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味高郵,「不過一碗人間煙火」

2021-02-27 私家地理

揚州低調,幾十公裡外的高郵更是內斂。


其實,高郵好吃的不僅是鹹鴨蛋,這裡屬於淮揚菜系的核心區域,美食資源得天獨厚,更有不少汪曾祺筆下的市井美味。

高郵的市井風味小吃

汪曾祺與故鄉的食物


汪曾祺愛吃,會做,可謂資深吃貨。


汪曾祺似乎什麼都愛吃,沒什麼忌口。他開玩笑說自己是「有毛的不吃撣子,有腿的不吃板凳,大葷不吃死人,小葷不吃蒼蠅」。


他寫過很多不同地域的食物,在我印象裡,兩處地方寫得最多,也最系統。一處是昆明(他在西南聯大的求學之地),還一處就是他的家鄉高郵。


高郵本是魚米之鄉,但是長期以來,外屆對這裡的印象只有鹹鴨蛋。對此,汪曾祺幾十年前就曾抱怨過了,「我對異鄉人稱道高郵鴨蛋,是不大高興的,好像我們那窮地方就出鴨蛋似的!」


《故鄉的食物》,是他一系列專寫高郵風味的文字集結。從家鄉的時令蔬果到山中野菜,高郵湖裡的水產,和天上飛的野禽,甚至戰亂時期用來應對饑饉的炒米和焦屑都沒放過,洋洋灑灑寫了若干。


汪曾祺筆下的故鄉食物,都是一些江南地區常見的食材,經過他的深情講述,變得格外動人。

汪曾祺與家人聚餐


早上陽春麵,下午小餛飩


高郵人早晨從一碗陽春麵開始。


每天清晨天剛亮,高郵的小麵館陸續忙碌起來。高郵人早上大多不做早飯,喜歡去家附近的麵館吃一碗麵,如果店裡位置坐滿了,那麼站著也會把這碗面吃完。


高郵的麵館隨便進到一家,味道基本不會差,不過最有名的應該是府前街那家「陳小五」。據說這是連汪曾祺也來打過卡的小吃店,可見也是家老字號。

作為一個江南人,我當然知道陽春麵就是除了面和湯啥也沒有的「清湯麵」,只是這種樸實無華的麵條,我已經很久不吃了。


不過高郵的陽春麵,實在太有名,可謂小吃界的頭牌,所以還是應該嘗試下。
面還沒有吃到,先被這裡煮麵的架勢嚇一跳。


古老的灶臺大鐵鍋裡,漂著七八隻搪瓷碗,此景被稱之為「鍋上漂」。

高郵麵館獨特的煮麵方式,搪瓷盆先在大鍋裡漂著。

高郵本地有句話:一燙抵三鮮。煮麵的時候,把盛有佐料的碗也放到鍋裡去燙,在熱力的催化下,碗裡的醬油湯底料被激發出鮮香,面熟後迅速撈起,放進已經燙好的面碗裡,撒一點蔥花,一碗陽春麵就好了。


眼前這碗陽春麵,是顏色濃鬱的醬油湯底,湯汁不多,像拌麵,和以前吃的那種白湯陽春麵並不一樣。


別看這面素,卻很好吃。醬油湯的味道比想像中要厚重,入喉有鮮辣的刺激感,麵湯裡沒少放胡椒粉,還有香濃的豬油味,連湯帶面一碗下肚,額頭微微冒汗,原本昏沉的頭腦也瞬間清醒。


