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評│瘋世足看日本想臺灣

2021-01-14 U臺說

日本隊在世足賽爆冷,二比一勝哥倫比亞。圖為香川真司十二碼罰踢,攻進日本第一球。(美聯社)

 

世足賽爆冷門,日本踢贏哥倫比亞。如果只說是報了四年前之仇,那就小看了這場勝仗的意義。足球普遍存在著「亞洲隊踢不贏南美」的魔咒,今年日本隊成員未大換血而被調侃是「歐吉桑軍團」,遇宿敵竟能克服心魔,為地震後氣氛低迷的日本帶來歡欣。

 

論日本隊獲勝的原因,技術面如何,鬥志面如何,都可說得頭頭是道。但最重要的,是日本人把足球經營成社區活動,不但普及度直追全民運動的棒球,球迷組織更不分男女老少。把球星當偶像的家庭主婦,帶著小小年紀的孩子進社區球場,鞏固出全民體育的基礎,令人刮目。

 

臺灣無論如何教改,家長心態改不了智育為先,體育、音樂、美術都是「副科」。除非一心為贏得比賽,否則不會把身心平衡、美感教育、團隊精神當成學習元素。體育風氣往往是在「球隊為國爭光」時才掀起高潮,職棒累積出的球迷人氣每幾年就受簽賭風波打擊,更別說體協的黑箱形象至今未見改革跡象。

 

以世足為例,可能又有人要發出「日本能,臺灣何以不能」的感嘆,其實不如徹底檢討,憤怒的運動迷為何曾痛陳「體協不倒,臺灣體育不會好」。臺灣體育界的「最高官僚組織」從教育部體育署起算,到底為選手、為學生、為全民體育做了什麼事?

 

當然啦,政府現在連「教育部無部長」都顧不了,還管什麼體育署和體協改革?瘋世足、看日本、想臺灣,真令人無限傷心!

