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月8日,悲傷籠罩著神州大地,中國人民的好總理周恩來永遠地離開了我們。40年過去,近日在中央電視臺一套播出的電視連續劇《海棠依舊》,藝術地再現了周總理自新中國成立至1976年辭世這一歷史階段為黨、為人民、為新中國,鞠躬盡瘁、無私奉獻的一生。《海棠依舊》已過半,但周總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卻如燈塔般時刻照亮你我前行的路。
周總理始終站穩人民立場。「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顯著標誌。」周恩來1961年到伯延公社調查,看到老區群眾餓得吃樹皮後心情沉重。當社員張二廷在會上說:「如果你要糊弄我們,總理,再過三年你也會餓死」時,他不僅沒有生氣,反而感謝張二廷說真話,愧疚地向大家作檢討說自己的工作沒做好。正是強烈的公僕意識讓總理感到深深的愧疚,正是人民至上的立場讓總理心中慚愧。人民才是永不能忘的「初心」,廣大黨員幹部一定要堅持以百姓之心為心不動搖,始終站在人民立場想問題辦事情,始終做到一切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保持「人民」印記永不褪色。
周總理始終秉持為民情懷。感情是維繫黨群幹群關係的紐帶,是凝聚群眾力量的橋梁。1966年周恩來到邢臺地震災區視察,當餘震突然襲來時,他本能地用自己的身體去保護身邊的一個孩子。本能的反應、細小的舉動,卻為我們展示了一個把群眾的生命安全看得比自己更重要的國家總理,怎能不震撼人心?將鏡頭拉回現在,那些感嘆「時代變了」「民情變了」、群眾工作難做的黨員幹部,捫心自問是否感到羞愧?跟隨周總理,廣大黨員幹部更應時刻牢記共產黨員永遠是勞動人民的普通一員,視群眾為親人,時刻把群眾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在思想上尊重群眾,在感情上貼近群眾、在行動上融入群眾,努力爭當群眾的貼心人。
周總理始終堅守服務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無論是在激情燃燒的革命歲月,還是在和平發展的嶄新時代,這個宗旨永恆不變。當得知交通問題給百姓帶來生活工作不便時,周總理深入基層,親身體驗交通環境,經過反覆研究才制定出符合民意的交通線路規劃;暴雨降臨,周總理親臨現場指揮分洪工作,最終抵禦住洪水猛獸的襲擊。這就是周總理,這就是我們共產黨人。哪裡有困難,就在哪裡勇挑重擔;哪裡有危險,就在哪裡衝鋒在前。這是一顆為民之心使然,這是一顆服務初心使然。每個黨員幹部,都應像周總理這樣,把自己的生命,融入黨和人民的偉大事業中,跟隨周總理的腳步,做到不忘初心得始終。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海棠依舊,初心雋永。讓我們以百姓之心為心,秉持為民情懷,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道路上砥礪前行、造福人民。(蘇倩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