陽春麵看起來很簡單,實際上最考究細節。因為陽春麵無法靠配菜加分,只有面和湯這兩樣,如果不認真做,是沒啥吃頭的。


高郵的陽春麵味道好,首先在於面是用一種加鹼的水面,比一般的麵條更有韌性,吃起來順滑。


另外,這碗陽春麵的「靈魂」,是特別煉製出來的醬油。


醬油裡加入了高郵湖的蝦籽,仔細看會發現湯裡漂著研磨成細粉的蝦籽。


蝦籽用來提鮮,豬油香潤,加上胡椒粉的的辛香,光是佐料就已經讓這碗面層次豐富。再加上醬油底料經過預熱,香氣都被激發出來。


據說汪曾祺每天早上起來,給自己煮一碗掛麵,裡面放醬油、蝦籽、胡椒粉調味,其實就是這種高郵陽春麵的改良做法,可見一個人的口味從小就已經固定。


陳小五一天只賣兩頓,早上陽春麵,下午兩點以後賣小餛飩。

陳小五店裡只有兩樣主食,早上賣陽春麵,下午賣小餛飩。

小餛飩是店裡的招牌,下午我們又去的時候,已經坐滿了人,比上午生意還好。


這裡的餛飩都是現包現做,店裡有七八個人在忙著包餛飩,還有一些顧客吃完了會打包生餛飩回家。


陳小五賣的小餛飩,個頭又比一般的小餛飩略大,湯汁和陽春麵大抵相似,紅湯的,煮好的餛飩放進深色的醬油湯裡,撒上蔥花,看起來十分誘人。


我以為這個餛飩是純肉餡的,咬了一口才發現肉餡兒裡有切得細碎的筍丁。

多了這一樣,可以讓餡料的口感更豐富,一口餛飩一口湯,美味無比。吃的時候我想,假如為了這碗餛飩,再來次高郵也是值得的。


高郵很多麵館還賣「餃面」,也就是碗裡一半餛飩,一半麵條。餃面其實是一種揚州人的小吃,類似於廣東人的雲吞麵。

不知道為什麼,陳小五店裡不賣餃面。這麼多年依然是早上賣陽春麵,下午賣小餛飩。

大概是忙不過來。

高郵的早茶


來到高郵,陽春麵要吃,早茶也必點。


江蘇的早茶以揚州最出名,高郵隸屬於揚州,所以這裡人吃早茶的熱情與揚州不相上下。


不同的是,揚州茶樓裡擠滿了遊客,而這裡來吃的基本都是本地人,不用排隊,價格也非常親民。


揚州著名的「冶春」在高郵也有分店,不過我認為,來高郵,還是應該嘗本地風味。本地茶樓裡,最有名的是張記酒樓、紅燈籠、貴賓樓那幾家。


雖然都是經營早點,麵館與茶社裡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景象。


吃麵求快,且多是一個人吃。茶館則是高郵人的社交場合,一個人吃早茶是沒意思的,總要叫上三五好友,邊吃邊聊,一頓早茶吃上兩個鐘頭也很正常。


茶館裡的點心都要現包,現蒸。點心沒有上桌之前,可以一邊喝茶,一邊吃乾絲,既消磨時間,也調動胃口。


高郵的茶館,茶葉沒有揚州那麼講究,很多人自帶茶葉,也有的不喝茶,飲豆漿。


吃早茶,燙乾絲是必點的。汪曾祺說,「乾絲本不是菜,只是吃包子燒麥的茶館裡,在上點心之前喝茶時的閒食。」

燙乾絲

所謂燙乾絲,就是揚州特產的豆腐乾削成薄片、再切為細絲,堆成一座小山,用熱水燙(或上籠蒸)後,在盤中堆成錐形,淋上麻油、醬油,再加白糖、薑絲、蝦米等佐料。吃的時候先用筷子拌一拌,香氣四溢。


乾絲看起來清爽,吃起來綿軟又柔韌,除了口味,吃得也是淮揚菜的刀功。
等這一碟燙乾絲下肚,胃口大開時,定做的籠點差不多正好上桌。


高郵早茶與揚州近似,花樣雖然不多,總歸包子、蒸餃、燒賣這幾樣。


包子的種類很多,常見的就有三丁包、五丁包、蟹黃包、青菜包、細沙包。不過這些包子個頭都不小,作為遊客來說,通常點個三丁或者五丁包嘗嘗就可以了。


所謂三丁包就是肉餡裡有雞丁、肉丁、筍丁這三樣,餡心軟硬相應,吃起來鹹中帶甜。在這個基礎上,再加入海參、蝦丁,就是更高級的「五丁包」,五種餡料,粒粒分明,各有滋味,是包子裡的極品。


