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數據看越南製造對中國的威脅有多大?

2020-12-14 品質中國

本文作者:寧南山

越南的出口,在過去的十年非常猛,

在WTO的官網上,可以很容易查到越南的出口數據,從2010年的722.37億美元,猛增到了2019年的2642.73億美元,增長了265.8%。

同樣的在WTO的官網上查詢中國的出口數據,從2010年的1.57775萬億美元增長到了2019年的2.49946萬億美元,增長了58.4%,這個增速明顯不如越南。

中國出口相比越南出口的倍數,從2010年的21.8倍,到2019年下降到了9.46倍,而越南在2019年搞了10年一次的人口普查,截至2019年4月1日,越南總人口達9620.898萬人,中國人口是越南的14.55倍。

再看2019年的出口增速,越南增長了8.44%,中國僅僅增長了0.5%。

也就是說不僅越南的人均出口金額已經超過了我們,並且增速還比我們快。

中國的一些低端甚至中端製造業也確實在往越南轉移,

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三家企業,

第一家是臺灣的寶成工業,這是全球最大的運動休閒鞋類代工廠,根據其2019年的財報,其營收高達3131.566億元新臺幣,人民幣差不多728.3億人民幣(按照新臺幣:人民幣為4.3:1的匯率),其財報中這樣描述:

「本公司主要從事鞋類製造業務,為Nike、adidas、Asics、New Balance、Timberland、Salomon 及Puma等國際品牌代工製造及代工設計製造(OEM/ODM)各種鞋類,並以動鞋為主,營收比重超過鞋類製造業務的七成,且亦從事鞋類配件製造業務。」

簡而言之,近年來耐克,阿迪等外資運動鞋已經主要是越南製造了。

這家公司在中國大陸最大的新聞,莫過於2014年其旗下的東莞裕元鞋廠工人罷工事件,人數竟然達到了數萬人(媒體報導數字不一,有的說三萬人,花旗的報告說涉及4萬人),原因為該公司未能足額的繳納社保,事件的結果是公司補繳社保並且增加每個月230元人民幣的津貼,同時對員工新發的工資也足額繳納社保。

在公司2014年的財報裡面,提到了其因此而在一年時間內增加的支出超過1.3億美元:

1. 高埗鞋廠及其他工廠之員工福利金增額提撥共計美元9,000萬元,截至2015 年3月31日止業已支付美元5,460萬元。(在2015年的財報裡面進一步確認到2015年12月31日累計支付了7553萬美元)

2. 高埗鞋廠及其他工廠調整員工福利金及每月生活津貼,合併公司2014年5月至2014年12月之期間分別增加約美元 3,100萬元及美元4,600萬元之支出。

我們翻開寶成以前的財報,可以看出該公司在中國大陸的製造比例不斷下降的過程。

而在2011年的財報裡面,是這麼寫的:

「集團2011年底在中國、印尼、越南、國內及其他地區之生產線分別有255條、134條、140條、1條及8 條,共計538條生產線,」,也就是說2011年底中國大陸的鞋業生產線佔到了47.4%。

在2012年的財報裡面,是這麼寫的:

「集團2012年底在中國、印尼、越南、國內及其他地區之生產線分別有204條、157條、156條、1條及5條,共計 523條生產線,鞋類年產能約3.9億雙。」從生產線的數量來看,很明顯在一年之內中國大陸的生產線佔比就下降到了39%。

2013年和2014年的財報沒有披露生產線和產量分布數據,

2015年的財報,中國、越南及印尼分別佔總產量之25%、42%和32%,其他包括美國、墨西哥、柬埔寨、孟加拉及 緬甸等地區則約佔1%。

也就是到2015年,在中國大陸的生產比例下降到了25%

到了2016年,中國、越南及印尼分別佔本公司總產量之20%、44%和 34%,其他包括柬埔寨、孟加拉、緬甸等地區則佔2%。

2017年,越南、印尼及中國分別佔本公司總產量之45%、36%和17%, 其他包括柬埔寨、孟加拉、緬甸等地 區則佔2%。

2018年,越南、印尼及中國分別佔 總產量之46%、37%和14%,其他包括柬埔寨、孟加拉、緬甸等地區則佔3%。

到了2019年,中國大陸的生產比例已經下降到了13%,

「越南區、印尼區及中國區於2019年度分別佔本公司總產量之44%、 39%和13%,其他包括柬埔寨、孟加拉、緬甸等地區則佔4%,2020年將持續以越南區、印尼區及中國區作為主要生產基地。」

第二家標誌性企業就是韓國三星了,

2018年12月,三星關閉了其天津手機製造廠,同時其惠州手機製造工廠在2019年9月30日停止運營,從而徹底的結束了三星手機在中國的製造。

而根據分析師的估計,2017年時惠州三星還佔到了三星全球手機產能的17%.

