球製造業的「去中國化」,中國的復興離不開製造業的崛起,而各大巨頭離去的同時,更是各國背後關於製造業的「生死博弈」。
一、成就:中國製造業異軍突起
對於文章開篇的疑問,小良給你肯定的回答,我們還是「世界工廠」,更是「世界發動機」。
全球50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中國約有220種產品產量世界第一。這其中有傳統的鋼鐵、玻璃、水泥,也有家電、器械。舉個小小的例子,一隻小小的打火機,中國的年產量可達150億,佔全球產量的75%。
曾經一度作為發達國家支柱的工業,比如汽車、船舶、軌道交通、新能源等在近十年內紛紛被趕超。你也許不知道,從2009年開始,中國汽車產量就已經躍居全球第一,銷量佔比30%。
在製造業的關鍵技術中,中國在太空、深海、衛星、導航、飛機製造等領域發起挑戰,很多霸主國家的地位被趕超。高鐵、新能源汽車、無人機、超級計算機也不斷傳來喜訊,這是中國製造業異軍突起的真正中堅力量。當然,在中外技術你追我趕的過程中,還有是有很多高精尖技術始終無法突破,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晶片技術。華為、中興等中國公司吃的苦頭,可以說一言難盡。
但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今天的中國,已經是完全體的製造業大國。
二、戰術:人口紅利,以買代造,市場換技術
華為的晶片被限制以後,很多人都對「以買代造」的晶片發展戰略提出的批評,甚至哀嘆失去的三十年。小良覺得,這都是不理智的嘆息。
中國的製造業在30年前是什麼樣?面對外部的各種封鎖和內部的急需發展,如何能在困境中實現突圍?必然是打開市場,靠著外部的慣性帶動市場,進而帶動內部的發展。量變才會引起質變,如果連最開始的量都沒有,那如何去奢求質變?
而這些戰術就是後來廣為人知的「世界工廠」的最大優勢:
人口紅利:就是大量的高素質人才,低廉的勞動力。以買代造:核心部件的研發退後 ,用購買的方式打通產業鏈,減小西方國家的防備。市場換技術:通過打開國門,用市場和利潤吸引高精尖技術落戶中國,共同進步。事實上,這些操作堪稱「利器」,正是在這些操作的掩護下,中國製造業急速膨脹式的發展。以西方國家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迅速發展為今天的製造業大國。面對中美貿易戰,老胡曾說過,美國也許沒有想到,中國原來這麼抗揍。你不妨仔細想想,抗揍靠什麼?就是靠製造業。
海外企業們利用廉價勞動力去生產出了規模龐大的產品,降低自身的生產成本和運營成本,而工廠建設的當地,也憑藉著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機會解決了就業問題,為當地GDP增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以富士康為例,2010年在河南鄭州建設的富士康工廠為當地提供了超過10萬個工作崗位,相關產業的增長量超過了50%。
三、「中國製造」不再廉價,警惕製造業「去中國化」
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產業鏈上遊的市場不斷佔有,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在慢慢提升。有數據顯示,目前中國的勞動成本僅比美國低4%。此外,中國的工資正以比生產率提高更快的速度增長,人民幣也在逐漸升值,「一言以蔽之:中國製造業已不再是必定節省成本的萬能途徑。」
這是事實,也是很多外企離開中國最愛官宣的理由。
但實際上,無論是富士康還是蘋果,這些口口聲聲為了更低勞動力去越南開廠的跨國公司,受困於當地人員素質和個性化環境的影響,實際上一個季度的虧損就能抵得上員工的工資了,那為何還要堅持撤出中國?這就要警惕,西方國家製造業「去中國化」也許不是說說就完的。
未來的製造業,除了低段位的苦力製造外,更多的是「創新之戰」,「技術之戰」,「標準之戰」、「市場之戰」。沒有掌握核心科技,想在這些戰場上勝出,幾乎是不可能的。
有人曾問我,偉大祖國的復興什麼時候就到來了?看罷製造業的發展,我鬥膽猜測,等越來越多的華為、阿里、大疆這些掌握了核心科技的公司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湧現而出,等中小企業也開始專研科技甚至掌握某種獨門技術,等中國的產業環境進一步完善,迎來新的質變,製造業真正成為霸主時,復興就到了。
而這一天,越來越近了。你看某國,他有多著急,咱就有多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