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詩詞大會中曾有這樣的一道題,說的是杜甫在品嘗一道美食之後,提筆寫下了:「饔子左右揮雙刀,膾飛金盤白雪高。」這樣一句詩。
請問杜子美品嘗的是如下哪種美食?
答案就是魚膾,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生魚片,你猜對了嗎?
很多人對於魚膾的認識都來自於日本料理中的刺身,但魚膾其實是地地道道的中國美食。膾最初的意思為切細的生肉,有「生肉為膾」一說,其中就包括鮮魚。魚膾就是以新鮮的魚貝類生切成片,蘸調味料食用的食物總稱。
中國最早於周朝就有關於魚膾的記載,唐朝則是食用魚膾的高峰期,同時期魚膾的做法傳入日本。經過無數代美食愛好者的加工及改良,魚膾這一美食兜兜轉轉還是回到了我們的餐桌上,滿足我們的口腹之慾。
無論是古時還是今日,我們對於魚膾的喜愛並未減少分毫。作為一名狂熱的品魚愛好者,杜甫曾在詩中詳細描寫了魚膾的製作過程。
姜侯設膾當嚴冬,昨日今日皆天風。
河凍未漁不易得,鑿冰恐侵河伯宮。
饔人受魚鮫人手,洗魚磨刀魚眼紅。
無聲細下飛碎雪,有骨已剁觜春蔥。
偏勸腹腴愧年少,軟炊香飯緣老翁。
落砧何曾白紙溼,放箸未覺金盤空。
新歡便飽姜侯德,清觴異味情屢極。
東歸貪路自覺難,欲別上馬身無力。
可憐為人好心事,於我見子真顏色。
不恨我衰子貴時,悵望且為今相憶。
魚膾的美味源於新鮮的魚,然而「河凍未漁不易得,鑿冰恐侵河伯宮」,想要在結冰的河水中撈出一條肥美的大魚可並非易事,但是為了獲得美味,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無聲細下飛碎雪,有骨已剁觜春蔥」,大廚手起刀落間,魚片如細細密密的雪,晶瑩剔透,薄如蟬翼,令人食指大動。
從選材到對食材的處理,都容不得一點馬虎。「落砧何曾白紙溼」此句描寫的就是大廚在切膾之前在魚身下墊一層白紙,並撒上一把灰以吸淨魚身上血水的精細操作,突出了魚膾製作的講究。
在無數食客的期盼之中,製作考究又忠於本味的魚膾料理終於上桌。「放箸未覺金盤空」,不知不覺中盤子已經空無一物,食客們卻仍沉浸在魚膾帶來的極致鮮美中,毫無察覺,這便是對魚膾美味的最好闡述。
無獨有偶,品魚大師杜甫的好友李白也曾為魚膾賦詩一首。
魯酒若琥珀,汶魚紫錦鱗。
山東豪吏有俊氣,手攜此物贈遠人。
意氣相傾兩相顧,鬥酒雙魚表情素。
雙鰓呀呷鰭鬣張,蹳剌銀盤欲飛去。
呼兒拂幾霜刃揮,紅肌花落白雪霏。
為君下箸一餐飽,醉著金鞍上馬歸。
「呼兒拂幾霜刃揮,紅肌花落白雪霏」若說品嘗魚膾是味覺的享受,那麼觀看魚膾的製作也可稱為視覺的盛宴。紅肉仿佛花落,白肉好似雪舞,令人目不暇接。一片細膩的魚肉入口,配上二兩小酒,豪情壯志滿懷,再踏入下一場徵程。
光是品讀李杜詩篇,就已讓人口舌生津,仿佛唇齒留香,肚子裡的饞蟲也在催促著我們快去跨越千年的時空,一起品嘗魚膾的美味。
疫情還未過去,大家在品嘗美食的同時,也要留意食品衛生和個人疫情防控哦。
讓國風「魚」你一同,「膾」樂過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