與此同時三星大力投資越南和印度。

三星於2008年在越南北寧省建立了第一家智慧型手機工廠(該公司簡稱SEV,Samsung Electronics Vietnam; SEV),並於2013年在該國太原省建立了另一家智慧型手機工廠(簡稱SEVT,Samsung Electronics Vietnam – Thai Nguyen; SEVT)。

下圖是河內時報根據三星2019年的財報製作,

三星2019年在越南的四家主要子公司的合計收入達到658億美元,比上年的671億美元略有下降。

其中可以看到SEV和SEVT兩家主要的手機工廠收入分別達到192億美元和282億美元。另外三星顯示越南(Samsung Display Vietnam, SDV)的收入為143億美元。

還有一家三星電子胡志明Samsung Electronics Ho Chi Minh (SEHC)收入為42億美元,查了下三星財報這家主要是做電視機的。

目前三星手機在越南的產能佔到了全球的50%左右,三星手機第二大製造地是印度,第三是韓國本土大約佔10%的產能,另外還有巴西工廠。

作為對比,下圖是三星手機2011年的產能分布,中國當時還佔了51%,而現在已經變成零了,非常明顯的,中國的產能轉移到了越南和印度,三星在韓國的產能比例無太大變化。

第三家標誌性企業是蘋果

蘋果是全球電子工業的頂端品牌,代表著最高的技術水平要求。

在這裡講兩個標誌性產品,Airpods和iphone。

蘋果的Airpods主要由中國大陸的立訊精密,歌爾股份,英業達,以及鴻海旗下的鴻準代工,

其中立訊精密是最大的供應商,該公司也因為給蘋果代工Airpods而實現了營收的暴漲,立訊精密2019年實現營收625.2億元,同比增長74%;實現歸母淨利潤47.1億元,同比增長73%。

作為Airpods第二大代工供應商的歌爾股份也受益匪淺,憑藉著Airpods的出貨,旗下的歌爾智能聲學整機2019年營收同比暴增117.58%,佔總營收比例升至42.17%,取代精密零組件成為歌爾的營收主力和核心驅動力。

而整個公司2019年實現營收351.4億元,同比增長47.99%,淨利潤實現12.8億元,同比上升47.58%。

立訊精密和歌爾股份也是國內兩家最積極在越南建廠的電子行業公司,

而這其實更多是蘋果的戰略安排,因為兩家公司的第一大客戶都是蘋果,以歌爾為例2019年來自蘋果的佔比高達40.65%,而立訊精密則高達55.43%。

2019年蘋果開始在越南進行Airpods生產測試,立訊精密和歌爾的越南工廠都參與其中。

根據《日經經濟評論》的報導,2020年第一季度蘋果開始首次在越南大規模生產Airpods,首個季度生產了大約300-400萬個,這個數量已經有相當的規模了,因為Airpods在2019年總銷量也就是接近6000萬個,今年預計能超過9000萬的水平。

可以認為越南已經佔到了Airpods超過15%的代工份額。

2020年5月,根據外媒macrumors報導,有用戶本周已經收到了充電盒上印有「Assembled in Vietnam」(越南組裝)字樣的AirPods Pro(該款耳機發布於2019年10月),說明除了Airpods之外,Airpods Pro也開始在越南生產了。

而在立訊精密的官網上,有一則三年前的新聞,2017年12月4日,蘋果的CEO庫克到訪立訊精密公司,該公司於2017年上半年成為了蘋果airpods的代工供應商。

https://www.luxshare-ict.com/content/details30_2422.html

當被問及一個關鍵的問題,對於電子產業鏈向印度、東南亞等低成本區域轉移的現象怎麼看時,庫克表示,蘋果目前並不會這樣做。

「我們不會這樣做,我們的產品製造要求是有深厚的工程技術能力,靈活的供應鏈管理,過硬的質量水平,我們不會為了成本就轉移。」

庫克當時說的並沒有問題,雖然蘋果2017年首次開始在印度生產iphone SE,但是一直到今年,iphone在印度生產的比例也非常低,根據counterpoint的數據,

