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子刊深度解讀!突觸的進化機制和奧秘!

2020-12-23 生物谷

2020年6月29日 訊 /生物谷BIOON/ --在任何神經系統中最容易識別的特徵就是突觸,儘管突觸是如何進化的這個問題對於科學家們而言一直是一個謎,但如今這個問題基本已經被解決了,簡言之,神經元細胞之間的突觸似乎是從最初的細胞與細胞之間的接觸直接進化而來的,即連接早期多細胞生物原始上皮層的粘附連接和其它紐帶。

話句話說,關於神經系統如何起源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多細胞自身的起源,或者至少是與其接近的起源等,而這一論斷的意義是非常深遠的,雖然確切的細節還很模糊,但多細胞生物是通過克隆獲取和合併的事件進化而來的,在最簡單的情況下,分裂的細胞會複製其DNA並按照正常的方式來分割細胞膜,但自細胞依然會吸附,在單個細胞的成熟過程中,隨著一些暫時性的誘導,一種明顯的表型分化的形式就會很快隨之而來,而一些子代細胞可能會快速進入正常的成年形態,而另一些自細胞則會以某種新的分化形式被永久性地擱置。

圖片來源:neuroscientificallychallenged.com

另一種形成多細胞的途徑就是,具有完全獨特DNA的獨立細胞會以某種方式連接在一起,而奇怪的是,第二種機制仍然會存在於多種現存的聚集生物體中,比如粘菌類和鞭毛蟲等。作為所有後生動物的姐妹群體,領鞭蟲(choanoflagellates)就受到了研究人員的特別關注,不僅僅是因為其在單細胞和殖民主義之間能夠靈活轉換,還因為其發育出了特殊的細胞連接來控制其狀態和極性,雖然聚集通常會被認為是對飢餓和壓力的一種反應,但還有另一個關鍵組成部分能將這些生物的行為與神經系統更直接地聯繫起來。

神經元的通訊系統,也就是其神經遞質系統最初是如何進化的,這個問題如今研究人員有了答案,最近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urrent Biology上的綜述報告中,研究者Detlev Arendt詳細介紹了前後突觸的實際硬體的全部起源,文章中研究人員列出了典型的生命小分子傳遞系統首次出現在舞臺上的順序,並記錄了相關的結構基質等信息。

在突觸前部,研究者將其分為三個主要部分,活躍區的囊泡釋放基質、依賴電壓的鈣質通道能將刺突轉化為鈣順變狀態,SNAP/Snare/突觸結合蛋白複合體能將鈣質信號轉化為囊泡融合狀態,特別是在突觸蛋白的進化擴張過程中,似乎在細胞膜之間甘油糖脂的鈣調控轉運中發揮了重要的早期作用,一旦形成囊泡,這些膜包裹就不可避免地含有親水蛋白,而且還可能會含有溶解性肽類,這些肽類會被排除或以其它方式導入膜包的內部。

進化記錄還顯示,一些囊泡狀的嘌呤核苷酸轉運體在生命早期就已經存在了,通過在混合物中加入適當的受體,粗肽和核苷酸傳遞系統的組成在動物出現之前就已經被掌握了。比如在領鞭蟲中,分泌小泡會從反式高爾基體網絡中萌芽,並與頂端的原生質膜融合;在許多非神經分泌細胞類型的緻密核囊泡分泌過程中,一種幾乎完全對鈣敏感的突觸前機制也會保持活躍。除了肽類和核苷酸轉運體外,第一個就是現代的胺基酸神經遞質似乎是穀氨酸,SLC17A6-8家族中的囊泡性穀氨酸轉運體(溶質載體)存在於所有動物機體,包括早期的分支海綿和胎盤動物等。第一個囊泡異質性胺基酸轉運載體(VIAAT-SLC32A1)似乎是為了對GABA和甘氨酸的攝取,因為其存在於刺胞動物的祖先中,隨後進化的就是囊泡型乙醯膽鹼轉運蛋白(VAChT-SLC18B3),其目前只存在於雙側體中,研究人員得出了一個大致的初始轉運遞質年代表:ATP>穀氨酸>GABA/甘氨酸>乙醯膽鹼。

