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達五天的2020環青海湖超級馬拉松賽昨天落幕,來自全國各地以及常年居住在中國的外國人等近200名跑者在美麗的青海湖邊,參加了這場堪稱「身體在地獄,眼睛在天堂」的賽事。
2020環青海湖超級馬拉松共分為單日賽五公裡、單日賽全程馬拉松、超馬五日賽等多個組別,也就是說相當比例的參賽者在5天內跑完5個全程馬拉松,5天內總跑量累計達到211公裡,所以才稱其為超級馬拉松賽。
這場比賽吸引了很多跑圈大咖,有完成過世界馬拉松大滿貫的發燒友、有跑過七天七大洲七個馬拉松的極致玩家、有登頂過珠峰的戶外大咖、有熱衷跑步的企業家等等。
圖片來自新華網以及網絡
虐人的不僅僅是連續5天要完成211公裡超長距離,青海湖海拔高度超過3000米,這個高度下氧含量只有15%(正常低海拔情況下氧含量為21%),即便是經常要拉到高原進行訓練的中長跑運動員也很少在這個高度進行訓練。
因為缺氧會導致人體能承受的運動強度嚴重下降,當然還有超級強烈的紫外線,雖然高海拔使得溫度並不高,但架不住缺氧和暴曬,同時還伴隨幾百米的賽道起伏,在青海湖邊走走路沒啥感覺,但你要是跑起來,還帶點上坡,絕地是相當要命。
所以這場比賽可謂極其虐人,向完賽的勇士們致敬。
馬拉松的真相
不是42.195公裡,而是…
馬拉松這一偉大運動是如何起源的?
想必大眾跑者都非常清楚!
是公元前490年著名的馬拉松戰役,雅典人戰勝了入侵的波斯軍隊,取得勝利後,一名最擅長跑步的士兵菲迪皮得斯(Pheidippides)奉命將這一位捷報從馬拉松鎮傳遞迴雅典城,菲迪皮得斯一口氣跑了42.195公裡,高呼「我們勝利了」,便倒地而死。
後來,為了紀念馬拉松戰役和菲迪皮得斯,便設立了馬拉松這一運動項目,如今馬拉松運動已經風靡全世界,成為路跑運動的皇冠和代名詞。
因此在大眾眼裡,菲迪皮得斯從馬拉松鎮跑回雅典,一共跑了42公裡多,就成為人們對於馬拉松運動起源的基本認知。
可是你知道嗎?
事實並非完全這樣,菲迪皮得斯當時並非跑了42公裡,而是連續三天跑了600多公裡,這42公裡只是他跑的這600公裡的最後一段,而為了祖國和人民,菲迪皮得斯在耗盡最後的體力後,不幸失去性命,顯示了偉大的愛國精神和堅持到底的意志品質,並因此贏得了希臘人民的尊敬。
當時,菲迪皮得斯為什麼會跑上不可思議的600多公裡呢?
故事原來是這樣的……
當年波斯軍隊渡過海峽,登陸馬拉松海灣企圖侵略雅典,雅典人民自然奮起反擊,組織了軍隊在馬拉松鎮決心與波斯軍隊展開一場決定國家命運的決戰,考慮到敵我懸殊,指揮官便派出軍隊中最能跑的菲迪皮得斯跑回雅典搬救兵,眾所周知馬拉松鎮距離雅典40多公裡。
馬拉松鎮距離雅典40多公裡
但當菲迪皮得斯跑後雅典,發現雅典城內已經沒有多少可用之兵,剩餘的都是老弱病殘,但人們建議他何不找驍勇善戰的斯巴達人幫忙,於是乎菲迪皮得斯便馬不停蹄從雅典跑到240公裡以外的斯巴達,菲迪皮得斯的確相當能跑,第一天早上出發,第二天傍晚便達到斯巴達。
斯巴達人倒是願意出兵幫助雅典人,但當時斯巴達正在舉行祭祀活動,要過幾天才能出兵,於是菲迪皮得斯不得不再次從斯巴達跑後馬拉松鎮的戰場,這一趟又是280多公裡的路程,當菲迪皮得斯跑回馬拉松鎮,發現雅典軍隊已經戰勝了入侵的波斯軍隊;
為了將這一信息傳遞迴雅典,菲迪皮得斯在已經跑了570多公裡後,再次從馬拉松鎮跑後雅典,之後的結果大家也都知道了,在拼盡最後一口力氣,高呼「我們勝利後」,便因為全身衰竭而死亡。
所以菲迪皮得斯並非只是跑了40多公裡,而是跑了600多公裡,而馬拉松的命名只是源自這600多公裡的最後的40多公裡。
當然,這個故事仍然有許多未解之謎,比如菲迪皮得斯為什麼不騎馬?
