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康莊」湖南篇:練好「三湘」繡花功 繪就「四水」新畫卷

2020-12-22 澎湃新聞

長沙縣金井鎮茶園一角。人民網張桂貴攝

「今天我們要去長沙了,去看戲!」9月29日一大早,家住湘西花垣縣十八洞村的石拔專老人便穿上精美的苗服,趕到村口集合。她要看的戲是歌舞劇《大地頌歌》,這是一部以十八洞村脫貧故事為原型創作的大型史詩歌舞劇。用村民的話說,就是「演他們自己」,是湖南各地脫貧攻堅的縮影。

「三湘地出金,十裡不同音」——湖南方言種類多,素有「十裡不同音,百裡不同語」之說。交通不便、山河阻隔,複雜的自然條件是造就湖南方言多樣性的原因之一。也正因此,湖南的脫貧攻堅曾面臨前所未有的難度。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沿著狹窄山路輾轉來到湘西花垣縣十八洞村考察調研,首次提出「精準扶貧」的重要論述。這給湖南的脫貧攻堅指出了一條清晰路徑。

作為精準扶貧「首倡地」,湖南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切囑託,堅決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努力走好精準、特色、可持續發展的脫貧路子,脫貧攻堅取得了重大決定性進展。

久困於窮,冀以小康。7年多來,「吃得苦、霸得蠻」的湖湘兒女上下同心,發揮扎硬寨、打硬仗,一茬接著一茬幹的戰略定力和頑強韌勁,以前所未有的「繡花功」,謀新篇、開新局,繪就了「三湘四水」新畫卷。

精準施策

穩脫貧防返貧 確保高質量打好收官戰

湖南是全國貧困面比較廣,貧困程度比較深的省份之一。據了解,湖南有貧困村8000個, 2014年尚有貧困人口682萬人,在全國排名第5位,約佔全國的1/10。

自然條件差、經濟基礎弱、貧困程度深、致貧原因複雜、脫貧難度大,是湖南貧困問題的「通病」。

「送錢送物,不如建一個好支部。」無論是建檔立卡、清理臺帳,還是政策落實、帶動引領都離不開人的作用。湖南將加強黨的領導,建設好基層組織,視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因素,各級基層黨組織聞令而動,勇擔責任,下足「繡花功」,幹好精細活兒。

年屆七旬的老黨員羅建德是瀏陽市鎮頭鎮雙橋村的「微網格長」,因病致貧的村民羅國平一家是他聯繫的10戶貧困家庭之一。今年,羅建德帶著家人為肢體殘疾的羅國平家的油茶林墾荒、覆膜、施肥,並對接駐村扶貧工作隊,請來挖掘機對山地進行平整、開渠,使得高產油茶苗在羅國平家的地裡紮下了根。

近年來,瀏陽市全面開展黨員聯戶包戶的「黨建+微網格」工作,構建市-鄉鎮(街道)-村(社區)-支(黨支部)-微(網格)五級立體化社會治理體系,黨員直接聯戶,入黨積極分子、非黨員的鄉村能人和志願者紛紛參與到「黨建+微網格」工作當中,確保「戶戶有人聯、有人管」,打造一支「永遠不走的扶貧工作隊」。

不僅僅是羅建德,遍布瀏陽市的眾多黨員「微網格長」紛紛化身「小靈通」,與鎮村幹部一道服務基層百姓,為群眾解決實際難題。

有了人員和組織保障,下一步就靠「分類施策、因地制宜、精準發力」。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是中國工商銀行湖南省分行駐張家界桑植縣走馬坪白族鄉安家峪村幫扶工作隊長劉志東常說的一句話。他認為,只有真真切切地幫助,讓貧困地區擁有「造血能力」,精準扶貧才能夠具有長遠效應。

