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不帶,體驗卻依然Pro
ONEPLUS 8
一加 8 的主要弱勢的地方就是相機,充電,但如果你需要一個手感一流,外觀特別,屏幕素質很不錯,而且系統流暢沒有廣告的輕薄 5G 旗艦,一加 8 可能是最適合的選擇之一。
從
風頭來看,一加 8 系列主要的目光都被集中到了 8 Pro 上,這也可以理解,畢竟一加 8 Pro 才是一加今年最頂級的產品,特別是那一塊各種意義上都是今年最好的屏幕。
然而當我們從看到新產品的興奮中冷靜下來,就會發現一加 8 其實在核心體驗上一點也沒有差,這也是我最終選擇評測一加 8 評測的原因,看完這篇文章,相信你也會有答案。
設計與體驗
由內而外的順暢
在 5G 剛開始普及的那一年,我們曾經被各種動輒接近半斤的產品教育過:想要 5G 和高性能就需要老老實實接受厚度和重量的現實,而一加 8 在這個時間段顯然是設計上最突出的產品之一。
重量和厚度顯然是最大的原因,作為一個擁有 6.55 英寸大屏幕的產品,它只有 180 克的重量,而厚度也僅僅 8 毫米,而手感是一件很難描述的事情。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感受,同樣的重量下,如果一個物體的體積\表面積越大,那麼當你拿起來時候就會覺得它比想像得要更加輕,在用慣了厚重的手機之後第一次拿起一加 8, 這樣的感受尤為明顯。
更難能可貴的是,一加 8 並沒有因為重量去減少些什麼,旗艦的 865 晶片,後置三攝,4300mAh 的較大電池,還有金屬邊框都在,因此一加 8 的重量是實打實的輕。
另一個細節是一加 8 的側邊,上下的兩塊玻璃的曲率起始點距離邊框有一定的距離,也就是說這個雙曲面是屬於那種有些「扁」的,這意味著一加 8 是一個很適合卡在虎口單手握持的手機,如果你有機會試試這個姿勢的話,一定會瞬間理解我在說什麼。
除此之外一加 8 在手感上的提升還在於背面,特別是我手裡這個青空的配色版本,背面採用的是目前非常火熱的 AG 磨砂玻璃,「霧度」約在 70% 左右,在顯微鏡下觀察就會發現它的表面擁有小小的顆粒,而底層則是反光膜。
這樣的結果就是背面摸起來不「粘膩」,而且也不沾染指紋印,再配合正面 90Hz 更流暢的屏幕,一加 8 由內而外都這種輕快順暢感覺。
而在系統上,一加 8 所搭載的氫 OS 還是之前的樣子:「小而美」仍然是最適合它的形容詞,在這裡你能找到最接近原生 Android 的感覺,在 UI 上沒有對於 iOS 的拙劣模仿,而動效上也是一步到位毫不拖沓。
不過這麼多年來也一直都有批評的聲音,確實它的功能一直都不是最全的,很多人都說它簡陋,但氫 OS 也在改變,從我上手的體驗來看,大部分的新功能它都有。
比如負一屏的各種工具,Breeno 語音助手,DC 調光,電競模式,橫屏快捷回復,應用雙開等等,這已經不是當年那個簡陋的氫 OS 了。
只是確實還不夠完滿,我最想要的是給 App 提供虛擬隱私信息的選項,畢竟 Android 上還有很多 App 都是關閉權限就不讓運行的,如果能加上這個,我就毫無怨言了。
屏幕素質
不如一加 8 Pro, 但一人之下
屏幕其實就是一加 8 和 8 Pro 區別最大的地方了,不論是解析度,刷新率,色準又或者是獨立顯示晶片以及 10 bit 色深一加 8 都沒有,其實這些都可以理解,畢竟這都屬於 8 Pro 「超強」的部分。
我認為最大的遺憾還是一加 8 缺失了前後雙感光,讓自動亮度的體驗不太好,儘管 4096 級的亮度調節得以保留,綜合之後的亮度調節效果還是有些不夠。。
回歸到屏幕素質本身,一加 8 和之前一加手機一樣,支持屏幕顏色模式的切換,一共擁有鮮豔、自然和專業三種大類,其中專業模式又分為 AMOLED 廣色域、sRGB 和 Display P3 三種,並且可以調節色溫。
在生動模式下,一加 8 覆蓋了:
97.3% sRGB (越接近 100% 越好)
從上方的色域覆蓋圖(最中間的白色三角形)也能看出來,一加 8 的普通模式下其實紅綠的兩個極值表現都很好,主要是藍色稍稍有一點點不足,但是影響不大,屬於只有機器測試才能發現的差距。
在鮮豔模式下,一加 8 覆蓋了:
97.3% P3(越接近 100% 越好)紅綠藍的三個極值表現都很精準,很好的貼合了 P3 所規定的色彩,主要是紫色稍稍有些不足,最後導致沒有完全覆蓋 P3 色域,不過也是屬於機器測試才能發現的差距。
光譜方面,我們能看出一加 8由於 OLED 的特性,藍光波峰約在 460nm 左右,可以說是避開了 415-455nm 對人眼刺激較大的藍光波長區域,不需要擔心對人眼有較大傷害,RGB 三色的波峰也更純淨,能達到更好的視覺效果。
在白點方面,經過測試一加 8 的自然模式下的默認色溫為 6479K, 很貼近 sRGB 的標準 6500K 色溫,而鮮豔模式則是 6972K 接近 7000K 的水平,更適合大部分人喜歡的偏冷色溫。
在專業模式中可以手動選擇色溫,我們測試兩個極值,在最暖情況下(上圖橙色圓點)色溫為 5219K, 最冷情況下(上圖藍色圓點)色溫為 7909K.
