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死刑犯人砍頭,為啥專挑「午時三刻」?畢竟到晚上就不好了

2021-01-09 藝述史

我們看古代電視劇裡常有午時三刻,午門外問斬這樣的描寫,比如《水滸傳》中第四十回「梁山好漢劫法場」裡,押著宋江、戴宗上法場,「報導一聲:『午時三刻!』監斬官便道:『斬訖報來。』」接著人就被劫了,那你有沒有好奇過,怎麼問斬還要講究個時辰呢?午時三刻到底有什麼樣的講究?

其實史料記載中沒有對具體行刑時辰的規定的,只有對季節的規定,比如秋後問斬這個詞。以唐朝為例,就規定正月、五月、九月和閏月不能行刑,再就是天氣的規定,比如天未明,雨未停,都不得行刑。

「午時三刻」這個概念,則是各種文學作品中衍生出來的。因此,沒有完全可靠的講究,有這麼說法,一是說午時三刻,也就是將近中午十二點,是一天裡陽氣最重的時候,能夠避免被犯人的鬼魂找上門;也有說法這時候人比較沒有精神頭,太陽一曬犯人就蔫了,能減輕犯人的痛苦。

我認為啊,午時三刻砍頭,還有一個可能,這是由收視率決定的。

因為這個時間,十裡八鄉來回都比較方便,拖家帶口看完了行刑,下午還能在城門關閉之前趕回去。其實這點在全世界都是通用的,英國的絞刑也是在中午,全世界的人們好像都喜歡看這種所謂的「熱鬧」。當然這也是統治階級樂見其成的,觀看行刑,能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他們巴不得人越多越好。

但人多不要緊,你們說那電視劇裡有人卡著點喊一聲「刀下留人」,於是就真的可以救下囚犯嗎?

這其實主要是電視劇的誇張成分,在命懸一線危急時刻,觀眾都懸著心呢,這時候一聲「刀下留人」,多刺激啊。不過這種誇張還是有一些歷史依據的,比如在宋朝宋太宗時期,司法審查比較完備,犯人對刑罰不滿意,就可以上訴,根據《宋建隆重詳定刑統》的記載,算是死刑執行前犯人喊冤,還是會把這個案子再審查一遍。

那經歷了這麼多年的法律修訂,死刑我們當然是圍觀不到了,法學界也一直有聲音支持廢除死刑,那不知道你是贊同還是反對呢?