在突觸後端,研究者注意到模塊化的結構或許要比突出前更加多變,儘管穀氨酸能突觸與異質性突觸在重要方面上有所不同,但由於其複雜的脊椎形成,這往往要比膽鹼能突觸更為複雜;比如,在兩個興奮性而非抑制性突觸中,受體直接與構建在突觸前,密度特異性蛋白柄周圍的支架蛋白結合,而菸鹼乙醯膽鹼受體家族則是配體門控的無聚氰胺離子通道,其與GABA和甘氨酸受體的關係較遠。

圖片來源:biology.stackexchange.com

在穀氨酸突觸後,Shank蛋白能通過皮層連接到肌動蛋白骨架上,並與一種稱之為Homer的支架蛋白形成網狀機制,在進化的某個階段,早期的穀氨酸突觸後結構能接一種古老的絲狀突起模塊,該模塊基於一種稱之為IRSp53的支架蛋白,從而就能與突出前建立聯繫,這種結合產生了標準的樹突棘形態,今天我們仍然能在許多興奮性神經元中觀察到。

這種聯合研究的主要證據來自於在領鞭蟲和海綿領細胞的頂端區域中所發現的含有IRSp53的所謂的微絨毛項圈的絲狀結構,實際上,在後生動物的許多感覺和分泌上皮細胞類型中仍然保留著殘留的微絨毛頸,比如穩定的IRSp53陽性微絨毛就能夠形成毛細胞的末端,也能形成了我們腦室深處的與脊髓液接觸的細胞。

晚期進化的膽鹼能突觸似乎使用了相同的穀氨酸支架,而不像Homer和IRSp53模塊,另一方面,抑制性的GABA和甘氨酸突觸後結構並不能將其離子型受體彼此固定在一起,也不能將Shank、Homer或IRSp53固定在細胞骨架上。相反,研究者使用了一種名為橋尾蛋白(gephyrin)的分子,奇怪的是,橋尾蛋白還發揮著一種關鍵、有時甚至是神秘的角色,其位於複雜的鉬輔因子合成鏈的頂端。

研究人員想知道這種古老的、廣泛表達且關鍵性的鉬合成蛋白是如何獲得突觸端結構的,這就是我們現在面臨的百萬美元問題,也許線索很快就會從上述那種系統發育檢查中得到。當研究人員開始更仔細地察看在突觸處把東西固定在一起的許多球蛋白和整合蛋白時,他們就有可能直接觀察到在最原始的生物中發現的特定粘連、閉塞和隔膜連接亞型的僵硬的頂端到基部的垂直排序是如何在拓撲學上展開成為線性、極化且軸突狀的域,而這些域就是今天固定我們自己的神經系統中的信息。

嚴格來講,緊密連接會在脊索動物中首先出現,其位於粘連節的頂端,而更難以捉摸的獨立節則出現在兩側位置。有趣的是,隔膜結只在無脊椎動物中被毫不含糊地報導過,只有一個地方例外,即脊椎動物的副節部位。(生物谷Bioon.com)

參考資料:

【1】The evolution of the synapse

【2】Detlev Arendt. The Evolutionary Assembly of Neuronal Machinery, Current Biology (2020). doi:10.1016/j.cub.2020.04.008

