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的加持會加分嗎?
文|翠鳥資本
當下,G端和B端業務成了新風潮,披著上述業務標籤,馬不停蹄遞交IPO申請的,稅友軟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稅友軟體」)就是一例。
翻開稅友軟體的招股說明書可以看到,這家公司打著阿里的旗號,玩轉各種時髦概念,究竟又有多少真材實料呢?
雲鑫創投位列第三大股東
招股書顯示,公司實際控制人張鎮潮持有或控制的公司股份合計佔本次發行前公司總股本的86.34%。本次發行後,張鎮潮持有或控制公司77.7%的股權,仍處於控股地位,具有直接影響公司重大經營決策的能力。
從下表可看到,阿里系旗下的雲鑫創投持股比例為4.99%。
言及必稱阿里,有獨立基因嗎?
據悉,稅友軟體聚焦於財稅信息化領域的技術研究、項目開發、產品銷售和服務,在財稅信息化領域內耕耘二十年,是國內專業的財稅信息化綜合業務提供商,核心客戶主要包括稅務機關、納稅企業、財稅中介。
目前,政府端(G端)、企業與中介端(B端)業務為支點的公司,成為眾多資金瘋狂追逐的對象,甚至冠以核心資產的範圍。
為何如此?
理論上,B端的生意機會有穩定性,都是機構客戶,在供應鏈體系中有穩定性、連續性的效應。G端的生意亦是如此,政府機關的生意亦有充裕現金流上的保證。
這與中國經濟發展階段相關,過去行業內呈現「天女散花」的態勢,都在追逐增量龐大C端用戶,之後行業集中度迅速提升,頭部企業開始霸佔競爭格局,C端用戶也開始聚集行業內的數家企業,競爭力削弱的企業逐漸被淘汰,龍頭企業開啟一波新浪潮——挖掘政府與企業客戶,尋找更穩定的客源。
技術升級之後,很多企業都熱衷於追逐G端和B端業務,無可厚非。
但在稅友軟體的招股書中,我們卻看到了一個風險點。
從2018年開始,阿里成為稅友軟體的頭號供應商,首年採購金額佔比原材料總額近60%。
這種一躍而起,頗讓人不解。
稅友軟體解釋稱,2018年公司向阿里雲計算有限公司採購佔比近60%,佔比較高,主要原因系公司因承做國稅總局ITS項目需搭建雲系統平臺,向該採購商購買了阿里雲系統平臺及服務共計6273萬元(含稅)。公司的該項對外採購具有合理性,且對該供應商不存在依賴。
令人奇怪的是,如此爆發式增長之後,2019年2月26日,稅友軟體第一大股東思馳投資將所持的4.99%股權轉讓給雲鑫創投,轉讓價格為5.32億元,後者的100%控股股東為螞蟻金服。
據了解,阿里雲主要提供雲平臺系統及服務,雲平臺包括公有雲平臺和私有雲平臺,稅友軟體持續性的千萬級雲平臺採購,這是否有足夠的必要性?
客戶是否具有穩定性?
稅友軟體主要通過政府採購方式,獲得G端合同。從2017年開始,政府類的合同在收入佔比中越來越大,合同數量也越來越多。
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該公司更加側重政府類項目的拓展。
我們再來看一張圖:該公司2017年-2019年企業財稅綜合服務客戶變化情況。
從上圖可以明顯看出,該公司最近三年企業端客戶變化十分之大,並沒有所謂的穩定性。
招股書還披露了一個風險點:該公司業務主要集中在廣東、深圳、河北、新疆、北京及上海等區域,2017年至2019年,公司來自上述6個省市業務收入佔比分別為75.15%、77.31%、75.78%。從收入結構來看,目前廣東、深圳、河北、新疆、北京及上海等區域為公司最主要的市場。
不難看出,稅友軟體未來如果不能提升廣東、深圳、河北、新疆、北京及上海以外市場的份額,或給公司的持續成長帶來較大影響。
這裡不僅有一個疑問:這家公司是否只看重政府端的收入,而並不重視企業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