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的飲食習俗兼容南北飲食共同的一些特點,而以南方的為主流。可概括為稻為主食,小麥、雜糧為輔,嗜好魚肉,蔬食多樣,好酒多茶。
荊州的地理人文因素在歷史長期作用的過程中,對荊州的飲食文化產生不可磨滅的影響。
歷史:
「禹劃九州,始有荊州。」
《三國演義》120回中有70回提到一個地方,就是荊州,赤壁之戰,三顧茅廬,敗走麥城都發生在這裡。
今天的荊州跟三國時期的荊州大有不同,古荊州包括南陽、武陵、長沙等九郡,約40萬平方公裡,包括今天湖北、湖南大部,陝西、河南、江西、重慶、貴州、廣西、廣東的部分地區,佔據東漢近五分之一的版圖面積。
(口袋的大致範圍)
古荊州的地形就像一個大大的口袋,四周的山脈和水域將江漢平原和洞庭湖平原(糧草補給之地)包圍的結結實實,只在襄陽留了一個小口,因而襄陽素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南宋也因丟失襄陽而滅亡。
地理:
今天的荊州處在由長江與漢江衝積而成的江漢平原腹地,位於長江中遊,東連武漢、西接宜昌、南望湖南常德,北毗荊門、襄陽。總面積1.41萬平方公裡,不到古荊州面積的4%,總人口660萬。
江河縱橫,湖網成片。地勢低平,寬闊平坦。全市有千畝以上湖泊30多個,盛產魚類以及甲魚、烏龜、鱔魚、泥鰍、蝦、蟹等水產,使得荊州有「魚米之鄉」的美譽。「荊有雲夢, 犀兕麋鹿滿之, 江漢之魚鱉黿鼉為天下富。」(墨子)說的也是荊州。
荊州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光能充足、熱量豐富、無霜期長。寬闊平坦的江漢平原,年降水量1000-1200mm 之間。四季分明,從水稻、小麥、玉米等主要作物,到棉花、油菜、大豆均可種植,「湖廣熟,天下足」,成為天下糧倉。
人文:
荊州是長江中遊的重要港口,文化交流中接受了長江上遊的麻辣酸,也逐漸喜歡了長江下遊的美味糕點,所以荊州的飲食文化具有很強的包容性。
烹飪方式多。荊州處在江漢平原腹地,具有豐富的水產資源,所以古人沒有生存壓力,有足夠的精力來研究烹飪方式,包括「蒸、煨、炸、燒、炒」等。
做工精細。作家周作人說:「我們於日用必需的東西以外, 必須還有一點無用的遊戲與享樂,生活才覺得有意思,我們看夕陽,看秋河,看花, 聽雨,聞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飽的點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雖然是無用的裝點,而且是愈精煉愈好」。
本文美食:
一、魚
1.荊州魚糕
2.魚丸
3.洈水鱖魚
4.石首筆架魚肚
5.炸魚團
6.魚凍
二、肉
7.粉蒸肉(粉蒸魚、粉蒸青菜)
8. 扣蒸肉(千張扣肉)
9. 珍珠圓子
10. 豬肉燉蘿蔔片
11. 腊味(臘肉,臘魚,臘雞,香腸)
三、雞肉、牛肉
12.沙道觀雞
13.公安牛肉
四、甲魚、鱔魚、泥鰍、小龍蝦、田雞、田螺
14.甲魚火鍋
15.冬瓜鱉裙羹
16. 醃菜頓鱔魚,盤鱔
17.「龍鳳配」
18.皮條鱔魚