相關焦點

  • 今日看點│滴滴 想進軍臺灣
    滴滴出行政府部門負責人西京京表示,臺灣政府比較保護自己的企業,大陸企業很難進來,她呼籲臺灣政府能更開放包容的態度對大陸企業。滴滴打車於今年9月公布全新品牌和標誌,「滴滴打車」改名為「滴滴出行」,並啟用新Logo、橘色大寫字母D朝下。
  • 短評│高雄人對不起臺灣?
    民進黨政黨競選影片《給臺灣的一封信》,引起討論。
  • 短評│臺灣何以變澆薄了
    圖/網友提供 oBike引進臺灣三個多月,號稱是無樁式共享自行車,卻亂象頻生。主要是使用者隨便停放,妨礙交通和秩序,造成商家和民眾抱怨連連,地方政府只好出動拖吊。最近,民眾胡亂棄置oBike的情況愈發嚴重,淡水海邊和堤道旁都發現丟棄的oBike;最新一起,則是廿輛單車被丟在三芝一條溪底。 臺灣人到底怎麼啦?
  • 評論│寧可「商人無祖國」,切勿「祖國無商人」
    聯合報系資料照 華盛頓記者張加/攝影鴻海董事長郭臺銘宣布在美國投資百億美元,此一大手筆投資無法落腳臺灣,讓不少國人感到遺憾,也引起一波「商人無祖國」的爭論。郭臺銘在答覆媒體訪問時說,「市場就是我的祖國」;但他也說「政治要為經濟服務」,更強調:「不要忘了我在哪裡繳稅!」
  • 短評│臺灣低薪「自己害的」
    這名畫家覺得心血被糟蹋,痛陳臺灣人凡事只要便宜就好,低薪現象可說是「自己害的」。 臺灣物美價廉,多年來GDP成長雖停滯,但以物價水準來衡量,消費者購買力在國際仍居前茅。民眾人在福中不知福,往往出國消費才嚇一跳。而臺灣人對CP值特敏感,對價格錙銖必較,但求俗擱大碗,政府對水電交通等費用也不敢輕易言漲。如此惡性循環,凡事「向下看齊」。
  • 短評│「臺灣之子」郭董出走
    有人讚:果然是「臺灣之光」;但也有人想:這筆錢若投資在臺灣,該有多好!但英雄所見略同的不止郭臺銘,今年上半年曾傳出臺積電最先進的三奈米新廠可能落腳美國,讓科技部、經濟部大為緊張,喊話願意協助處理土地、環評、電力等問題,希望它根留臺灣,但迄無下文。 臺灣企業大手筆向外投資,布局全球,原該被視為國際化指標之一。然而,以國際化論競爭力,臺灣正處於「斯人獨憔悴」的困境。
  • 焦點│2018廣州臺灣商品博覽會 8月24日開跑
    為增加展會專業性與豐富性,主辦方還特別在展區中加高4米,以此搭建了「臺灣形象展區」,屆時可向來賓展現獨具風味的臺灣茗茶文化、茶葉茶具和柴燒陶藝。而即將置於展館出入口的大型廣告宣傳牌、迎賓拱門和特色臺灣宣傳招牌也是本次博覽會的一大亮點,既凸顯了主辦方全力支持廣州臺灣商品博覽會、力圖讓廣州民眾一睹臺灣風採的決心,又顯示出了臺灣商品的別樣風採。 個別入駐企業及產品小簡介:
  • 觀察│日本發展工業4.0 對臺灣的啟示
    ,以及2008年金融海嘯後全球不景氣等過往危機,日本的製造業正面對著更嚴峻、更深刻的課題。面對工業4.0,日本政府的焦慮究竟是什麼?可以為臺灣製造業的未來發展帶來什麼啟示? 歷年的日本製造業白皮書,都是由經濟產業省負責撰寫第一章的產業狀況,厚生勞動省負責第二章的產業人才培育,以及文部科學省負責第三章的教育與研究開發。今年首度出現由三省共同執筆的總論,並在總論中直指日本製造業的危機,益發凸顯問題的重要性。到底日本製造業面臨了哪些危機呢?
  • 話題│臺灣未來年表
    去年河合雅司在日本出版一本「未來年表」,轟動一時,內容描繪日本未來廿五年的人口現象,堪稱「危言卻不聳聽」,因為所言都有數據佐證。
  • 短評│不堪其憂不改其志
    紀錄片導演齊柏林日前為拍攝「看見臺灣」續集,搭乘直升機到花蓮勘景不幸墜機身亡
  • 如果要捐款,我建議這家超棒的NGO - TFT|Teach For Taiwan為臺灣而教
    2016-01-28大紀元 │ 「為臺灣而教」兩年全職教學計畫招募中 2016-02-27天下雜誌 │ 「為臺灣而教」創辦人劉安婷:年輕人出來扛責任,為教育紮根 2016-01-22翻轉教育 │ 開學在即,老師在哪裡?
  • 今日評論│臺灣民主付不起一個證所稅
    隨著證所稅的壽終正寢,臺灣社會追求公平正義的渴望是否也跟著煙消雲散了?以證所稅的消滅作為總結,回看這三年多來的臺灣政治,不僅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空轉狀態,更是一個自我抵銷的頹廢循環。人們花費極大的力氣來討論每一項議題及其間環節,朝野之間爭得唇焦舌敝,但到頭來一說要鬆手,所有原則皆盡可拋。
  • 觀察│輕旅遊新趨勢 臺灣的新機會
    儘管陸客去年還是臺灣最大觀光客來源國,總數為270萬人次,遙遙領先日客的197萬。但是如果目前的陸客持續減少、日客繼續增加的趨勢維持不變,五年後,來臺觀光旅客人數,將出現日客逆轉陸客的情形。 陸客持續減少與兩岸政治緊張有關,那去年日客為何會大幅增加?未來日客會持續增加嗎?要回答此問題,我們要從日本的旅遊市場來考慮。
  • 短評│大人多惡心!
    兩岸年輕世代交流本是好事,大陸高教實力已非昔日阿蒙,且每年有數千陸生來臺念書,臺灣高中生赴陸知名大學就讀也漸多,為何蔡政府連學生暑期登陸都要禁? 禁止臺灣學生暑假赴陸交流,是怕臺生「被洗腦」,還是自以為官威大?陸委會指控「救國團」招攬高中生到上海、雲南的暑期活動,是「統戰合作」,更援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廿三條指未經同意便招生,充分顯示了其鴕鳥心態。
  • 臺灣,陷入通縮危機了嗎?
    臺灣有沒有通貨緊縮?不久前2015年亞洲開發銀行提出警告,臺灣今年1至8月通膨率較去年同期下跌0.6%,臺灣已進入通貨緊縮,但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立即否認,主計總處更是從頭到尾不認為臺灣有通縮問題。亞銀指出,臺灣前八月通膨率跌入負值,並預測臺灣今年全年通膨率是負0.5%,泰國負0.7%,新加坡負0.2%,臺灣、新加坡和泰國都已陷入通縮。
  • 短評│社會仇恨的助燃劑
    自由臺灣黨主席蔡丁貴(前右)突遭闖入人士(前左)噴灑生髮劑。
  • 短評│蔡壁如隔空殺敵
    柯文哲親信蔡壁如說,想邀時力立委黃國昌擔任民眾黨不分區立委,引發時力內訌。
  • 短評│貪汙案審了十四年
    熟悉臺灣司法實務的人,對於「纏訟十四年,四度發回更審」,恐怕覺得只是小case,司空見慣。臺灣司法史上耗時最長的「一銀押匯案」,歷經二十八年半審理,三名被告才得以無罪定讞。再如轟動一時的華定國弒母案,更創下了「更十八審,一百五十五位法官審理」的紀錄。
  • 短評│人命不如豬肝腸
    管碧玲稱,臺灣人愛吃豬內臟是因祖先篳路藍縷,還說臺灣人稱豬內臟為「腹內」,別用「雜碎」來貶低臺灣飲食。 難怪沈發惠說立委「學養不高」,管媽竟不知祖先自大陸東渡,把千年的食豬文化一併帶來。對比藍委丟豬內臟,綠委藉飲食挑撥認同激化族群仇恨,用心之惡,堪比萊毒。 豬心鑑人心,比比皆是。
  • 焦點│2018廣州臺博會 24日隆重登場
    主辦方大力支持廣州臺灣商品博覽會,將於展館出入口製作大型廣告宣傳、迎賓拱門、特色臺灣招牌宣傳、廣告曝光火力全開,勢必要讓廣州民眾一睹臺灣風採。本屆展會共分為臺灣文創精品區、醫學美容體驗區、智能居家生活區、地方特色產業主題區、食品及伴手禮區和臺灣夜市小吃區六大展區,六大展區,為增加展會專業性與豐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