印度製造的iphone在2020年Q1的產量也僅能滿足印度市場需求的29%,

另外還出口了40萬部。而2019年iphone僅在印度賣出了不到200萬部,相比於蘋果手機每年大約兩億部的銷量而言,加上今年印度疫情嚴重,預估2020年全年在印度製造的iphone佔比不到2%。

雖然進展緩慢,但是總體來說,iPhone在印度生產的比例會逐漸的上升。

回到本文的主角越南,

就Airpods而言,其在2020年首次在越南開始大規模生產,並且佔比很快超過了15%,而且最終比例還會高出現在,這顯示越南的代工技術已經在日趨成熟了。他們不僅可以搞定三星手機和電視的大規模製造,而且開始成規模的製造蘋果的產品了。

蘋果目前還沒有安排在越南生產iphone,目前仍然主要是在中國生產。

立訊在2020年7月收購了臺灣的代工廠緯創在大陸的工廠,

7月17日,立訊精密發布公告稱,立訊精密及控股股東立訊有限擬以33億現金收購江蘇緯創崑山緯新的100%股權,其中立訊精密在此次收購中出資6億元。完成交易後,立訊精密將成為蘋果公司的首家中國內地代工廠商,蘋果扶植立訊精密在中國大陸開始做iphone代工的意圖已經非常明顯。

另外根據專注於蘋果新聞報導的Apple insider在2020年8月報導,蘋果已經在評估立訊精密的越南工廠條件是否滿足製造iphone的標準,儘管認為暫時還未能達到標準,

但根據立訊精密在2020年6月23日發布的增資公告,

宣布增資全資子公司立訊精密(越南)、立訊精密(雲中)和立訊精密(義安)有限公司,增資金額分別不超過0.84億美元、3億美元和0.7億美元,這三家公司都是立訊在越南的子公司,這4.54億美元資金擬用於滿足上述越南子公司的廠房與產能建設及相關需求。

顯示立訊精密也在不斷擴大越南工廠的廠房和產能建設,在越南生產iphone雖然現在未能實現,但是只要蘋果有意願,也只是時間問題了。

蘋果iphone的主力代工供應商富士康在越南生產iphone的計劃尚未被媒體披露,但是從邏輯上看,蘋果一旦有意願在越南生產iphone,就不可能只安排立訊精密一家,不會不給最大的供應商富士康訂單。

那麼富士康透露的信息是什麼呢?

2020年8月12日,鴻海的董事長劉揚偉說,

鴻海正在逐步擴大中國以外的產能,將更多生產轉移到東南亞和其他地區,以避免對出口到美國的中國產品徵收更高的關稅。劉揚偉透露,中國大陸是生產iPhone、戴爾臺式機和任天堂遊戲機等電子產品的主要基地,鴻海全球其他地區產能的佔比目前為30%,高於去年6月的25%。未來,這一比例還會上升。

外媒bloomberg(彭博新聞社)在發新聞報到時,用了一個聳人聽聞的標題,「iphone製造商說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時代已經結束」,其實這並非劉揚偉的原話,搞得富士康不得不發聲明澄清。

好以上三個典型的標誌性公司的例子,以及過去十年越南出口的突飛猛進,

我們可以開始分析,如何看待越南對中國的挑戰?

我想說幾點,應該可以全面的概括。

第一點,以代工製造為典型的低端產業轉移是大勢所趨,但是中國是可以有所作為的。從以上代工製造轉移的例子可以看出,代工製造轉移的主導方,是下遊的強勢品牌(耐克,阿迪,三星,蘋果),而不是代工廠本身,品牌廠家的態度決定了工廠是否要遷移。

代工廠本身是要經過品牌方的審核才具有代工資格,他們是不會在未取得品牌方同意的情況下,就自作主張轉移產能,尤其是像蘋果這樣的品牌廠家,對供應鏈的話語權極為強勢,那麼對於中國而言,意味著掌握了下遊的品牌,則可以大大的增強在代工轉移過程中的主導權。

品牌不僅可以擁有對供應鏈的話語權,而且品牌還有向高端發展的需求,這又會帶動提高對製造能力提升的要求,機器在精度和品質控制上比人類有著更高的上限,這就推動工廠製造向無人化,智能化發展,這會進一步削弱國外第三世界國家相對於我國的低勞動成本優勢。

