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書| 汪暉《世紀的誕生》(「20世紀的中國」第一部)

2020-12-27 澎湃新聞

世紀的誕生標誌著歷史的斷裂,即再也無法在舊的時間序列中理解自身了;這一概念的普遍化同時還意味著一種源自當下性的時勢觀將主導對於全部歷史的敘述。在這個意義上,將世紀或20世紀本身作為對象,既是將這一時勢觀建構為一種能動的力量,同時也是將其從普遍的和客觀的位置上解放出來的努力。

——汪暉

世紀的誕生

中國革命與政治的邏輯

(「20世紀的中國」第一部)

汪暉 著

495頁,定價:72元

ISBN:978-7-108-06680-0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0年6月

汪暉,1959年生,江蘇揚州人。曾就學於揚州師範學院中文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現為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研究領域為中國思想史、中國現代文學和社會理論等。

內容提要

作者延續《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中最後一卷的問題意識,將「有關中國革命及其意識形態的歷史分析」作為全書的研究宗旨,致力於將中國20世紀的思想和歷史建構為思想的對象。全書共三部,主題分別為:第一部「世紀的誕生:中國革命與政治的邏輯」;第二部「世紀的多重時間:帝國、革命與跨體系的運動」;第三部「世紀的綿延:重新政治化與齊物平等的哲學」,展現了他長期以來對「短20世紀」的中國從時間到空間、從歷史到社會、從政治到信仰之巨變的宏大研究。

本書為第一部。開篇即開宗明義,對於「世紀」這一新時勢概念的「誕生」和20世紀中國的歷史地位進行了宏闊又縱貫的闡釋與分析,其餘篇章主要聚焦於從「世紀誕生」時期的系統性斷裂與置換、民族國家危機、「一戰」與「亞洲覺醒」、五四啟蒙運動、十月革命與中國革命等重大的歷史事件與結點中尋找「中國革命與政治的邏輯」,探討民族國家如何在傳統帝制中艱難地脫胎而出,其間國家與政治、文化與政治、大眾與政治,尤其是革命與政治之間上演了怎樣的分合纏鬥,又如何共同塑造了20世紀中國在世界歷史中的獨特面貌,誠如作者所說:「這是一個不斷變革與革命的世紀;是激烈反對舊世界也激烈反對著自身的不斷自我否定的世紀;也是將他者的歷史納入自身內部,同時將自身的歷史置於全球範圍內的世紀。『短世紀』和『漫長的革命』構成了20世紀中國最顯著的特質。」

目錄

序 言

緒 論 作為思想對象的20 世紀中國

長世紀、歐洲世紀末與作為時勢的世紀

短世紀的條件:帝國主義與太平洋時代

中國革命與短世紀的起點:

非均衡性與「薄弱環節」

空間革命、橫向時間與置換的政治

多重時間與自我否定的政治:

作為異物的「20 世紀」

失敗與勝利:鬥爭哲學的辯證法

第一章 世紀的誕生

20 世紀中國的歷史位置

20 世紀已經存在

「世紀」概念、帝國主義與普遍歷史的誕生

作為世紀前史的他者歷史

對獨特性的探索與對普遍性的重構

第二章 國家與政治

「亞洲的覺醒」時刻的革命與妥協

中國的短20 世紀:兩個獨特性

革命與連續性的創製

帝國與國家、北方與南方

民族自決與「落後的北方」

兩種政治整合與革命:議會多黨制、

行政集權與革命建國

第三章 文化與政治

「一戰」、內戰與「思想戰」

「覺悟」的時代

從「文明衝突」到「文明調和」

洪憲帝制、政體危機與「新舊思想」問題

調和論與20 世紀新(舊)文明

第四章 科學與政治

現代中國思想中的「科學」概念

「分科之學」、實證方法與社會模型

格物致知與科學概念的理學根源

科學體制與科學的公理化

文明論戰與知識領域的再分化

第五章 預言與危機(一)

中國現代歷史中的「五四」啟蒙運動

「五四」啟蒙運動的態度的同一性

「五四」啟蒙運動的意識危機

附論 什麼是「五四」文化運動的政治?