19.潛江油燜大蝦
20. 炒田雞、炒田螺
五、蓮藕等蔬菜
21. 蓮藕燉排骨
22. 酸辣藕帶
23. 紅菜苔炒臘肉(鮮)24.涼拌紅辣椒絲,涼拌大頭蘿蔔(鮮)
25. 泡菜(泡)
26. 醃菜,醃蘿蔔乾(醃)
六、 暗窩菌、地眼皮
27. 暗窩菌(松乳菇,雁來菌)
28. 地眼皮(地撿皮,地衣)
七、米、小麥、大豆、紅薯、白豆、蓮藕等(主要為小吃)
29.炸辣椒麵糊
30.發糕
31.粑粑
32. 汽水粑粑
33. 米酒
34. 炸米筒
35. 荊州八寶飯
36. 梅臺巷手工米粉
37. 黃家塘牛肉米粉
38. 大賽巷米線
39. 三鮮豆皮
40. 糯米包油條
41. 徐杆子泡糯米(圓豆泡糯米)
42. 歡喜坨
43. 荊州鍋盔
44. 黃豆糖(黃豆酥)
45. 早堂面
46.大連面
47. 胖子涼麵
48. 矮子餡餅
49. 九黃餅
50. 脆皮火燒
51. 荷渣
52. 烤紅薯
53. 白豆燉排骨
54. 洪湖藕粉
55. 「餈米」(荸薺)
56. 女人街麻辣燙
57.延慶觀炸雞
58.小胡鴨
一、魚
1.荊州魚糕
正式的宴席上一般少不了的一道菜,《舌尖上的中國》有專門介紹。主要用魚肉和肥肉絞碎混勻,再塗抹上雞蛋黃蒸熟而成。做好的魚糕晶瑩剔透,黃白相接,顏色口感兼備。
相傳,戰國時期,楚都紀南城內有一家專門烹製鮮魚的酒店。一年夏天,店主購進許多鮮魚,眼看魚肉將腐,店主急中生智,把魚刺魚皮全部剔除,將魚肉剁成茸,摻進雞蛋、豆粉,又倒了酒拌勻,倒進蒸籠內抺平、蒸熟。食客嘗後覺得鮮嫩可口,交口稱讚。從那以後,魚糕便在當地流傳開來。因這道菜源於楚都,後人也稱之為「楚糕」。
魚糕重在食材,味道好的一般是自家打魚,再請師傅做的,從外面買的味道就差了些。
小時候,荊州魚糕一般只在宴席上吃到,一人一塊,按分量算,當然魚糕有點膩,吃兩塊就差不多。
荊州魚糕不只是一道菜,更是代表了荊州人的一種濃濃的故鄉情。
2.魚丸
與荊州魚糕一樣的存在,不過是做成的丸子形狀。 魚丸有時會與蛋皮絲一起加些醋和薑末,下清湯火鍋。
荊州的冬天寒冷,沒有北方的暖氣,南方的溫暖,只能靠火塘,電暖氣等取暖。同樣火鍋也是餐桌上的主旋律了,如魚丸蛋皮火鍋,甲魚火鍋,醃菜燉鱔魚等。
3.洈水鱖魚
洈水風景區
荊州松滋有名的名貴淡水魚,在肉質上,還要比一般的淡水魚鮮嫩,魚腥味少,基本沒有什麼小刺。
4. 石首筆架魚肚
筆架魚肚是長江鮰魚的腹中之鰾。此鰾非常獨特,看上去形如筆架、色似白玉,吃起來鬆軟香甜、入口即化。
鮰魚為長江石首江段回流灣特產,產地的唯一性決定了產量的有限性,現在以克論價,稱其「金肚」當之無愧,早在宋代即被列為朝貢極品。
5. 炸魚團
在魚塊和藕夾等食材上裹上麵粉後油炸的一種吃法。
6. 魚凍
冬天的魚湯自然凍成魚凍也很美味,類似的還有肉凍。曬乾的臘魚也可以做成陽乾魚,餈粑魚。
小時候很大一部分娛樂活動都與魚有關,可以在太陽底下蹲一天釣魚,可以在池塘水漫出時,冒雨去抓魚,也可以布好漁網,等待魚來自投羅網。
這次過年吃著家裡的鯽魚,才意識到不僅味道更鮮美,魚翅都要硬些。後面查了下,原來野生魚類生長時間長,魚刺會積累更多鈣質,表現得更硬些,養殖的成熟周期短,骨頭會軟些。
二、肉
沔陽三蒸:清蒸、粉蒸、扣蒸。
