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暉:我們沒有自由,我們一無所有

2021-02-19 活字文化

文 | 汪暉

音樂與社會運動的關係是久違的話題。

在現代中國的歷史中,將包括音樂在內的藝術與社會運動密切聯繫起來的,是三四十年代的民族救亡運動。從三十年代後期至四十年代前期,在延安、重慶、昆明、桂林、香港等地展開的有關文學藝術的「民間源泉」和「民族形式」的討論,就是那場藝術與社會運動相互結合的產物。

戰爭迫使藝術工作者從都市撤離,在廣闊的中國鄉村,他們的聽眾、觀眾、讀者突然間發生了變化,從而如何適應變化了的形勢,如何將自己的藝術與置身其間的社會動員相互關聯,成為大批藝術工作者面臨的重要選擇。

不止一位音樂家參與過這場聲勢浩大的藝術和政治的討論,在一張發黃的報紙上,我曾經找到過冼星海的文章。即使在今天,偶爾聽到抗日戰爭時代的音樂作品,我們仍然能夠感知那個時代的氣息和激情。那些旋律和對白中留下的漢劇、川劇、信天遊以及各種方言藝術的痕跡,讓我們親切地體驗著那個時代的藝術與社會運動之間的血肉聯繫。

冼星海(1905年6月13日-1945年10月30日),中國近代著名作曲家、鋼琴家,有「人民音樂家」之稱。1926年入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1928年進上海國立音專學習音樂。1929年去巴黎勤工儉學,師從著名提琴家帕尼·奧別多菲爾和著名作曲家保羅·杜卡斯。1935年回國後,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1938年赴延安,後擔任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1939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5年10月因勞累和營養不良,他的肺病日益嚴重,最後病逝於莫斯科。創作有《在太行山上》《到敵人後方去》《黃河大合唱》《生產運動大合唱》等音樂作品。

然而,藝術,包括音樂,與社會運動的關係長期地發生著異化。在這個異化的過程之中,藝術逐漸成為政治的附庸,千篇一律,機械呆板,除了統治意識形態的宣傳之外,不復有藝術的自由。我們這一代人的「解放」就是從這個異化中的「解放」。

在八十年代,老一代人渴望的是思想的解放,中青年一代談論的是知識的反叛,而更年輕的一代追求的卻是身體的解放和感覺的反叛——從古典舞、流行音樂到搖滾,以及性解放。從思想到身體的轉換表達了這個時代變化的基本方向。

當崔健的音樂釋放出一種巨大能量,把革命的記憶與解放的快感、歷史的沉澱與身體的顫動融合在動人心魄的節奏和歌詞裡的時候,多少人的心中迴蕩著陌生而又熟悉、自由而又憂傷、嘶啞而又激昂的聲調。我們一無所有,我們擁有自由——那是一個解放時代的末期所展示的自由感,一個從我們的記憶最深處、也是從我們的身體最深處爆發出來的解放號角。

在這個嘶啞的聲調裡,革命的元素是反諷、是懷舊、是戲仿、是衝動本身,是對一個與革命時代截然相反的時代到來的預言。崔健的歌聲是在「革命」與「後革命」的關口發生的、既是告別又是召喚的自由和解放的旗幟。然而,一旦這個旗幟成為在市場流通的領域中閃現的商標,自由和解放就會從這個旗幟上褪色,因為流通領域的自由和解放不復為我們記憶、意識、身體的自由和解放。

在流通領域裡,甚至欲望本身亦已成為以資本增值為目的而蓄意製造的產品。身體的欲望不過是資本的欲望的對象和產兒。也許在今天的場景中,我們可以理解:為什麼崔健的自由的呼號卻滲透著難以言說的憂傷。

年輕時的崔健

當音樂與社會運動的那種血肉聯繫逐漸淡化的時候,我們從無數空洞的音樂和藝術形式中終於體驗到了一個新的悖論:我們已經自由,我們一無所有——「純藝術」不再是反叛的,身體的狂歡不再具有解放的意義,對意識形態的擺脫變成了對新的意識形態的臣服,即使是最為激越的反叛聲調也演變為各類市場中的吆喝的標籤。

