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膾化蝶

2021-02-26 溫習

一人善斫(讀濁,砍)鱠(讀筷,切魚片),縠(讀互,細紗)薄絲縷,輕可吹起。操刀響捷,若合節奏。先起魚架之,忽暴風雨,雷霆一聲,鱠悉化為蝴蝶飛去。

——段成式《酉陽雜俎》

古人的菜單裡,最重食鱠。

鱠是生切的魚片或魚絲,配以調料即可食。做魚鱠貴在刀工。所切要薄要透。晶晶魚片成為一個蘊藏鮮味的詞,被筆者精心擺盤在段落裡,當水淋淋的魚遊弋在古籍中,攪出的詩意水花令人目眩神迷。

《後漢書》中有這麼一條鮮活的魚:曹操大擺宴席,勝友如雲。他壯志凌雲,舉起酒杯,卻覺嘴裡素淡,徒有酒香。便略有遺憾說,今日高會,珍饈略備,所少東吳之松江鱸魚耳。此時,仿佛雲間模糊一聲笑,眾人睇視,原來是左慈。他捋須說,此可得也。說著將銅盤貯水,以竹杆餌釣於盤中,須臾引一鱸魚出。長三尺,生鮮可愛。

徐佳說,唐太子李賢在注釋這段文字時,面對這種「三尺,生鮮可愛」的松江鱸魚,猛然咽下漉漉的口水。

曹操愛吃魚,後人張翰更將這種啖魚如命的喜好發揚光大。乃至說起魚鱠,就想起「休要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

張翰,字季鷹。名垂千古的吃貨。讀張季鷹這三字,如見長著油嫩碧波的菰、粘稠素淨的羹和片片晶瑩的魚鱠。如一支迅捷的鷹,穿越官場權利的風暴,抵達遙遠而寧靜的故鄉。西風吹拂,魚肉鮮嫩飽滿。夕陽釅如醬,佐薑絲調料,清風繞耳,頓生快哉。

《晉書·張翰傳 》記載:「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蓴羹、鱸魚膾,曰:『人生貴適志,何能羈宦數千裡,以邀名爵乎?』遂命駕而歸。」

他想起了往昔的鄉居生活與家鄉風物,尤其思念吳中特產、味道特別鮮美的菰菜、蓴羹、鱸魚膾,於是詩筆一揮,寫下了著名的《思吳江歌》:

秋風起兮木葉飛,吳江水兮鱸正肥。

三千裡兮家未歸,恨難禁兮仰天悲。

當時張翰在洛陽為官,遂去官返鄉,於是中國的詩學中就多了一個「蓴鱸之思」的典故。

現在,我們來談談古人怎麼鱠魚。依然把那些魚從古籍裡抓出來。

後漢傅毅的《七激》說:「涔養之魚,鱠其鯉魴,分毫之割,纖若發芒,散若絕谷,積如委紅」;又比如,桓麟之子桓郴寫的《七設》說「三牲之供,鯉魮之鱠;飛刀徽整,疊似蚋羽。」以上是說,魚片薄如蚊翅,細如芒尖。

再比如,晉代潘嶽的《西徵賦》說:「雍人縷切,鸞刀若飛。」;杜甫亦有詩云:「豉化蓴絲化,刀鳴鱠縷飛。」;潘尼的《釣賦》說:「乃命宰夫,鱠此潛鱗,電割星流,芒散縷解,隨風離鍔,連翩雪累。」以上是寫斫工飛刀逞技的。


速讀上述內容,我們可以想見古人握刀按魚,腕動刀馳。在電光瞬間,只見魚肉盛雪,如芒如谷,薄若柳葉的最薄處。稍滴入調料,便可舉筷搛一片,因過於細,肉片在筷子的牽動下飄飄搖搖。魚水相融之味,滑膩膩、清涼涼地送入口舌。喉頭一拱,即可入肚。只覺心中細雪浮起,噪聲降落。如是冷夜,月輝萬頃。