——關於「五四」的答問

第六章 預言與危機(二)

十月革命與中國革命

如何思考革命及其「失敗」?

民族自決權與中國革命

「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經驗」

第七章 大眾與政治

地方形式、方言土語與「民族形式」問題

作為「民族形式」的「中國作風」與「中國氣派」

「地方形式」概念的提出及其背景

「地方性」與「全國性」問題

方言問題與現代語言運動

「五四」白話文運動的否定之否定

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篇目說明

《世紀的誕生》序言

| 汪暉

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是有關20 世紀中國的三部系列著作之一。這三部著作的標題分別是《世紀的誕生》、《世紀的多重時間》和《世紀的綿延》。除了個別例外,「世紀三書」各章大多發表於《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2004)出版之後,其主題與《興起》一書存在著斷裂與綿延式的聯繫。20 世紀中國是如此豐富、複雜,許多剛剛展開的進程尚未完成便峰迴路轉,上一個進程的餘波又在新的局勢中捲入不息的潮流,洪波湧起,泥沙俱下,在激蕩與寧靜之間悲喜交織。本書各章只是觸及了世紀誕生時代的部分環節。我的目的不是提供一個事無巨細的通史性敘述,而是通過對20 世紀若干重要事件、現象和人物的分析,將這一與我們息息相關的時代建構為思想的對象或能動的對話者。我從有關這一時代的浩如煙海的研究著述中獲益甚多,但更觸動我的還是通過文本閱讀與那些歷史行動者進行的無聲對話。

這一系列著作的各章節都曾作為單獨的論文發表。感謝發表這些論文的刊物,如《開放時代》《文化縱橫》《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文藝理論與批評》《天涯》《經濟導刊》《區域》、Social Text、Journal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Positions、Modern China、Critical Asian Studies、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Boundary 2、New Left Review、《思想》(日本)、《現代思想》(日本)等,尤其感謝吳重慶、楊平、陶慶梅、何吉賢、韓少功、蔣子丹、魯太光、陳光興、黃宗智、白露(Tani Barlow)、保羅·博維(Paul Bove)、鄭英等編輯的鼓勵和支持。這些論文曾在「人文與社會」網刊轉載,每次轉載,高瑾都會仔細校讀原文,細心編輯,並時時提出建議。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曾經以《短二十世紀:中國革命與政治的邏輯》為標題,出版過一個單卷本。十分感謝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和編輯林道群的長期支持和幫助。在增補、修訂的漫長過程中,我收錄了更多的篇目,從單卷本變成了相對獨立的三卷本,希望在這本書出版之後,可以陸續增訂出版後兩本。Verso 曾於2009 年和2015 年分別出版過The End of the Revolution和China』 s Twentieth Century,這兩部書的若干內容與本書重疊。感謝Verso 編輯奧黛麗·林(Audrea Lim)的細心工作和瑞貝卡·卡爾(Rebecca Karl)、湯思奧(Saul Thomas)作為兩本著作的編輯所做的一切。此外,這部書稿中的部分內容曾收錄於我在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作品,感謝林賽水(Lindsay Waters)和胡志德(Theodore Huters)極其專業的工作。感謝丸川哲史,在他的幫助之下,青土社出版了《世界歷史中的中國》、《世界歷史中的亞洲》和《世界歷史中的世界》三部日文作品,其內容與本書有很多重疊。感謝宋寅在將牛津版《短二十世紀:中國革命與政治的邏輯》翻譯為韓文,並根據我的建議增補了兩篇長文。在此之前,他已經翻譯發表了我的另一本由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著作《亞洲視野:中國的歷史敘述》。