相對於普通屏幕測試只測色溫,MDT 將 Du『v『偏離加入屏幕白點準確性測試環節,因為傳統的色溫測試只能反映一塊屏幕的冷暖而不包括發綠或者發紫,一塊明顯偏綠的屏幕也可以是 6500K 標準色溫,而通過 Du』v『 偏離就能反應屏幕還有沒有單純通過色溫無法衡量的偏色。
一加 8 在鮮豔模式下的 Du』v『 偏離為 -0.0005,遠低於 -/+ 0.003 的標準內,所以不存在明顯的偏紫或者偏綠,但是柔和模式下 Du』v『 偏離為 0.0032, 也就是說它在和標準的白色對比的時候可能會有些綠。
伽馬方面我們也分別測試了幾種色彩模式,首先是自然模式:一加 8 的平均伽馬為 2.27, 超過了 2.2的標準,這意味著它的對比度看起來會更高,畫面看起來更深沉更暗,對比更強烈。
在鮮豔模式下的伽馬傾向維持了柔和的樣子,伽馬為 2.29, 仍然比 2.2 的標準更高一些,這一點也能在之後的模擬圖中發現。
在色準測試上,我們分別測試了 ONEPLUS 8 在自然和鮮豔兩種模式下的而表現,首先是柔和模式:
平均 ΔE 0.9最大 ΔE 3.4其實你會發現它的最大偏色都來在紅色極限附近,這些紅色都比標準的稍微偏亮一些,除此之外幾乎所有的顏色表現都很不錯,如果忽略到極限的紅色,其實平均 ΔE 還能再低一些。
MDT 也在此引入了獨家基於測試結果的模擬顯示效果:
上圖左邊為標準 sRGB 下的顏色,中間為模擬被測設備(ONEPLUS 8 自然模式)顯示圖片時看起來的樣子,右邊則是被測設備顯示這張圖片時和應該顯示出的顏色的偏差,綠色代表機器也無法分辨差別,黃色代表在和標準的經過校色的顯示器放在一起對比時能認真看出區別,橙色代表有明顯的區別。
正如你所見,ONEPLUS 8 的這一塊屏幕色準表現很不錯,色偏示意圖裡大部分還都是綠色,只有極限的紅色和一個灰階有一些偏差,但真的一般人不藉助儀器是看不出來的。
而鮮豔模式下:
平均 ΔE 1.4最大 ΔE 2.5主要是橙黃色調的色準都在 2 左右,整體依然表現很好。
在色偏模擬的結果你也能看出來,畫面中的春聯主要就是橙紅色調,在這一個部分它的顏色會稍微暗淡一些,在明暗對比方面一加 8 整體的對比也更明顯,這也和之前我們測試的伽馬結果相符合。
無論如何,在兩種模式下一加 8 的屏幕表現都達到了很高的水準,平均 ΔE 都沒有超過 1.5, 每塊屏幕都經過逐個調教確實起到了很不錯的效果。
而在亮度方面,一加 8 Pro 有著非常好的表現,手動模式能長期保持 496 cd/m 的亮度,激發亮度高達 798 cd/m, 它也支持 HDR, 全屏亮度達到了 762 cd/m, 10% 窗口的亮度超過 1000 cd/m, 這是智慧型手機裡非常罕見的高水平。
同時我們也測試了一加 8 的屏幕反射率,由於自帶貼膜的緣故反射率為 8.6%, 比大部分自帶貼膜的手機表現都更好,甚至接近了一部分沒有貼膜產品的反射率。
當然頻閃的測試也不會少,首先按照 MDT 慣例,第一步測試的是 100 cd/m 亮度時的頻閃,用以模擬日常室內使用環境。一加 8 在約 38 cd/m 亮度以上時均不存在明顯可視頻閃,這是一個非常低的數字,因為大部分產品都是 80~100 cd/m 以上才不頻閃。
在 100 cd/m 亮度時測得的頻閃頻率為 89.7Hz, 波動深度 11.5%, 閃爍指數 0.009,因此肉眼其實無法看出頻快閃記憶體在,如果在屏幕面前晃動手指也看不到重影。
接著我們把亮度調低,就會發現明顯的頻閃出現,不過一加 8 也提供了內置的頻閃保護功能,所以我們選擇了出現頻閃亮度的一半,也就是 19 cd/m 左右進行頻閃保護對比測試,結果如上圖所示。
未開啟頻閃保護時一加 8 的頻閃為 359.9Hz, 波動深度 56.1%, 最重要的閃爍指數為 0.151;開啟頻閃保護時一加 8 的頻閃為 89.7Hz, 波動深度 22.9%, 最重要的閃爍指數為 0.033不僅是數據還是圖形,我們都能發現一加 8 的頻閃保護功能會帶來明顯的頻閃改善,大幅降低閃爍指數,亮度變化也更接近一條直線,更能保護視力,但是這一加 8 本身的波動深度就很低,而開啟 DC 調光之後的波動深度則比其他產品開啟 DC 之後更高,我們懷疑這和它更低的頻閃起止點也有關係,所以日常不開 DC 也沒什麼事。