最後這條魚被《酉陽雜俎》的作者段成式抓住,他嫌先人比喻俗套。於是他自創,把魚片比作蝴蝶翅膀,在風雨雷鳴中,翩然起舞。

面對這純鮮美味,我能理解張季鷹的蓴鱸之思了。在疫情過後,也想來一疊蝶翅魚片。

相關焦點

  • 美食志丨嘗鮮:魚膾
    答案就是魚膾,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生魚片,你猜對了嗎?很多人對於魚膾的認識都來自於日本料理中的刺身,但魚膾其實是地地道道的中國美食。膾最初的意思為切細的生肉,有「生肉為膾」一說,其中就包括鮮魚。魚膾就是以新鮮的魚貝類生切成片,蘸調味料食用的食物總稱。
  • 卷首語│魚膾之鮮
    且品魚膾之鮮,欣欣然送春歸去。「膾」意指魚生。在我國古人眼中它代表著尊貴與美味。我們的老祖宗從先秦時起,就注意到了食物與時令的複雜關係。食膾時,「春用蔥,秋用芥」。這裡的「芥」是用芥菜種子磨製而成的黃芥末,而非後來日本人用山葵現磨現吃的綠芥末,或者用辣根調製的可長期儲存的青芥。生薑等調味料可令魚膾更加鮮美。曹操獨愛吳淞江鱸魚。
  • 魚膾香羹:鮮鯽銀絲膾,香芹碧澗羹
    但是很多朋友也許不知道,生魚片其實是起源於中國,在我國古代被叫做「魚膾」。魚膾就是把新鮮的魚切成薄片,然後蘸調料吃。最早被用來制膾的魚是鯉魚。先秦時期,鯉魚膾就是人們宴請嘉賓的菜餚,《詩經·小雅》中有「飲御諸友,炮鱉膾鯉」的句子,意思是斟滿美酒進獻給好友,烹燒甲魚,把鯉魚切成薄片來招待賓客。最有名的魚膾,可能要數鱸魚膾了。
  • 王子輝專欄 膾與炙(上)
    《說文》謂:「膾,細切肉也。」《禮記·少儀》曰:「牛與羊、魚之腥,聶而切之為膾。」疏云:「聶而切之者,謂先截為大臠,而後細切之,為膾也。」《漢書·東方朔傳》又云:「生肉為膾。」從以上解釋來看,早期的膾即是一種細切的生肉片或絲。這樣的生肉片或絲,是不是一種直接入口的食品呢?當人類還保留著由茹毛飲血沿襲下來的生活習慣的情況下,膾就是作為生食肉品而受到歡迎的。
  • 興寧美食~~鹽鋦雞,生魚膾, 薑絲大腸......
    興寧鹽鋦雞,生魚膾,  是久負盛名的客家菜餚,自古至今均深受海內外人士的喜愛,客家人選取當地嫩雞,宰殺後不切塊
  • 霓虹國的撒西米不算啥,咱們的老祖宗早就吃了幾千年了 -【四方食事·切膾】①
    孔子以「食」、「膾」對舉,可見當時是相當普遍的。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提到切膾。唐人特重切膾,杜甫詩累見。宋代切膾之風亦盛。《東京夢華錄·三月一日開金魚池瓊林苑》:「多垂釣之士,必於池苑所買牌子,方許捕魚。遊人得魚,倍其價買之。臨水斫膾,以薦芳樽,乃一時佳味也。」元代,關漢卿曾寫過「望江樓中秋切膾」。明代切膾,也還是有的,但《金瓶梅》中未提及,很奇怪。《紅樓夢》也沒有提到。
  • 你知道日本料理中膾、鮓、鮨這三者之間的區別嗎?
    這裡的「膾」即指把牛羊魚肉切細成膾,其中以魚肉切膾的情形比較多。 在日本料理中,最受歡迎的應當屬刺身了。我們國人習慣稱其為生魚片,意思大致相同,當然刺身的食材並不僅限於魚類。 膾和刺身是同一樣食物嗎? 刺身的前身便是膾。在江戶時代之前醬油還未普及,人們將魚肉切絲後拌上佐料一起吃的食物就叫作膾。
  • 長沙腳魚長沙鱉,詩經曾這樣記載「飲御諸友鱉膾鯉」
    來源:《湘菜》雜誌尊重原創,拒絕一切未經授權的轉載對於長沙來說,如果有一個千年廣告的話,那就是長沙的腳魚——鱉。鱉,一種魚,因背露甲板,又稱「甲魚」;因形狀成團,又稱「團魚」;因四腳爬行,又稱「腳魚」;因生活在水中,又稱「水魚」。
  • 橫縣魚生上央視了,媲美日本刺身古膾:廣西橫縣魚生「魚味無窮」!
    魚生,古代稱之為膾,意為切薄的肉片,後來還專門衍生出一個「鱠」字專指生魚片。魚生是中國飲食文化最為獨特的一支,有人愛死它有人卻敬而遠之,其久遠的歷史甚至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先秦,盛唐時期發揚光大,登上了魚生飲食文化的巔峰,這個時候魚生也傳至日本,並成就了其刺身飲食文化。
  • 唐朝食譜:五花八門的烹製方法,魚在唐人刀俎之間變化萬千