在寫作這些論文時,我曾得到朋友和同行的無私批評和建議,並從中獲得許多啟發。謹向他們致以衷心感謝!由於寫作的時間很長,我在這裡只能掛一漏萬,提及部分名字:崔之元、傅正、韓少功、何吉賢、賀桂梅、靳大成、李陀、林春、林少陽、劉禾、劉紀蕙、羅崗、梁展、呂新雨、毛尖、慕唯仁(Viren Murthy)、邱士傑、孫歌、商偉、沈衛榮、舒煒、夏多明(Dominic Sachsenmaier)、王紹光、王中忱、王斑、王悅、薛毅、殷之光、於治中、章永樂、張翔、張煉紅、趙剛、周展安。我還應該提及:在本書緒論初稿完成之後,林春關於不平衡與連帶發展的討論、於治中關於世紀末與地緣政治學之間關係的評論、傅正關於馬恩作品中有關全球關係與地緣政治的思考,都為我其後的修改提供了寶貴的啟示。每當有文章翻譯為英文時,我總會寄呈佩裡·安德森(Perry Anderson)並向他請教。幾乎從無例外,他會在繁忙的日程中擠出時間認真閱讀文章,並提出若干建議,為我的修訂提供線索。我也要感謝李春光,他從友人處看到文稿或者在網上讀了文章,常會給我寫上幾句,鮮明地表達他的喜歡或不同意見,如今再也收不到他的那些個性鮮明的評論了。在校訂階段,感謝鄧歡娜和孔元協助我做了細心的校訂和查核。

衷心感謝以下學術機構對我的支持:2004—2011 年間,我先後應村田雄二郎教授、張旭東教授、娜塔莎·根茲(Natascha Gentz)教授之邀,在東京大學、紐約大學和愛丁堡大學進行訪問研究,逐漸開始了對本書中若干主題的探討;2009 年我應王斑教授之邀擔任史丹福大學的「傑出實踐者」(Distinguished Practitioner),在教學之餘,利用東亞圖書館完成了有關「五四」文化運動的再研究;在獲得2013 年度盧卡·帕奇奧利獎(Luca Pacioli Prize)之後,我應李集雅(Tiziana Lippiello)教授之邀訪問威尼斯大學(Università Cafoscari Venezia),並在那裡完成了一個章節的修訂。哈佛燕京學社和哈佛大學東亞系在2010 年和2017 年兩度邀請我前往訪問和教學,本書第一章的主要內容曾經在哈佛大學東亞系的研究生課程上進行討論,感謝裴宜理(Elizabeth Perry)教授、包弼德(Peter Bol)教授和王德威教授的邀請和安排。2018 年夏,因獲頒德國教育研究部和洪堡基金會設立的安莉內澤·邁爾研究獎(Anneliese Maier Research Award), 我得以在哥廷根大學和普朗克研究院(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for Religious and Ethnic Diversity )客座,對本書緒論部分進行修訂。感謝夏多明(Dominic Sachsenmaier)教授和範筆德(Peter van de Veer)教授的邀請和安排。感謝比揚·維特羅克(Björn Wittrock)教授的慷慨支持和鼓勵,他在2012 至2018 年的每年春夏之間都會邀請我訪問瑞典高等研究院(Swedish Collegium for Advanced Study),這三部書稿中的若干章節是在SCAS 寧靜而活躍的氛圍中起草或修訂的。自2002 年調入清華大學以後,我一直致力於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所的建設,雖然困難重重,但也有所發展,高研所提供了一個與各國學者和年輕學人深入交流的平臺,我自己也受益匪淺。

20 世紀是一個如此重要、複雜、充滿了衝突和悲劇性又富於創造性的時代,對於這個剛剛過去、仍然與我們息息相關的時代,不同甚至對立觀點之間的交鋒是不可避免的。這些分歧有些是理論性和政治性的,但也有一些主要源於個人或家庭的經驗,不但可以理解,也應該納入理論思考內部。經驗是如何被組織起來並被重新敘述的?個人或集體的故事是如何隨著時間的變化而發生變異的?這是歷史研究需要處理的問題。對於研究剛剛過去的時代的學者而言,這更是一個挑戰。「世紀三書」的若干章節作為獨立論文發表之後,曾經引發過辯論,其規模和爭議的激烈性都是罕見的。這些激烈的論辯證明了20 世紀在我們時代的獨特的存在形式,即不僅作為過去,而且也作為未來,存在於現在之中。對於持不同觀點的人,即便是滿懷恨意的論敵,只要討論具體問題,就可以促使我更加仔細地去考訂相關史實,推敲論述的嚴密性,修正並完善自己的論述,並在了解其論點的來龍去脈的過程中,產生新的思考。