相關焦點

  • 午時三刻是幾點?古代砍頭為啥要在這個點,身為炎黃子孫要明白
    古代子時相當於現在的晚上23點到凌晨1點;丑時相當於是凌晨1點到凌晨3點,剩下的十個時辰就以此類推。  在這眾多時間中,有一個時刻是非常的特殊,那就是午時三刻,我們經常聽到午時三刻這個時間點,那麼這個時間點究竟是幾點呢?  午時是中午十一點到下午一點,人們常說的中午就是十二點整。
  • 歷史冷知識:古代執行死刑為什麼要選在午時三刻
    (一)古代執行死刑為什麼要選在午時三刻 古代執行死刑的時間一般選在午時三刻。 午時三刻這個時間,差不多是中午的十二點,這個時間,陽氣最盛,人的影子最短,古人認為,此時可以用旺盛的陽氣來衝淡殺人的陰氣。 其次,在「午時三刻」,人的精力最為蕭索,處於「伏枕」的邊緣,所以此刻處決犯人,犯人也是懵懂欲睡的,腦袋落地的瞬間,也許痛苦會減少很多。這樣看來,選擇這樣的時間來處決犯人,有體諒犯人的考慮。
  • 古代為什麼要在午時三刻問斬,午時三刻是現在的幾點鐘?漲知識了
    古代的刑法很殘忍,其中斬首是古代最常見的死刑方式。不過古代處死犯人是有很多講究的,一般會選擇在午時三刻斬首。古代為什麼要在午時三刻問斬呢?你知道午時三刻又是現在的幾點呢?我來告訴大家!古代的計時方式跟我們現在的不一樣。
  • 午時三刻是幾點鐘?為何古代行刑要挑午時三刻?有什麼特殊的意義
    我估計人們聽到最多的就是午時的名字了,因為在很多的古裝電視劇中很多當權者都會宣判犯罪的人午時三刻問斬,感覺這都是司空見慣的東西,只要一犯罪可能就是午時三刻問斬,那麼你們有沒有好奇過,這是為什麼呢?午時三刻究竟有什麼魔力呢?為什麼那麼多人要選擇午時三刻呢?
  • 古代的午時三刻是指什麼時候?為什麼犯人斬首要等到午時三刻?
    古時候的午時三刻是指什麼時候?午時三刻,這些事情千萬不能做弈劍修身乘風去,斬妖除魔天地間!看古裝劇的時候,電視上經常會說:「午時三刻已到,開始行刑。」可是為什麼古時候在斬首的時候要等到午時三刻呢?這究竟是什麼原因?關於這個問題有很多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殺人其實是在和閻王爺打交道,人死了之後,閻王爺就會派黑白無常來人間接死者的魂魄,而中午是太陽最高的時候,也是陽氣最重的時候,黑白無常不敢在人間放肆。
  • 古代砍頭為什麼要選擇秋後和午時三刻,其中緣由你了解嗎?
    大堂正中端坐官員,在判犯人罪名時,通常都會喊道:押下去,秋後問斬。或某日午時三刻,斬首示眾。現在電影電視劇,都是這樣的表現形式。那麼,午時三刻和秋後問斬究竟有什麼含義呢?首先我們從時間說起,我國古代一天是12個時辰來算,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 古代為何總是在「午時三刻」問斬:怕鬼上身?
    於是,午時三刻成為古代執行死刑的主要時間,這應該是習慣上「午時三刻」行刑的最主要原因。在古典文學中,不只是《水滸傳》,其他的古典小說裡也常常會有「午時三刻」行刑的情節。比如《古今小說》第三十九卷「任孝子烈性為神」,講任被判凌遲處死,押赴刑場,「只等午時三刻」。
  • 古代處決死刑犯人,為何非要在「午時三刻」?了解這是幾點就懂了
    古時候執行死囚,時間都在午時三刻。有些人會問:為什麼一定要花這樣的時間?這些東西有什麼講究嗎?回答是肯定的,封建社會對死刑犯被執行的時間和季節有嚴格的規定。如果不遵守時間規定,任意處死死囚,則監獄長可處以八十杖。那死刑犯什麼時候會被執行呢?
  • 古代斬首為什麼一定要等到午時三刻?
    在古代,罪大惡極者往往會被判處斬首示眾。不論是在史書中還是在電視劇中,都常常能夠看到這樣的場景。被判處死刑的犯人往往會被戴上沉重的手銬腳鐐,被囚車拉著趕到刑場。趕去刑場的路線一般都會經過鬧市區。在這個過程中,犯人往往會被圍觀的百姓丟一身的爛菜葉和臭雞蛋。在經歷了一通民怨之後,犯人才會被拉到刑場,然後在眾人的圍觀下被劊子手砍掉腦袋。這便是古代斬首的大致流程。作為古代統治者最常用的手段,斬首示眾,能夠對普通的百姓起到非常良好的宣傳與教化作用。
  • 為何古代一定要「午時三刻」斬首犯人?謎底終於被揭開!
    前言:在電視劇和電影中,大家經常能夠看到皇帝坐在寶座上,命令臣子將犯人「午時三刻問斬」,那麼為什麼一定要將時間定在「午時」呢?這其中又有什麼樣的將就呢?咱們一個一個的來分析。這樣對應下來,午時也就是如今的上午11點到下午13點的時間。那麼為什麼要在午時三刻問斬呢?其中的緣由也很簡單,在古代的時候,古人認為殺人後會有鬼魂的產生,變成鬼後的人會來糾纏抓捕它的捕快、判刑的官員和行刑的劊子手,屬於比較陰暗的事情,在殺人的過程中會產生陰氣,而陰氣對人體有害,而午時是一天當中陽氣較為最為濃鬱的時候,古人認為這個時間段斬首犯人,所帶來的陰氣都會被陽氣衝散。
  • 古代罪犯被斬首時,為何都選擇在午時三刻行刑?看後不寒而慄
