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荊州人會吃,他們會一早起來,去人氣最旺的麵館排著長隊,端上一碗早堂面;也會撐到很晚,特地去燈火通明的老街嘗一碗牛肉米粉,配上一籠蒸餃;他們會在鋪著一次性塑料桌布的家常小館裡吃油膩膩的牛肉鍋子、羊雜湯、羊肉串;也會到人滿為患的本幫菜餐廳「溫習」八寶飯、排骨藕湯、杜家雞、魚糕等荊楚老味。
與其說荊州人會吃,不如說荊州人會做。勤勞聰明的荊州人利用得天得厚的食材,巧做出一系列具有鮮明的地域特點的美味菜餚,流傳至今。
相比川菜的「辣」,淮揚菜的「甜」,粵菜的「淡」,魯菜的「厚」,正宗的荊楚家鄉菜究竟是什麼味?
為給遊客還原真實荊楚味,現推出「荊州歡迎你之吃在荊州」,搜集整理荊州特色小吃、經典菜餚,為遊客提供一份荊楚美食地圖。
「湖廣熟,天下足」。
荊州處於江漢平原的濱江介湖之地,江河縱橫,湖網成片,氣候溫和,物產富饒,向稱「魚米之鄉」,素有「飯稻羹魚」的傳統。因為湖泊多,盛產魚類以及甲魚、烏龜、泥鰍、蝦、蟹等水產,漢代史學家班固在《漢書·地理志》中說:「楚有江漢川澤山林之饒,民食魚稻,果蓏贏蛤,食物常足」。
豐富的物產為菜餚的製作創造了更多可能。
新鮮的食材在鍋中一番蒸、煨、燒、炸、炒……無論是口感粉糯的蓮藕、滑嫩的魚片、香甜的八寶飯,還是清香可口的魚糕、筋道的公安牛肉、多汁入味的土雞,都離不開一個「鮮」字,而「鮮鹹」就是楚菜的基本味型的根,是荊州人、湖北人千百年味覺記憶的基調。
楚菜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經漢魏唐宋漸進發展,成熟於明清時期,1983年躋身中國十大菜系之列。
屈原早在《楚辭》的「招魂」「大招」兩篇中,記載楚宮佳宴中有20多個楚地名食,是國內有文字記載最早的宮廷筵席菜單。楚菜以淡水魚鮮為主,擅長蒸、煨、炸、燒、燴、熘等技法;注重汁濃芡亮,突出嫩、爛、酥、糯等質感;具備原汁、味濃、純正、微辣、鹹鮮的特點。
美食就是一張城市的名片。近年來,湖北省推動楚菜創新發展,於2018年啟動《楚菜標準》的編制工作。
今年12月3日,第三屆楚菜美食博覽會在武漢舉行,當天的楚菜產業發展大會上,發布了首批21項《楚菜標準》,其中包括荊沙甲魚、排骨藕湯、洪湖鴨燜蓮藕、雞茸筆架魚肚等多道耳熟能詳的荊州招牌菜品。
這幾道招牌菜,讓荊州美食再次引人關注。但讓人回味無窮的荊州菜餚遠不止這些。
漢代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就說荊州是「飯稻羹魚」,以米為飯以魚為菜,在飲食上大概是最早的「小康」地區之一,自是不同於山區和高寒蠻荒之地的惡衣粗食。荊州古有四大名菜——龍鳳配、魚糕丸子、皮條鱔魚、冬瓜鱉裙羹。
四大名菜不僅在配料上反映了極濃鬱的荊楚地域特色,而且包含了很深的文化內涵。當美食遇上文化,一道菜就是一個故事——
龍鳳配
龍鳳配,相傳和劉備招親有關,劉備招親後回荊州,諸葛亮安排廚師用大黃鱔炸成騰飛的龍狀再配仔雞而成。劉備其時正是新婚,大悅而命名;
魚糕丸子,相傳其製作緣自楚國的一個廚師,魚和肉賣不動,怕臭了便剁茸了蒸,沒想到得到意外的收穫;
皮條鱔魚
皮條鱔魚,把新鮮鱔魚去骨切成長條,掛糊上漿,用麻油炸至穌黃再澆糖醋黃汁即成,《名醫別錄》中有錄,說有補五臟、療虛損的功效;
冬瓜鱉裙羹
冬瓜鱉裙羹,早在北宋時,就成為膾炙人口的名菜,據《江陵縣誌》載,宋仁宗召見荊州人張景,問荊州有何物好吃。張景說,「新粟米炊魚子飯,嫩冬瓜煮鱉裙羹」 。
