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腳魚長沙鱉,詩經曾這樣記載「飲御諸友鱉膾鯉」

2020-12-23 新華網客戶端

特別聲明:本文為新華網客戶端新媒體平臺「新華號」帳號作者上傳並發布,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華號的立場及觀點。新華號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

來源:《湘菜》雜誌

尊重原創,拒絕一切未經授權的轉載

對於長沙來說,如果有一個千年廣告的話,那就是長沙的腳魚——鱉。鱉,一種魚,因背露甲板,又稱「甲魚」;因形狀成團,又稱「團魚」;因四腳爬行,又稱「腳魚」;因生活在水中,又稱「水魚」。三千年前的《周書》在記載各方國獻的方物中就有「長沙鱉」的記載,這就是長沙第一次出現在中國的典籍之中,所以有歷史學家說,長沙有文字可靠的歷史是從長沙鱉開始的。《逸周書 王會解》注釋「長沙鱉」:特大而美,故貢也。」大而美味,所以是貢品,是帝王和貴族用來招待貴賓和朋友的食物。《詩經 小雅 六月》:「飲御諸友鱉膾鯉」即是。史載:公元前11世紀,周朝為加強對東方殷商故土的統治,在原殷商祖地興建了邑城《今洛陽》。竣工那天,周成王在淮邑會見和宴請諸侯方國,將百十隻「特大而美」的長沙貢品——鱉,放入大鼎烹煮,那是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鼓樂齊鳴,人歡鼎沸,鱉羹鮮美,濃香十裡。一時間,長沙鱉成為聞名天下的珍饈食物。

青椒炒水魚

公元前605年,地處中原的鄭國國軍穆公去世,靈公繼位,為攏絡鄭國,楚國國君莊王特派使臣前往祝賀。專門給鄭靈公送去一隻碩大而鮮活的長沙鱉。鄭靈公非常高興,特令朝中最好的廚子烹做。準備獨享。碰巧,鄭國的大臣子公和子家前來拜見。聞見異香,又見食鼎,子公的食指不聽使喚地動了起來。子公舉著食指對子家說,以前我的食指無故而動,必有一餐美味吃。他走進食鼎,只見鼎中的鱉已烹成了羹,他很得意地對子家笑了笑。子家佩服地點頭稱是。不巧被鄭靈公看見,他追問倆人為何笑意詭異。子家告之,沒想到鄭靈公十分生氣,怪罪子公竟然打他的美食主意。於是,他邀來親近的幾位大臣,賞每人一份鱉羹,唯獨不賞子公和子家,使子家和子公受到侮辱,憤然離去,子公離去之時,忍不住用手蘸了一點鱉羹吮入嘴中,鄭靈公見了深感自己的美食竟被大臣「染指」,是反受其辱。他怒髮衝冠要治罪子公,為此,鄭靈公和子公、子家鬧翻,後來,鄭靈公要捕殺子公、子家,子公、子家被逼無賴,發動政變,殺死鄭靈公,此事被左丘明的《左轉》所記載。

清燉水魚

長沙盛產腳魚,只要是有水草有魚蝦的地方,就有腳魚。因此,自古以來腳魚在長沙就是平常之物,普通之物,就是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腳魚在長沙還是不上席的,但腳魚又實為大補之食物,有良好的養身強體作用。中國歷代中醫學著作,如《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隨息居飲食譜》等,都對這種作用有著詳細的闡釋。上世紀八十年代,著名田徑教練馬駿仁帶領他的長跑運動員王軍霞等屢破世界紀錄,記者問其秘訣,他說是甲魚的功效和神力,一下將甲魚神化。其實,腳魚就是盛產在長沙的一道好菜。老百姓喜歡吃,也善於製作,還創造了很多種吃法,最常見的有清蒸、紅燒、火煨、醬汁、青辣椒爆炒等,其中,成為名菜的有「清蒸水魚」、「紅燒甲魚裙爪」、「醬汁腳魚仔」、「童仔水魚」等。毛主席生前也愛吃腳魚。1958年4月12日視察火宮殿時,還親點過「紅燒甲魚裙爪」。1974年12月,晚年的毛主席久住長沙,因疾病和年邁,口味不好,吃得很少。湘菜師傅石蔭祥得知後,特選四個半斤重的腳魚去骨進味後,加水慢火煨成膠質,請毛主席食用。毛主席嘗後,口味大增,當下一口氣吃完,還特意讓工作人員到廚房請石蔭祥師傅到面前,親切的說他是有心人,向他表示感謝!這裡,腳魚經過湘菜師傅的用心烹製,成為富有情義的食物,表達了人民群眾對毛主席的深情厚誼,毛主席感受並體會到了這種情意,特意召見石師傅,並說他是有心人,向他表示感謝,表現出毛主席當時的心情是多麼的高興和愉悅。