最能勾畫我們的處境的也許是:我們沒有自由,我們一無所有,我們是那洪流之中的翻騰的浪花。困境和挑戰並不僅僅屬藝術,就像顏峻與賀照緹在對話中說的:「到了九十年代,這個具體的敵人消失以後,社會運動就要面臨新的挑戰。」臺灣的交工樂隊「面對的就是兩個問題,一個是怎麼樣明確他們反抗運動的對象,另一個是怎麼樣在眾多的商品裡面做一個包含自己的意見的商品,然後讓它進入流通。」

賀照緹,臺灣獨立紀錄片導演,關注邊緣的非主流議題,包括傳統民族音樂以及當代文化混血等題材,主要作品包括《縣道184之東》、《手風琴在路上》、《請問多重》、《蟑螂X檔案》《站在火山口》等。

從侯登科的攝影集《麥客》到戲劇《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的意外死亡》,從舞臺上的《切·格瓦拉》到藝術家們正在策劃的《長徵》,它們都試圖在重新確定自己反抗的對象,尋找與各種社會運動結合的契機。在市場時代裡,藝術家們相信一切努力都不可能置身於那個洪流之外,從而賀照緹的「兩個問題」就成為這一代藝術家共同面臨的命運。

中國當代紀實攝影的坐標式人物侯登科的攝影作品《麥客》,為當代中國的社會變遷、尤其是中國當代農村社會所發生的深刻的內在與外在的變化留下了寶貴的紀錄。

這是一代藝術和藝術家的轉化:那些以反諷革命為商標的波普藝術,那些宣稱著「藝術為人民」的行為藝術,那些試圖以最為尖銳的形式重新確定反抗對象的作品,最終與其他各種藝術一樣,都一同在當代世界市場的洪流之中閃現著它們的商標。在這個巨變之中,老了的不是崔健,而是在身體的躍動中逐漸遠去的歷史本身。沒有什麼是自由的,只有那洪流自由地以不自由的方式君臨一切。

但我還是要說:在那些不同的商標背後,細心的人們還是可以辨識出不同的商品——那些自由商標背後的空洞無物,那些政治或反政治標籤背後的物慾橫流,那些商業運作過程並未徹底壓抑的批判的激情和自由的渴望。

好些年前,我認識了一位來自臺南、參與過美濃反水庫運動的年輕女性,聽她說起過那個水庫對當地百姓生計的損害,以及這場運動的風雨。但那時不知道交工樂隊曾以他們的音樂參與這個運動。

林生祥,前交工樂隊靈魂級人物。1994年投入聲援家鄉美濃反水庫運動的行列。1999年4月,美濃反水庫運動音樂專輯《我等就來唱山歌》出版,在各式抗爭場合與民眾一起唱著憤怒與希望,專輯獲得當年臺灣金曲獎非流行類最佳作曲人與製作人。

在臺北和漢城訪問時,我聽到過各種各樣的與社會運動密切相關的歌聲,那是我們這個社會久違了的聲音。不久前在北京轟動一時的《地鐵一號線》的韓國導演金敏基就是一位將搖滾與社會運動密切聯繫起來的代表人物。

一位韓國朋友每次來北京總要送我一盒與社會運動相關的搖滾CD,其中就有他的專輯。也因此,在北京的寂靜的夜中,我的狹小的書房裡偶爾迴蕩著他們的歌聲,那好像是解放的呼喊,並不那麼激越,似乎歌者在呼喊的同時已感受到了身體深處的疲憊。那個既像是呼喊又像是嘆息的聲調,重新勾起了我的記憶的最深處、也是我的身體的最深處的自由的渴望。

為什麼呢?我問自己。也許,在這個呼喊與嘆息之中,沉澱著在藝術與社會運動之間的思索和探求,一種打破藝術與生活的界限的衝動,但這肯定不是答案。

音樂劇《地鐵一號線》海報。這部音樂劇由韓國著名音樂家、進步知識分子群體的精神領袖金敏基創作執導。以一位來自中國延邊的朝鮮族姑娘到漢城尋找未婚夫的經歷為主線,生動而真實地呈現了韓國社會、特別是中下層民眾的生活狀態。全劇兩個半小時,出場人物多達80多個,是一部充滿了笑聲、悲憫和人道情懷的批判現實主義傑作。 