最後,我想表達對我父母的歉疚之情。他們懷著對遊子的無盡關心而日漸衰老,除了在假期短暫回去探望,我一直難盡人子之責。前年年末,母親摔跤住院,我趕回老家,在醫院裡,握著她的手,像哄孩子一樣對她說話。她終於渡過難關,又回到父親的身旁。春節期間,短暫的貼身照顧,讓我有一種重回童年時與父母的親近感。去年秋天,父親因病住院,母親再次摔倒,不得不再度手術,他們都在艱難的康復之中展現著頑強的生命力。他們聽力衰退,每每給他們去電話,只能大聲說上幾句。生命在流逝。當我用雙手扶著父母孱弱的身體時,心裡湧動著難以拉回時間和生命的痛楚及因為再度接近他們而產生的溫暖。感謝從童年時代一起長大的杜維東,在我遠離家鄉的漫長歲月,他像對待自己的父母一樣照顧我的父母,這份情誼勝似兄弟。

沒有什麼比生命的歷程更讓人真切地體會青春和生命的意義。20世紀對於青春的禮讚是多麼動人——青春是生命的活力,可以超越年齡、超越自然的限制,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細節、每一個段落中盎然勃發、恣意流轉。「雖明知未來一剎那之地球必毀,當知未來一剎那之青春不毀,未來一剎那之地球,雖非現在一剎那之地球,而未來一剎那之青春,猶是現在一剎那之青春。未來一剎那之我,仍有對於未來一剎那之地球之責任。庸得以虞地球形體之幻滅,而猥為沮喪哉!」(李大釗:《青春》)這是生命化入泥土的青春者之歌,他相信只要「菁菁茁茁之青年」存在,「青春中華」也就在,白首的地球就會變成青春的地球。

這部書到底有什麼樣的價值,完全交由讀者判斷,但其中的思考與時代的變遷息息相關,卻是可以肯定的。我把它獻給我的父母,獻給他們經歷過的時代,用對這個時代的激情、奮鬥、痛苦和憂慮的意義的探索,祭奠幾代人的歷史存在,祝福生命的綿延。重溫20 世紀的目的之一,也是對「菁菁茁茁之青年」的召喚!

2018 年5 月12 日

三聯書店汪暉作品

「20世紀的中國」三部曲

世紀的誕生:中國革命與政治的邏輯

世紀的多重時間:帝國、革命與跨體系的運動(即出)

世紀的綿延:重新政治化與齊物平等的哲學(即出)

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全四冊)

去政治化的政治:短20世紀的終結與90年代

東西之間的「西藏問題」(外二篇)

聲之善惡:魯迅《破惡聲論》《吶喊·自序》講稿

反抗絕望:魯迅及其文學世界(修訂本)