以寶成工業為例子,他們的財報裡面非常喜歡用World footwear year book的數據,那麼我們就以這家的數據來看,耐克,阿迪等運動鞋現在已經是以越南為主要製造基地了。

顯然耐克,阿迪等品牌做出了自己的抉擇,但是這是不是意味著中國完全喪失了鞋類製造的地位了呢?並不是。

根據World footwear year book的數據,

2012年中國佔全球鞋類製造的60.5%,而到了2018年仍然佔到55.8%,雖然六年下降了大約5個百分點,仍然是全球最大的鞋類製造國(第二到第四分別為印度,越南,印尼),中國的比重仍然超過了全球其他國家的總和。

這跟中國本土鞋類品牌的發展有關係,設計,品牌和智能製造能力的提升,增強了在國內製造鞋類的利潤,也增強了對工廠轉移的話語權。

對於電子產品往越南轉移也是類似的,越南的電子產品製造增長主要是來自於三星,

全球六大手機品牌(蘋果,華為,三星,小米,OPPO, VIVO)僅有三星主要在越南生產,而其他五家均未安排在越南生產智慧型手機。

也就是說,越南的電子產品出口猛增,很大程度上是三星的意志的結果。

那麼中國國產手機品牌的份額提升,打壓三星的市場份額,也就相當於打壓了越南電子產品製造的份額。也就是說,就智慧型手機產業而言,現在的對外的工廠轉移主要還是看蘋果的動向。

對於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可穿戴產品等其他領域也是一樣,我們必須要擴大中國品牌廠家的全球份額,這樣可以在選擇代工廠方面掌握主導權。

舉個例子,目前國內的主要電子品牌華為,OPPO, VIVO,聯想,小米等都在中國建設了自己的工廠,以聯想為例,聯想在武漢的工廠,去年全年實現出口近45億美元,佔湖北全省出口總額的12.3%,而且聯想現在還在深圳新建工廠。

掌握了品牌對中國的最大意義,是獲取了將供應鏈工廠留在中國本土的決定權和能力。而國產品牌向高端化發展,使得企業獲得了更多的利潤,也催生了企業對更高製造能力的要求,並且掌握了對代工組裝製造轉移的話語權。

例如11月19日雷軍就宣布將把在北京亦莊的首個小米自有工廠的產能從一期的年產百萬臺,提升到二期的年產千萬臺。

第二點:發展中國的代工大廠,在轉移出去的產能中分一杯羹

由於中美形勢的發展,在2020年11月的今天來看,

蘋果向中國以外轉移部分產能也已經是大趨勢,但是立訊精密和歌爾股份告訴我們,中國不僅可以通過零部件+組裝代工技術的結合,在中國大陸實現本土公司替代臺系代工廠實現價值提升。同時也可以通過在海外建廠,而從代工廠向海外轉移中也分一杯羹。

擴大本土代工廠(立訊精密,歌爾股份,聞泰,龍旗,華勤,比亞迪等)的全球份額,

在本土替代臺系代工廠,以及在越南和印度替代臺企代工廠,

開啟中資中企+中國幹部在越南和印度工作的時代。

以立訊精密為例,下圖是應屆生招聘網站發布的立訊精密2020年5月在雲南民族大學宣講會的招聘信息,招聘50名不同專業畢業生到越南工廠工作,試用期薪資1.1萬人民幣,免費提供夥食,安排幹部宿舍每3個月有7天有薪探親假報銷路費。

實際上立訊派駐到越南的幹部和工程師人數遠不止這個數。

http://www.yingjiesheng.com/job-004-669-182.html

同時中國製造相對於越南和印度的高質量,也可以減緩蘋果外遷產能的速度和減小規模。

這從印度用三年的時間,iphone產量也只能佔到全球不到2%就可以看出來,

也可以從富士康的越南工廠至今未能通過生產iphone審核看出來,蘋果有意扶持立訊精密做iphone的代工,也是從中國大陸製造開始。

第三:加強對上遊電子零部件企業的扶持,著眼於提升產業鏈的價值

我在之前的文章裡面也講過臺灣的電子零部件和半導體產業,

希望中國大陸的電子零部件和半導體產業快速發展,取代臺系廠家,

像立訊精密就是全球連接器生產廠家的前十位,做電子零部件起家的。

電子產品裡面的觸控螢幕,話筒,揚聲器,連接器,散熱材料,PCB板和FPC,顯示面板,金屬框,玻璃蓋板,被動元件,振動馬達,攝像頭模組,光學鏡頭,當然了還有現在在大力國產化的晶片,這些關鍵的電子零部件組成了電子產品。

