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時代,禹劃九州,
咱荊州便是九州之一,
這鐵打的荊州城,
自然少不了
幾位故事流傳坊間的人物、
幾處盛載著歷史的古蹟,
至此,您且隨我,
尋古蹟,說歷史。
咱先說這荊州博物館,
這裡承載的不是某個人物的故事,
是一方人的故事。
漆器、簡牘、絲織品
.
記錄的是荊州上下6000多年的桑海變遷。
館藏文物有13萬多件,這其中屬於國家一級文物和稀世珍品的就有200多件。珍寶館裡舉世聞名的戰國利器越王州勾劍、保存完好的西漢軟體男屍;世界之最的戰國連發弩機、繡鞋、麻裙、竹簡;還有工藝精美、完好如初的戰國絲綢、漆器。
虎座鳥架鼓是漆器一件,用的是上等的楠木。虎座鳥架鼓將猛虎、祥鳳和樂鼓三者融於一身,新穎、別致,實用性和藝術性完美結合;不得不說楚人與眾不同的高超制樂工藝,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燦爛的一筆。
春秋戰國時期,咱楚國尚鳳鳥。那時咱有一個強勁的對手——巴國,巴國的圖騰是老虎。巴國能徵善戰,經過慘烈的戰爭,楚國才最終兼併巴國。
有學者認為,在虎座鳥架鼓上,鳳足踏猛虎的造型,是寓意楚人戰勝巴人。這說法是否準確無法直接下定論,但由此的確看得出古人勇於徵服猛獸、不畏強暴。
(來源:據荊州市人民政府網、荊州博物館官網整理)
這裡,陳列的文物
有來自不同時代、不同適用場景,
但,都有著厚重的歷史內涵,
你可以解讀它,
依據它的身世
替它訴說它無法訴說的心語;
你也可以欣賞
絕妙的製作工藝後,
細細體會荊楚人的勤勞和智慧。
荊州城要說的故事可就多了,
半部《三國演義》講的都是荊州的故事:
周郎薦魯肅,
上演的魯肅版「隆中對」,是為取荊州,
被氣了三回的周瑜,
也是為劉備借了荊州不還。
雖說今時不同於古荊州,
但這座城在,其故事、韻味、經典就在。
荊州古城,又名江陵城,古城有三層,外圍水城,當中的是磚城,內裡是土城。要怎麼說鐵打荊州,實屬易守難攻。這當中的磚城,城腳用的條石壘砌,砌牆用的石灰糯米漿,古城能成為古城,自是少不了這守城人的心思。
傳說,三國蜀將關雲長鎮守荊州,忽遇九位仙女下凡。傳王母娘娘旨意,說荊州刀兵動得太多,要收回置於神地,不準凡人爭奪。關公忠於其兄不讓荊州,於是想了一個計策:「你們在西北,我在東南,各築一城,城周五千步,天黑始,雞鳴止,誰先築好,誰就管理這個地方。」
九仙女用衣裙兜土,關公伐蘆葦築城。關公城就,九仙女城差一隅,雞尚未鳴。關公振動雞籠蘆席,公雞啼鳴,九仙女羞愧地上天去了。這就是現在荊州城北門外九女冢的來歷。張飛知此事,也挑擔土來幫二哥築城,可是來晚了,便將土倒在東門外,現今人們都把這兩座小山似的土叫「張飛一擔土」。
這些都是神話傳說,然而,關公為了防範東吳,在漢代舊城旁築了一座新城,是有歷史記載的。
(來源:荊州市人民政府網)
楚王車馬陣規模大、保存完整、遺蹟豐富。
僅僅這樣的說詞?