有論者稱其「具有巴爾扎克《人間喜劇》舞臺版般的效果」。在作家餘華等人的介紹下,該劇2001年10月曾被引進到北京、上海演出,受到中國文化界的關注。 

窗外大雨滂沱,衝洗著積鬱了一個夏天的悶熱。人在旅途,一邊趕寫這篇編輯手記,一邊回憶著記憶中的鼓點。一年之前,這個城市遭受過慘重的襲擊,在悼亡的氛圍中,新的一輪戰爭又在逼近。一個美國朋友來電話說,她要去參加反戰遊行,但我在大眾媒體中看不到相關的消息。這個龐大的城市轟鳴著。無數的男女像往常一樣地勞碌、奔走、交談、接觸、擁抱、謀劃、親吻、爭吵和睡眠,這是和平時代的徵象,很少人會想到在這個世界的另一邊,人們正在恐懼和悲壯地等待著從天而降的炸彈,以及隨之而來的死亡和哀傷。

安德森教授在這裡討論的有關全球化時代的國際關係的各種理論,以不同的方式和策略勾畫著我們的時代。他顯然更為欣賞那種更為冷酷也更為真實地揭示這個時代的戰爭和暴力的動力的理論,因為那些一廂情願的正義論正在淪為暴力的虛偽的裝飾。在這樣一個由各種權力關係支配著的「全球化時代」,藝術應該是怎樣的藝術呢?


我想起那位韓國朋友送給我的CD,它們依舊躺在一大堆各色各樣的CD之間。就像魚化石將大海的喧囂歸於永恆的沉寂一樣,那些呼喊與嘆息被凍結在銀白色的薄片中。但在這銀白色的沉寂中,那呼喊與嘆息依舊在迴蕩,彷佛魚化石要將身體裡凝結著天和水、狂風與浪花重新激活一樣。那是自由的渴望。

2002年第10期《讀書》編輯手記

汪暉無疑是當代中國學者中備受矚目也備受爭議的人物之一,這與他直面當代思想文化問題的研究姿態密切相關。本書即是系統展示作者這種研究姿態的代表性作品集結。

本書收入五個部分的作品:一、人物回憶;二、重要著作的序言;三、對當代中國社會和思想文化領域的研究;四、《讀書》編輯手記;五、世界歷史問題探討。所選篇目皆是作者在這一體裁裡的代表作品,並且可讀性和傳播性較強,既呈現出作者的思想脈絡,也使讀者比較容易地追隨作者的視野進入對當代思想文化問題的探尋。

作者的研究起點和重要思想資源是魯迅,讀完全書,會對其問題意識、思考方式和深度,甚至行文風格,均有很深的魯迅的烙印這一點印象深刻。不管是紀念人物、追溯往事,還是分析歷史、批判現實,作者都深懷情感,目光如炬,解剖的刀刃犀利深刻。從對自己導師的懷念,到對魯迅的理解,到分析甚至直接介入社會運動,到執掌《讀書》雜誌十年推出的問題討論,再到最後敘述猶太人在歐洲和亞洲的遷徙故事,作者在本書中展開縱橫兩個方向的視野,而貫穿始終的,是對於二十世紀中國和世界的變遷的分析,是對於社會和歷史複雜交錯的動因的思考,是一個知識分子重新認識當代世界的使命感,是提出一種新的歷史觀的努力。

汪暉,清華大學教授,當代中國著名學者,研究領域為思想史和當代思想文化。 主要著作有:《反抗絕望:魯迅及其文學世界》《無地彷徨:"五四"及其回聲》《死火重溫》《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去政治化的政治》《東西之間的「西藏」問題》《別求新聲》《聲之善惡》等。2013年獲義大利帕西奧利獎。