桑植縣曾是「國家級貧困縣」,因路不暢、電不穩、水不通、零產業等發展短板,村民們守著張家界風景區的「綠水青山」,卻沒法將之變成「金山銀山」。

2018年開春,一支扶貧工作隊來到了走馬坪白族鄉安家峪村,加大真金白銀投入,開山修路,輸電供水。一時之間,這個貧窮落後的小山村熱鬧非凡,生機勃勃。

桑植縣走馬坪白族鄉村民通過手機給記者展示現在的生活場景。人民網張桂貴攝

通了路,有了水和電,老百姓的生活變好了,但如何把豐富的自然資源進一步開發好、利用好,成為了中國工商銀行湖南省分行幫扶工作隊的操心事。在認真考察了當地自然環境、氣候特點後,工作隊結合專家建議,決定投入數百萬元發展白茶和藍莓等產業。白茶和藍莓種植基地的建設結束了安家峪村零產業的歷史,帶來了脫貧致富的新希望。

一人就業,全家脫貧。劉志東帶著駐村幫扶工作隊和鄉裡還聯繫山東一家公司到村裡常年收購海網。安家峪村村民黎美秀今年參加了鄉裡組織的漁網編織培訓,通過學技術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

「村民在學習漁網編織技術之後,一周編織一張海網,能收入500-800元,老人和婦女坐在家裡就能掙錢。」劉志東說。

像編漁網這樣的就業扶貧項目,幾乎遍布湖南大部分貧困縣。近年來,湖南省逐步建立起「1143」就業扶貧工作模式,即一套組織領導推進機制,一個綜合信息服務平臺,以及精準識別、精準對接、精準穩崗、精準服務四個關鍵環節和任務清單、穩崗清單、責任清單三個清單。2019年,湖南省62.8萬脫貧人口中,有22.6萬人通過就業實現帶動14萬貧困家庭中的49.8萬人脫貧,直接貢獻率為36%。

面對攻克貧困最後「堡壘」,湖南省盡銳出戰,以精準扶貧為指引,猛攻「貧中之貧」「堅中之堅」,著力鞏固脫貧成果,提高脫貧質量。今年上半年,全省51個貧困縣全部摘帽,剩餘19.9萬貧困人口已具備脫貧條件,正嚴格按照標準和程序退出。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勝利在望,但不等於勝利在握。穩脫貧,也要注意防返貧。

面對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影響,湖南把防止返貧作為頭等大事來抓,通過大數據等一系列措施,做到「兩不愁三保障」。

今年春天,剛剛擺脫貧困的郴州市宜章縣石山村村民李竹喜得了一場重病,面對窘迫的家庭情況,李竹喜真是又著急又上火。沒想到的是,駐村幹部李運山來到李竹喜家,給他送來了一筆「救助金」。

原來,駐村幹部通過「郴州防貧大數據監測平臺」了解到他有連續幾個月的大額醫療支出,考慮到李竹喜的實際困難,村裡給他安排了公益崗位,並一次性預支了5個月工資共4000元,還給他申請了低保。

「以前,基層幹部為了挨家挨戶摸情況,可以說跑斷腿、磨破嘴,現在通過大數據監測,就能隨時查到返貧信息,築牢了返貧堤壩。」郴州扶貧辦負責同志介紹稱。

脫貧成果來之不易,越到最後時刻,越要「繃緊弦」「拉滿弓」,決不能有絲毫大意懈怠。

「我們將持續強化防止返貧致貧監測幫扶,加快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探索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勝利。」湖南省扶貧辦主任王志群信心滿滿。

精準銜接

以摘帽為起點 逐夢「強富美」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將鄉村振興戰略融入脫貧攻堅之中,真正實現鄉村強、鄉村富、鄉村美才是關鍵。

湖南以扶貧產業發展為重點,以教育和醫療為保障,以環境改善和鄉村治理為基礎,大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做到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當無人機飛越長沙縣金井鎮湘豐村的茶鄉小鎮時,進入鏡頭的是一望無際的綠色茶園。白天,茶園有採茶體驗,有茶藝表演,晚上則有帳篷露營,鄉風民宿。