再說蒸餃。高郵的蒸餃,個頭明顯比揚州大許多,剛蒸好時呈現出飽滿鼓脹的月牙形態,看著引人食慾。蒸餃裡面包著皮凍,吃的時候要小心,用筷子夾著,先咬開一個口,把裡面湯汁吸乾,再吃皮和肉。


松子燒賣也是茶樓裡的一絕,皮子裡除了填滿被醬油浸透的糯米之外,還有肉丁和松子。


松子的多少對於燒賣的好吃與否很重要。吃的時候你會發現,這裡的茶樓很捨得放鬆子,每一口都吃得到。不過整體來說還是比較油,需要喝幾口清茶解膩。


包子、蒸餃、燒賣下肚,如果還吃得下,可以再來塊綿軟粘潤的千層油糕。淮揚地區的人講究吃,從早餐說起,已是五花八門,只恨自己沒多幾個胃。

高郵鹹鴨蛋


如今人們知道高郵鹹鴨蛋,多半是因為初中語文課本上那篇《端午的鴨蛋》。
就因這篇文章,很多人念念不忘,汪曾祺成了高郵鹹鴨蛋的代言人。


汪曾祺說,高郵鹹蛋的特點是,質細而油多,如果用以待客,要連殼對半切開,但自己享用,最好是敲破空頭,用筷子挖著吃。

高郵的鹹鴨蛋,筷子頭一紮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

接著他這樣寫:「筷子頭一紮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


記得當初讀到這句話時,饞得口水直流。後來我從高郵買來鹹鴨蛋用筷子去戳,原來真的有「吱」的一聲,要很仔細,才聽得到。


比汪曾祺更早安利鹹鴨蛋的是才子袁枚。


三百多年前,袁枚到過高郵,品嘗高郵鴨蛋後,印象不錯,於是寫進《隨園食單》,高郵的鹹蛋也因此聲名大振。


汪曾祺似乎有點看不上袁枚,因為《隨園食單》裡那些菜譜都是聽來的,袁枚自己不會做菜,但汪老評價,他寫的「醃蛋」還算靠譜。


為什麼高郵的鹹鴨蛋比別處好?一是因為高郵是水鄉,這裡大麻鴨是著名的鴨種,產的鴨蛋質量上乘。二是因為這裡的人擅長用古法來醃製鴨蛋。


自從在高郵吃過幾次鹹鴨蛋後,我網上也採購過幾次。我以為,高郵鹹鴨蛋最大的特點是不鹹,除了就白粥,也可以空口吃。


在揚州的早茶或者正規宴席,高郵鹹鴨蛋都是作為開胃的前菜,擺盤也比較精美。


除了不應該很鹹,對於鹹鴨蛋,高郵人講求蛋白柔嫩細膩,蛋黃油潤如沙(吃在嘴裡有一種綿沙感)並且蛋黃紅潤,這幾項都是重要的標準。


如今高郵的鹹鴨蛋已經產業化,市面上賣的鹹鴨蛋,品質也是參差不齊。


所以如果買到的鹹鴨蛋很鹹,沒有冒油,蛋黃也不沙,也不通紅,那也很正常。只能多買幾次,自己比較。

蒲包肉


蒲包肉很有意思,顧名思義,用蒲草包的肉。


對於外地人來說,蒲包肉不算很有名,但它卻是高郵獨有的,出了高郵,我再也沒吃過。


「燻燒攤子」,是高郵人對熟食攤位的叫法,汪曾祺筆下的「王二」就靠擺燻燒攤子致富。


現在他們家的後人,已經不用再做燻燒,而是專賣蒲包肉,店就開在汪曾祺紀念館對面。