相關焦點

  • Cell綜述深度解讀lncRNAs的奧秘!既保守又不保守!
    2020年5月28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上題為「The Secret Life of lncRNAs: Conserved, yet Not Conserved」的綜述報告中,來自日本RIKEN綜合醫學科學中心的科學家們論述了lncRNAs的奧秘。
  • 腫瘤幹細胞大牛4篇Cell子刊發表最新成果
    是Wnt信號轉導通路、腸發育和相關癌症方面研究領域的頂尖專家。近日其帶領的研究組連續在Cell、Neuron和Cell Stem Cell雜誌上發表了4篇論文,公布了關於癌症幹細胞研究的最新成果。這一機制可解釋腸隱窩中的Wnt水平,並將連續的Wnt信號翻譯為一個不連續的Ascl2"開"或"關"決定。反過來,Ascl2連同β-catenin/Tcf,可激活對幹細胞狀態很重要的基因。
  • RecA–DNA突觸和D環結構的鏈交換機制
    RecA–DNA突觸和D環結構的鏈交換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15 16:02:12 美國斯隆-凱特琳紀念癌症中心Nikola P. Pavletich團隊取得最新進展。
  • 用於遞送納米粒子的微籠;DHA促進大腦神經發育的機制
    )Alvis Brazma課題組合作在Nature Methods上發表 「Putative cell type discovery from single-cell gene expression data」。
  • Cell:關鍵蛋白參與神經元的遷移以及突出的形成
    2020年1月29日 訊 /生物谷BIOON/ --此前研究表明,Teneurin,Latrophilin和FLRT這三種蛋白質結合在一起,有助於神經元之間保持緊密接觸,促進突觸形成並在細胞之間交換信息。然而,在大腦發育的早期,上述蛋白質的相互作用則會導致遷移的神經細胞受到排斥。
  • 皮質反應的選擇性源自突觸數量的強度
    皮質反應的選擇性源自突觸數量的強度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7 14:54:33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Benjamin Scholl等研究人員發現,皮質反應的選擇性源自突觸數量的強度。
  • 突觸傳遞的機理和特點
    化學突觸傳遞的分子機制是極其複雜的,一般認為包括以下內容。1.突觸的代謝過程。包括突觸小泡和遞質的合成、運輸和儲存,突觸末梢各種成分的裝配。在末梢處,突觸小泡和遞質的量只夠維持幾秒鐘至幾分鐘的突觸傳遞,因此它們都必須很快重新合成,以維持突觸傳遞的正常進行。突觸小泡是經過多種途徑,在神經元的不同部位形成的。
  • 從環節動物到脊椎動物,揭示人類大腦進化奧秘
    研究表明,環節動物具有一定的感知、協調運動和學習能力,與其相關的神經解剖結構則指示了其他物種類似的行為活動模式背後的機制。水蛭可以產生兩種節律行為:心跳和遊動。規則的心跳節律是由心臟起搏神經元產生的,具體表現為動作電位與抑制性突觸電位的交替爆發。
  • 施煒:《企業進化》奧秘!
    當前,我國許多企業所處的市場和產業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面臨嚴峻的挑戰,急需從長遠角度謀劃未來的發展方向和路徑。管理學博士、知名戰略管理專家施煒認為,如果時間無限延續,如果萬物可以輪迴生長,企業長期成長等同於進化。而企業進化的旅程中,必然包含多次戰略調整、轉型和變革。從進化角度研究企業成長,對中國企業成為百年老店有所幫助。
  • 全球頂級期刊 Nature、Science、Cell 的簡介、網站和期刊名單
    本刊創刊於2005年,其範圍按照以下四個主題來組織: 化學和生物合成 通過化學擴展生物學 生物中的化學機制 通過生物學擴展化學Nature ChemistryNature Chemistry是一個專門發表介紹化學所有領域最重要、最尖端研究工作的高質量論文的月刊。
  • Cell子刊解讀!揭秘缺氧狀態損傷大腦健康的分子機理!
    闡明在低氧狀態下腦細胞發生損傷的機制或能為研究人員提供機會來開發新型有效的療法,包括目前研究人員正在研究的一類藥物,其有望在臨床實踐中幫助治療由低氧水平所誘發的神經性疾病,此外,本文研究結果還能幫助闡明機體對低氧水平所產生的反應如何誘發大腦以外其它組織出現疾病。