點擊閱讀原文可購買汪暉文集《顛倒》

相關焦點

  • 我們一無所有
    《我們一無所有》 安東尼·馬拉豆瓣2018年度高分書籍NO.5當時我去旅行,孤身一人,手邊有兩三本在看的書。我選擇帶了這本《我們一無所有》,除此外還夾著兩三本電影雜誌,還有另一本書,名字忘了。在火車上翻閱了幾頁,我就知道這趟旅行不會讀這本書,對於一場本就心神不寧的旅行來說,艱澀的閱讀只會讓人更加心煩意亂。兩三本電影雜誌很快翻完了,在後半程的火車上、旅館裡,我手裡捧著的書是《我們一無所有》。
  • 大範談全美直播輪休罰款:支持聯盟,沒有球迷我們一無所有
    「我贊同聯盟所做的一切,我們永遠都不能忘記,是球迷成就了職業聯盟,當你從事職業體育,如果沒有球迷,我們的聯賽就不復存在,我們將一無所有,我們任何時候都需要尊重球迷。」範甘迪說道。 「我認為任何球隊都不應該讓傷員上場,或者不顧某位球員的身體健康,但你必須要注意那些只是要休息的傢伙,球迷們想要看他們打球,為了尊重球迷,健康的球員就應該上場打球。」範甘迪接著說道。
  • 我們一無所有,我們蔚然矗立
    很喜歡王者榮耀裡面李信的一句臺詞,「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我們一無所有,我們巍然矗立」。還記得在2020年1月20號之前,全國都在準備著迎接新年的到來,購置年貨。可是緊接著20號武漢衛健局發布確定有人傳人。
  • 汪暉| 在韋伯看來,為什麼中國沒有出現純粹以經濟為取向的現代資本...
    今天,活字君與書友們分享汪暉教授所著《韋伯與中國的現代性問題》這一宏文中的部分章節,闡釋了韋伯如何從理性化的角度解釋「為什麼中國沒有出現純粹以經濟為取向的現代資本主義」這一經典問題。本文摘自汪暉所著《去政治化的政治: 短20世紀的終結與90年代》韋伯與中國的現代性問題文 | 汪暉汪暉,清華大學教授,當代中國著名學者,研究領域為思想史和當代思想文化。
  • 不要試圖逞強,我們輸不起,因為我們本身一無所有
    不見了翻過的破舊的圍牆,不見了曾貼有自己傻笑著的光榮榜,不見了曾經偷偷塞給自己油條的食堂夥計,一切都已改變了模樣,忽然想起,我們的分別,已經三年之長。悻悻地出了校門,看見一個孩子背著雙肩書包,匆匆地走著。擦肩而過的瞬間,我清楚地看到了他疲憊的面容。夕陽將他的影子拉得細碎而悠長。一股難過洶湧而來,無法抑制。
  • 電影的2020:除了主旋律,我們一無所有
    作者:王小笨「我曾經問個不休 你何時跟我走 可你卻總是笑我 一無所有」羅大佑第一次聽到《一無所有》這首歌是1987年,放給他聽的是兩個來採訪他的年輕人,一個是後來給 Beyond 填過許多詞的劉卓輝,另一個是最近上映的《拆彈專家2》導演邱禮濤。那時候邱禮濤是一個亞文化青年,喜歡聽國外的搖滾和民謠,尤其喜歡 Neil Young。
  • 《後來的我們》沒有在一起,一無所有卻愛了很久!
    《後來的我們》是由劉若英執導,張一白監製,井柏然、周冬雨、田壯壯主演的青春文藝片,劉若英是第一次做導演, 這是一個悲傷的愛情故事,該片講述了一對戀人多年的分分合合與喜怒哀樂,二人的命運糾纏在一起,歷經戀愛、分手、錯過、重逢的故事。影片中真正打動人心的是感悟,永遠比技巧本身更有感染力。
  • 汪暉:20世紀中國的歷史位置|直播預告
    像文藝復興時代那樣自由穿梭於古典與現時、藝術與科學、宗教與自然之間已經完全不可能了。 但是,在公理世界觀誕生的時刻,對於這一世界觀的批判就已經展開了。保守力量的無力抵抗是極為次要的,真正的挑戰來自新世界觀內部。嚴復是《天演論》的譯者,也是進化論思想在中國最初的、最重要的引入者。
  • 從康德的自由,到我們的自由
    自由是個永恆的話題,從古至今最具智慧的那一群人,他們從未停止過探索。自由沒有標準答案,作為哲學裡最基本的一個概念,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答案。康德認為的自由是不受驅使,這個不受驅使不僅是不被人驅使,而是不被自己驅使,他在那個生物科學不完善,進化心理學也尚未發展起來的時候,把基因留給我們的那些枷鎖歸類成了四種不自由的狀態。為了生存而被驅使——這是極端的不自由;為了利益和貪婪而被驅使——這是被錢收買的不自由;為了情感而被驅使——這是情感的不自由;被同理心綁架——這是同理心的不自由。