燻燒攤一般下午會擺出來,推車上面搭個玻璃房子,裡面擺滿各式下酒菜和滷味小吃,比如豬頭肉、鹽水鵝、滷牛肉等等,這其中必定有蒲包肉。


蒲草包的外形很好辨認,用蒲草編織而成的小兜,裡面裹著肉餡,用繩子攔腰繫著,呈葫蘆狀。


一般五塊錢一個,打開蒲包,一個肉疙瘩就跳出來了。切成薄片,裝袋,就可以直接吃,本地人一般拿回去做下酒菜。


假如你想問攤主要這蒲草包,她是不會給你的,因為下回還要接著用。

蒲包肉

蒲包肉味道是怎麼樣的呢,入口有點像午餐肉,肉質比較緊實,肥而不膩,關鍵是吃得出一股淡淡的蒲草清香。


高郵多湖泊河流,所以水邊很多蒲草。用蒲草裹著肉餡一起煮,就會使肉帶上蒲草味,也算是高郵人的一大發明。而且這蒲包可以反覆利用,而不被煮壞。

插酥燒餅和草爐燒餅


除了早茶,高郵人還有「吃晚茶」的習慣。


晚茶其實是「下午茶」。下午三四點鐘,要吃一些點心,但不會像早茶吃的那麼隆重,一般就是來碗餛飩,或者兩個燒餅。


按汪曾祺的說法,他們那裡有兩種燒餅,一種叫作「桶爐燒餅」。一種叫作「草爐燒餅」。


桶爐燒餅在街上是比較常見的,汽油桶糊上泥,做成一個簡易的烤爐,爐底燃煤炭。一隻桶爐就是一個攤子,燒餅貼在爐壁上烤熟,這就是桶爐燒餅。


賣桶爐燒餅的一般是夫妻店,女的負責揉面,包餡兒,男的負責烘餅。

桶爐燒餅,高郵人的下午茶。

燒餅只有兩個口味,甜或鹹,甜的包白糖,鹹的抹鹽水。


此外,麵餅裡還加了一種特殊的「油麵」。豬油與麵粉,反覆揉勻的油酥,裹入麵團裡擀好,烤出後,極酥軟,所以桶爐燒餅也叫「插酥燒餅」。


下午三點,是燒餅店一天中最忙碌的時候,下午來買燒餅的人很多,往往一買就五個十個。


剛出爐的插酥燒餅,味道最好。金黃色餅皮塗滿芝麻,內裡的油麵經高溫烘烤已完全軟化,因此口感上外面酥脆,內層綿軟。


除了陷料本身或甜或鹹的口味,還夾雜燒餅自身的麥香。吃的時候表皮掉渣,所以要用手接著。


還有一種「草爐燒餅」,因為是貼在吊爐裡,用稻草作為燃料烘熟的,與「桶爐燒餅」以炭火烘熟的方式不同,故名「草爐燒餅」。


汪曾祺小說裡的草爐燒餅,用的是粗面,麵餅上只塗很少一點油,不設夾層,無餡料,極廉價,過去是體力勞動者為了充飢買的乾糧而已。

隨著時代的變遷,現在高郵的街上,過去那種草爐燒餅早已絕跡了,如今基本都是桶爐燒餅。


汪曾祺有一篇小說《八千歲》,寫一個節儉的米店老闆叫「八千歲」,視一切享樂為敗家。


別人吃晚茶,大都是來碗蝦籽面或小餛飩,八千歲只捨得吃無油的草爐燒餅。
大概這篇小說寫得太好玩,竟然還引出了張愛玲的一段回憶。


彼時在美國深居簡出的她,看到這篇小說後,專門寫了篇回憶散文《草爐餅》。


張愛玲記得的,是抗戰期間的上海。那時窗外天天有小販叫賣「炒爐餅」,都是路過的人力車夫在買。