「大道康莊——人民網全媒體調研行」採訪組在長沙縣金井鎮茶園採訪。人民網何萌攝

金井鎮種茶歷史悠久,至今有不少一百年到上千年樹齡不等的古茶樹。從2017年起,湘豐村開始結合本鎮優勢與湘豐集團實行共建發展,他們以茶為核心,生態鄉村旅遊為切入點,持續推進「一街帶五園」發展的模式,即「脫甲茶街帶茶園、虎園、花園、果園、菜園」的發展模式,不僅建成全國美麗鄉村示範村,還解決了當地1000多名村民的就業問題。

金井鎮黨委書記葉照君介紹,該鎮以茶產業為核心,發展現代農業,將工業、文化旅遊等一二三產業很好地融合了起來,不僅使星星點點的貧困戶擺脫了貧困,各村村民也過上了現代田園生態生活。

農村產業興,農民腰包鼓。湖南省探索特色農村產業發展之路,按照「差異化競爭、特色化發展」原則,確定優質糧油、特色蔬菜、優質水果、品牌茶葉、特色養殖、特色林產品、道地藥材、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等扶貧主導產業,至今年7月,全省創建產業扶貧基地5.3萬餘個,初步形成「四帶八片五十六個基地」的產業格局。

韶山市銀田鎮銀田村,因發展靈芝產業而遠近聞名,也帶動了以農活體驗和紅色研學為特色的鄉村旅遊。

院前的瓜果紫薇,院中的雕窗石壩,隨處的藤蔓點綴,是主人王玲對客人特有的歡迎方式。王玲說,「有時候忙起來,需要村裡30多戶輪流接待研學基地的孩子們。」目前,她的「銀田農家樂1號」可住下20個孩子,去年接待了一批,收入就有好幾千元。

產業興旺了,農民富足了,農村也變得越來越美了。

當採訪團走進常寧市「油茶小鎮」西嶺鎮平安村,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遊客中心廣場兩邊仿古建築牆上的「福」字。一條小河蜿蜒穿越村莊,兩岸古樹鬱鬱蔥蔥,潺潺的流水中還偶爾遊過一群鴨子,構成了一幅美麗、嫻靜的鄉間油畫。

「眼前的一切與前些年相比,真是天壤之別」,平安村黨總支書記周法文說,以前老百姓對河道的保護意識不強,把家裡的髒東西、垃圾都倒進河裡,河面髒亂不堪。

2017年靠著油茶產業富起來的村民們意識到河道保護的重要性,結合本地的家風文化,把河道保護寫入了「村民行為八榮八恥」,並從源頭上改變在河道亂丟亂排的惡習。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湖南廣大幹群的共同願望,也是他們建設美麗鄉村的奮鬥目標。

有收入也有鄉愁,有勁頭更有奔頭。曾經的湖湘兒女在貧窮壓力下外出就業,現在被美麗鄉村吸引紛紛歸巢,一幅鄉村振興畫卷正在湖南大地漸次鋪展開來。

精準引領

勇立潮頭奮楫爭先 彰顯湖南精神

心憂天下,敢為人先。改革開拓精神早已融入湖南人的血脈,也在扶貧和鄉村振興工作的推進過程中大放異彩,湖南精神正在輸出湖南樣本。

拔窮根,發展產業是根本。湖南趟出了「資金跟著貧困戶走、貧困戶跟著能人走、能人跟著產業項目走、產業項目跟著市場走」的「四跟四走」產業扶貧新路子,被媒體稱為「精準扶貧的經典之作」。

湘西花垣縣雙龍鎮雙龍村農民施正茂,全家人均純收入達到了3400元,成功脫貧。原來,在駐村幫扶的華天集團「訂單收購」幫助下,以前令他種得「發愁」的西瓜、蔬菜,現在銷到了大酒店的餐桌,都值錢了。他告訴記者:「以後要種得更多一點。」

