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長篇青春校園勵志小說《沙棗花開》,主人公沙棗,人物沙桃、冬梅、吳誠等等,他們身上自帶了《平凡的世界》中人物的氣息,他們來自不同的家庭,性格不同,但有著共同的特點:善良、上進、熱情、陽光。小說在網絡上連載的時候有文友不斷留言或發私信:說好像是讀《平凡的世界》;說這些人物熟悉而親切。有的文友竟然說,明明是在讀《沙棗花開》怎麼感覺是讀《平凡的世界》,分不清今夕何夕。還有的說,沙棗比少平更讓人心疼。少平有可以遮風擋雨的哥哥,有支撐家庭的父親,有疼愛他的奶奶。沙棗缺失了好多,她回到家裡像個真正的農民,幹女孩子幹的活,也幹本該男孩子幹的活,她沒有哥哥,父親身體很糟糕,弟妹還小,她得盡力地為這個並不富裕的家庭勞作。
身體的疲憊和煎熬遠沒有心靈的苦難折磨人,沙棗姐妹同上高中,已經是家裡的沉重負擔,懂事的她們往往經受著物質和精神的雙重折磨。在家裡拼命幹活,在學校既要好好學習,又要分出心來計劃好各自的生活。從家裡回學校,總要拿饃,多拿饃可以少買飯,節約飯票。她們就盡力多拿,不在乎肩膀上的行李壓得喘不過氣,咬著牙在盤旋的山路上徐徐而行;不在乎背饃上學會有多少人用異樣的眼光看著,昂著頭穿過大街小巷。
《沙棗花開》起初取名《青春作伴》、《歲月無痕 青春有聲》,後來定名為《沙棗花開》。說心裡話,這部小說有自傳的成分,但小說畢竟是小說,在激勵自己和激勵他人的主旨下,肯定要採取虛實結合等藝術化的手法。這部小說引起了有農村生活經歷的好多讀者的共鳴,這是我沒有想到的。我創作的目的是想讓我之後的中學生,特別是大學生珍惜學習機會,珍惜他們所享受的美好生活,學習會理解,懂得感恩。《沙棗花開》讀者群被我定義為高中生和大學生,可實際上好像是事於願違。某大學教授讀了小說後對我說:「你的主旨很好,作品積極、陽光、溫暖、向上、向善,完全是一部傳播正能量的作品,很勵志。可是
現
隻言片語七十五:媽媽的味道
2021年2月5日 星期五 晴
記得有一次微博上發起了一個關於「媽媽的味道」的話題,一時間跟帖、回帖的如雪片如雨後春筍一般霸屏數日。我幾乎一篇不落的讀了所有的帖子,結果令人很驚異,帖子裡的吃食、飯菜林林總總,五花八門,卻幾乎沒有一個是大餐。媽媽的味道全是名不見經傳,上不了大臺面的菜餚和飯食,有很多不能用文字記錄,博主們就用拼音或者同音字代替。我能想像他們寫帖子時的激動和無能無力,提到媽媽的味道,他們第一時間肯定會有無數個飯食和記憶碎片,而最打動他們的一定是某個最讓他感動的瞬間,然後鎖定一個目標。讓他們無助的就是把那個烙在記憶裡的味道無法準確地描述出來。方言、口語、食材的名稱,做法的稱謂,食物的叫法,這些和平生所學的文字沒法實現完美銜接。方言和習俗從來都不能找到恰貼的文字表達,於是才有了鄉音無改,才有了鄉黨見鄉黨,兩眼淚汪汪。