  • 突觸傳遞過程和影響傳遞的因素
    當去極化達到一定程度時,膜上的控鈣通道蛋白開放,Ca+內流,軸漿內(突觸小體)Ca+迅速升高,觸發突觸囊泡的出胞。神經遞質的釋放量與進入軸漿內的Ca+呈正相關。這一過程結束後,軸漿內積聚的Ca+主要經由Na+-Ca+  反向轉運體迅速運出細胞外。神經遞質的釋放機制非常複雜,須經歷突觸囊泡的動員、擺渡、著位、融合和出胞等步驟。
  • 單核糖體在神經元突起中偏好翻譯突觸mRNA
    單核糖體在神經元突起中偏好翻譯突觸mRNA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2/10 11:38:31 德國馬普學會腦研究所Erin M. Schuman團隊在研究中取得進展。
  • Cell研究揭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神經學機制
    2015年8月17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美國西北大學的神經科學家利用果蠅和小鼠進行研究發現了動物體內生物鐘究竟如何發揮作用,在早上將其喚醒又在晚上使其睡去。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cell上。
  • 進化分櫱調控機制是關鍵?—新聞—科學網
    科技日報訊(記者趙漢斌)記者從雲南大學獲悉,該校農學院胡鳳益研究員及其合作團隊近日成功揭示了陸稻在陸生適應性進化中的分櫱調控作用機制。
  • Cell:科學家鑑別出隱藏在機體免疫反應背後的新型分子機制
    圖片來源:imago images/Westend61先天性免疫反應常常被認為是機體抵禦外來病原體的第一道防線,細胞擁有特殊的受體,其能區分來自外源性細胞所產生的RNAs和自身的RNAs,識別出外源性的RNAs後就會激活機體適當的免疫反應來清除入侵者;然而目前研究人員並不清楚其背後的分子機制;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聯合研究發現,一種名為TLR8的受體的激活或能通過結合到兩個特殊的RNA片段(外源性RNA降解所產生)上而被介導,而外源性RNA的破碎產物也能被名為RNase T2的單一酶類所產生。
  • 病毒在塑造人類進化中的非凡作用
    雖然小鼠也有兩個基因,並且和人類版本的基因功能相同,但看起來像源自完全不同的病毒。貓和狗也有另一種獨立病毒衍生的合胞素基因。後來科學家通過尋找各種哺乳動物的生物學差異發現,豬和馬的胎盤中則沒有任何看起來像病毒衍生的合胞素基因,也無合胞滋養層。顯然,這些有合胞素基因的哺乳動物在幾百萬年前都被特定的病毒感染過。
  • 從人腦本質看人工智慧:人造突觸創紀錄
    人工智慧是關於人腦的科學和科技。機制調控。科學家一直在嘗試開發像大腦一樣輕巧、節能且適應性強的人工智慧(AI),但現有的人工突觸仍無法在超低功率下有效模擬大腦的神經可塑性。當人工突觸暴露在光線下時,氧化超晶格納米線上的自由電子會與周圍的氧分子反應,從而改變人工突觸的導電性,模擬了大腦中的突觸可塑性。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每次突觸傳遞事件的能耗低於0.7飛焦耳(fJ),與大腦突觸的能耗幾乎持平。同時,該人工視覺系統可以同時以超低功率執行光檢測,實現類腦處理和記憶功能。
  • 研究揭示CD47調控細胞吞噬的機制
    研究揭示CD47調控細胞吞噬的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10 14:46:31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Ronald D.
  • 駱利群院士近年科研成果盤點:4篇Cell,2篇Science,1篇Nature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小鼠中負責優先將信息收集並傳遞至外側額葉皮質(lateral frontal cortices)的興奮性神經元類別在大規模擴張的人類外側核(lateral nucleus)佔主導地位,提示在複製原型亞核的框架內,進化會調整不同細胞類型的相對豐度。總而言之,這項研究展示出一個通過整個細胞類型集合的複製和分化而形成的大腦區域進化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