許多像施正茂一樣的貧困農民,在產業扶貧政策的支持下,投入增加,技能提升,銷路打開,大力發展特色種植業、養殖業,有機菜、「稻花魚」、「鐵骨豬」、獼猴桃等產業如雨後春筍一般遍地破土、拔節向上。

創新金融服務,推進精準扶貧。為了增加貧困戶的自我發展能力,湖南大力推進「一授、二免、三優惠、一防控」為核心的扶貧小額信貸新模式,在每個縣(市、區)都設立了不少於300萬元的扶貧小額信貸風險補償初始基金,既讓貧困戶產業發展資金有保障,也讓銀行吃下「定心丸」。

花垣縣十八洞村男青年龍先蘭,原本孤身一人、家徒四壁,在村裡幫助下獲得了5萬元的小額信貸,他用這筆錢發展養蜂,當年即實現收入3萬元。依靠著這筆啟動資金,他實現了脫貧,生活也更加有奔頭。

集體強起來,農民才能富起來。強化村集體經濟,集約化經營讓湖南鄉村振興也走出了一條「創新」路。

因多巖石而得名的常寧市西嶺鎮石山村,多年來一直是省級貧困村。石山村明月組人張永強,全家2人,是2014年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山上都是石頭,土地貧瘠,一身勁也沒處使。」說起貧困,張永強滿是無力感。

「大道康莊——人民網全媒體調研行」採訪組在常寧市西嶺鎮採訪。人民網張桂貴攝

改變,始於改革。2017年,常寧市被確定為全國第二批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縣(市)。石山村乘著這股改革的東風,用市場化思維破解發展難題,按照「資源變資產,產權變股權」的思路,成立村股份經濟合作社,並通過土地流轉,建立扶貧車間,讓村民既可以就業,又可以分紅。張永強被安排在了扶貧車間就業,每天工資160元。2020年,兩口子從村集體分紅1400元。兩項合計,全家純收入達37226元,人均18613元,貧困的帽子現早已被他甩到腦後。

行走湖湘大地,採訪團驚訝於鄉村多樣化的姿態——浸潤人心的紅色故居,青山綠水的生態村落,深厚歷史的文化古村,展現出自然和人類互動中不同的風貌。扶貧中的湖南精神正推動湖湘大地量體裁衣、精耕細作,不斷實現從美麗生態到美麗生活的躍升。

長風破浪會有時,三湘崛起正其時。懷著「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壯志豪情,在精準扶貧、鄉村振興道路上,湖南人民正勇立潮頭、奮楫爭先,以實幹為筆,以初心為墨,一筆一畫繪就著「富饒美麗幸福新湖南」的宏偉藍圖!