有一次,姑姑買回來之後,她嘗了嘗,覺得「幹敷敷地吃不出什麼來」,便放棄了,但是一直想不通為何叫「炒爐餅」。


汪曾祺的小說,幫她解開了這個疑團,原來她聽到的不是「炒爐餅」,而是「草爐餅」。


在高郵吃汪家菜


高郵有一家「汪味館」,以製作「汪氏家宴」而聞名。


何為「汪氏家宴」呢,籠統說,就是汪曾祺寫過的相關菜餚,以及汪老拿手的一些家常菜,組成一桌宴席。


汪曾祺是作家裡比較講究吃,也會做的。他不僅介紹各地風味,還會把一些菜餚的製作方法寫下來,有一些發表在《中國烹飪》雜誌上。


高郵的廚師,做下調研,按照汪老寫過的美食文章,整出一大桌子菜是沒有問題的。


汪曾祺寫過的食物我很熟悉,沒去「汪味館」之前,我已經想好要點哪些菜,結果到了汪味館,看到菜單有點失望,感覺自己想點的都沒有。


「汪味館」的菜餚當然要體現「汪曾祺」特色,但是這份菜單上並沒有體現的很明顯。


我想吃的乾貝燉小蘿蔔、硃砂豆腐、蘆蒿炒肉絲、雪菜茨菰湯……這些都沒有。


想了想,也覺得正常。汪老在《故鄉的食物》中提及的那些家鄉美味,都是楊花蘿蔔、薺菜、枸杞、蘆蒿、茨菰這一類時令菜,這些食材飯店無法常年供應,所以沒有出現在菜單上,可以理解。

順時針依次是:楊花蘿蔔、慈菇燒肉、炒米蛋羹、昂嗤魚湯

菜單上能找出和汪曾祺有聯繫的,大約還有十幾道菜,但有些菜並不是一定要點。比如汽鍋雞,這是汪曾祺寫過的昆明美食,但似乎沒有必要在高郵吃。


有些菜,本來是就是著名的淮揚菜,比如大煮乾絲,炒軟兜(炒鱔魚),雖然汪曾祺也寫過,但是在淮揚地區,每家館子都吃的到。


這樣篩選一番,菜單上的選擇就非常有限了,思索一番後,點了汪豆腐,油田塞肉,金絲魚片等幾道。


「汪豆腐」,汪曾祺寫過,又因為都姓汪,出現在汪味館裡,自然是必點菜。但其實汪豆腐的「汪」,和汪曾祺並無關係,應該是「水汪汪」的意思。


汪曾祺在《豆腐》一文裡,寫汪豆腐的做法:「汪豆腐好像是我的家鄉菜。豆腐切成指甲蓋大的小薄片,推入蝦籽醬油湯中,滾幾開,勾薄芡,盛大碗中,澆一勺熟豬油,即得。」


我吃到的「汪豆腐」做法,與汪曾祺描述差不多,但還多了切的很細的豬血,應該是為了增色。


這道菜的靈魂就是滾燙的豆腐上澆一勺豬油,豬油遇熱,在豆腐表面形成一層油膜,因此端上來油汪汪的。豆腐吃起來很嫩,也很燙,但是因為太油,所以沒法多吃。


汪豆腐確實是高郵這裡的家常菜,出了高郵,在揚州的飯店就沒有。


接著這道菜,擺盤的關係,看起來比較普通,像端上來一盤油條,其實裡面塞了肉茸,入油鍋又炸過的,所以叫「塞餡回鍋油條」,是汪老的得意之作。

汪曾祺和《五味》

汪曾祺曾在《家常酒菜》一文中,寫了拌菠菜、拌蘿蔔絲、扦瓜皮、炒苞谷,拌腰片等幾道拿手菜之後,正式將此菜列入菜單,還說:「這道菜是本人首創,為任何菜譜所不載,可以申請專利。」


