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好的詩文和事物,為人們所稱讚傳頌的「膾炙人口」這一成語,就來自於中國傳統食品中細切肉的「膾」和燒烤肉的「炙」。這些古代的美味自然是人人嗜食的。
《說文》謂:「膾,細切肉也。」《禮記·少儀》曰:「牛與羊、魚之腥,聶而切之為膾。」疏云:「聶而切之者,謂先截為大臠,而後細切之,為膾也。」《漢書·東方朔傳》又云:「生肉為膾。」從以上解釋來看,早期的膾即是一種細切的生肉片或絲。這樣的生肉片或絲,是不是一種直接入口的食品呢?當人類還保留著由茹毛飲血沿襲下來的生活習慣的情況下,膾就是作為生食肉品而受到歡迎的。所以最初出現的以膾命名的食品,如魚膾、牛膾、羊膾、鹿膾等,都是經過細切直接進食的,並無烹飪加熱過程。這種吃法,現在除了日本還吃生魚片外,我國朝鮮族、壯族等還有生吃魚和牛肉的習慣,其他省區已很少見了。但在歷史上,由生吞活剝進化為精切細割,卻是一個飛躍的進步。再加上調味品的發現和使用(《禮記》有「魚膾芥醬」、「膾,春用蔥,秋用芥」的記述),這種生食膾品當有十分鮮美的滋味。只是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烹調技法的日益提高,就不再生食膾了。《海槎餘錄》記載:「江魚狀如松江之鱸,身赤色,亦間有白色者,產於鹹淡水交會之中,士人家以其肉細膩,切為膾,烹之極有味。」可見膾在後來也多是經過烹調而熟食的。
在兩千多年前的周代,膾已成為王室祭祀的祭品。《周禮·天官·籩人》有:「朝事之籩,其實朊鮑。」鄭玄註:「朊截生魚為有臠也……燕人膾魚方寸,切其腴以啖所貴也。」《禮記·內則》有:「大夫燕會,有膾無脯,有脯無膾,士不二羹胾,庶人者老不徒食。」當時,膾已是納入官制禮儀的士大夫階層宴會上的佳餚。從秦漢到隋唐,中國烹飪技藝得到了飛躍發展,膾不僅由生食變為熟食,其製法也日益多樣化。如將原料加工醃漬後制膾,就是唐代發展起來的制膾方法。《提要錄法》有「鯽魚膾,須得鯽之大者,腹間微開小竅,以椒同馬芹實其中,每一斤用鹽二兩、油半兩擦窨三日,外以法酒漬之,入瓶,用石灰綿蓋封之,一月紅色可膾」。這就進一步提高了膾的質量,同時也為保存食物開闢了新的蹊徑。《杜寶大業拾遺記》有「作幹膾法:當五六月盛熱之時,於海取得鮸魚,其魚大者五六尺,鱗細,紫色,無細骨,不腥。取得之即去其皮骨,取其精肉,縷切隨成。曬三四日,須極幹,以新瓷瓶未經水者盛之,密封泥勿令風入。經五六十日不異新矣。後取啖時,以新布裹於水中漬三刻久取出,灑卻水,則皦然矣」。幹膾的問世,給久貯和遠地饋贈提供了條件。唐代皮日休「唯有故人憐未替,欲封幹膾寄終南」中指的就是這種「幹膾」。此時食膾之風也遍及民間。唐代右拾遺「陸希聲妻餘媚娘能饌五色膾,妙不可及」(《麗情傳》)。《雲仙雜記》也有「洛陽人家乞巧裝同心膾」的記載。到了宋代,食膾之風依然未衰,而且在飲食市場更加普遍,品種也有所發展。