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看古代電視劇裡常有午時三刻,午門外問斬這樣的描寫,比如《水滸傳》中第四十回「梁山好漢劫法場」裡,押著宋江、戴宗上法場,「報導一聲:『午時三刻!』監斬官便道:『斬訖報來。』」接著人就被劫了,那你有沒有好奇過,怎麼問斬還要講究個時辰呢?午時三刻到底有什麼樣的講究?
其實史料記載中沒有對具體行刑時辰的規定的,只有對季節的規定,比如秋後問斬這個詞。以唐朝為例,就規定正月、五月、九月和閏月不能行刑,再就是天氣的規定,比如天未明,雨未停,都不得行刑。
「午時三刻」這個概念,則是各種文學作品中衍生出來的。因此,沒有完全可靠的講究,有這麼說法,一是說午時三刻,也就是將近中午十二點,是一天裡陽氣最重的時候,能夠避免被犯人的鬼魂找上門;也有說法這時候人比較沒有精神頭,太陽一曬犯人就蔫了,能減輕犯人的痛苦。
我認為啊,午時三刻砍頭,還有一個可能,這是由收視率決定的。
因為這個時間,十裡八鄉來回都比較方便,拖家帶口看完了行刑,下午還能在城門關閉之前趕回去。其實這點在全世界都是通用的,英國的絞刑也是在中午,全世界的人們好像都喜歡看這種所謂的「熱鬧」。當然這也是統治階級樂見其成的,觀看行刑,能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他們巴不得人越多越好。
但人多不要緊,你們說那電視劇裡有人卡著點喊一聲「刀下留人」,於是就真的可以救下囚犯嗎?
這其實主要是電視劇的誇張成分,在命懸一線危急時刻,觀眾都懸著心呢,這時候一聲「刀下留人」,多刺激啊。不過這種誇張還是有一些歷史依據的,比如在宋朝宋太宗時期,司法審查比較完備,犯人對刑罰不滿意,就可以上訴,根據《宋建隆重詳定刑統》的記載,算是死刑執行前犯人喊冤,還是會把這個案子再審查一遍。
那經歷了這麼多年的法律修訂,死刑我們當然是圍觀不到了,法學界也一直有聲音支持廢除死刑,那不知道你是贊同還是反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