20世紀90年代,世道清明,秦氏後人制童仔之水魚。秉承祖傳,選料考究,製作精細,其技百三十餘年矣。碧水湖裡野生,三四兩之鱉仔,中藥二十餘味,糖火慢熬,遂成絕味。廣濟橋下一爿小店,食客如雲集,應接少閒暇,一段歲月凝香的水魚戀,遂成今日童仔美食。分店七鋪,廚技益精。長沙街巷,眾心皆服,蜂擁往食。盛名日起,九州接耳。有聞,鱉具雞、鹿、牛、羊、豬,五肉味之精髓,蛋白足,脂肪少,備人體之各需,實為滋補珍品,食之汁如濃膠、滑爛爽口。醫有記,鱉甘平,滋肝腎之陰,清虛勞之熱。又有聞,常食鱉,駐容養顏,清麗長存,不復老矣。

口味水魚

21世紀初,由系統標準化專家周曉傑、張政牽頭,由著名湘菜大師王墨泉、聶厚忠、膳食飲食專家曠惠桃、潘遠庚指導,童仔水魚通過標準化過程逐漸模塊化、系列化,推陳出新,使產品特色更加鮮明,一鱉可作全席宴,二十餘式任君選。香辣清燉雙珠,銀耳五豆聯璧。皇家一品堪稱上,滋補藥膳爽心意。

形成經典湘菜《清燉童仔水魚》、《紅煨童仔水魚》、《香滷童仔水魚》、《炒童仔水魚》首個系列地方標準,為傳承湖湘美食文化找到現代化載體,為推動湘菜品牌化、產業化發展起到示範作用,讓傳統經典湘菜童仔水魚走出湖南、進入世界有了共同交流的語言。