媽媽的味道是以母性本能為出發點,以所處的環境為基礎,以超常發揮為技能,以家人吃得舒心、合適為終極目標。於是乎,媽媽們從不遵循菜譜和烹飪規矩,她們既遵從本心想法,又綜合了家人的習慣、本土的做法。對每一個人而言,媽媽的味道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場景給出的答案並不相同。你冬天發燒沒有食慾,媽媽給你燉了一碗雞蛋羹,在你的記憶裡,雞蛋羹就是媽媽的味道。你中暑了,渾身乏力,不想吃飯,媽媽給你做的一碗涼粉就是媽媽的味道。如此等等,媽媽的味道有特定的環境,媽媽的味道就是有故事的飯食。
關於媽媽的味道,我記憶最深刻的便是媽媽做的雞蛋炒粉條和大燴菜。有一年冬天,忘記了家裡辦什麼事,總之來了客人,因為事出突然,家裡也沒有備什麼菜,招待客人總不能放一碗醃菜,放一碗酸黃菜,媽媽就做了雞蛋炒粉條。從菜地裡現挖的蒜苗摘好洗淨從中間劃開切成段,粉條用溫水泡了,從雞窩裡剛收的雞蛋,雞蛋還是溫的。我坐在灶膛下燒火,媽媽把雞蛋在鐵鍋的耳朵上磕了一下,兩個大拇指沿著破開的口子輕輕掰開,金黃的蛋黃和透明的蛋清就滑入白瓷碗裡,媽媽一連打了三顆雞蛋,用筷子飛快地打散,她的手速讓我看著眼花繚亂。打好蛋液,像攤煎餅那樣往著鍋底掄一圈,用鏟子翻面後立即鏟開成塊。將炒好的雞蛋盛出來,再給鍋裡倒少量油,油熱放入蒜苗段,炒出香味,撈出粉條和蒜苗一起翻炒。其時,我的注意力完全被金黃飄香的炒雞蛋吸引,那真是:口水呀止不住的流!在鍋裡炒雞蛋,那也太豪橫了,之前家裡誰生病了,媽媽就在鐵勺裡炒一個雞蛋,誰能想像在大鐵鍋炒雞蛋。雞蛋炒粉條做好了,蒜苗是碧綠的,雞蛋是金黃的,粉條是透明的,咋看咋香。我們姊妹平時滿村跑著瘋玩,吃飯時要大人們三遍四遍的吆喝,今天全乖乖待在家裡,我們的讒樣和小心思媽媽心裡明鏡似的。
家鄉的待客之道,講究用大木盤將筷子、菜、饃、油潑辣子一併端了。在收拾木盤放菜的時候,媽媽把特別滿的那一碟子雞蛋炒粉條給旁邊的碗裡分了一部分。這個看似簡單的事情,媽媽卻反覆做了幾遍,碟子多了挑到碗裡,感覺碟子少了又從碗裡挑出來,如此數遍方才滿意。照顧了孩子們的心情也維護了家裡的顏面。我們並沒有立即吃那誘人的菜,客人連連誇獎我們家的家教嚴,娃們懂事。客人前腳剛走,媽媽就招呼我們吃菜。那一口雞蛋炒粉條,不知道媽媽是怎麼做的,粉條軟、筋,根根分明,雞蛋特別油香,蒜苗又香又嫩,雖然菜已經涼了,可是那香濃的味道讓人深深陶醉。
多年以後我執著於做雞蛋炒粉條,做過無數次,總是找不到曾經的味道。讓我如此執著尋找媽媽的味道的還有一道菜:大燴菜。
在北方農村,天寒地凍的時節,家裡本來吃飯就不講究,到了這時就更不講究,一切以讓家人吃飽吃好吃暖和為原則。在暖和的麵食吃的時間太多,調和粉飯吃了數次之後,媽媽準會給我們做大燴菜,蒸白米飯。
大燴菜是最沒有窮盡的菜,可以大葷大素,也可以半葷半素,甚至全素。大葷大素好理解,大肉儘管放,素菜儘管放。半葷半素可就有門道了,有用葷油做的,有用骨湯做的。大多半葷半素其實就是用葷油做的。那個年代,不光是我們家,鄉親們也是如此,冬天買幾斤豬板油回家煉成葷油放在大搪瓷碗裡,炒菜的時候用鏟子剜一塊。有的人家更細發,終年不見葷腥,只有到過年的時候才買幾斤肉,平時用葷油做菜算是日子比較好的。我們家冬天做大燴菜就用葷油。媽媽先把白米飯燜上再做菜,那年月沒有電飯鍋,在大鍋裡燜米飯那可是個技術活,軟硬要合適,鍋底還不焦糊。