「塞餡回鍋油條」這道菜的特點是,口感非常酥脆,吃的時候會發出清脆聲響。油條內部塞了肉餡(肉餡裡面有榨菜碎),更引人食慾,嚼起來也比較有層次感。


菜單上有一道「金絲魚片」不知道是什麼,點菜時問服務員,說是用昂嗤魚炒的魚片,想起來這也許是汪老提到過的「炒金銀片」。


汪曾祺說,「昂嗤魚的樣子也很怪,頭扁嘴闊,有點像鯰魚,無鱗,皮色黃……而背上有一根很硬的尖銳的骨刺。用手捏起這根骨刺,它就發出昂嗤昂嗤小小的聲音。」


「昂嗤魚」的名字就是這麼來的,這種魚不同地方名字也不一樣,在四川就叫「黃辣丁」。


昂嗤魚肉質鮮嫩。過去在水鄉高郵,因為多,所以被視為上不了席的賤魚,一般用來做家常菜,紅燒或者燉湯。


炒昂嗤魚片當然好吃。拇指大的魚片,肉質極細嫩、鮮腴。炒昂嗤魚片也比較奢侈,因為總要十來條昂嗤魚,才能湊成一盤魚片。


後來,我在南門街上的「秦郵宴」飯店,還吃過另一種做法。用昂嗤魚汆湯,和豆腐一起煮,湯色金黃,味道鮮美之至,無腥味。


《故鄉的食物》裡,汪曾祺寫茨菇,小時候因為高郵發大水,各種作物減產,唯有茨菇豐收,他吃了好多頓鹹菜茨菇湯,因此對於這道菜有特別的感情。


我在高郵的飯店裡嘗試找鹹菜茨菇湯。可惜這寒酸窮苦的菜,現在飯店都不賣了,倒是吃過一次茨菇紅燒肉,印象深刻。


茨菇本身有一種苦味,只有和葷肉一同燒,苦味才會變淡。吃茨菇燒肉的時候,茨菇變成了主角,肉是配角。吸足了肉汁的茨菰,口感軟糯,比肉還好吃。


對汪曾祺來說,和茨菇一樣,同樣能喚起鄉愁的食物,還有家鄉的炒米和焦屑。他曾說,這兩樣食物過去是和貧窮和動亂聯繫在一起的。


炒米我小時候吃過,一般加點白糖,開水泡著吃,聊勝於無。還有一種吃法,就是煮兩個水潑蛋來泡炒米,這就好吃多了。炒米在城市裡是見不到的。汪曾祺寫的另一種焦屑,我沒見過,也沒吃過。


這次在貴賓樓飯店,看到有炒米燉蛋,很好奇。端上來,金黃色的蛋羹上撒滿香噴噴的炒米,蛋羹滑嫩鮮香,結合炒米獨有的焦香,吃起來有一種難得的懷舊意味。


食物聯結的不止是味覺感官,還有情感和記憶。汪曾祺寫《故鄉的食物》,不僅僅在寫食物。他寫高郵鹹鴨蛋,其實是在寫對兒時端午節的回憶,寫鹹菜茨菇湯,那是關於水災的記憶,寫炒米和焦屑,則和童年躲避戰亂的日子有關,這是在寫食物,也分明在寫逝去的時光。