不不不,我需借用
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張忠培先生的話:
「中國僅有,天下第一。」
2005年11月,經國家文物局的批准進行考古發掘,直至2008年,發掘面積累計已達31000平方米,出土珍貴文物3000餘件(套)。
2010年3月,國家文物局和湖北省在北京籤訂了「大遺址保護荊州片區共建協議」,荊州成為了我國繼西安、洛陽之後的第三個國家級大遺址保護區。
(來源:荊州市人民政府網)
這裡是江漢平原特色的生態園林、
是已然沉睡了千年的楚王車馬陣。
楚王一鳴驚人、問鼎中原,
有言:「北有始皇兵馬俑,南有楚王車馬陣。」
所以,用「厲害」一詞來形容有些單薄,
更好的詞,希望您遊歷後可以告訴我。
萬壽園中萬壽塔,
塔有七層,攀梯而上,
雲繞其頂,
俯見大江茫茫,
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有感若醍醐灌頂,
大約萬物變化於此,
皆便不過爾爾。
萬壽園是集文物古蹟、長江防洪史跡為一體的名勝景區。園中萬壽寶塔,明朝嘉靖三十一年建成。
這座寶塔是明藩第7代遼王朱憲節遵嫡母毛太妃之命,為嘉靖皇帝祈壽而建,故稱萬壽寶塔。
寶塔的重要奇觀是由於450多年歷史的變遷,荊江河床不斷抬高,使寶塔底層陷於地面7米多之下,因而形成獨具特色的地下寶塔,是我國寶塔中少有的奇塔。
塔高七層,高達40餘米,塔身高出荊江大堤堤面20餘米,塔身外牆現還保存漢玉佛像87尊,石碑102塊。浮雕佛像磚刻、滿藏回蒙漢文字磚、花紋磚共計2347塊。
(來源:荊州市人民政府網)
萬壽園中
有怡壽軒、壽苑、望江亭、觀音閣;
萬餘株銀杏、臘梅、雪松、桂花;
可以磅礴大氣,古樸典雅。
也有伸入江中二百多米的觀音磯,
為護江漢平原,化解荊江之危,
也可消殺水勢,頂承江流。
在古城東門一隅,
一座隱匿於鬧市的四合院,
頗有書卷氣,
內數百件名家真跡,
高雅風華。
張居正故居位於荊州古城東隅,與賓陽樓相鄰,歷史上幾度損毀,如今的張居正故居是一座與史實相符的仿明清四合院,是根據張居正生前所居住的房屋重新修建的。
據江陵縣誌載:相傳當時江陵府有位叫孫坤的冶鐵監官,坐事陷獄。孫氏有兩女,兩女痛父蒙冤,投告無門,遂捨身救父,一同投入冶鐵爐中,化為兩尊鐵女。皇上聞奏,感其孝烈,釋其父並昭賜立祠祭祀,號「鐵女祠」。
最初的鐵女祠,是供奉符合儒家標準的女性人物的祠殿。後來,祠中請進了佛菩薩,就改稱為「寺」。成了既供鐵女又禮佛,融儒、佛兩教於一爐,獨具特色的道場。
鐵女寺建自唐貞觀三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鐵女寺於明嘉靖二十四年再次重建。
(來源:荊州市人民政府網)
溯章華古剎,必涉古章華臺。
雖只一字之差,
始建時間卻有一千八百年之遙。
前者為帝王行宮,後者乃佛門淨土。
章華臺,又名章華宮。是春秋時楚霸王(公元前540一一前528年)於公元前537年修築的渚宮。章華臺「臺高十丈,基廣十五丈。」臺上宮殿亭榭,氣勢磅礴;臺下雕石徹池,金波蕩漾。還因「楚王好細腰」之怪癖,選得數千名細腰女子在宮內日夜歌舞,因而有「細腰宮」之稱。
歷史是無情的,章華宮並未成全楚霸王永樂宮之美夢。楚姬王不修德政,窮兵黷武,貪圖霸業,落得凍餓自縊而死的結局。
歲月流逝,鬥轉星移。章華臺這塊王宮故地歷盡滄桑,至西漢年間成了一個散居漁民之地,稱打漁村。
隋末唐初,章華宮早已不復存在,只有土臺遺址尚存。因其倚江傍水,環境幽靜,引來古德結茅靜修,但終未形成寺院。
據史載,元泰定二年,章華寺開山,祖師悟開和尚到此始建寺廟,初名章臺寺。
元至正二十三年,紅巾軍將領陳友諒兵敗,其子帶領殘部被朱元璋追殺退至江陵,致使章臺寺首遭破壞。
明朝初年,章臺寺為避諱元文宗帝親臨過寺院之嫌,遂更名章華寺。
(來源:荊州市人民政府網)
每年正月及農曆五月,
關帝廟都會舉行大型廟會。
荊州人祭關公、拜關公,已成千年習俗。
說起忠、義、仁、勇便想到關公,
早已是約定俗成。
荊州關帝廟在荊州古城老南門內,舊時,是三國時期關羽鎮守荊州10餘年的府邸故基,後由關平後裔世襲守護。
戰亂之時廟宇遭到了致命一擊,不過,明萬曆年間栽植雌雄銀杏兩株(距今約六百年)、關羽青龍偃月刀、赤兔馬倖存。
1987年,在原關廟遺址上,按清乾隆縣誌載古關廟建築布局圖樣,復建了荊州關帝廟。整個廟宇仿原關廟風格,殿宇分儀門、正殿、結義樓、陳列館等。所有建築,皆灰瓦紅牆、雕梁畫棟、飛簷翹角,氣勢恢弘、獨具魅力。
(來源:據荊州市人民政府網整理)
走進廟內,
儀門之上,乾隆御匾「澤安南紀」;
大殿上方,同治匾額「威震華夏」;
殿內之中,雍正御匾「乾坤正氣」。
大殿和結義樓當中的甬道,
只一尊威嚴的關公像,
震懾四方。
來源:荊州市人民政府網、荊州博物館官網、荊州新聞網,作者:李出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