來源 | 人民網

原標題:《「大道康莊」湖南篇:練好「三湘」繡花功 繪就「四水」新畫卷》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稱湖南為三湘四水,人們說的四水分別是什麼?
    學過地理的應該都知道,湖南湖北是根據在洞庭湖以南還是以北劃分的。很多人都不知道湖南還有別稱,根據湖南的水系和地理位置又稱湖南為「三湘」或「三湘四水」。四水指的是湖南省內流量最發達的四條河流:湘江、資水、沅江、澧水,這四條河流最終都流入洞庭湖,與武陵山脈、雪峰山脈、衡山山脈形成湖南三山分四水的特殊地形。
  • 青年黨員幹部要在成長中練好「四功」
    面對新時代的挑戰,青年黨員幹部要在成長中苦練基本功、勤練腳力功、巧練繡花功、實練擔當功。要堅定理想信念,立足自身的工作崗位,腳踏實地,自覺堅守公僕意識,爭做時代的築夢人。  苦練理論學習基本功。青年幹部是推動實現民族復興、國家富強、人民幸福中國夢的主力軍。
  • 把責任擺進去,勇當「三高四新」落實的「排頭兵」
    他強調,要發揮長株潭城市群核心引擎和輻射帶動作用,找準實施「三高四新」戰略、建設現代化新湖南的著力點,推動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在三湘大地落地生根。深入學習、宣講、踐行全會精神是黨員幹部身上的政治責任,不僅要落實,還需要高質量地落實。黨員幹部要主動把自己擺進去、把責任擺進去,在踐行政治使命的過程中,勇當全會精神宣講落實穩定「排頭兵」。
  • 「對話新國企·大道康莊」丨中國中鐵:鋪就致富「快車道」 造血...
    「對話新國企·大道康莊」丨中國中鐵:鋪就致富「快車道」 造血扶貧拔窮根 2020-10-17 15: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把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南重要講話精神傳達到三湘四水
    把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南重要講話精神傳達到三湘四水省委宣講團將赴全省各地開展集中宣講華聲在線10月13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黃晗)今天下午,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南重要講話精神省委宣講團宣講動員會在長沙召開
  • 讓紅色基因在三湘四水代代相傳
    湖南作為偉人故裡、紅色沃土,有著豐富的紅色資源、優秀的革命傳統、深厚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底蘊。我們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託,用好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搞好紅色教育,讓紅色基因在三湘四水代代相傳,為書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湖南篇章注入永續動力。用好紅色資源,讓紅色基因融入湖湘大地血脈。
  • 湖南「最具發展潛力」城市,納三湘四水江湖交匯,未來有望升二線
    湖南「最具發展潛力」城市,納三湘四水江湖交匯,未來有望升二線,新中國成立已經70年了, 在這70年間,國內各大城市在積極的建設發展中整體經濟實力大幅度提高,但國內各大城市的發展狀況不一樣, 城市之間的發展有差異, 各城市的發展道路不同,有些城市適合發展工業, 有些城市適合發展旅遊業
  • 情系三湘四水 習近平在湖南的暖心瞬間
    三湘大地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一直牽掛於心。2011年3月和2013年11月,習近平兩次考察湖南,對改革發展的殷殷厚望,對黨員幹部的諄諄教誨,讓三湘兒女倍感振奮;2018年4月,習近平來到嶽陽市,叮囑湖南做好長江保護和修復工作,守護好一江碧水。
  • 南湖區寫好「綠色文章」繪好「生態畫卷」
    南湖區寫好「綠色文章」繪好「生態畫卷」 發布日期:2020-06-04 08:45 信息來源:南湖區 瀏覽次數:
  •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三湘都市報兩會聯合訪談
    碼上看兩會 ■寫在前面的話2月11日,由湖南日報、華聲在線、三湘都市報聯袂推出的省兩會大型策劃報導——《「啟航,新改革元年」——湖南日報、華聲在線、為進一步落實「走轉改」和「三貼近」的要求,今年省兩會,湖南日報報業集團所屬媒體湖南日報、華聲在線、三湘都市報聯合組成強勢陣容,在兩會駐地設立「啟航,新改革元年」視頻訪談會客室,將圍繞生態環境保護、電子商務發展、高考制度改革、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改革、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等5個社會普遍關注、與民生息息相關的改革話題,邀請省人大代表、省政協委員做客會客室,展開精彩的討論。
  • 用「三高四新」描繪新時代湖南新畫卷
