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4 08: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共同提出了兒童傷害預防SOS策略:
看住了:成人看護孩子時應做到近距離、不間斷、不分心。
管好了:識別和排除環境危險因素,提升環境安全程度;及時制止兒童危險行為,強化安全意識,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
用對了:主動選擇並正確使用兒童安全相關產品。
孩子成長難免有磕碰,常見外傷處理怎麼做,遇事不慌,科學處理,看看醫生怎麼說。
擦傷,怎麼辦?寶寶摔倒擦破的傷口,如果只是表麵皮膚受傷,那屬於比較輕微,居家治療就可以。對於很淺、面積較小的傷口,可用碘伏塗抹傷口周圍的皮膚,擦拭乾淨。若沒有碘伏,可用乾淨的水清洗傷口,然後塗上抗菌軟膏或使用消毒噴霧,再貼上創可貼。
如果擦傷面積過大,傷口上沾有無法自行清洗掉的沙粒、汙物,或受傷部位腫脹疼痛、血流不止,建議儘快帶寶寶就醫。
對於傷口大且深的,應及時帶寶寶到醫院外科做局部清創處理,並注射破傷風針劑。
傷口出現裂傷怎麼辦傷口出現裂傷,應儘快帶孩子到醫院就診縫合,時間拖得越久,傷口處細菌感染的可能性就越高,嚴重的會導致病情延誤或者殘留傷疤。
皮膚劃破了,怎麼辦?若劃傷傷口較小,出血較少,可以用碘伏消毒皮膚,再用創口貼覆蓋傷口。如果傷口稍大,出血較多,就要用直接壓迫法止血,用手指或者手掌直接壓住傷口,依靠壓力阻止血流,使傷口處的血液凝成塊,或用乾淨紗布壓迫傷口止血。
出血不止時,可用橡皮筋或者家裡的布條在出血處以上部位紮緊,阻斷血流,並立即到醫院處理。需要注意的是,每次橡皮筋止血紮緊的時間不宜超過15分鐘,否則會因為血流阻斷時間過長而導致肢體壞死。較深、較大的傷口或面部傷口,應去醫院處理,必要時予以縫合,以免留下過大疤痕。
生活中要儘量避免讓寶寶接觸刀、剪等尖銳利器,同時注意生活中一些易被忽視的細節,如紙張邊緣、較硬的植物葉子、衣服上的裝飾物等等,以免寶寶嬌嫩的皮膚被劃傷。
扭傷了,怎麼辦?扭傷多發生在手腕、踝關節等部位,皮膚青紫腫脹,局部壓痛很明顯,受傷的關節不能轉動。首先限制受傷關節的活動,特別是踝關節扭傷後,應將小腿墊高。早期處理宜冷敷,24小時後用熱敷。
第一步:冷敷。受傷後24小時內,將毛巾在冷水或冰水中浸溼,擰成半乾,敷在寶寶受傷的局部;每隔3分鐘左右更換一次毛巾,持續15~20分鐘,以此促進毛細血管收縮,減輕局部充血,降低疼痛。
第二步:熱敷。受傷後,在24小時後可以用毛巾浸熱水,熱敷患處,以擴張血管,促進血瘀吸收。
此外,發生扭傷後要注意關節韌帶有無裂傷、骨折和關節脫位,幼兒容易發生橈骨頭半脫位,當患兒疼痛難忍、患側手臂不能動彈時,應去醫院診治。
懷疑骨折,怎麼處理?孩子天性好動,精力旺盛,喜歡打打鬧鬧,對危險的辨別意識又較弱,因此很容易發生摔倒骨折等傷害。當懷疑發生骨折,尤其是傷到頭骨、臀部、骨盆、脊椎骨或大腿時,不要試圖移動小兒,也不要試圖拉直受傷骨骼或改變它的位置。如果失血情況嚴重,馬上用消毒繃帶或乾淨的布壓住受傷部位止血。
如果傷在前臂或小腿,在醫護人員不能及時趕來的情況下,先用夾板固定住受傷關節。如果傷在上臂或肩膀,用布做成一個三角形的懸掛帶,將受傷的胳膊掛在未受傷的肩膀上,然後在脖子後打結,不要移動受傷的胳膊或腿。利用比較堅硬的材質製作夾板,如木頭、金屬或塑料,捲起來的報紙或雜誌也可以,確保夾板要長於受傷的骨骼,這是為了固定受傷部位鄰近的上下關節。用布或膠帶將夾板牢牢地固定在受傷的骨骼上,但不要綁得太緊,以免影響血液循環致組織壞死。
家長需要注意的是,在來醫院前要給孩子
暫時性禁食、水。如果醫生判斷傷口或病情處理需要全麻手術,吃東西或者喝水都會給手術時機帶來較大影響。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