不說做米飯,接著說大燴菜。冬天吃菜以蘿蔔白菜為主,大燴菜還是由他們來唱主角,自家種的洋芋在燴菜裡能起到點晴之筆。要說大燴菜的提味擔當肯定是冬天的蒜苗。大燴菜的靈魂是豆腐和粉條。豆腐不是到集市上買就是鄰村的,鄰村有專門以做豆腐為生的人,每次只做兩篩子豆腐,用擔子挑了沿村叫賣,豆腐不是天天有,一旦到我們村,就多買一點存上,往往做大燴菜的時候就是家裡有豆腐的時候。像粉條、腐竹、海帶之類的乾菜,通常一次買了好多,足夠一年吃。這些乾菜也是做大燴菜必不可少的。蘿蔔切成厚片,白菜切成大片,洋芋切成塊,豆腐切成大塊,海帶通常是切絲的切片的不一而足。蒜苗自然切成段。
剜了葷油,燒鍋,葷油化成水後冒出青煙時,放幹辣椒、花椒蒜苗炒香,除了豆腐,所有的菜統統倒入鍋裡翻炒,炒一會兒開始放調料、鹽、醬油,然後倒入適量的水再下入切好的豆腐。現在就是大火燒,慢火燉,靜待菜熟。家裡的土臺灶可以保溫,菜燉好之後,到吃完飯還是熱的,特別暖和,加之那個時節,物資匱乏,家鄉不出產米,吃大米飯原就讓孩子們開心,何況大燴菜的滋味真是美不可言。就說孩子們最愛的洋芋吧,不光入味,而且熟得特別爛,有入口即化之感,那份香糯平時根本就做不出來這個味。大燴菜的特點不僅僅是煎和,還在於各種菜都很入味,既互相融合,又保持了獨特的品質。
在那寒冷異常的冬天,我們坐在大火炕上,像做客的客人一樣,媽媽給每個人盛半碗米飯,舀一勺大燴菜,燴菜就舀到米飯上面。每吃完一碗,媽媽就給盛一碗。媽媽用最樸素的方法讓孩子們少受冷凍,媽媽每盛一碗飯裡都有媽媽的味道,這種被愛、被寵的感覺才是媽媽味道的精髓,是我們久久回味,終生難忘的根源。
關於媽媽的味道,你記得的是啥?
END
往期回顧
【秦嶺餘韻 專輯一】隻言片語1-30
【秦嶺餘韻 專輯二 】隻言片語31-60
【秦嶺餘韻 隻言片語】其六十一:媽媽拿手的「糊撥饃」是我寒冬裡的期盼
【秦嶺餘韻 隻言片語】其六十二:一碗攪團慰鄉愁
【秦嶺餘韻 隻言片語】其六十三:鹼面的滋味是鄉愁的悠遠
【秦嶺餘韻 隻言片語】其六十四:媽媽的絕味煎餅
【秦嶺餘韻 隻言片語】其六十五:媽媽的瓤皮子
【秦嶺餘韻 隻言片語】其六十六:涼粉,消暑的神器
【秦嶺餘韻 隻言片語】其六十七:夏日美食數涼麵
【秦嶺餘韻 隻言片語】其六十八:非飯是飯說子卷
【秦嶺餘韻 隻言片語】其六十九:南瓜蓋被,家鄉的特色美食
【秦嶺餘韻 隻言片語】其七十:簡極而豐的老鴰頭
【秦嶺餘韻 隻言片語】其七十一:燜飯的香味是家鄉的風景
【秦嶺餘韻 隻言片語】其七十二:菜盒的秘密
【秦嶺餘韻 隻言片語】其七十三:菜面飄香
【秦嶺餘韻 隻言片語】其七十四:媽媽的灶火爺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