    張楠之近日,《湖南日報》發表署名「瀏陽河」的評論文章,題為《大力實施「三高四新」戰略 奮力建設現代化新湖南》,從新時代湖南在全國大局中的角色定位、使命擔當入手,系統論述了「三高四新」這一奮力建設現代化新湖南的總牽引於湖南發展的意義與影響。
  • 憶軍旅|練好「四功」確保通信上情下達
    憶軍旅|練好「四功」確保通信上情下達 2020-08-10 17: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何光中:繪就「萬裡長江、美在荊江」新畫卷
    請聽,來自荊州市委書記何光中的聲音:繪就「萬裡長江、美在荊江」新畫卷。荊州市將深入貫徹落實本次會議精神,科學把握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積極融入全省「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區域發展布局,高質量抓好「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確保黨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在荊州落地生根見效。
  • 以水為「筆」繪就江南水鄉秀美生態畫卷
    ,構建了水清、河暢、岸綠、景美的良好生態體系,實現了水質提升、功能提升、景觀提升的河道整治目標,為繪就江南水鄉秀美生態畫卷貢獻了央企的智慧和力量。 2019年7月,在無錫市河道環境綜合整治規劃還剩一年半就要收官的關鍵時期,中國二十冶來到梁溪這個有著3000年歷史的無錫中心城區,以水為「筆」,通過優化設計、淨化水質、綠化岸堤、靚化街區等途徑和現代治理手段,在規定的時間內使所治理河道的水質由劣五類提升至五類,一些河道甚至達到四類乃至三類水標準,打造出安全、清潔、健康的城市水環境,構建了水清、河暢、岸綠、景美的良好生態體系,實現了水質提升
  • 大道康莊陝西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陝西實踐
    沃野千裡的關中平原舒展畫卷,在秦嶺與渭河間清晰起來。濃綠的秦巴山區,一滴滴「南水」匯聚成河,潤澤京津。8月的三秦大地,暑去微涼、朝霞如火、絢麗多姿,伴隨著年中最美的時節,一條通往美好生活的康莊大道徐徐鋪開。老區遍種「幸福果」車行陝北,黃土高原的山峁之間,綠色竟是主色調!
  • 楊代漳:「四水」組賦 家國情懷寫華章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5月19日訊(記者 楊年貴)近日,曾獲丁玲文學獎、田漢戲劇文學獎等獎項的石門縣文聯原主席楊代漳先生以四篇千餘字的古體辭賦,描繪了一幅幅三湘四水物華天寶、滄海桑田的壯麗畫卷。因其佳作相繼被中國詩歌網刊載,引發文化藝術界朋友熱議,並紛紛祝賀點讚。
  • 網聚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湖南這樣打造三湘百姓的「網上政府」
    網聚您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湖南這樣打造三湘百姓的「網上政府」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陳新科 吳媚近日,湖南省政府門戶網站接連傳來好消息——國務院辦公廳發布《2020年政府網站和政務新媒體檢查情況通報》,湖南省政府門戶網站再次獲得全國省級政府門戶網站第三名;2020年省政府門戶網站訪問量突破3.15億次,在2019年同比增長一倍的基礎上再增長
  • 大莊村,奔向幸福的康莊大道
    近年來,大莊村以新農村新牧區建設為契機,從「自然生態美、生活幸福美、文化和諧美、創新引領美」四個方面著手,立足長遠、科學規劃、合理布局,通過小集鎮、村容村貌整治、村莊道路等工程的實施,累計投資2000餘萬元,建成了集旅遊、商貿、餐飲、住宿為一體的小集鎮,壯大了二三產業的發展,拓寬了農牧民群眾增收的渠道,2019年,全村人均收入1.5萬元。
  • 以水為墨抒繪美麗與幸福——河長制助推新湘西建設
    幾年時間裡,十八洞村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拔掉窮根子,摘掉窮帽子,闊步走在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上。  與十八洞村一樣,湘西州300萬土家苗漢各族兒女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託,努力打贏精準脫貧攻堅這場歷史性戰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道路上,以水為墨,始終守住綠色底線,助推美麗開放幸福新湘西建設。
  • 安慶:打好水環境治理攻堅戰 繪就華陽河湖群「人水和諧」美麗畫卷
    保護修復受損湖泊 打好水環境治理攻堅戰繪就華陽河湖群「人水和諧」美麗畫卷如果說長江幹流、華陽河水系、皖河水系、長河水系等一起構築起安慶市沿江溼地生態系統的骨架,那麼,沿著長江順流而下,沿岸依次分布著的華陽河湖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