最後則是排列,通過顯微鏡觀察就會發現一加 8 的屏幕採用的是鑽石排列,按標準RGB 計算為 402 ppi, 等效 Pentile 排列之後則是 324ppi, 不如一加 8 Pro 是肯定的,但是日常不刻意貼近看的話,也不會感受到文字模糊。
一屏之下,萬屏之上,這就是我對於一加 8 屏幕的最終評價,它擁有很不錯的亮度表現,頻閃表現還有非常精確的色準,能滿足 sRGB 以及 P3 色域的需求,在同價位也是非常有競爭力的屏幕。
充電與續航
一加 8 採用的是一塊 4300mAh 的電池,支持 Warp 的 30W 有線閃充,充電功率直觀來看並不高,不過一切還是要看實際充電過程:
經過我們的測試,一加 8 在 35% 電量之前都可以保持接近 30W 的充電功率,所以 15 分鐘可以充至 35%, 約 40 分鐘充至80%, 最後一共需要 63 分鐘完全充滿,其中電池內部溫度最高為 38.9°C, 前 80% 電量的平均電池溫度 36.4°C, 表現還是很不錯。
而在續航方面一加 8 的表現也超出我們的預料,我們全程使用 FHD+ 90Hz 的顯示設置,固定 200 cd/m 亮度,連接 WiFi. 開啟 5G, 藍牙模式下測試,可以看到一加 8在:
刷微博,B 站彈幕視頻和抖音上一小時耗電都沒超過 10%,開啟了暗色模式的知乎和輕芒閱讀則是 5%~7%,和平精英在 60Hz 刷新率 HDR 特效下一個小時耗電 22.3%,輕度遊戲 Alto's Odyssey 一個小時 9.9%待機 8 小時 3.4%最終剩餘 28.2% 的電量,我個人在主觀的使用時它也完全能撐過一天的續航需求,只是目前這塊 90Hz 的屏幕還不支持 90Hz 高幀率遊戲有些可惜。
性能與散熱
旗艦 865 與比較激進的溫度控制
一加 8 和 8 Pro 採用的是同樣的高通驍龍 865 平臺,一樣的 UFS 3.0 快閃記憶體,但是內存規格並不是LPDDR5, 更高規格的內存絕對更高,但說實話在各種 App 中也沒感受出來 LPDDR4X 和 LPDDR5 有什麼區別。
事實上在所有的測試之中,LPDDR4X 的影響也都不大,上邊的 GEEKBENCH, GFXBench, 3DMark 的表現都和 LPDDR5 的結果差不多。
接著我們也進行了和平精英的遊戲實測,因為目前和平靜音還沒有 90 幀的選項,我們繼續在HDR 高特效和 60 幀的情況下測試,如下圖所示,一加 8 都可以做到穩定 60 幀的水平,內部 CPU 的溫度也在 50°C 左右。
在 30 分鐘的遊戲之後我也測試了一加 8 的背面溫度:
機身最高溫的位置出現在鏡頭左側,達到了 44.4°C 的水平,比我右邊的手指 36°C 高了約 8°C, 而背面的平均溫度則是 39.9°C 對於這個厚度和性能的產品來說,表現不錯。
影像
夠用就行
一加 8 的相機是另一個和 8 Pro 有明顯差距的地方,三攝分別為:
主攝:最高 4800 萬像素的 IMX 586超廣角:1600 萬像素的 IMX 481微距:200 萬像素未知 CMOS
因此實際上還是主攝+超廣角的雙攝,湊數了一個微距,而主攝和超廣角都比 8 Pro 的 CMOS 要差一代,這也是大部分人最疑慮的地方了,我們也進行了一輪測試:
總結:
一加 8 在最開始有可能被 8 Pro 的光芒掩蓋了,8 Pro 最吸引人的升級點其實還是頂級的屏幕,30W 的無線充電和更好的相機.
一加 8 走的是另一條路,幾乎沒有差距的性能,一人之下的屏幕素質,夠用一天的續航,而且 180 克和 8 毫米厚度帶來的手感優勢是 8 Pro 無法提供的,所以就像我們開頭提到那樣,一加 8 的競爭力在 4000 檔的價位也很不錯。
坦誠地說,一加 8 的主要弱勢的地方就是相機,充電,但如果你需要一個手感一流,外觀特別,屏幕素質很不錯,而且系統流暢沒有廣告的輕薄 5G 旗艦,一加 8 可能是最適合的選擇之一。
Mobile Device Talks
泛科技的爐邊談話
知
來知乎MDT專欄一起暢聊數碼科技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