組裝代工的利潤在產品的產業鏈價值佔比是非常低的,組裝加工在進口額和出口額都非常好看,大進大出,但是實際獲取的利潤是很低,我在之前的文章裡面寫過,臺灣的五大代工廠,只有鴻海的淨利潤率在2%多點,其他四個(和碩,仁寶,廣達,緯創)利潤率全部不到2%。代工廠的最大意義是幫助形成產業鏈聚集,以及解決中低端就業。

我國官方在統計對外貿易的時候,一定會強調一般貿易佔比上升,組裝加工貿易佔比下降,原因很簡單,一樣的出口金額,一般貿易的收益肯定比大進大出的組裝貿易高。

以上從品牌,生產製造自動化,本土代工廠發展,上遊零部件及晶片等領域,我們都有大量的工作可以做,也具備巨大的優勢。

在這裡我在強調下結論,不管是從鞋類製造,還是電子產品組裝代工,這些最為低端的領域有一部分會轉移出去,這是不可避免的趨勢,畢竟中國的人力成本在越來越高。

下圖來自Counterpoint,從2016年到2019年,中國的智慧型手機產量佔全球的比例從75%下降到了68%,三年間下降了7個百分點,主要是轉移到了印度(小米,OPPO, VIVO,三星)和越南(三星)。印度主要是利用自身的龐大市場優勢,強迫外資廠家必須在印度設廠,否則徵收高額關稅,那麼中韓外資廠為了獲得印度市場不得不在印度當地建廠投資。

而越南則主要是因為自身在電子代工領域的競爭力不斷進步。

未來隨著印度國內市場的不斷擴大+印度也在拓展出口市場,同時蘋果也在向越南轉移代工產能,因此印度和越南的代工生產份額還會不斷擴大。

對於中國而言,應該承認並且接受部分低端的產能一定會轉移出去的現實,

同時也要認識到,這種轉移是可控的,我們是有作為空間的,

同時我們是可以從越南市場的發展受益的,可以實現部分價值的回收。

越南本身也是個較大的潛力市場,越南市場的發展也會帶來對中國製造產品需求的增加,

一個典型的例子,越南對智慧型手機的需求在不斷上升,而智慧型手機市場就是蘋果,三星,小米,OPPO, VIVO,華為六大品牌,中國手機品牌一樣會從中從越南市場發展受益。

我們可以看下越南的進口金額,

由於越南經濟的發展,進口金額從2010年的848.39億美元,增加到了2019年的2539.03 億美元。

根據中國海關的統計,最近三年越南從中國的進口,

2017年為709.94億美元,增長16.2%

2018年為839億美元,增長了17.2%

2019年為978.69億美元,增長了16.7%。

今年1-9月,越南從中國進口按美元計算也增長了12.3%

由於越南的出口需要從中國大量進口機械設備,半成品和原料來完成,導致目前中國是越南第一大進口來源,韓國則是越南的第二大進口來源。

有的朋友說,越南目前做電子產品代工和組裝,雖然在整個產業鏈中的價值低,只能賺組裝費,但是越南也可以逐步的向上遊的零部件和下遊的品牌擴展,像是中國當年也是從組裝起步的。是的,越南當然可以搞國產零部件替代,以及做自有的電子品牌來實現出口的實質價值提升,但是這個需要技術進步來實現,價值提升會體現在經濟總量增速上,

2019年越南經濟體量只有中國的2%多點,差不多是臺灣的一半,經濟總量十年後能趕上臺灣就不錯了,這個體量怎麼可能跟中國比呢?我們一年增長6個點,就已經是差不多三個越南的GDP了。從如此懸殊的體量差距,說越南製造會取代中國製造,實在太缺乏自信。

查詢世界銀行資料庫,2019年中國製造業增加值3.896萬億美元,越南才431.72億美元,

中國是越南的90倍,越南儘管在出口增速數據上好看,但是其實當前越南在產業鏈上獲取的價值極低。

我們即使給越南一個比較好的預期,認為它以後的製造業增加值能進入全球前十位,而按照2019年的製造業增加值全球排名,越南如果進到第十位,意味著它的製造業增加值要超過俄羅斯,墨西哥,土耳其,印尼,加拿大,中國臺灣,西班牙,巴西,泰國……