當菲迪皮得斯從斯巴達跑回馬拉松鎮之後,為什麼指揮官不派出另外一名士兵去傳遞勝利的消息,也許當時剛剛經過一場大戰,所有人都筋疲力盡,而只有菲迪皮得斯只是跑步而已,況且整個軍隊大概就他最能跑,那就只能能者多勞,讓他再辛苦跑這最後的42.195公裡!當然,這最後的42公裡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菲迪皮得斯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人類是天生的耐力動物,3天連續跑600多公裡,簡直是不可思議。
但當時的人們其實耐力應該比現代人類更強,因為那個年代都是冷兵器時代,步行是最主要的交通方式,能跑能走當然是一名戰士所應具備的最基礎的軍事體能。
人類天生擅長奔跑
耐力潛力驚人
相比獵豹,人類絕對速度與之相比相去甚遠,但獵豹只能高速奔跑幾百米,因為獵豹沒有人類那樣的汗腺系統,所以散熱很差,持續奔跑帶來的大量產熱如果不能被帶走,那麼獵豹將被自己活活熱死,而人類皮膚毛髮並不發達,但卻具有發達的汗腺系統,可以有效散熱。
人類之所以擅長長距離奔跑其機制非常多元化:
● 人類毛髮較少利於汗液分泌從而加強蒸發散熱;
● 人類高而窄的身體可以有效散熱;
● 頭髮阻礙了紫外線輻射同時也阻止太陽直接照射頭部,這樣可以預防在長時間陽光下奔跑時頭部升溫;
● 更多的靜脈循環流經面部有助於頭部降溫從而保護大腦;
● 人類具備良好的儲備能量(糖和脂肪)的能力並能夠更有效地利用能量;
● 人類更長的腿和更輕的足可以增加步長,同時節省能量;
● 人類粗大的大腳趾有利於最後蹬伸發力;
● 人類具有強大粗壯的跟腱,可以像彈簧一樣儲備和釋放彈性勢能,同時足弓也可以儲備能量和吸收衝擊;
● 靈活且較寬的肩部可以讓上肢擺動和下肢擺腿彼此分離又協調的進行;
● 人類長和窄的腰部可以避免軀幹過度旋轉,同時面積寬大的背部和臀部肌肉可以穩定軀幹及核心部位;
● 髖膝踝關節面較大,減少了骨受到的應力,較大的根骨也可以吸收衝擊;
循序漸進地提升耐力
人人皆能進步巨大
雖然說人類天生會跑步,但耐力有潛力和耐力良好這完全是兩件事,現在動輒10公裡的跑者回憶自己剛開始跑步的那個時候,哪個不是從幾百米就氣喘籲籲開始的,這說明只要經過合理的訓練,人人皆能在耐力方面獲得巨大進步。
從1公裡、3公裡、5公裡、10公裡、20公裡到42公裡,你的每一步都不會白付出。
1、月跑量800-1000公裡
鳳毛麟角頂級大神跑者,月跑量達到這個水平意味著平均每天25-30公裡,這個量是專業隊的訓練量,專業隊也未必就一定到這個月跑量。
2、月跑量600-800公裡
眾人膜拜的跑圈大神,平均每天20-25公裡,相當於一天一個半馬,秒殺99%的大眾跑者,準專業隊的訓練量。
3、月跑量400-600公裡
頂尖精英跑者,能達到這個跑量意味著每天要花大量精力在跑步方面,當然這部分跑者也跑得比較快。
4、月跑量200-400公裡
全馬成績在345以內的跑者通常都能夠達到這個跑量,這個跑量基本上每次跑步10公裡左右,周末拉個長距離,再適當進行些間歇跑就能實現。月跑量200公裡是個坎,能超過月跑量200公裡的,大概佔跑者10-25%的比例。
5、月跑量100-200公裡
這是全馬完賽者中大部分能實現的月跑量,平時跑步5-8公裡,周末跑個10-15公裡,就能夠實現這個跑量,月跑量100公裡是實現最佳健康所需要的跑量。
因為根據美國癌症協會2020年最新指南,每周積累300分鐘走路,或者每周積累150分鐘跑步,這是預防癌症的最佳運動量。
這也就意味著每周跑步5次,每周30分鐘,或者每周跑步3次,每次50分鐘能實現;
6、月跑量50-100公裡
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世界衛生組織身體活動指南,每周積累150分鐘走路,或者每周積累75分鐘跑步,這是最低水平的運動,就能帶來積極的健康價值;
也即每周跑步3次,每次25分鐘左右,大約3-4公裡,就足夠有益健康。
這樣算下來,每周跑步10-12公裡,月跑量50公裡,是保持健康所需要的最低運動量。
7、月跑量不足50公裡
小白跑者剛開始跑步,有個逐步適應和提升耐力的過程,只要跑起來就是好的。
按照美國運動醫學會2018年身體活動指南,有一些運動就不運動好,哪怕只跑一公裡也是有益健康的,所以動起來就有益健康。
總結
超級馬拉松似乎距離我們很遠,5天5個馬拉松似乎也難度驚人,相信很多跑者還會擔心這樣的跑量會不會造成過量運動?
其實,每個人的能力高低是不同的,雖然運動量有基本下限要求,但似乎也沒有上限,關鍵是要循序漸進。
正如基普喬格所說:「當你開始做一件事,你已經成功50%,首先需要設立目標,向著它努力,告訴自己跑出自己的配速,完成挑戰,最終你們都會得到滿意的結果,每個人都沒有極限!」
你的月跑量有多少?
你認為耐力有極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