7. 粉蒸肉(粉蒸魚、粉蒸青菜)
粉蒸肉選用蓮藕、豬肉相混後拌上米粉、佐料上籠蒸熟而成。既有蓮藕的清香軟和,又有豬肉的滑潤。
8. 扣蒸肉(千張扣肉)
扣蒸:原料調味後,造型裝入扣碗,蒸熟翻扣入盤(碗),然後淋上芡汁的方法。
千張扣肉以肥瘦兼有的五花豬肉為原料,經煮炸,上紅糖色,切成薄片,以碗扣住蒸熟,由於肉片薄如紙,形如梭,片數多,故名千張扣肉,又名梳子肉。
9.珍珠圓子用肥瘦三七開的肉做餡兒,太瘦不夠滑潤,太肥則口感油膩。圓子蒸熟之後,口感軟糯適中,滋味鮮美可口,外層包裹的糯米粒粒豎起,晶瑩潔白、油亮發光,如顆顆珠圓玉潤的珍珠一般讓人不忍下筷。
10. 豬肉燉蘿蔔片
冬季裡的一道普通的時令菜,可開胃健脾、順氣化痰。
11. 腊味(臘肉,臘魚,臘雞,香腸,豬肝,豬耳朵)
漫長而寒冷的冬季適合保存各種肉食,做成臘貨,以備來年再吃,荊州也不例外。新鮮的肉用鹽醃製一段時間後再晾乾,煙燻。
三、雞肉、牛肉
12.沙道觀雞
又名杜家雞、杜婆雞。沙道觀雞源自沙道觀鎮,因一位七十多歲的杜姓老婆婆始創而得名。杜婆雞,精心選自地道、健康的當地土雞,雞肉富有韌勁,而且鮮香怡人,油而不膩,醬香味濃,令人回味。
13. 公安牛肉
公安牛肉是公安縣的一道傳統菜餚,以當地農戶自然放養的江漢水牛為原料。公安牛肉有牛三鮮、牛雜、純牛肉、牛蹄筋、黃金管五種火鍋,肉質緊實,不腥不燥,風味獨特,味道鮮美。
四、甲魚、鱔魚、泥鰍、小龍蝦、田雞、田螺。
14.甲魚火鍋
荊沙甲魚這道菜源遠流長,戰國末年,《楚辭·大招》中開列的宴席單,列有較多的水鮮菜式,其中尤以荊沙龜最具風味。龜歷來都是公認的滋陰涼血潤燥之品。
甲魚火鍋講究的是鮮美、原滋原味,所以對原材料特別的講究,一定要野生兩斤以上的甲魚,現在野生的已經很難吃到。
15. 冬瓜鱉裙羹
荊州傳統名菜,用肥大的雄鱉的裙邊和嫩冬瓜,加雞湯、調料燜煮,清燉而成。冬瓜有消炎、利尿、清熱的作用和滋補身體的功能,鱉則強身補腎。冬瓜鱉裙羹湯清汁醇,味道鮮,營養豐富,是夏季筵席珍品。
16. 醃菜頓鱔魚,盤鱔
鱔魚一般在夏天的水稻田中出沒,竹籠設計的能進不能出,晚上在竹籠裡布好蚯蚓放在水田中,第2天往往能捕捉到鱔魚或者泥鰍,當然還可能有意外收穫,比如水蛇啥的~
冬天的鱔魚會鑽入泥土中,如果你看到有人拿著鐵鍬,在地裡奇怪的挖著什麼,不用懷疑,他們在挖鱔魚了。
關於的是鱔魚的做法有紅燒,鱔魚燉醃菜,盤鱔。其中盤鱔是種比較殘忍的吃法,將鱔魚清水養很長時間,烹飪時將整條活鱔魚放入油鍋中,鱔魚會翻滾,身體慢慢捲曲,最後彎成一個圓環形。
野生捕捉的鱔魚味道很好,養殖的就差了很多。
17.「龍鳳配」
古荊州的傳統名菜,有千餘年歷史。此菜選用荊州特產大黃鱔與鳳頭雞配製而成,經過煮、滷、炸、溜等多種烹飪方法烹製而成。此菜金黃油亮,造型生動,外酥內嫩,甜酸可口。
18. 皮條鱔魚
皮條鱔魚做法講究,尤重火功技法。活鱔魚宰殺、洗淨後,切成條狀、擦精糊上漿,用三道不同溫度的油氽炸至皮酥,再掛上糖醋黃汁,這樣做出的皮條鱔魚,形似皺皮蛇條,色澤金黃透明,外酥脆,內油嫩,味道香甜醇厚。
19.潛江油燜大蝦
曾經的入侵生物變成了荊州的特色美食,小龍蝦前幾年在廣東還火過一陣子。
20. 炒田雞、炒田螺