這個預期夠高了吧?即使是全球第十,按照2019年的全球製造業增加值,越南到時候也還不到中國的十分之一。

況且如果觀察越南的過去十年長期經濟增速,發現跟東亞地區的臺灣,香港,韓國,日本,中國大陸的高速發展期比較,增速都是要低幾個百分點的,下圖來自國泰君安的報告,

紅色就是越南GDP的增速線,從2001年到2019年差不多二十年時間基本沒有突破過8%這條線,大部分時間在7%以下,

其中2010-2019年,經濟實際增速平均在6%-7%之間,跟東亞地區高速時期都實現了持續10%以上的雙位數增長是沒法比的。

下圖體會下韓國和中國臺灣的歷史經濟增速,最高速時甚至接近15%。

下圖是中國的歷史經濟增速,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從1978年到2017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按不變價計算增長33.5倍,年均增長9.5%。

我想這是東亞和東南亞的一點差距吧,想讓越南工人加班,相對不像東亞人那麼容易,越南的政府效率也不如東亞地區的政府那麼高,從基礎設施修築也可以對比出來,我之前的文章裡面寫過,越南的南北高鐵,從21世紀頭十年就開始規劃,

2010年被國會否決,2019年越南交通運輸部又匯總了方案,從2019年春季開始在政府內正式展開討論,居然是計劃到2032年之前啟用大城市圈周邊線路,2050年全線開通運營,一條高鐵要修半個世紀。

我們應該樂見越南的發展,實現東亞和東南亞的共同富裕。中國的產業由於相比越南段位更高,掌握著一部分下遊全球性品牌和品牌的自有工廠,而且大陸代工廠的份額也在不斷擴大,我們在上方,越南在下方,其實中低端向越南轉移是相對可控的。另外我說點不太政治正確的話,東南亞人比東亞人勤奮程度有差異。我們的對手越南的製造業體量總體比較小。

而且我們也可以從產業轉移中獲取利益,例如大陸廠在越南替代臺系廠份額創造中企員工外派機會,越南消費市場擴大帶來中國進口猛增,越南第一大進口來源國就是中國,而且最近幾年都是雙位數增長。

中國真正的挑戰是來自於中高端的向上突破,在這個位面我們面臨的競爭對手體量都比較大,美國,德國,日本,韓國,中國臺灣,隨便拿一個出來體量都比越南大不少。而且可控性更低,因為在產業等級中我們處於總體更低的段位。美國人通過控制臺灣的臺積電對華為進行制裁,對我國造成的影響就非常大,讓我們很難受,不得不集中力量進行技術攻關。