如今,四大名菜已漸漸淡出年輕人的視野,但聰明、會吃的荊州人推陳出新,創造出了更多美味。從過早到小吃到特產,一家挨著一家,一桌挨著一桌,氤氳的香味灌滿整條巷子。牛肉米粉、糯米包油條、矮子餡餅、歡喜坨、鍋塊、小胡鴨、八寶飯、千張扣肉、春卷、公安牛肉……荊州的飲食文化歷史悠久,傳承至今,已成為一道亮麗的旅遊風景線。
荊州作為楚文化發源地,悠久的歷史哺育了燦爛的荊楚飲食文化。荊州傳統菜餚歷史悠久,是楚菜的主流,湖北菜的發源地。荊楚大地幾千年的傳統文化,賦予了荊州人的聰明才智,荊州人利用得天獨厚的食材,巧做、細做出的一道道美味菜餚,令人回味悠長。
荊州自古盛產魚,魚糕作為荊州的八大名餚其歷史源遠流長,相傳為舜帝妃子女英所創,在荊楚一帶廣為流傳,春秋戰國時開始成為楚宮廷頭道菜,直到清朝,仍是一道宮廷菜,據說乾隆嘗過荊州花糕後脫口而詠:食魚不見魚,可人百合糕。2009年,荊州魚糕製作工藝獲得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稱號。2019年,荊州魚糕入選中國特色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
荊州八寶飯是地方傳統名點,在全國八寶飯中獨樹一幟,原是清代的一位御廚從宮廷出來後,到荊州城開設飯館流傳下來的。吃到口裡,覺得潤滑溶消,香甜透味,油而不膩,甜而不厭,於是留下了「淺盞小勺細品嘗,離席數時回味長」的贊語。百餘年來,雖時代更迭,然八寶飯的御膳風味不減,人稱「御膳八寶」。
筆架魚肚是長江鮰魚的腹中之鰾。此鰾非常獨特,看上去形如筆架、色似白玉,拿起來細嫩如脂、又重又滑,吃起來鬆軟香甜、入口即化,易於吸收.富含高級膠原蛋白 、多種胺基酸、維生素和微量元素。鮰魚為長江石首江段回流灣特產,產地的唯一性決定了產量的有限性,現在以克論價,稱其「金肚」當之無愧。早在宋代即被列為朝貢極品,現為訪親問友的珍貴禮品。
相傳此菜為唐宰相段文昌回荊州江陵省親時,在傳統的梳子肉製法基礎上加以改進而成,並將其帶回長安供朋友品嘗。自此,此菜名揚八方。此菜以肥瘦兼有的五花豬肉為原料,經煮炸,上紅糖色,切成薄片,以碗扣住蒸熟,由於肉片薄如紙,形如梭,片數多,故名千張扣肉,又名梳子肉。
荊州傳統手工特產,其原料主要有蕎麥、大米、土豆、綠豆。傳統做法是將蕎麥、大米用開水浸泡後打磨成漿糊狀,按比例加入土豆、綠豆澱粉,攪拌均勻後將漿糊在熱鍋裡攤成皮,出鍋冷卻後切成絲,晾曬風乾。食用時可以和麵條的製作方法一樣,用水煮著吃;加入臘肉,辣椒炒;包上肉餡或者糯米等餡,用油煎。
洈水鱖魚是松滋地區的特色傳統名菜,也是洈水最受遊客歡迎的魚種。
鱖魚製作的傳統佳餚甚多,白汁鱖魚為其一種,用鮮活鱖魚清蒸後,再加茄汁烹製而成的美味佳餚,潔白鮮美的魚體,間以紅椒絲、玉蘭片絲、甘豆等配料點綴外形清雅,味道鮮美,香氣濃鬱。
公安牛肉是公安縣的一道傳統菜餚,也叫「牛肉爐子」,是當地人對「牛肉火鍋」的統稱,以當地農戶自然放養的江漢水牛為原料。
公安牛肉有牛三鮮、牛雜、純牛肉、牛蹄筋、黃金管五種火鍋,是典型的地方特色菜餚,肉質緊實,不腥不燥,風味獨特,味道鮮美,是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松滋市有一道家喻戶曉的美味佳餚——沙道觀雞,又名杜家雞、杜婆雞。沙道觀雞源自沙道觀鎮,因一位七十多歲的杜姓老婆婆始創而得名。杜婆雞,精心選自地道、健康的當地土雞,雞肉富有韌勁,而且鮮香怡人,油而不膩,醬香味濃,令人回味,凡是吃過的人都讚不絕口。
來源:荊州日報客戶端
攝影:黃志剛 梅聞 周燕 王晉仕 蔡萌
編輯:張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