田雞、田螺一般在農田中出沒,田螺的個頭比較大。因為怕寄生蟲,這2道菜,後面基本不碰了。
五、蓮藕等蔬菜
湖泊眾多的荊州,除了盛產魚蝦,還有蓮藕。夏天的蓮蓬會直接摘來吃,藕尖可以做成一道酸辣藕帶的菜,既爽口又解油膩。老了的蓮子也可以直接煮食,當做零食,不過裡面蓮芯很苦,需要踢掉,蓮芯可以泡茶。
挖藕一般在秋冬季,這時候的藕顏色白淨,體型比較豐滿,口感也很脆嫩。荊州的藕田池塘特別多,常常有專門的挖藕人從事這項工作,冬天要在寒冷刺骨的水中彎腰一整天,是件很辛苦的事了。
21. 蓮藕燉排骨
湖北其實不像廣東人那樣熱衷於煲湯,如果非要說湯,蓮藕燉排骨是必不可少的。
正宗的「蓮藕排骨湯」,是選上好的紅蓮藕,用土砂鍋在煤爐上經3個小時以上慢火煨熬,才能做出鮮醇的濃湯來。蓮藕燉好後粉綿香甜,一口咬下去可拉出細細的長絲,一般超市買的蓮藕是燉不爛的。
22. 酸辣藕帶
23. 紅菜苔炒臘肉(鮮)
紅菜苔色紫紅,莖肥壯,質脆嫩,舊時傳為貢品。紅菜苔單獨素炒,口感鮮香脆嫩,輔以臘肉片,用芝麻油爆炒,其味更佳。
24.涼拌紅辣椒絲,涼拌大頭蘿蔔(鮮)
紅辣椒,大頭菜直接切成細細的絲,加上醬油,鹽即可食用。味道有點甜,爽口解膩。
25. 泡菜(泡)
青辣椒、藕尖、蒜頭等都可以做成泡菜。
26. 醃菜,醃蘿蔔乾(醃)
最普通的一道菜,口味上乘的醃菜在選材、晾曬、醃製的過程中都格外講究,掌握好原材的乾濕度,控制好鹽度,再經歷兩三個月的醃製,才能把醃菜的味道做到最佳。
醃菜可以直接炒著吃,可以作為火鍋打底作為配菜。
六、 暗窩菌、地眼皮。
荊州開始與山脈相接,存在部分丘陵地帶,因而也不乏各種林間田地的美味,比如暗窩菌(松乳菇),地衣等。
27. 暗窩菌(松乳菇,雁來菌)
因產於松林地,又名松菌。子實體一般為群生,常生春夏之交和秋末冬初,與馬尾松形成菌根關係。松乳菇是湖北松滋山地的特產,湘鄂一帶是其主要產區。
小時候一大樂趣是早早的挎著籃子在松林刺樹中彎腰匍匐前行,尋找這種珍惜美味。暗窩菌老一點會被小小的蟲子啃食,傷後也會變綠色,因而不耐儲存。
暗窩菌可與瘦肉一起翻炒,肉質肥美,質嫩味鮮,香氣濃鬱,十分爽口。
28. 地眼皮(地撿皮,地衣)
藻類和真菌共生的複合體。常常在溼潤的草地中可找到,這幾年,環境變化已難覓蹤跡。
地眼皮可直接炒來吃,有點類似醃菜的味道,不過更嫩,口感更好點。
七、米、小麥、大豆、紅薯、白豆、蓮藕等。(主要為小吃)
29. 炸辣椒麵糊
這種菜需要用較多油炒,所以叫:炸糊椒。在秋天辣椒全部拔掉時,會將大大小小顏色不同的最後一批辣椒洗乾淨涼幹剁碎,再將碎米洗乾淨涼幹,將它們加入適量食鹽攪拌在一起,然後裝入罈子裡壓緊封口,倒置於通風乾爽之處。經過半個月自然發酵就可以食用,一直到第二年春天不壞。
30.發糕
糯米經過發酵、蒸熟、切割而成。發糕是糯米的本色,它的味道甜甜的,但卻一點不讓人膩,有一種自然的澱粉的甜味。表面粗糙,有密密麻麻小孔的,會輕軟些,口感也更好。
31.粑粑
糯米磨成米漿,發酵,晾乾,再加入餡後蒸熟。傳統的餡用臘香乾,白蘿蔔,胡蘿蔔,臘肉切成細丁攪拌而成。蒸熟的粑粑白色的,很黏,可即食,也可等粑粑幹了之後烤著吃。
32. 汽水粑粑