    在很多的古裝影視劇中經常呢能看到犯人被斬首的劇情,翻閱歷史資料這種刑法也是真實存在過的,經常能聽到監斬官會喊一句:午時三刻已到,行刑!聽完劊子手就高高舉起大刀,一兩刀下去犯人一命嗚呼了,以前會覺得這種劇情非常可怕,沒想到是真的存在這種刑法,那他們口中的午時三刻又是什麼意思呢?這個時間代表著什麼寓意?
  • 古時斬首為何一定要在「午時三刻」,大概是現在的幾點鐘
    古代的刑罰較之現代,不僅種類繁多,而且對於犯人是從身心到精神的打擊。就算是流放,如果沒有錢打點的話,也是在遭受折磨之後再痛苦死去,可見古代刑罰不僅類別多,還比現代的刑罰更為嚴重。一般來說,死刑犯大多都是被判處以斬首,也有凌遲等更為痛苦的刑罰。對於斬首,行刑的時間都是規定在午時三刻,一旦到時間,劊子手就落下屠刀,人頭落地。那麼午時三刻,換算成現代時間的話,是什麼時候呢?
  • 古代斬首為啥要到午時三刻,監斬官不熱嗎?說出來別不信
    「來人,將此人明日午時三刻斬首示眾」。想必對於這句話很多人都不陌生,在古代只要有人犯了錯被皇帝知道,那麼皇帝肯定會下令將其斬殺,而經常說的話就是上面那句。那麼在古代問斬,皇帝行刑為什麼在午時三刻?首先在古代午時一般是在11-1點間,而古代一刻就是15分鐘,三刻就是45分鐘。按照這樣來推算一般古代行刑時間就在11點45分。而在這個時候基本上是一天溫度上升的時間,尤其是夏天此時外面已經是非常炎熱,那麼在這麼熱的時候行刑,監斬官不會熱?為什麼古代斬首示眾的時候不換個時間?其實這中間的理由很簡單,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 古代行刑總要說午時已到,午時是什麼時候?為啥都要選這個時間
    目前,現代社會上的時間系統是「24小時制」,每天24小時,從0: 00到24: 00。在古代,古人使用的計時方法是「十二分計時法」。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分別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這十二個時辰。時辰不同於小時。古時候的一個時辰大約為現在的兩個小時。
  • 古代死刑「斬立決」和「斬監候」有什麼區別?斷頭飯為何放生肉?
    古代死刑」斬立決」和」斬監候」有什麼區別?斷頭飯為何放生肉?古代被判了死刑,距離砍頭還「早」呢,除了三司會審,還要等時間「相國終身保治平,不同非鞅死刑名。只緣用志能卑遜,縱曰傷殘亦覺輕。」▲明三司會審明朝司法體系較前朝相比相對完善,出臺了」三司會審」制度,就是先由經刑部負責收押和審計此類罪犯,然後再由負責監察的都察院進行參核,最後再把罪犯送到大理寺審允,如果三司意見一致,都同意判處其死刑,那麼將呈給皇帝,由皇帝做最後的決定,至於皇帝會不會真的看呈上來的奏摺
  • 古代牢頭給死刑犯的最後一餐為何都會加一塊腥臭無比的生肉!
    1、《三俠五義》當中包拯執行死刑的工具有:龍頭鍘、虎頭鍘、狗頭鍘,從王公貴族到市井無賴,連砍頭的工具都要分等級,由此可以看出,在古時候,官府對於執行死刑是非常慎重的,不到萬不得已,也不會將案犯問斬。秋後問斬這個說法,就是因為當時對於死刑的審核流程繁瑣慎重而衍生出來的時間規定。
  • 古代被判死刑後,就會馬上被拉出去問斬嗎?專家:除非官員瘋了
    然後咔嚓就把犯人給斬了,看起來雖然很解氣,但是事實卻並非如此。因為事實上,我國古代的死刑是需要覆核的,從北魏太武帝時正式確立這一制度,而後沿襲數朝。《隋書·刑法志》上也有記載:「開皇十五制:死罪者,三奏而後決。」從隋朝開始一直到清朝末年,我國古代主要有5種刑法:笞、杖、徒、流、死。
  • 古代斬首為何都在午時三刻?大中午的不熱嗎?古人太聰明了
    在古裝劇中,我們不乏可以看到一些這樣的場面,在一個鬧市,周邊站著許多百姓,一罪人正在等著被魁梧的劊子手問斬,報幕人說:「午時三刻已到,即刻開刀問斬。」這個罪人就在眾目睽睽之下被砍掉了頭。很多戲迷很疑惑,為何古代斬首要選在午時三刻呢?大中午的不熱嗎?其實,這裡面藏著古人的大學問。
  • 古時處決死刑前最後一頓,犯人定會要求加一樣東西,獄卒也會答應
    實際上報仇的人還是要付法律責任,古代被判處死刑的犯人吃最後一餐時通常要求加一樣東西,而獄卒肯定也會答應。 ,死刑的審判是嚴之又嚴。 像這樣的講究在行刑時也非常多,古時執行死刑的人名叫「劊子手」,通常是會選擇在午時三刻執行,這時是一天最陽盛的時候,人的影子也最短,就能夠衝淡落刀時的陰氣,在舉刀前吐一口酒水也是衝掉陰氣的意思。
  • 古代死刑犯行刑前,最後一頓飯會加一樣東西,防止死後被惡狗所咬
    從古至今,死刑可以說是對一個犯人最重的刑罰,畢竟其他的刑罰只是皮肉之痛,而人死不能復生。因此古代官員在對待死刑犯時,還是十分寬容的。我們經常在電視劇裡看到一些犯人被處斬的場景,但事實上是不會這麼草率的。一方面,古代人十分迷信,他們害怕會有報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