這些對手手裡有很強的品牌,產業和技術,我們獲得技術轉移的難度也在越來越高。我們是從下向上仰攻,難度更大。

因此對我們的產業發展來說,越南是次要的挑戰和風險。

向上突破以美國為核心的高科技產業壁壘才是最大的挑戰和主要方向。

相關焦點

  • 越南人:離不開中國製造,美國人:越南無法成世界工廠,事情有變化
    在世界經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今天,全球商家和消費者對商品的選擇是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這就使得中國製造憑藉優秀的品質脫穎而出。在新冠病毒在日本、韓國、伊朗、義大利、美國等全球多國相繼爆發的情況下,越來越多國家的消費者都進一步感受到中國製造的價值所在,和不可替代性。
  • 奧布萊恩威脅越南對中國出手,否則加稅
    日前,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奧布萊恩先後訪問了越南和菲律賓,這距離美國國務卿蓬佩奧上月底訪越還不到一個月時間。 和蓬佩奧一樣,奧布萊恩此行也在極力挑撥菲越與中國的關係。據彭博社報導,奧布萊恩22日會見越南領導人及高官時公開威脅稱,越方必須「遏制轉運中國出口產品」,控制越南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否則美國就要對越南加徵懲罰性關稅。
  • 加入RCEP的越南,會革了「中國製造」的命嗎?
    印著南定市紡織廠的越南郵票美好願景終究還是遭受了供需錯配、債務高企、流通受阻等現實問題的阻隔,最終導致通貨膨脹的飆升。1981年,四平八穩的統計數據已無法掩飾支離破碎的價格體系,國家迫不得已在當年5月進行第一次提價,提升幅度為5到7倍;1985年,二次提價,直接就是10倍!
  • 「越南製造」要崛起了?中國咋辦?
    正因如此,中國也獲得了一個「世界工廠」的稱號。然而,隨著我國經濟發展越來越高,人均收入越來越高,不少外資企業逐漸有了「撤離」中國的打算。那麼,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GDP總量達到了990865億元,距離100萬億元大關只有一步之遙。同年,我國的人均GDP也首次達到了1萬美元,按照年平均匯率折算,約合7萬多人民幣。
  • 越南:中國製造遭嫌棄?人手一輛摩託車,為什麼沒有中國製造呢?
    在那裡,有我們特有的記憶,親情之憶友誼之花愛情之樹以及遺憾之淚!現在在我國的街面上,很少可以看到摩託車的身影。所以我國的摩託車市場在中國也越來越小了。於是很多廠家就把目光轉向了國外的市場,生產的摩託車都投放在了國外市場。不可否認的是,摩託車是眾多男生喜歡的交通工具之一。
  • 中國駐越南和菲律賓大使館指責川普助手製造混亂
    「奧布萊恩有關言論充滿冷戰思維,肆意煽動對抗和對立,這表明他此次到訪不是為了促進地區和平與穩定,而是為了在本地區製造混亂,以謀求美國的一己之私。近年來,美國為維護地區和全球霸權,以地區國家的「教師爺」和「裁判者」自居,直接介入南海等問題,到處拉偏架,煽風點火,挑動地區國家對抗,幹擾中國和東協有關國家通過和平協商處理爭議的努力,嚴重危害了地區和平與穩定。」
  • 賣出1.7萬億元,「越南製造」成爆款!該國欲拿下更多中國市場?
    來源:金十數據越南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越南累計出口當地製造商品254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7萬億元),同比增長5.3%,其中美國等是其主要買家。在全球貿易幾近停滯的當前,亮眼的數據表明,「越南製造」似乎已經成為世界爆款,然而該國的野心還不止如此。據越通社12月14日最新報導,越南工貿部日前專門舉辦了「供應商與各出口企業對接和貿易促進會「,其目的就是想要促進中越兩國企業的進出口貿易,以便讓越企拿下更多的中國市場份額。
  • 印度要靠66億美元補貼,取代中國手機製造地位,先贏越南再說吧
    至於三星,雖然在印度的手機市場份額第二,但實際上三星全球最大的手機製造工廠卻位於越南北部,而三星中低端機型又有很大部分外包給中國代工廠負責設計與製造。 結果沒想到卻被三星打臉,三星特別發表聲明駁斥該印媒的報導毫無根據,並強調未來沒有打算把在越南的部分手機工廠遷往印度,越南將會是集團最主要的製造基地。 種種跡象都足以證明,不管是蘋果還是三星,至少在未來幾年都不可能將印度視為主要的生產製造基地。 第二,三星與蘋果加起來的出貨量合計佔不到全球的35%,反觀中國品牌合計已超過45%。
  • 越南人出門都是摩託車,但為什麼都是日本的車,沒有中國製造呢?
    喜歡旅行的朋友去過越南的話,這個國家開車的人很少,他們國家到處都是摩託車,查了數據後,在越南,一個城市的摩託車數量就有500萬輛,但是,只有50萬輛左右的車,這個數據的差異很小,但是,在越南這個國家,經濟還不發達,這個也會影響人們的旅行工具。
