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 定向越野地圖怎麼繪?

2021-02-19 中國測繪學會

日前,國際定向運動聯合會(IOF)官網發布了一則題為《中國舉辦製圖培訓》的新聞,報導了該會在貴州省黔南州龍裡縣龍架山國家森林公園舉辦高級製圖員培訓班的消息。此次授課的外國專家來自國際定聯下屬製圖工作委員會,製圖經驗超過20年,其作品遍布世界各地,也非常樂意與參訓的30名中國製圖員分享經驗,使他們更好地掌握複雜地形的取捨、等高線的繪製、底圖快速的處理、植被的準確描述以及數字製圖方法。

一九七〇年原民主德國發行的世界定向越野錦標賽郵票

自1983年傳入中國大陸後,定向越野因其強參與性、強挑戰性,從軍事院校、體育院校學生和測繪行業職工、測繪專業大學生的小眾運動蓬勃發展為一項受歡迎的群眾性運動,是不少企業團隊建設活動之一。手握地圖和指北針,識圖、用圖,朝著下一個點奔跑,爭取不多跑一步路。這既是一次體力、腦力與時間的比拼,也是一次重返、擁抱大自然的旅程。如今,中國在硬體如打卡設備、比賽裝備和賽事組織方面都不成問題,但高水平定向越野製圖人才匱乏的短板,制約了定向越野理論研究尤其是路線設計能力的提升,與國外存在不小差距。定向越野用圖怎麼繪?我們首先需要了解比賽用圖的發展歷程。

「一戰」後,歐洲各國減弱對地圖的管控,開放1:20萬等小比例尺地形圖,部分國家的軍隊和警察以定向越野作為訓練科目等,客觀上促成了這項運動在民間的普及和興起。直到現在,定向越野比賽的組織者都完全沒有必要實測一幅幅地圖,他們會用"拿來主義」的方式請求測繪部門給予現成地形圖的支持,然後按照製圖規範進行加工。

一開始,製圖者採取手繪加現場修測的方式,在這些黑白兩色地形圖添加一些靈活的符號。1950年,在奧斯陸的比賽中,首次出現黑白棕藍四色地圖,分別代表地物(含建築、巖石區)、植被、地貌和等高線以及水系。在20世紀50年代末,又加入黃色,黃色越深,通視度越好、能奔跑得越快。隨後,1969年版製圖規範建立起1:2.5萬比例尺、五色、60多個圖例符號的規定,同時面臨著國際單位制與英制單位的衝突。20世紀70年代,國際軍體理事會接納定向越野為比賽項目。1972年,表示地表植被與通行度、通視度的綠色加入製圖規範。

後來,規範經多次修訂,將基本比例尺為1:1.5萬,等高距為5米,紙張不得大於A3,並把越野點標位置、線路方向、禁區等改為紫紅色,把部分黑色調整為灰色。此外,圖內不得有除序號外多餘數字和文字註記;為配合指北針的使用,地圖上印有實地間隔500米的平行磁子午線。這就是包括定向越野、定向滑雪、定向山地車在內的普適性"ISOM 2017-2"製圖規範的基本要求。對常用的定向越野比賽用圖來說,還需根據專項"ISSOM 2007"製圖規範(2020年1月將被「ISSprOM 2019」取代),把比例尺調整為1:4千或1:5千,等高距對應為2米或2.5米。

無論怎樣,傳統比例尺地形圖只是給了比賽用圖一個借力的平臺,更大的奧秘在於定向越野路線的設計。每條比賽線路都由一個起點、若干個檢查點和一個終點構成,根據地形、人員水平、場地、時間、季節等因素確定選擇閉合、半閉合、開放式、交叉式其中一種的布局方式,路線的距離、爬坡量、必經路段都必須事無巨細、定量分析,使競賽者有始有終,避免事故發生,確保人身安全。線路設計儘量繞過或引導人們避開陡崖、衝溝等地質構造和野獸如毒蛇、毒蜂出沒的危險區,並在沿途平坦開闊處設置看臺,讓他們接受觀眾的注目禮和歡呼聲。還有,前後兩個路段之間的夾角不能太小,避免出現前面競賽者「回頭跑」時,被後面競賽者看到跑動軌跡後「跟跑」的情況。這不能不說是一次製圖者與設計者絕妙構思的碰撞。

來源:中國自然資源報 2019年07月24日第346期

作者:付強

原標題:經緯方寸間 跟著地圈,奔跑吧!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