歡迎關注三聯學術通訊

sdx_bulletin

學術出版 | 評論閒聊 | 讀書內外

生活 · 讀書 · 新知三聯書店

===竭誠為讀者服務===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 購買三聯圖書

▼複製以下淘口令,打開手機淘寶,進入三聯書店天貓旗艦店

3fu置這個 a:/₤CEXmc9uWeYG¢回淘Ьáò

━━━━━

▲ 點擊圖片閱讀 書店2020讀者選書

—END—

歡迎點「在看」,分享轉發到朋友圈

----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

ID:sanlianshutong

▲長按二維碼即可訂閱

----

原標題:《薦書 | 汪暉《世紀的誕生》(「20世紀的中國」第一部)》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汪暉:20世紀中國的歷史位置|直播預告
    20世紀中國對於「新」的追求、對「舊」的揚棄經常被視為進化、進步的時間觀的體現。在《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中,我將這一時代的宇宙觀和歷史觀的變遷概括為天理世界觀的崩潰和公理世界觀的誕生。
  • 汪暉: 20世紀中國歷史視野下的抗美援朝戰爭
    清華大學汪暉教授認為:抗美援朝戰爭以及稍後展開的抗美援越戰爭既是二十世紀中國的人民戰爭的延伸,也是其終結。正確看待它,也是正確看待中國在二十世紀的政治創新。他指出,冷戰後的國內韓戰研究,存在著一種普遍共性——方法論上的民族主義。即擺脫了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帝國主義與國際主義等對立範疇,轉而以國家間關係及國家利益為中心,探討這場戰爭的歷史意義。
  • 薦書| 深解地球
    薦書 | 深解地球 2020-12-01 15: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動力與秩序:20世紀中國哲學
    英國哲學家艾耶爾在《二十世紀哲學》一書開篇,就針對羅素在《西方哲學史》中重視社會歷史因素對哲學史的影響,直截了當地提出批評:「在我看來,他(即羅素——引者注)在社會政治史方面的涉足,並沒有使他更好地闡明那些他試圖與這些因素聯繫起來的哲學家的觀點,而且我也認為,自己也不能在這一方面有所改進。」因此,可以說艾著對20世紀哲學開展的動力的探討,只是從哲學自身的邏輯來加以追尋。
  • 20世紀福斯影業正式更名為「20世紀影業」
    1月18日消息,據《綜藝》報導:迪士尼正把福斯影業改名,將「福斯(Fox)」從電影公司「20世紀福斯影業(20th Century Fox Studios)」和相關品牌名稱中剔除,從此變為「20世紀影業(20th Century Studios)」,子廠牌「福斯探照燈影業(Fox
  • 21世紀第一部堪稱偉大的諷刺小說,誕生了
    他不愛社交,不混圈子,對名氣毫無追求,儘管出過四部小說,儘管評論界一致肯定,但就是叫好不叫座。直到他拿下布克獎,大家才發現,原來他是垮掉派領軍人物艾倫·金斯堡的學生,是美國詩歌界和小說界的先鋒人物,是第一部小說就被奉為「天賦之作」的喜劇天才。
  • 《俄國文學》19世紀浪漫主義,20世紀社會主義的現實主義
    以通俗的現代俄語寫成的第一部文學作品是著名神學家阿瓦庫姆的自傳,發表於17世紀中期。彼得大帝時代在彼得大帝和葉卡捷琳娜二世統治時期,俄國展開了廣泛的「西化」運動。在這場運動中,俄國人學習法國、德國等西歐國家風範,以改進自己在經濟、文化上的落後局面。
  • 薦書| 偉大作曲家的生活
    薦書 | 偉大作曲家的生活 2020-11-04 14: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20世紀中國民間社團發展演變歷史軌跡
    (2)20世紀初期新型民間社團產生的主要原因  各種新型民間社團之所以能夠在20世紀初期誕生,自然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較為重要者主要是以下三方面因素的影響。如蘇州,自清末誕生並不斷發展的20餘個從事地方自治的市民公社,在1928年3月被全部撤銷。南京政府採取種種措施, 加強對民間社團的監控,力圖使民間社團喪失原有的獨立性和自主權,成為其御用的工具。當時,民間社團中頗具影響的商會首當其衝受到整頓,而整頓又首先向素有中國「第一商會」之稱的上海總商會下手。
  • 中國藝術現代轉型的三個階段:19世紀、20世紀、21世紀
