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我送小侄子去上學。我騎著電瓶車,身上裹著厚厚的羽絨服,頭上戴著帽子,臉上戴著口罩,車前還有擋風塑料膜,可還是擋不住往身上鑽的寒冷氣流。今年的冬天太冷了。閶江河有的水面結了冰。不是為了送孩子上學,誰願意這麼早騎車出門啊。
侄子坐在我身後,吵著說要吃飯糰。我還是第一次聽說飯糰這個早點,問:「哪裡有飯糰啊?」
「在我們學校附近的一條小巷裡,有飯糰啊。」
於是,我們來到這條小巷弄口,看到小巷的路邊停擺著一輛小三輪車。車身用不鏽鋼罩罩著,透過玻璃,可以看見車內鋪板上,各種配料,琳琅滿目。一位女子低著頭,在車身後忙碌著,套著塑料手套的雙手,嫻熟地拿捏著飯糰。車前圍著幾位學生,他們穿著厚厚的羽絨服,背著書包,為等待心儀的飯糰,也顧不上小巷裡的冷風把臉蛋吹得通紅。
我想,這飯糰可能要花很長時間的等待,於是對小侄子說:「人太多了,時間來不及呀!還是買其他的早點吃吧。」
「很快的,幾分鐘就好。」那女子抬起頭,她頭上戴著黑色的毛線帽,臉上戴著口罩,只露出一雙大眼睛,睫毛又黑又長。「是謝老師吧,我一聽你的聲音就很熟。」
我仔細地辨認這一雙大眼睛,很快認出了她。原來這女子是我的學生洋洋的母親,叫菊。
「原來是你呢,你在這裡買飯糰啊!」
「是啊,洋洋去外地讀大學了,我就在縣城照顧小兒子,他就在這所學校裡讀小學。我一邊賣飯糰,一邊照顧孩子上學。」
菊原在農村務農,丈夫在一所鄉鎮衛生院做臨時工。為了供養兩個孩子上學讀書,菊隻身去浙江打工。洋洋是她的長女,一個懂事又很拼的女孩,農村初中畢業後,考取了祁門一中普通高中。為了照顧女兒的讀書生活,菊放棄打工,在一中附近的街道邊租了一間房子,照顧女兒的生活起居。忙完燒飯、洗衣等家務,空閒的時間,她開了一個早點店,賣賣早點,賺點生活費。
後來,她專門做飯糰的早點。飯糰的主要食材是大白米。她用木桶蒸飯,木桶放在車上的熱鍋裡,保持米飯的熱度。做飯糰時,打開木桶蓋子,舀一勺飯,放在一張正方形的紙上,加入需要的配料。配料有火腿、肉鬆、酸菜、牛肉醬、魚片、蝦仁等等,然後把米飯捲成一團,用紙包好,即可食用,衛生又環保。
飯糰有味,便宜,學生喜歡吃,也很時尚。飯糰,流行於日本,韓國,當地許多初中生高中生都喜歡吃。菊善於研究,她製作的飯糰配料種類較多,適合不同口味的顧客。她的飯糰生意還不錯,一木桶的飯糰,一早上就可以賣完。收工回家,剛好可以為孩子準備中午飯菜。晚上,準備第二天的飯糰的一些配料。清晨和孩子一同出門,孩子去上學了,菊就開始做起了飯糰的生意。只是現在城管嚴格,不許在街道路邊擺攤設點,菊只好選擇在學校附近的這條巷弄裡賣飯糰。
菊問侄子要什麼餡的?她打開木桶的蓋子,舀了一勺飯,米飯晶瑩剔透,中間夾雜著黑色和白色的芝麻,飯糰冒著熱氣,一股米飯和芝麻的清香撲鼻而來。
侄子說:「我要火腿腸的。」
菊用夾子取出一根火腿夾在飯糰中,然後把飯糰捏成一團,用紙包成袋狀,遞到侄子手中。侄子接過紙袋,有滋有味地吃了起來。
我問:「飯糰多少錢一個?」
菊說:「謝老師,還要你拿錢,多不好意思啊!」
「第一次來買飯糰,就不給錢,我下次不好意思再來了。」
菊看了我一眼,閃動著一雙美麗的大眼睛,睫毛又黑又長,然後,又低下頭,忙碌著為孩子們製作飯糰了。
侄子邊吃邊說:「三塊五。」
我用手機微信支付後,轉身走出了小巷。此時,清晨的陽光照射在我身上,暖暖的。
我多希望這冬日的暖陽能穿透小巷,給賣飯糰的女人送去一縷溫暖的陽光。
(本文2021年1月11日夜初稿於梅城)
溫馨提示:本公眾號文章均為原創,如要查看,請點擊上圖,關注公眾號。
【作者簡介】黃山市祁門縣農村初中語文教師。安徽省散文家協會會員,黃山市作家協會會員。熱愛生活,關注農村,以樸實的語言書寫家鄉平民百姓的喜怒哀樂,在《黃山日報》《安徽日報》等報刊媒體發表散文、小說百餘篇。
往期推薦
【人間百味】溫暖的麵餅
【阿傑日記】挖冬筍記
【阿傑日記】宋家山遊記
【人間百味】賣冬筍
【人間煙火】陽光在跑
【人間煙火】一張靠椅
【人間煙火】火籃
【徽州美食】肉絲年糕
【志願行動】黃大哥的搖晃人生
【歲月隨想】人生五十可隨性
你的每個點讚在看,都是我前行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