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全文共2213字,閱讀時間約4分鐘
在最近的父母課堂上,我準備了一個「時間管理」的話題,沒想到受到了異常熱烈的反饋。說起自家孩子的「磨蹭」事跡,爸爸媽媽有一肚子苦水要吐。
多多爸爸說:「剛上幼兒園的這半年,多多幾乎每天遲到,起床磨蹭、吃飯磨蹭、出門更磨蹭,有時候搞的他上班也會跟著遲到,有時候時間不夠連飯也吃不完。」
小嶼媽媽點頭表示理解:「沒錯,而且每次你說,快點還有十分鐘時,他們一點反應也沒有,根本不著急。」
在一旁聽了一會兒,有位家長說:「老師,你說的時間管理方法,我們都試過。什麼給孩子列時間表,沙漏計時之類的,但是怎麼沒效果啊!」就像這位家長一樣,一提到給孩子做時間管理,我們總會先想到各種各樣的表格和計時器,好像時間管理就是「卡點」和「做計劃」。但事實或許並非如此,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兒童時間管理的底層邏輯。
時間管理就是「做計劃」嗎?
在時間管理這件事兒上,我也進入過一個誤區。哥哥三四歲時,還沒有入園,我則在家準備研究生考試,努力在每天照顧他的"工作"中擠出一點給自己學習。然而他總是磨磨蹭蹭,浪費我的時間,於是我打算帶著哥哥做時間管理。
我對哥哥說:「如果你吃飯這麼慢,那出去玩的時間就沒有了!我們來規劃一下時間吧!」誰知哥哥哇的一聲哭了出來,邊哭邊說:「沒有了。」我才意識到,原來他根本不理解時間是什麼,而只會關注「沒有了」。
因此對於孩子,尤其是3、4歲的孩子來說,真正的時間管理,並不是帶著孩子做計劃,把每天需要做的事情列出來,而應該把重點放在如何教他們理解時間這一抽象概念上。
時間管理的「底層邏輯」
在《合理安排時間》中,作者高取志津香說:小孩子能感覺到的只有"現在"所以他們才總是無意義的打發時間。
而這樣的行為,在我們大人的眼裡就是「浪費時間」。舉個簡單的例子,吃早餐時,由於我們知道如果早飯快一點,上午就能有時間去超市購物,還能去公園散步。這一切不比坐在桌前摳麵包來得有意義點麼?然而孩子們不會想到之後的事情,對他而言只有「吃飯的當下」。
這是因為心理學中的「時間知覺」,在大腦中並不存在專門負責的系統,而是需要依靠一些零散的感覺信息逐步加工而成。此外大腦中的「視交叉上核」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生物鐘」也在起著一定作用。
但是對於尚未發展完善的兒童大腦而言,感知時間尚且剛剛開始進入正軌,要理解「抽象」的時間概念,還需爸爸媽媽多做引導。
從「時間知覺」出發的理解時間的抽象概念,才是兒童時間管理的底層邏輯,如果寶寶們不知道時間是有限的、有序的、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話,那麼就會出現哥哥小時候的反應:「我沒有時間了嗚嗚,媽媽你把我的時間給我!」
讓孩子理解時間,用好三原則
在科學家的眼裡,世界上可能並沒有時間。在哲學家眼裡,不是時間在流逝,而是我們在時間中流逝。這麼玄妙抽象的概念,該如何給孩子講解,讓他們真正明白呢?爸爸媽媽可以遵循下面三個原則。
原則一:化抽象為具象讓孩子感知時間
有很多教孩子時間管理的書籍,一上來就要求他們去認識鐘錶。來工作室的一位媽媽說:「在我兒子眼裡,表就是一張大餅啊!」其實這樣做犯了兩個錯誤:第一是用一件抽象的事物來解釋另外一件抽象的事物,對孩子而言表和時間都很抽象。第二是上來就讓孩子理解很小的時間單位。
而正確的做法是先讓孩子通過具體的信息,來理解大的時間流逝。比如當寶寶兩歲三歲時,可以通過觀察自然界的樹木、太陽、月亮,通過溫度和氣候來感覺春夏秋冬的變化、白天的變化,三歲時能理解早、中、晚就已經足夠了。隨著孩子抽象思維的發展,再去理解更小的時間單位。
原則二:讓孩子體驗時間的有限
有一次我對妹妹說:「浪費時間」時,妹妹說:「太陽晚上落下去,明天還會升起來,中午過去還會有中午。時間並沒有不見啊!」時間的有限,是我們管理時間的原因之一,如果理解不了這一點,磨蹭又算得了什麼呢?因此讓孩子體驗時間是「有限資源」就非常必要了。
推薦爸爸媽媽們使用「限時玩耍」法。玩平板遊戲、看動畫片和爸爸媽媽一起玩,都是孩子們喜歡的活動。當他們要進行這些活動時,可以說:我們玩十分鐘,等時間到了馬上停止,對他說:「好,時間到了,媽媽的下一件事兒是去做午飯,寶寶的下一件事兒是什麼呢?」
Tip:我們還可以用積木塊加貼紙來表示一天中的時間,讓孩子理解時間是有限的。
原則三:管好「自己」的時間
有一位朋友告訴我,她對孩子說:「晚上7點到9點的2個小時是媽媽時間。你和爸爸都不能打擾我哦!」有一天她走出書房門,看見孩子端來凳子站在時鐘下,看著錶針說:「快點走,到9媽媽就出來了。」
在這件事兒中,他既了解了時間的流逝、鐘錶能計時,也理解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間安排,也應該尊重這種安排。這個時候帶著孩子「做計劃」管理時間才能成為可能。
在管好自己的時間上,我的辦法是找一個休息日,問問孩子明天想要做什麼。他可能會說:「想要去公園玩。」「想和爸爸玩打怪獸遊戲。」「想去吃冰激凌」。我們可以幫他把每一項列出來,預計一下需要花費的時間。再給他每張代表1個小時的「時間卡片」讓孩子具體安排。從這樣的「遊戲」開始,再慢慢過渡到紙面上的「計劃」。
凌晨媽媽來叨叨:
時間管理,其實就是生命管理,但這並不意味著每個小時都必須放在那些「有意義」的事情上。時間管理的本質,是讓孩子對生命如何度過有一個自覺,而不是糊裡糊塗地度過一天、一個月、一年甚至一生,你說是不是呢?
一位凌晨開始創作的二胎媽媽,我手寫我心,點滴都是我帶倆孩子的育兒經驗。希望我的育兒經驗能帶給您一點幫助!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連結一:家庭教育:簡單地跟孩子說「不要」、「不許」,效果往往甚微!
相關連結二:小魚兒發脾氣,胡可用接納性語言應對?腦科學家研究給出證明
相關連結三:小學3年級是學習的分水嶺,避免孩子走「下坡」,家長得「拉」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