汽水粑粑,一般要經過泡米、磨漿、發酵,等白色米漿弄好後,將其在鍋裡逐一攤開,用手中的小勺在平鍋上飛旋幾圈後,鍋內就鋪滿了米粑坯,再加入白糖。烤好的汽水粑粑外表酥脆、色澤金黃,外焦內軟,吃起來糯糯甜甜,十分可口。
33. 米酒
荊州糧食產量多,所以用米、麥糧酒的現象普遍存在,湖北名酒白雲邊就出自荊州,各縣也分布著大大小小的酒廠,人們有自己拿著糧食去釀酒的習慣。
米酒:蒸熟的糯米拌上酒酵(一種特殊的微生物酵母)發酵而成的一種甜米酒。其釀製工藝簡單,口味香甜醇美。
34. 炸米筒
炸米筒的時候要特別小心,從筒中間冒出來的白煙溫度特別高。曾被這玩意燙傷過一次。
35. 荊州八寶飯
荊州八寶飯原是清代的一位御廚從宮廷出來後,到荊州城開設飯館流傳下來的。
江陵散燴八寶是用糯米、紅棗、蓮子仁、桂元肉、密櫻桃、瓜子仁、糖桂花、密冬瓜、苡仁米等蒸熟製成坯,再加白糖、豬油散燴而成。它色澤光亮,香甜滋潤,油而不膩,甜而不厭,有「淺盞小酌細品嘗,離席數時回味長」的俗語。
36. 梅臺巷手工米粉
手工米粉則勝在細膩的口感,厚實有彈性,它的起源甚至可以追溯到100年以前。
37. 黃家塘牛肉米粉
38. 大賽巷米線
39. 三鮮豆皮
三鮮豆皮:顧名思義,裡面必是有三鮮,而且有外皮。也就是有皮有餡的了。
豆皮的皮是用綠豆、大米磨成漿再漿拌雞蛋,然後下鍋攤成麵皮。餡一般是用糯米、肉丁、豆乾和在一起,然後包進攤好的那層麵皮之中,包的時候頗有點像疊衣服,再下油鍋煎至金黃。
三鮮豆皮外焦而裡嫩,外有雞蛋的酥香,內有糯米的甜香,再混以肉丁和豆乾的鮮味,自然有種集各家之大香的感覺了,如果師傅最後還用豬油煎過,那就如同畫龍點睛之筆了,頓時所有的香味便升華到一個更高的層次。
40. 糯米包油條
小作臺,方寸間,糯米飯、油條段、各種罐頭裡的海帶絲、鹹魚絲、蘿蔔絲、土豆絲、榨菜絲、牛肉絲、火腿腸……相輔相成,渾然天成。
41. 徐杆子泡糯米(圓豆泡糯米)
沙市的早點小吃,元豆即是豌豆,用豬骨湯浸泡熟糯米、熟豌豆調製而成。成品糯米粘滑,豌豆軟爛,湯汁油潤,豆香撲鼻,鮮鹹中略帶辣,開胃爽神。
42. 歡喜坨
歡喜坨又稱歡喜團、麻湯圓、麻雞蛋,由糯米粉滾成圓團,再裹上一層芝麻炸熟而成,炸熟後外脆內軟,外焦裡嫩,色澤鮮豔,咬一口,一聲脆響後糖汁四溢,滿嘴芝麻香。
43. 荊州鍋盔
荊州人最喜歡吃的美食之一,它是一種用火烤熟的煎餅,把各種配料放進麵粉裡面,在有炭火的烤鍋裡面刷點油,再把配好的餅貼在鍋內,過幾分鐘就可以吃到香噴噴的燒餅,它可以配粉吃,也可以蘸醬吃。
44. 黃豆糖(黃豆酥)
黃豆糖與黃豆並沒有關係,只是因為糕點外表像一顆顆黃豆而已。用麵粉炸成的塊狀與糖漿壓制而成。麥芽糖漿用小麥苗和糯米飯一起熬製而成,整個過程耗時時間較長,需要7-15天不等。
相傳,為便於作戰行軍攜帶乾糧,劉備命人將麵食蒸熟後切成黃豆般大小的丁狀,涼後壓製成方餅形狀,烤乾後再分成若干小塊,分與士兵儲存食用。後因此乾食長期儲存不變質,其味香酥可口,入口即化,又形似粒粒黃豆粘結而成。故稱「黃豆酥」。此後蜀軍每逢戰勝和黃道吉日,皆令全軍上下與百姓共享此酥齊賀勝利,以示蜀國軍民同舟共濟,萬眾一心。
45. 早堂面
早堂面是沙市著名的傳統早點,已有百年歷史。1895年沙市開埠後,當地一麵館老闆根據這裡的碼頭工人因從事體力勞動喜歡吃油水厚重食物的特點,製作了這種油厚碼肥、湯鮮味美的麵條。由於碼頭工人多在凌晨時分到麵館吃麵後上工,故得此名。