來源:新華號 湖南餐飲

相關焦點

  • 魚膾香羹:鮮鯽銀絲膾,香芹碧澗羹
    但是很多朋友也許不知道,生魚片其實是起源於中國,在我國古代被叫做「魚膾」。魚膾就是把新鮮的魚切成薄片,然後蘸調料吃。最早被用來制膾的魚是鯉魚。先秦時期,鯉魚膾就是人們宴請嘉賓的菜餚,《詩經·小雅》中有「飲御諸友,炮鱉膾鯉」的句子,意思是斟滿美酒進獻給好友,烹燒甲魚,把鯉魚切成薄片來招待賓客。最有名的魚膾,可能要數鱸魚膾了。
  • 太湖深山的寶貝 魚鱉草
    小時候老聽說這種草,當時也不太理解,只是老一輩的人都說這個草好,具體也不能科學的認識魚鱉草核心提示:《*辭典》:魚鱉金星【出處】《綱目拾遺》【拼音名】 Yú Biē Jīn Xīnɡ【別名】瓜子金(《植物名實圖考》),瓜子菜、瓜米菜(《貴州民間方藥集》),金絲魚鱉、魚鱉草(《浙江中藥手冊》),石瓜米...
  • 「百年神鱉」被當成「黿」,被正名時已瀕臨滅絕
    數量稀少極其珍貴,是龜類中最瀕危物種之一,全球已知存活僅3隻,其中蘇州動物園1隻、越南還劍湖1隻、長沙動物園1隻。分布於長江下遊及太湖周圍,中國特有種。雖然早在1873年便已命名,但長期以來斑鱉一直被誤認為是黿或中華鱉,直到2002年後才被確認為有效種。
  • 赤嘴鱉魚膠、花膠| 魚鰾 - 頂級
    雖然有兩個不同的魚種,但這兩種魚在外觀上非常相像,魚鰾也非常相像,因此這種兩種魚的魚鰾均被稱為赤嘴鱉魚膠。雙棘原黃姑魚 雙棘原黃姑魚又名雙棘黃姑魚,Protonibea diacanthus (Lacepède, 1802),為石首魚科原黃姑魚屬的一種魚。吻短,圓鈍。暖溫性沿海底層中小型魚類。棲息於近內海淺水水域。
  • 甲魚和鱉有什麼區別 甲魚與鱉的區別
    甲魚是鱉的俗稱,也叫團魚、水魚、是卵生兩棲爬行動物,是龜鱉目鱉科軟殼水生龜的統稱。中國現存主要有中華鱉、山瑞鱉、斑鱉、黿,其中以中華鱉最為常見。在南方一些地方甲魚又稱為潭魚、嘉魚。其頭像龜,但背甲沒有烏龜般的條紋,邊緣有軟狀裙邊,殼要比烏龜的軟。顏色墨綠。外形呈橢圓形,比龜更扁平,它的背腹甲上著生柔軟的外膜,周圍是細膩的裙邊,頭頸和四肢可以伸縮,肢各生五爪,爬行敏捷,從外形顏色觀察,甲魚通常背脊和四肢呈暗綠色,有的背面淺褐色,腹面白裡透紅。
  • 黃河鱉!黃河鱉!終於可以去「釣鱉」了
    「麥稍黃,釣鱉忙!」,這是黃河流域釣魚人中流傳的一句諺語,意思是在麥稍發黃的季節,正是野釣黃河甲魚的大好時機。每年的6月份,正值黃河的酷暑季節,氣溫升高,在水底蟄伏了大半年的黃河甲魚,終於來了!此時如果方法得當,在黃河灘中很容易釣到正宗的黃河鱉。
  • 蔡少芬的鱉腳普通話
    在綜藝《妻子4》,蔡少芬的鱉腳普通話也為節目增添不少樂趣。婚姻輔導她說成婚姻伏道;全椰宴她說成全爺宴,讓其他人聽得一頭霧水。蔡少芬多次說過,她真的很努力的學習普通話,但慢慢的港普似乎也成了她的特色。但說不好普通話還是容易鬧笑話。
  • 【養鱉】黃河鱉野外仿生態養殖經驗分享,降成本混養草鰱魚
    黃河鱉,營養價值高。特別是野生黃河鱉,主要棲息在黃河流域。隨著雨季到來,黃河鱉就會隨著水位上漲遷移到地勢低的地方。
  • 中華鱉又名叫甲魚,最適合的養殖生長溫度與繁殖溫度
    朋友們大家好,我是百家作者,今天和大家說說中華鱉的各類品種,各種產地,中華鱉的藥用價值,甲魚是一種雜食性動物,喜食螺、貝、魚、蝦、蠕蟲及水生植物,生長快,適應性強,肉味鮮美,是我國主要的養殖鱉科動物。中華鱉的分布和特性甲魚學名中華鱉,又叫鱉、老鱉、團魚、水魚、腳魚。
  • 如何養殖鱉的注意事項
    一、鱉又叫「」、其實它不是魚,而是一種爬行動物。鱉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其營養豐富,肉味也鮮美,並且有多種的藥用功能,我國五十年代末以來就開始人工養殖了。鱉主要生長在水裡,對不好環境有一定的適應力和抵禦力,一般可活至少50多年。
  • 龜鱉專家鑑定承天寺發現大鱉為亞洲鱉而非斑鱉
    針對泉州承天寺放生池發現的神秘「鱉王」,中國綠髮會得知消息後立即請教國內外多位龜鱉類專家進行鑑定。最近綠會得到國際知名生物多樣性保護組織「野生生物保護協會(Wildlife Conservation Society)」的兩棲類及爬行類動物專家Steven  Platt的回覆,稱承天寺發現的大鱉實為中南半島大鱉-亞洲鱉(Amyda cartilaginea)。
  • 《搜神記》:有一種動物像鱉,有3隻腳,會用自己嘴裡的沙石傷人
    在志怪小說《搜神記》中,出現一種動物,也可以說是一種怪物,這種動物有3隻腳,像鱉,它能夠利用自己嘴裡的沙石噴射傷人,有時還能置人於死地。這種動物就是「蜮」。在《搜神記》中有記載,「蜮」生長於長江中,當地的老百姓又叫它「短狐」,長相像鱉,但是又不是鱉,也不是魚,而且還有3隻腳,大家都把它當成一種怪物。這「蜮」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特點,那就是它的嘴裡長著有一條像弓弩一樣的橫肉,能夠噴射出沙石來,所以當地人還叫它「射工」,又因為它生活在水裡,大家又叫它「水弩」,名字倒是挺多的,不過都是一種東西。
  • 民間故事:漁夫得到一個老鱉,老鱉體內竟然有異寶
    東晉永和年間,在山東一帶有一個漁夫叫李念,李念以捕魚賣魚為生,李念生性善良,從不做壞事,待人和善,與人無爭,所以受到了上天的眷顧。這一天,李念在河邊捕魚,一邊嘀咕:「我什麼時候才可以發大財呀,求求上天可憐可憐我呀。」
  • 蘇東坡嘲笑司馬光是「鱉廝踢」,「鱉廝踢」是啥玩意兒?
    司馬光一生以誠實厚道而著稱於世,他曾評價自己說:「吾無過人者,但平生所為,未嘗有不可對人言者耳!」——我沒有過人之處,但一生所作所為,沒有不可以對別人說的!《邵氏聞見後錄》記載:「光五六歲時,弄核桃。女兄欲為脫其皮,不得。女兄去,一婢以湯脫之……」司馬光五六歲的時候,有一天,他想要剝掉核桃皮,姐姐過來幫助他,可是也沒有去掉。
  • 魚膾化蝶
    古人的菜單裡,最重食鱠。鱠是生切的魚片或魚絲,配以調料即可食。做魚鱠貴在刀工。所切要薄要透。晶晶魚片成為一個蘊藏鮮味的詞,被筆者精心擺盤在段落裡,當水淋淋的魚遊弋在古籍中,攪出的詩意水花令人目眩神迷。《後漢書》中有這麼一條鮮活的魚:曹操大擺宴席,勝友如雲。他壯志凌雲,舉起酒杯,卻覺嘴裡素淡,徒有酒香。便略有遺憾說,今日高會,珍饈略備,所少東吳之松江鱸魚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