  • 三星在越南建世界最大手機廠,中國製造,還剩下多少優勢
    三星在越南建世界最大手機廠,中國製造,還剩下多少優勢?有觀點認為,三星在越南建世界最大手機廠,說明了中國並非不可取代的製造業基地,人家大型的跨國巨頭要資本有資本,要技術有技術,要管理有管理,剩下的人這個要素……世界上什麼都缺,就是不缺人!
  • 越南服裝廠為何能從中國市場奪走Nike、Adidas?一數據給了答案
    來源:九哥財經面對全球經濟低迷和新冠病毒爆發的背景下,中國「世界工廠」的頭銜受到了嚴峻威脅。最近,來自全球各大供應商正紛紛關閉中國一大批工廠,而向東南亞的國家建廠靠攏。更有不少人猜測,越南還有很大可能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2009年,耐克的越南代工廠完成了對中國產能的全面超越;2012年,阿迪達斯最後一個中國大陸工廠在蘇州關閉;2018年4月,優衣庫宣布中國產能向東南亞轉移,越南將承擔生產總量的40%。那麼,越南的服裝廠究竟有什麼能力從我們中國市場奪走了Nike、Adidas?
  • 2001年,中國第三次嚴打,當時起到了多大效果?看數據
    2001年,中國第三次嚴打,當時起到了多大效果?看數據文/號外歷史之淑琴 圖/網絡中國一共進行了4次嚴打,1983年第一次,1996年第二次,2001年第三次。前面的文章中,小編曾給大家說過第一次和第二次嚴打,今天我們說說第三次嚴打當時起到了什麼樣的效果。
  • 印度製造或失敗,像海市蜃樓,越南無法成世界工廠,或成下一個印度
    以紡織製造為例,越南紡織品兩個重要市場分別是美國和歐盟,然而,一個進展是,自從3月以來,這些市場的合作夥伴宣布暫停收貨,與之對應的,越南近三分之二的紡織品和服裝市場縮小了,越南製造業的收入也正大打折扣。數據顯示,2019年,越南對美國的紡織品出口額達到近150億美元,約佔越南服裝和紡織品出口總營業額的45%。
  • 印度人:中國製造不可替代,美國人:我們就喜歡中國貨,又有新進展
    從企業規模看,大、中、小型企業PMI為53.0%、52.0%和50.1%,分別比上月上升0.4、1.4和0.7個百分點,均位於臨界點之上。根據數據,11月份,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6.4%,比上月上升0.2個百分點,為年內高點,非製造業延續穩中向好的恢復態勢。
  • 為了發展越南製造,越南全面對美歐日開放,這真的好嗎?
    「中國製造」是中國在對外開放上所做出來的一個傑出成績。1978年的時候,中國實行對外開放的策略,人口第一大國的優勢。很快就被展現出來,大量的外資企業紛紛來中國建設工廠,帶來的技術紅利。讓中國的製造業迅猛發展。
  • 靠「抄中國作業」,出口額10年翻4倍,這國家能威脅中國製造嗎
    上個月底,另一個製造業巨頭也被曝出了要在越南擴廠的消息。有外媒稱,富士康計劃將投資2.7億美元擴大在越南的生產規模。別看前些年「膨脹」的郭臺銘總是嚷著搬離中國,但這一次恐怕還真不是危言聳聽。眼看著能造的東西越來越多,越南的出口貿易也跟著紅火了起來——從2010年的722.37億美元,猛增到了2019年的2642.73億美元,翻了將近四倍,確實很厲害。在很多人眼裡,越南的發展是一場「摸著中國過河」的嘗試,這還挺有道理。
  • 在越南中國工廠的江湖
    李華生產數據線裡的銅絲,「十根iPhone數據線,有七根裡的銅絲是我們生產的。」富士康是大客戶,不來就喝西北風。2018年底,富士康「要挾」所有一級供應商到越南辦廠,以達到30%的本地製造標準。去年11月,富士康拆除成都產線,滑鼠和鍵盤、蘋果數據線的訂單悉數到了越南。
  • 越南人眼中的中國經濟:天堂太遠,中國很近
    第二類則認為中國經濟的發展會挑戰國際經濟的秩序,日本認為中國經濟的迅速擴張也擴大了中國的野心和目的性,中國經濟的發展對國際經濟秩序的穩定維持是有威脅的,因為中國在發展擴大後肯定會選擇打破國際秩序,制定對中國經濟更有利的新秩序。還有一類則認為,中國經濟在發展壯大後確實會對國際經濟秩序進行修正,但是這種修正是漸進和平緩的,對其它國家也有好處。
  • 從出口貿易,看中國製造的全球地位
    中國在全球貿易中究竟處於一個什麼樣的位置?我們可以從中國2020年1~9月的對外貿易數據來學習。下圖是我根據中國海關官網的數據製作的,2020年1~9月我國順差金額3260.54億美元,順差主要是越南,新加坡,印尼,菲律賓四國,有意思的我國對泰國貿易基本平衡。今年1~9月對泰國順差只有8.6億美元,因為泰國有較強的外資製造業,因此對衝了中國製造的出口。例如泰國是全球最大的硬碟生產國之一,威騰電子,希捷,東芝都在泰國有工廠。
  • 越南與廣西的差距有多大?東興和芒街衛星圖對比,結果一目了然!
    相信大家都知道,越南是我們的鄰國,與我國的廣西和雲南接壤。越南和我國一樣實行社會主義制度,我國在1978年開始改革開放,而越南在1986年也開始施行革新開放(「革新開放」這名字和我們不一樣,但貌似在模仿我們國家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