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9年的3月28日,井岡英烈鄧允庭出生於湖南省郴縣。
鄧允庭(1879-1931.4.22),湖南省郴縣人。出生於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889年10歲時承當地一位私塾先生的厚愛,免費收其門下讀了6年書。1897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27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2月參加湘南起義,任工農革命軍第七師師長。井岡山鬥爭時期任三十三團團長、紅四軍後方留守處主任。1931年犧牲。
>>相關連結
從「山寨大王」到紅軍師長——井岡英烈鄧允庭的驚世人生
文丨何小文
「革命雄師會井岡,集中力量更堅強」。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井岡山,以毛澤東、朱德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這裡領導軍民進行過一場場驚心動魄和波瀾壯闊的戰爭。於是,井岡山成為了一個群英匯聚、群雄共襄的革命聖地。井岡山鬥爭在成就眾多英豪諸多業績的同時,也賦予了英豪們諸多的傳奇色彩。其中,革命英烈鄧允庭就以革命早、職務高、年齡大、起落多、資歷久、冤屈深、人生經歷曲折而獨特,在井岡山千萬個英豪中鑄就了自己的驚世傳奇。
平步青雲:貧民子弟躍升清兵標統
鄧允庭,湖南省郴縣人。雖說出生於貧苦農民家庭,但他從小聰明機靈,且孝順父母、尊敬長輩,所以深得親友和鄉鄰的喜愛。
本村家族中一位教私塾的晚清秀才鄧先生特別看重他的天資聰穎,在鄧允庭10歲那年免費將其收入門下讀了6年書。其間,這位開明的私塾老師還把鄧允庭介紹到一個「走過鏢」的「打師」那裡學習了幾年武藝,期望他能夠做一名文武兼修、德才兼備的有為之士。在大家的關心厚愛下,鄧允庭不僅較全面地學習了傳統的「國文」,武功也有了長足進步。
原本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在完成啟蒙教育後再參加科舉考試,以此來改變自己命運的鄧允庭,沒料到此時的清朝政府廢除了科舉考試。不過幸運的是,當時社會風起雲湧,尤其是1904年2月黃興、陳天華、宋教仁等在長沙成立了「華興會」。該組織於次年成為中國同盟會的前身之一,後被史學界評價為開「中國內地革命之先聲」。作為有志青年的鄧允庭自然踴躍加入了其陣營。
在這個組織裡,鄧允庭不僅接受到了許多新思想、新觀念,而且因為為人忠厚老實且誠信豪爽,性格隨和,得到了華興會「三劍客」中的副會長——民主革命先行者、中華民國的主要締造者宋教仁先生的賞識。因此,鄧允庭先後參與組織了華興會擬發動「長沙起義」的前期多項準備工作,經受了鍛鍊。但華興會的起事因為會黨敗類告密、眾多成員在臨近起事之日就遭到當局的偵緝和搜捕而失敗。在異常嚴峻的形勢下,鄧允庭只得尋機躲避敵人。
雖然華興會活動業已終止,但是鄧允庭不久又加入了中國同盟會,爾後還在同盟會領導的推薦下,於1909年進入雲南陸軍講武堂步兵科學習。也就在這時,鄧允庭與同是講武堂學員並且同是同盟會會員的朱德成為了好友。半年後,剛結業的鄧允庭聽從同盟會的安排,投入到廣東新軍中任教習官。至1911年辛亥革命顛覆大清帝國、建立了有史以來第一個共和政權——中華民國的短短兩年時間,鄧允庭已從「管帶」(相當於營級)升遷至「標統」(相當於團級)了。關於這段歷史,後人知之不多,唯有在紅四軍任軍需處處長的範樹德在一篇回憶文章《井岡山鬥爭時期的後勤工作》中為鄧允庭記下過不多的幾行文字,才讓世人了解到鄧允庭早年這段不平凡的經歷。
陰差陽錯:革命志士變身九峰「寨主」
因辛亥革命的成果很快就被袁世凱所竊取,曾是同盟會骨幹的鄧允庭在廣東新軍中處境日益艱難。為此,鄧允庭憤然辭去軍職,準備先蟄伏家鄉,再靜觀其變。
然而,在返鄉途中,鄧允庭路過湘粵邊境的九峰山區時突被一夥「強人」攔住去路。因不願被搜身,鄧允庭和他們交起手來。雖然鄧允庭武藝高強,三兩下就撂倒好幾個漢子,但畢竟對方人多勢眾,一時難以脫身。就在場面混亂之際,一位頭領模樣的人喝退了與鄧允庭糾纏不休的一幫人,並詢問鄧允庭的來由。鄧允庭見這位頭領沒有什麼惡意,就將自己的近況如實相告。這位頭領正是九峰山的寨主。
當他發現鄧允庭人挺實在,且能力與武功甚強,又見過大世面,於是就力邀鄧允庭上山入夥,並表示讓鄧允庭做二當家。儘管一開始有些不太情願,但看到九峰山的地形地貌較好,而且寨主對自己又是如此坦誠,於是,鄧允庭決計留下來主動配合寨主做好有關「工作」。在取得全寨上下的信任後,鄧允庭即用自己的學識,包括用自己的舊民主革命思想對這支綠林隊伍逐步進行改造,並將隊伍冠上民國獨立師的番號。5年後寨主病故,鄧允庭被推舉為民國獨立師司令,打出了殺富濟貧的旗幟以號召群眾,並迅速將隊伍擴充到上千人。
1921年,直奉系軍閥把持北京政府,挾「天子」以令諸侯。出於長遠考慮,鄧允庭同意所部接受收編。不料,在隨同收編要員北上途經長沙時,鄧允庭被任職不久急於擴充實力的湘軍總司令譚延闓扣留。譚先是將鄧的隊伍分散安置在湘南幾個縣市,並「說服」鄧允庭在湘軍何鍵的第九旅任參謀長一職。
在境況突變之下,鄧允庭權且留任湘軍。然而,鄧允庭發現湖南軍閥不僅不得民心,而且內部各懷鬼胎,爾虞我詐,矛盾尖銳。這些狀況令鄧允庭甚為無奈,更難以久留。於是在1925年秋,鄧允庭瞅準了一個機會,脫離湘軍回到了家鄉。
在鄉期間,雖然生活一時安定了下來,但對於胸懷救國救民遠大理想的鄧允庭來說,未免黯然神傷,以致數度去郴縣普濟寺以求解惑,甚至還萌生了出家的念頭。也正是曾在湘軍任職以及在隱居家鄉的初始經歷,讓鄧允庭日後受盡了苦頭,繼而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當然,這是後話。
(來源:《湘潮》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