本文為 澎湃新聞 | 私家地理 原創文章,歡迎轉發朋友圈,轉載請先獲得授權。

相關焦點

  • 汪曾祺: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
    「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以前,曾有一位睿智的老先生這樣說過,但我們都忘了。這位老先生,叫汪曾祺。2、汪老的文字,是可以寫入中國文學史的。但他卻說自己不是「正經文學家」,相比小說家、散文家一類,他更願意接受「美食家」這頂「帽子」。
  • 悅讀有聲‖每個高郵人心中都有一碗陽春麵
    曾經有一位遊人吃過高郵陽春麵後,說了句「我前半生的麵條算白吃了」。也正如舌尖上的陳曉卿曾說,南來北往,至味只在人與人之間。對於每個高郵人說,都有自己最喜愛的一碗陽春麵。此陽春麵絕對不是外人簡單認知的醬油麵噢!面是鹼水面,湯是十三味。除面是本地小麥、鹽、水與食用鹼揉制擠壓而成外,關鍵的關鍵還是調料湯(也有人說是醬油),沒有簡單醬油,直接從瓶中倒出來就食用的。
  • 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
    春日觀花,夏日納青,冬日閒存賞味,且在秋四方食事,只想把這碗人間煙火分享給你 汪曾祺說:
  • 汪曾祺《人間草木》:人間煙火,無非就是平淡且溫馨
    他寫高郵的鹹鴨蛋——「一般都是敲破空投,用筷子挖著吃,抬筷子頭一紮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讀他的文字只覺得好玩,只覺得字裡行間都是生機勃勃的生活氣息。有陽春白雪的高雅,也有下裡巴人的平易近人,最能體現這一點的就是先生的散文集《人間草木》。
  • 「人間煙火」從一碗鍋邊開始
    「人間煙火」從一碗鍋邊開始 2020-08-25 17: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生活太苦,而你恰似一碗人間煙火」
    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
  • 四方食事,一碗人間煙火:海大南門夜市令外地遊客感到暖心
    一座城市最迷人的地方,不是酷炫的高樓大廈,也不是現代生活中的高科技,而是四方食事,那一碗人間煙火。因此,在繁華、現代又新潮的高樓大廈之間,尋覓一處煙火氣的城市景象,像是一次尋寶。不論去了哪裡,煙火氣始終是最暖我心的,哪怕是作為自由貿易港核心的海口,也不例外。
  • 這一碗高郵紅湯餛飩,值得去恰!
    純肉餡的高郵小餛飩,紅湯打底。這一碗高郵紅湯餛飩,妥妥的高光時刻。包餛飩的肉,都是竇超每天一早去菜場買的新鮮前夾肉。肉餡按照一定的肥瘦比,只擱了鹽和筍丁。蒲包肉,高郵人會倍感親切。用蒲包裹著碎肉,封口紮緊。蒲包中間繫上繩子,看形狀像一個葫蘆。
  • 讀了汪曾祺,才明白人間值得
    「高郵鹹蛋的特點是質細而油多。蛋白柔嫩......筷子頭一紮進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高郵鹹蛋的黃是通紅的。」鹹鴨蛋的紅油此時仿佛在讀者的嘴邊。他的香椿拌豆腐「嫩香椿頭,芽葉未舒,顏色紫赤,嗅之香氣撲鼻」,令人一箸入口而三春不忘。
  • 燕都思享會|一碗好面最是人間煙火味 真實版的「孤獨美食家」
    坂本一敏寫的《只為一碗好面》最近火了。怎麼介紹這本書呢?80歲日本爺爺30年的中國尋面之旅。中日恢復建交後,坂本一敏是首批進入中國開發旅行線路的日本人,30年走遍中國450多個縣、市、自治區及特別行政區,嘗遍中國3000碗特色面。從一碗碗面中,見證中日友好,見證中國的巨變。
  • 「宴遇」常州菜|尋味老城廂,感受最市井的人間煙火
    從老街古鎮吃到山川本味從平價攤頭吃到精緻店堂從百年傳承吃到 新奇滋味從一日三餐吃到宵夜排檔……美食街,最能留戀市井煙火的地方上周小遊講述了常州菜的歷史人文讓我們一起走進常州的街巷裡弄尋味最地道的人間煙火吧~雙桂坊美食街說起常州的美食一條街,肯定繞不過雙桂坊,大多老常州人關於美