將高湯放入煮熟的鹼水面,再放入用肉皮加七分肥的五花肉燉成的小碼子;然後是手撕的雞脯肉絲、切成薄片的精瘦豬肉、炸得酥香鬆脆的鱔魚骨頭等大碼子;最後還要撒上一把噴香的本地小蔥,才與已經等得迫不及待的食客們見面。
46. 大連面
早堂面的升級版。「大連面」和大連一點關係沒有。因為在沙市除了「大連面」,還有「中連面」呢。因為「連」是「套」的意思,也就是「系列」之意。
大連面用鱔魚,母雞,豬肉及各種佐料烹製成的燥子,偶爾放些炸制的小豬肉丸子。並用雞、豬骨、鱔魚骨頭熬製原湯做成。麵條柔軟有韌性,鱔魚酥香,雞肉鮮嫩,瘦肉醇香,湯汁中有雞、魚、肉味。
47. 胖子涼麵
48. 矮子餡餅
用麵粉,食用油,芝麻,百合,桂花等做成,皮酥軟,不粘牙,入口即化;餡香糯,不很甜,回味無窮。
49. 九黃餅
相傳唐李白遊荊州龍山(八嶺山)留下"九日龍山飲,黃花笑逐臣"的著名詩句,糕餅自此名「九黃餅」,寓「九月菊花黃」之意。
此餅選料講究,製作精細,皮薄餡多。餅皮摻配芝麻屑,餡心含有桃仁、玫瑰花、冬瓜條、香元李等果料蜜餞。全油重糖,黃面白邊,酥鬆香甜,回味悠長。
50. 脆皮火燒
51. 荷渣
製作豆腐後的豆渣。一種類似於豆腐的湯類,用豆腐渣和南瓜花一煮加上點鹽即可出鍋,聞起來特別的香,這個菜是一種有機綠色菜品,在城市很難吃到。
52. 烤紅薯
每當秋季到來,荊州大街小巷就會出現一些騎三輪車售賣烤紅薯。在寒冷的秋冬,聽到時而飄來「烤紅薯」的叫賣聲,還真讓人不自覺地向外跑,買兩個熱乎乎的烤紅薯。香味兒順著牛皮紙袋口直衝鼻孔,讓人忍不住咬上一口。
53. 白豆燉排骨
白豆,也叫眉豆,球形或扁圓,比黃豆略大,也有狀如腰果的,又名飯豇豆、米豆、飯豆、甘豆、白豆等。
54. 洪湖藕粉
洪湖水浪打浪
洪湖水呀浪呀嘛浪打浪啊,
洪湖岸邊是呀嘛是家鄉啊,
清早船兒去呀去撒網,
晚上回來魚滿艙。
四處野鴨和菱藕啊,
秋收滿畈稻穀香,
人人都說天堂美,
怎比我洪湖魚米鄉。
洪湖水呀長呀嘛長又長啊,
太陽一出閃呀麼閃金光啊,
共產黨的恩情比那東海深,
漁民的光景一年更比一年強。
洪湖藕粉選用湖中盛產的野藕,經過現代工藝製作而成,其形狀晶瑩剔透,口感清爽滑膩,再配以白糖等輔料製成。洪湖蓮藕富含澱粉、蛋白質、維生素等成分,鮮美爽口,被譽為「水中之寶」。
55. 「餈米」(荸薺)
用鏟子挖出來的荸薺,全是泥,洗出來以後削皮,白色的,吃起來清清脆脆,是消食好物。
56. 女人街麻辣燙
57.延慶觀炸雞
58. 小胡鴨
最初是胡秀容用手推車推著的,在梅臺巷賣「油燙鴨」。之後是大賽巷口不到10平米的小店,卻整天有人排隊『打槍』購買小胡鴨,後來更是發展為連鎖走出荊州。
小胡鴨口感酥脆不油膩,不但可以做主食,還可以當做小零食。
尾聲
位於長江中遊的荊州,具有南北飲食共同的一些特點,而以南方飲食習俗為主流。不斷的交流中接受了長江上遊的麻辣酸,也逐漸喜歡了長江下遊的美味糕點,兼容並包。在地理人文等因素的影響下,荊州美食也將在歷史長河中,不斷的演化,推陳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