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至味》這個集子算是汪氏美食文字的薈萃,可供讀者「大快朵頤」。
汪曾祺,當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戲劇家。文學家中的美食家,美食家中的生活家,生活家中的士大夫。
他是沈從文的學生,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同時他自詡「有毛的不吃撣子,有腿的不吃板凳,大葷不吃死人,小葷不吃蒼蠅」,金庸稱他為滿口留香的作家,賈平凹喻其為「是一文狐,修煉成老精」。《人間至味》精選了資深生活家汪曾祺46篇流傳數十年的美食佳作,吃八方美食,品百味人生。
他生於江南,居於京城,遍歷戰亂,飽嘗榮辱。卻用一生的沉澱,寫出至淡至濃的優雅與情致。
其文章樸實平淡,有空山新雨後的清新之味,深得自然之意趣,往往於不經意中滲出人性的美好與詩意的享受。讓人拿得起,放不下,久讀成癮。
汪先生的語言大多平淡自然,沒有太多華麗的詞句。這麼多吃的東西,南北方人不同的飲食特點,不同地域的人不同的飲食喜好,都在汪先生的筆下娓娓道來。讀他的文章,就仿佛在聽一位長者講故事,東南西北那裡的都有,湊在一起又非常的和諧自然。
寫西瓜:以繩絡懸之井中,一刀下去,咔嚓一聲,涼氣四溢,連眼睛都是涼的。讀到這不由得描繪出一個盛夏白瓷梅子湯,碎冰碰壁噹啷響的場景。五味之「酸」:山西人真能吃醋!幾個山西人在北京下飯館,坐定之後,還沒有點菜,先把醋瓶子拿過來,每人喝了三調羹醋。昆明的果品之胡蘿蔔:昆明的胡蘿蔔是淺黃色的,長至一尺以上脆嫩多汁而有甜味,女同學們一邊談著克列斯丁娜.羅塞蒂的詩,布朗底的小說,一邊咯吱咯吱地咬胡蘿蔔。
汪曾祺不僅談之不倦,還要親力親為,為食材的採購、做法的創新、效果的展示花很多的心思,有一道塞餡回鍋油條是汪曾祺自己「發明」的,他說:「很多菜都是饞人瞎琢磨出來的」,不琢磨不成器也。談吃,還有一種類似於「菜譜」的寫法,汪曾祺採此體式極多。《家常酒菜》通篇用「菜譜」的寫法,而在其他文字中也喜歡多多少少採用。能夠將「菜譜」寫法成規模的文學化,是汪曾祺的一大發明。
暑盡天涼,月色如水,聽紡織娘在扁豆架上沙沙地振翅,只有情味。如同水墨畫一般,大筆勾勒,一幅美景就呈現在眼前。
汪曾祺談吃,俗雅相間,亮色調直接逗出人的食慾來,讓人饞涎欲滴。這個世界上,還有比汪曾祺更懂吃的人嗎?
無論是春天的蘿蔔、秋天的糖炒慄子,還是新採的枸杞頭、缸醃的臭莧菜;不管是江南的馬蘭頭、朔方的手把肉,還是故鄉的野菜、他鄉的菜餚,所有的吃食,在他的筆下,都是人間的至味。
「田野裡的土豆比超市裡的有趣的多。」「昆明的炒菠菜極好,為什麼好呢?油極大,火甚勻,味極鮮。」人世間數十寒暑的滄桑風雨,藉助這些尋常吃食,熬成難忘的老味道。
我們讀著汪曾祺筆下的酸甜苦辣可以感受到他不僅是在記錄一道道美味的佳餚,而且是在記錄一段段幸福的人生時光。正是由於他發自內心地熱愛生活才會吃出菜餚之外的「人生至味」!
《人間至味》,「資深吃貨」汪曾祺的經典美食散文集,一花一葉皆有情,一茶一飯過一生。深深呼吸,緩緩前行,慢慢品下一口暖心的酒,只有懂得生活的人,才是幸福的人。
(以上圖片來自於網絡,侵刪)
我是沈姑娘寫文,我們一起分享快樂閱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