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眾所周知,我國封建時代持續了兩千餘年,從秦漢到明清,經歷二十個朝代,湧現出494位正統皇帝。其中最為後世所熟知的朝代,恐怕非清朝莫屬。清朝作為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留下了保存最為完整的史料和相關建築,螢屏之上的大量清宮劇也使我們對清朝人物及具體事件認識頗深。因此,大家都知道清朝歷經十二帝,末代君主名為愛新覺羅·溥儀。其實,在「十二帝」之外還有一位在位僅三天的皇帝,他就是「保慶帝」溥儁。
溥儁能夠登上歷史舞臺,其實有著很大的時代原因,而這還要從清朝中後期局勢講起。清朝自嘉慶帝後實行極為嚴格的「閉關鎖國」政策,在西方各國快速發展的時候,清王朝卻發展愈發緩慢。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清朝戰敗,被迫打開國門。西方列強在一次次的侵略戰爭中,認識到了中國的頹廢之勢,於是更加肆無忌憚,逼迫清政府籤訂了不可計數的不平等條約。在一次次失敗後,有識之士和先進分子們紛紛意識到清朝與西方國家的巨大差距,於是奔赴歐美學習列強的先進知識,以求解決中華之困境。然而清朝統治者卻依然抱殘守缺,不願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以為用一些先進的武器裝備就能解決問題。
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日本發動甲午中日戰爭,清朝慘敗。消息傳回,國內一片譁然,我天朝上國竟連一個彈丸之地的日本都打不贏,還要籤訂如此喪權辱國之條約,嗚呼痛哉!康有為、梁啓超等愛國士子「公車上書」,請求光緒帝變法改革。面對洶湧的民間情緒和士子態度,清朝實際統治者慈禧太后只得暫避鋒芒,準許光緒皇帝實行改革。然而改革伊始,「維新派」就在改革中夾帶私貨,大大觸及了保守派的利益。矛盾激化之下,「維新派」甚至策劃發動政變囚禁慈禧太后。消息洩露,慈禧太后立刻收回大權,將光緒帝囚禁於瀛臺,廢除之前所有的政策命令,「戊戌六君子」亦被押赴菜市口公開處決。
在這場僅僅持續百日的改革中,給慈禧太后留下巨大陰影的無非就是那場尚未成功的政變。「維新派」秘密聯絡袁世凱,想借用保衛頤和園之名囚禁慈禧太后,而這一計劃竟得到了光緒皇帝的支持。雖然光緒皇帝並不是慈禧太后的親生兒子,但卻是她親妹妹的兒子,和她也有著血脈聯繫。再加上光緒皇帝幼年即被她接進宮中撫育,並扶持光緒皇帝登上帝位,有養育和擁戴之恩,而光緒皇帝卻絲毫不念恩情,慈禧太后至此徹底寒了心。
這種心寒的感受,令慈禧太后產生了廢黜光緒帝的想法。想要廢黜現帝,就必須找一個合適的承繼者。思來想去,慈禧太后相中了端郡王愛新覺羅·載漪次子——15歲的愛新覺羅·溥儁。溥儁的母親是慈禧太后親弟葉赫那拉·桂祥之女,和慈禧太后也有血緣關係,按輩分還得喊一聲姨姥姥。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12月24日,慈禧太后頒布懿旨,溥儁過繼給穆宗同治帝為嗣,賞頭品頂戴,號「大阿哥」。隨後,溥儁在弘德殿(清代皇帝署理政務及讀書之處)讀書,師傅為同治帝嶽父、三等承恩公、吏部尚書崇綺和體仁閣大學士徐桐。緊接著,慈禧太后又召集群臣,預定庚子年即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90年)舉行光緒禪位典禮,改年號為「保慶」。
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正月初一,溥儁代替光緒皇帝到大高殿、奉先殿行禮,開始正式替代光緒行使皇帝職務。然而讓慈禧太后沒有料到的是,此舉受到各國駐華公使的強烈反對,公使們的理由是他們只承認光緒皇帝,不承認中國有新的皇帝。各國公使之所以如此,無非是已熟識光緒皇帝,換皇帝之後擔心不再容易攫取利益。在各國公使的強烈反對下,慈禧太后只得暫時擱置立新帝的計劃。不日,在保守派大臣榮祿和慶親王奕劻聯名上奏中,二人以各國公使有異議為由建議此事停止,慈禧太后終消此念,廢立一事就此終止。
廢立一事不久,義和團運動達到高潮,波及全國。這一時期,溥儁生父——時任總理各國事務大臣載漪篤信義和團,認為義和團是「義民」不是「亂民」。不久,日本使館書記彬山彬及德國駐華公使克林德被拳民所殺。八國聯軍由此進軍,假借攻打義和團之名攻佔北京,慈禧太后攜光緒帝及心腹倉皇「西狩」,載漪及溥儁父子隨行。次年兩宮迴鑾,慈禧太后以載漪為事變禍首,順勢將載漪及溥儁父子流放新疆。載漪被革除爵位後,溥儁也就「順理成章」地失去皇儲資格,重新做回載漪之子。溥儁由此遠離政治,再也沒進過權力中心。說來溥儁倒也幸運,十年後清廷覆滅,溥儁作為一個閒散宗室,並沒有像宣統帝溥儀一樣受到外國勢力及各軍閥的關注,得以安心在家中休養,無病無災活到1942年才逝世。
參考資料:
《清史稿》《宮女談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