  • 被贊像巴薩本菲卡表示:「我不會說我們像巴薩,他們卻一無所有。
    卡塞拉-岡薩雷斯表示:「若熱-熱蘇斯非常喜歡控球,上半場比賽我們幾乎沒有機會,在擁有皮齊與塔拉布特後,本菲卡踢得就像是巴薩然而本菲卡主帥對於這樣的稱讚卻並不領情,他表示:「我不會說我們像巴薩,幾年前他們做的不錯,但現在的他們卻一無所有。我不希望我們像現在的巴薩,但不介意你把我們比作是幾年前的那支巴薩。」值得一提的是,本菲卡上次在歐冠賽場上面對巴薩是在05-06賽季,巴薩現任主帥科曼當時正在執教本菲卡,在那次對決中他們給巴薩製造了不小的麻煩。
  • 薦書| 汪暉《世紀的誕生》(「20世紀的中國」第一部)
    ——汪暉我的目的不是提供一個事無巨細的通史性敘述,而是通過對20 世紀若干重要事件、現象和人物的分析,將這一與我們息息相關的時代建構為思想的對象或能動的對話者。我從有關這一時代的浩如煙海的研究著述中獲益甚多,但更觸動我的還是通過文本閱讀與那些歷史行動者進行的無聲對話。這一系列著作的各章節都曾作為單獨的論文發表。
  • 勵志美文:當你一無所有時,請把它讀完
    文|劉卜斌 當你一無所有時,請不要悲傷! 沒有誰的人生不是大起大落的,這也正是生命的精彩所在! 沒有永恆的福,亦沒有永恆的禍。
  • 布朗:一個自由的體育館是無價的,我們沒有辦法摘掉口罩
    布朗:一個自由的體育館是無價的,我們沒有辦法摘掉口罩
  • 真理必使我們得自由
    (約翰福音 14:6 和合本)真理是指向耶穌基督,也就是說,耶穌基督能使我們得自由。我們繼續看經文,聽耶穌基督說,所以天父的兒子若叫你們自由,你們就真自由了。(約翰福音 8:36 和合本)如今,許多教會的人信的簡直太累了!這也不能吃的,那也不能嘗的等。
  • 我們的愛一去不回
    我只能自己偷偷掉下眼淚 曾以為我們的愛永遠不會枯萎 我的天空已悄悄變黑充滿傷悲 感情裡沒有誰錯誰對 放開你帶走你的虛偽 留我一人傷悲 這個世界已無所謂
  • 情感自由,我們需要自信
    初步認識,有點眼緣,我們就首先打聽對方有沒有車子和房子,最後存款怎麼樣,如果有一樣不滿足興許不會有太大失落,少一樣關係不大,不還有其他兩項嘛!心裡還是抱著慶幸。結果再一打聽,對方除了「人品好」這個財富後,覺得再也沒有其他有價值的,瞬間心灰意冷,決定放棄:人品好的人多了去了,經濟條件不好,有什麼用呢?於是沒有了繼續相處下去的興趣。人就是這麼現實!大多數人都這樣,我們只是不承認而已。
  • 穿衣自由一直在我們身邊
    昨日看到一篇名叫《祝中國女孩早日實現穿衣自由》的文章在朋友圈被大規模地傳播。剛開始,第一遍看這篇文章覺得他所說的好像挺在理,仔細思考之後發現有些觀點還是需要多加推敲。穿衣自由是對美的追求這篇文章標題叫做「祝中國女孩早日實現穿衣自由」。穿衣自由是什麼?
  • 《後來的我們》:後來的我們什麼都有了,就是沒有了我們
    相信很多在過去為自己而奮鬥的人們都一定為自己而感到失落或者是幸運,但是無論怎樣很幸運的是我們最終還是遇見了那個他,但是還是會和很多人就此錯過。後來的我們什麼都有了,但是就是沒有了我們。相信劉若英唱的那首《後來》也感動了很多人,有沒有一個人在你窮困潦倒的時候一直陪伴著你,陪你經歷了風風雨雨,但是最終你們還是沒有走到一起,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講一下這部電影《後來的我們》。
  • 兒童引領我們的自由
    同時聲明,中國將在符合其憲法第25條關於計劃生育的規定的前提下,並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1990年9月4日全國人大通過)第2條的規定,履行公約第6條所規定的義務。該公約1992年4月2日對中國生效。
  • 除了故事,我們一無所有|一周新書推薦
    有著難民一手經驗的阮清越認為:「我們的世界,一半留在了越南,一半離開了越南。」本書雖然探討的多為越南難民,但題獻則言明「致世界各地的所有難民」,這是因為難民遇到的很多在語言、身份、歷史等方面的問題是相像的,「不管在哪裡,除了故事,我們一無所有,」這是阮清越對所有難民境遇的一種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