    薄如蟬翼的魚膾 最有名的烹製方法一定是魚膾,膾,亦為鱠,指把食料細切成絲,一般是指直接食用的生魚片,食膾飲酒的風氣在唐朝極為盛行。對於膾的做法,據《酉陽雜俎》載:「膾法,鯉一尺,鯽八寸,去排泥之羽,鯽員天腮後鬐前,用腹腴試刀,亦用魚腦,皆能令膾縷不著刀。」做魚膾,最好選用一尺長的鯉魚或八寸長的鯽魚,要先切掉排泥用的魚鰭,再從鰓後魚鰭前的位置下刀切割,然後在魚肚子或者魚頭上試刀,因為魚膾很薄,不提前試刀會使魚膾粘在刀上。
  • 給女友的surpriseikanoo卡農M11化蝶
    那就為你的女友選擇卡農M11化蝶音箱吧!俊美時尚的外表一定可以讓愛美的女孩心花怒放,便攜時尚多種用途,讓女友更加傾心於你。  Ikanoo卡農M11化蝶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它那圓潤脫俗的外形,猶如古玉般細膩潤滑。iKANOO卡農M11化蝶提供神秘黑、珍珠綠、玫瑰粉、香檳金、自由之翼五款色彩,產品附帶配件與黑色禮品袋,性價比更高!
  • 國學經典成語故事~蓴羹鱸膾
    蓴羹鱸膾【釋義】意思是味道鮮美的蓴菜羹、鱸魚膾,比喻為思鄉的心情。
  • 【抗疫助學•語文報社愛心行動】話說成語|蓴羹鱸膾
    蓴羹鱸膾,從字面上看,蓴是蓴菜,莖和葉可做湯羹;鱸膾是切細的鱸魚肉。這個成語的字面義是指用這兩樣食材做成的菜,但它卻被用來比喻思念故鄉的心情。
  • 講述潯商拼搏故事《待到春來化蝶時》劇本研討會在杭舉行
    電視連續劇《待到春來化蝶時》劇本研討會現場12月23日,由南潯區委宣傳部、區旅投集團以及浙江美倫映畫影視傳媒有限公司等聯合出品的電視連續劇《待到春來化蝶時》劇本研討會在杭州舉行據了解,電視連續劇《待到春來化蝶時》由著名編劇蘇曉苑精心創作,劇情主要以兩代南潯絲商的人生傳奇為主線,融入南潯「四象八牛」等元素,展現上世紀初,以絲綢業為代表的南潯人,搶抓機遇、開拓創新,並堅守誠信底線、注重家風傳承,為民族復興不斷奮鬥的歷史過程。
  • 鱧魚又名黑魚、烏鱧、蠡魚、鯛魚、鰥、鱺、鯣、黑鱧魚、玄鱧、文魚、黑鯉魚、烏魚、黑火柴頭魚、蛇皮魚、活頭才魚《本草綱目大全-鱗部》
    「入藥部位」烏鱧(鱧魚)的肉或全體。「性味」甘,寒。《本經》:"味甘,寒。"《別錄》:"無毒。"鱧魚一頭,重一斤以上,熟取汁,和冬瓜、蔥白作羹食之。2、治水腫腹大。活鱧魚去腹垢,入獨顆蒜令滿,外塗溼黃泥,炭火炙食。3、治腎臟病及心臟病性水腫,營養障礙性水腫,孕婦水腫,腳氣浮腫。大黑魚去腸留鱗,洗,冬瓜等量,再加少許蔥白、大蒜同煮,不加鹽,喝湯吃魚,每日1劑,連吃3-7d。
  • 梁祝:讓羅密歐和朱麗葉黯然失色的化蝶神話,究竟起源何處?
    唯一不同的是,《羅密歐和朱麗葉》是一部以殉情為結局的愛情故事,但《梁祝》卻以「化蝶」這樣亦悲亦喜的結局,成為中國一代代口口相傳的愛情神話。《周易》有云:「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謂易。」梁祝之所以在千百年來備受推崇,因為人們始終相信,堅貞的愛情不會隨著生命的結束而死亡,而是一個「開始—升華—重生」的過程,這便是中國人生生不息、延綿不朽的生命境界。
  • 電視劇《待到春來化蝶時》有新進展,講述南潯絲商傳奇
    電視劇《待到春來化蝶時》有新進展,講述南潯絲商傳奇 2020-12-23 20: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索契冬奧會花滑表演滑女單冠軍上演「化蝶」 (4/9)
    索契冬奧會花滑表演滑女單冠軍上演「化蝶」 (4/9) "← →"翻頁
  • 若有雲兮,化蝶而來
    #羅雲熙代言倩女手遊專服 # 若有雲兮,化蝶而來羅雲熙代言倩女幽魂手遊 專服 若有雲兮。7.30正式開服,三界的神秘當鋪也將開門迎客,你會和遊戲裡的雲熙君展開怎樣的故事呢?
  • 魚生是日本人的專利??NONONO
    據有關史料記載,吃魚生的傳統源自中國,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時期,歷經眾多朝代,數度興盛,形成了豐富的魚生飲食文化。魚生在中國史書記為「膾」或「鱠」。唐代食魚生的習俗曾經達到一個飲食文化的高峰。用於做魚生的魚大有講究,凡是有鱗的魚都可以用來做魚生,最常見的是四大家魚:草、鯉、鰱、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