    中國藝術的現代轉型,以時間為界,我把這一過程分三個階段:19世紀、20世紀和21世紀,並以唐代禪宗七祖青原行思的「觀山論」和德國哲學家黑格爾的辯證法為依據加以簡單地論證。一、19世紀:傳統規範為主。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意味著傳統中國開始與世界全面遭遇和互動。19世紀中國仍處於帝制時期,1911年清帝退位,帝制才結束。
  • 20世紀50年代末,中國誕生了大量新民歌
    作者 | 故紙溫暖(孔網店鋪:故紙溫暖的書攤)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態20世紀50年代末,中國誕生了大量新民歌。當時,天津屬河北省轄。
  • 2020年軍隊文職備考之——教綜大事年表(20世紀——21世紀)
    江西軍轉幹考試網同步江西華圖招聘信息:2020年軍隊文職備考之——教綜大事年表(20世紀——21世紀),報名時間:,請考生多加關注。20世紀——21世紀的年度大事件吧。
  • 薦書|《紅磡1994》:收藏了那個年代的記憶
    高原,20世紀90年代開始拍攝搖滾音樂圈,她的作品參與定義了90年代諸多經典音樂專輯的視覺效果,也為這一時期大陸搖滾和流行音樂發展幾乎所有裡程碑式的人物和事件都留下了珍貴的記錄,她還涉足了影視、戲劇等領域的拍攝。2015年出版了《把青春唱完(1990—1999):中國搖滾與一個文化群體的生活影像》。
  • 回顧20世紀以前,那些「要人命」的槍傷治療方法
    在槍枝剛誕生的那幾個世紀裡,如果一個人胸口中了一槍,那麼要他命的很可能不是那顆子彈,而是醫生那「要命」的治療手法。一、不正經科普——槍枝是如何誕生的槍的出現源於人類對火藥的使用。《西洋世界軍事史》一書中這樣描述火藥對歐洲的作用:「給予文藝復興以生命者,火藥的功效要比十字軍時代中與伊斯蘭教徒的接觸還更大;因為無論在物質或精神方面,火藥都把中世紀的秩序炸垮了。」火藥傳入歐洲後大受歡迎,甚至大有青出於藍之勢,槍械發展的速度和質量都略高於同時期的中國。
  • 汪暉:帝國和帝國主義概念的區分十分重要
    拿破崙·波拿巴帝國這個詞在20世紀被引入到這個(東亞)地區,跟國家概念有關係,我過去寫文章講帝國/國家的二元論。一般來說,一個多元的政治體制,就像原來的王朝,很多民族、宗教都是複合的,像奧斯曼帝國,奧匈帝國和俄羅斯帝國,這些(帝國的)說法都是在主權國家形態的對面。
  • 毛澤東號:中國鐵路第一車,新世紀的火車頭【組圖】
    ,毛澤東號機車被老將軍呂正操題詞稱作——「中國鐵路第一車,新世紀的火車頭」,可謂名副其實,眾望所歸。在這12任司機長中,絕大多數都是北京、全國勞動模範,而蔡連興、郭映福是20世紀60年代勞動模範中的代表人物,1960年之後的北京晚報上,也曾多次刊登幾位司機長的故事。
  • 中國動畫編年史第一部
    最早發源於19世紀上半葉的英國,興盛於美國,中國動畫起源於20世紀20年代。 在當今商品經濟為主導的消費社會結構下,動畫既體現了明顯的科技性,又體現出了明顯的藝術性,還體現出了明顯的商業性,屬於一種三位一體的表現形式。
  • 薦書| 新雅中國史八講
    薦書 | 新雅中國史八講 2020-12-15 12: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20世紀最優秀的古羅馬歷史學家塞姆代表作,羅馬歷史研究者必讀書
    微信ID:sanlianshutong『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20世紀最優秀的古羅馬歷史學家,《羅馬革命》作者塞姆另一代表作,羅馬歷史研究者必讀書。憑藉這部經典著作,羅納德·塞姆成為20世紀第一個把薩盧斯特放到其社會、政治和文學背景中進行考察的學者。以往的研究者僅僅將薩盧斯特視為僱用文人或小冊子作者,但塞姆的著述將羅馬共和國的政治與薩盧斯特的文學成就聯繫在一起,從而呈現出一位沒有黨派偏見的歷史撰述家。塞姆作為20世紀最優秀的古羅馬歷史學家,明確地將歷史學者比之於小說家。
  • 《卜凱與20世紀中國農業變革》——一部具有歷史史料價值、學術...
    近日,我校校長楊學新教授的專著《卜凱與20世紀中國農業變革》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著名學者宮敬才教授為之撰寫的書評文章發表在2020年3月2日《光明日報》上,被光明網、中國社會科學網、「學習強國」學習平臺等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