  • 王老虎:一碗博山燴菜中的人間煙火 | 山東味兒40
    不過從炸的蓬鬆鮮嫩的角度來說,確是應該叫做松肉的。 做起來倒也不難,在碗裡抓一把地瓜澱粉,磕兩個雞子進去,調一個全蛋的粉糊,在爐子邊或者暖氣包上,讓粉糊發發酵,這樣才會蓬髮的好炸出來鬆軟鮮嫩,博山人叫「糗」糊,因為xiong肉不是直接吃的,是用來做燉燴菜的,所以以前的傳統要夠肥才好,現在,都用肥瘦相間的五花肉來做了。
  • 《風味人間》第2季本周來襲,揭開八大篇章
    美食探索紀錄片《風味人間》第2季將於4月26日晚9:20在騰訊視頻獨家上線,浙江衛視同步播出。該片發布的終極預告曝光了本季尋味人間之旅的八大主題。這八個主題將與各具特色的食材相結合,幫助觀眾了解和思考美食的起源和發展,感知各個國家和地區之間的美食碰撞。
  • 周末美食:尋味一碗簡單且美好的飯
    在吃法上也很有講究,可以先吃象拔蚌刺身,再用湯泡飯,我們開玩笑說,這可能是全上海最貴的一碗飯。在炒飯表層鋪了適量的海苔絲,似乎有一些日式料理的跨界,在視覺呈現上更顯精緻;最特別之處,在於自製醃黃瓜,酸酸的小菜很下飯。
  • 凌晨一點的蘭州夜市,有你意想不到的煙火
    等待夜幕降臨他們將重啟與這個城市的白天截然不同的世界而他們撐起的這個世界不會因為是在蒼穹之下的繁星之中懈怠和熄火-----夜市裡的人間的煙火舊貌換新顏人氣依舊很旺冬天已到北方的黑夜漫長而清冷夜市沒有了熙熙攘攘的擁擠感覺少了些許繁華殊不知簡易的帳篷裡依然是熱鬧的人間煙火
  • 3.5紀念美學生活家「汪曾祺」:人間至味是清歡,一定要愛著些什麼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作品有《受戒》《晚飯花集》《晚翠文談》等。不過相比於以往中國人講究精緻的吃,汪老是個另類。他筆中的吃,都是滿是煙火味的家常之物,他所喜的是地方風味和民間小吃。於是在他的文中,我們可以看到他談的都是平凡物,如蘿蔔、豆腐、鹹鴨蛋、苦瓜等,但是讀起來又如此有滋有味。
  • 「文案」食一碗人間煙火,飲幾杯人生起落
    食一碗人間煙火,飲幾杯人生起落。Eat a bowl of human fireworks, drink a few cups of life ups and downs.月亮莊嚴地大步邁向天空,離開原先躲藏的山頂背後,將山巒遠遠地拋在下面,仿佛還在翹首仰望,一心想到達黑如子夜、深遠莫測的天頂。那些閃爍的繁星尾隨其後。
  • 汪曾祺佳作《人間至味》—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
    《人間至味》這個集子算是汪氏美食文字的薈萃,可供讀者「大快朵頤」。汪曾祺,當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戲劇家。文學家中的美食家,美食家中的生活家,生活家中的士大夫。《人間至味》精選了資深生活家汪曾祺46篇流傳數十年的美食佳作,吃八方美食,品百味人生。他生於江南,居於京城,遍歷戰亂,飽嘗榮辱。卻用一生的沉澱,寫出至淡至濃的優雅與情致。其文章樸實平淡,有空山新雨後的清新之味,深得自然之意趣,往往於不經意中滲出人性的美好與詩意的享受。讓人拿得起,放不下,久讀成癮。
  • 一碗「融谷都都」的米淇兒,是真正的人間煙火~
    米淇兒在晉城是再普通不過的一樣家常飯,也是晉城人最喜歡的一樣家常飯。
  • 2019,那些人間的煙火
    生活,是為了把生命之火燃燒成人間煙火,讓她更溫馨更浪漫,美好成詩一般。        生活是可以過成詩的,不必在遠方,她就在你用生命激情點燃的人間煙火裡。        雖然日子並非天天快樂、處處快樂,甚至往往還是痛苦的、悲傷的,這不僅僅是生活的本質,也是詩的本質,還是生命的本質。天天快樂的要麼是傻子,要麼是木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