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頭條號讀史鑑智、小歷史
很多人都知道,溥儀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但很少有人知道,中國歷史上差點出了一個保慶皇帝,他的名字叫溥儁,當時只有15歲,是端郡王載漪的兒子,溥儀的堂哥。
溥儁
1898年,27歲的光緒帝懷揣著滿腔熱情,重用康有為、楊銳、譚嗣同等一批小臣,開啟「戊戌變法」,實施一系列順利時代潮流的措施,力圖扭轉大清帝國的頹勢,挽狂瀾於既倒。
然而,皇帝畢竟年輕,缺乏政治經驗,變法推進過於急躁,沒有爭取朝廷上下的支持,很多新法讓守舊派感到緊張,尤其在權力分配的問題上,得罪了慈禧太后。
1898年9月21日,慈禧斷然叫停變法,繼續垂簾聽政,將光緒帝囚禁於瀛臺。囚禁光緒並沒有緩解慈禧太后的心頭之恨,她還打算廢黜這個自己一手扶植上臺的皇帝。說幹就幹,她將這個想法迅速付諸行動,與幾位王公議定了儲君人選——端郡王載漪的次子、時年14歲的溥儁。
光緒畫像
1899年12月24日,慈禧太后正式宣布溥儁繼承同治帝為子,封為大阿哥」。所謂大阿哥,就是通常所說的皇太子。慈禧太后指令禮部尚書崇綺和大學士徐桐在弘德殿教導溥儁讀書,為繼承光緒皇帝大業做最後的準備。登基大典的時間都定好了,定在1900年,年號也取好了,定為「保慶」。
然而,事情的發展,並沒有完全掌控在慈禧太后手中。此招一下,便引起朝野和民間的震動。朝中大臣和民間有威望者聯合發表《布告各省公啟》,抗議慈禧的決議,還以「如朝廷不理,則請我諸工商通行罷市集議」要挾清廷。
後來各列強公使也提出警告,不承認光緒以外的皇帝,並拒絕入賀。慈禧迫於內外壓力,只得打消廢黜光緒的念頭,維持現狀。
經過這一鬧,慈禧的心中雖然有所動搖,但溥儁依然成為皇位的接班人。不過隨後發生的一件事卻讓本能繼承皇位的溥儁,徹底失去了繼承大清江山的可能。
居中者是載漪
1900年義和團運動爆發,端郡王載漪(溥儁的父親)篤信義和團,認為義和團是「義民」,不是「亂民」,在載漪等人的鼓動,慈禧憤然與列國宣戰,並妄圖利用義和團達到其驅逐洋人的目的。結果在八國聯軍的槍炮面前,義和團及清軍一敗塗地,慈禧不得不倉皇攜光緒及大阿哥等出逃。
七月,八國聯軍進逼京師,慈禧太后同光緒等一行西逃。直到抵達西安後,面對列強的討伐,慈禧將庚子事變所有的責任都推到了端郡王載漪身上。隨後將載漪奪爵位,戍新疆。到這個時候,溥儁或許就應該意識到自己的好日子恐怕要到頭了。
八國聯軍在京城
終於在慈禧迴鑾駐留開封期間,已徹底失去利用價值的溥俊被廢黜大阿哥的名號,改封為宗室顯貴中最低等級的入八分輔國公銜,隨即被趕出行宮,就連乘坐轎子的資格也被剝奪,灰溜溜地在兩名侍衛的護送下騎馬返回京城。
辛亥革命後,溥儀退位,溥儁以自己曾為大阿哥的身份,當上了總統府參議,雖為掛名,但每月可領到500大洋的薪俸。
1921年,政局動蕩,溥儁的總統府參議被取消,每月收入銳減。1924年,馮玉祥在「北京政變」中將遜帝宣統趕出紫禁城 ,同時也把清室王公的土地變為民地,幾年下來 ,各王府之地租來源便告斷絕 。
可惜,王爺姐夫很快就死了。溥儁和妻子在王府裡成為吃閒飯的,受到歧視和挖苦。他們被安排在馬廊傍邊小屋居住,下人們對他們態度也非常惡劣,沒有生存能力的溥儁,只能忍氣吞聲。
1942年,溥儁在貧病交加的情況下離世。他死後於嘉興寺殯儀館舉行了簡單的殯葬儀式,被埋在該寺後院的空地裡,直到解放後才就地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