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皇帝與戊戌志士的抉擇
作者:轅固小生
百年前的清朝末年,暮氣沉沉,然而在萬馬齊喑之中,光緒作為一個有擔當的領導者,在歷史上留下了令人唏噓,卻濃墨重彩的一筆。
甲午戰後,國恥遺恨,震動朝野,這時顢頇的清朝權貴迫於形勢,不得已在籤訂喪權辱國的條約後,進行了有限度的改革。光緒當時作為名義上的皇帝,懷有抱負,且思想開明,試圖大刀闊斧地變法,同西方接軌。可是在這個過程中,由於反對勢力龐大和自己策略上的失誤,最終功敗垂成,沒有堅持到底,就被內部清算了,這是令人非常遺憾的。有人因此嘲笑光緒無能,誤國誤民,不過,這種看法實在淺薄鄙陋。
站在現實的環境來看,光緒的方向是沒錯的,不過他的靠山心猿意馬,隨時能夠將他出賣,當然變法的效果就可以預見了。事後,有人因此認為中國必須接受專制統治,或者只有進行徹底的革命才行,雖然結果不過如此,但絕不能覺得其它方式絕不可取。光緒皇帝正是一直在努力嘗試第三條路線的人,他的失敗無疑令國家遭受了天大的損失。
參考世界歷史,君主立憲的成效對於一個國家的轉型來說往往是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譬如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與法國大革命,前者一躍成為日不落帝國,後者血流成河,播下了暴力革命的種子,毒害至今。而中國如果可以在光緒手下邁入現代國家的行列,無疑是蒼生之福,民族之幸。因此當我們回顧戊戌變法的失敗時,不管實情再怎麼複雜,依靠常識判斷,無疑對於光緒的勇氣是要敬佩的,他本人作為既得利益者的一份子有如此擔當,敢於破冰,實在難能可貴,即便失敗也是英雄。真正阻礙國家進步的是那些權貴中的既得利益者,他們的成功,代表國家深重苦難的延續,一旦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自己也會被反噬,後來的辛亥革命無疑證明了這一切。
對於光緒皇帝,筆者一直從正面評價,因為對於一個政治家來說,良知實在太少見了。他們對於利益的計算超過一切,所以在面對大是大非的抉擇時,給國家與民族造成了空前的浩劫。而伴隨光緒身邊的很多仁人志士,沒有因為他的勢單力薄,拋棄他,而是甘心為他拋頭顱,灑熱血,至死不悔。比如六君子中的譚嗣同,慷慨就義之時,依然銘記:不有生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酬聖主。其中既有大業未成,期待將來的無奈盼望,亦有對光緒肝膽相照的赤誠忠義。而康有為雖說逃逸無蹤,但平生對光緒充滿眷戀,始終謹記著提攜之恩,未曾變心。
後世對清朝統治不以為然,認為其酋長建國,野蠻殘暴。但對當中的不少皇帝評價頗高,並且綜合對比歷朝歷代,認為清朝的素質優秀,相當勤奮敬業。而光緒看似不起眼,不若祖先功業彪炳顯赫,但處於當時的風口浪尖,儘管他本人力有不逮,經驗不足,卻在判斷國家前途命運方面的見識,比較領先,這全在於他拋棄了個人的榮辱得失,才能得到符合公義的認知。慈禧雖然頭腦活絡,也不保守,但畢竟是舊時代的人物,固守皇家禮法,對待權力過分看重,不敢逾越雷池一步,堅持與民爭利,這樣在很多時候就錯失了變革的機會,大權獨攬,同時積怨於一身。設若當時,母子兩人同舟共濟,互相扶持借鑑,道術結合,而不反目成仇,也許歷史將會改寫,轉型的代價將會少得多,消弭革命的種子,改革才是最理想的道路。
當然歷史不能假設,如果再有一次抉擇,人們到底該怎麼辦呢?跟隨光緒的臣子,都是偉大的理想主義者,儘管想法激進,但為國為民,無可厚非。而投靠慈禧的奴才,多為老辣精明的見利忘義之徒,他們掌握了國家權柄,短期來看是維持了穩定,長此以往,國將不國。
一百年後,有位和光緒同樣命運的人,為了應對社會危機,也艱難推進起了改革。他的結局也充滿爭議,然後在多少年後,人們總會紀念他的功勳,在蘇聯解體的危機關頭,他作為體制的掘墓人,對不起組織,卻成全了人民,戈巴契夫先生,他的努力不管功成與否,都是代表了人性的典範,紀念這樣的失敗者,內心永遠充滿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