在魚鄉吳興,「郡人會集必以研膾為勤,其操刀者名之膾匠」(《春渚紀聞》)。吳自牧《夢粱錄》所記汴京酒肆經營的下酒食品中,有細抹生羊膾、香螺膾、二色膾、海鮮膾、鱸魚膾、鯉魚膾、鯽魚膾、群鮮膾、蹄膾、白蚶子膾、淡菜膾、五辣醋羊生膾等。膾的原料愈加廣泛,花色品種愈加豐富多樣。及至元代,大約由於統治者的飲食習慣與漢族迥然不同,膾類菜餚在元代統治者的宴席上大為遜色。元延祐年間飲膳太醫忽思慧所撰《飲膳正要》所列95種「聚珍異饌」中,只有一味魚膾;61種食療品中僅有一羊頭膾。到了明、清兩代,膾就每況愈下,進一步銷聲匿跡了。
歷史上的名膾對原料都有嚴格的選擇標準,最馳名的是魚膾。楊曄《膳夫錄》云:「膾莫先於鯽魚,鯿、魴、鯛、鱸次之,鱭、魿 、青、黃、竹五種為下,其他皆強為」這是說,制膾以鯽魚為好,未提鯉魚。但從史料和歷代詩人的贊詠來看,鯉魚和鱸魚都是大受歡迎的上好膾料。特別是鱸魚膾極負盛名,風靡數代。《遵生八箋》記有制鱸魚膾法:「吳郡鱸魚膾,八九月霜下時,收鱸三尺以下劈作膾,浸洗,布包瀝水令盡,散置盤內。取香柔花葉相間細切,和鱸拌令勻。霜鱸肉白如雪,且不作腥,謂之金齏玉膾,東南佳味。」這裡指出了食鱸以八九月的霜鱸為上品。對鯉魚和鯽魚的要求是「鯉一尺,鯽八寸。」對取料部位也有嚴格要求。《涪翁雜說》載:「燕人膾鯉方寸,切其腴以留,所貴腴魚腹下肥處也。」膾料要求既肥又嫩,潔白透亮,這樣才能「絲絲魚膾明如玉」,既好吃,又美觀。
精湛刀工是膾賴以得名的關鍵所在。沒有精湛的刀工就不成其為膾。《酉陽雜俎》載:「進士段碩嘗識南孝廉者,善研膾,縠薄絲縷,輕可吹起,操刀響捷,若合節奏。」說關於切膾的人,動作嫻熟敏捷,響聲若有節奏,切成的膾肉如薄紗細絲,可以吹起。這種技藝,西晉潘尼曾作賦贊曰:「名工習巧,飛刀逞技。電剖星流,芒散縷解。隨風離鍔,邊翩雪累。」意思是:膾刀像電一樣疾飛,膾絲如飛芒般散落,隨著刀落縷解,雪膾擺滿砧板。杜甫也屢有贊詠:「刀鳴膾縷飛」,「饔子左右揮霜刀,膾飛金盤白雪高」。宋黃庭堅賦詩讚美說:「偶思暖老庖元鯽,公遣霜鱗貫柳來。齏臼方看金作屑,膾盤已見雪成堆。」
珍貴名膾的另一個重要特點是,與時鮮副料配合,使膾品色形俱佳,具有獨特風味,魏晉時已出名的「金羹玉膾」是「以鱸魚作膾,菰菜為羹,魚白如玉,菜黃若金」,因而成為膾中珍饈。宋陶谷《清異錄》載:「廣陵法曹造縷子膾,其法用鯽魚肉、鯉魚子,以碧筒或菊苗為胎骨。」這也是色香俱佳的名膾。
兩千多年來,膾在中國烹飪史上佔據顯著地位,是中國傳統烹飪技藝結晶之一。雖然以膾命名的菜餚在現代食譜中已經消失,但是受膾的影響而發展起來的精湛刀工技藝和對色香味形的講究,卻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時至今日,我們許多以不同烹飪技法製作的名饌佳餚,如炒、爆、溜、氽、拌以及花拼冷盤等,都是以精湛刀工為前提的。有些名菜甚至直接承襲著膾的傳統,如北京的涮羊肉、上海的四生火鍋、西安的三皮絲等。我們殷切希望,在挖掘和整理祖國烹飪遺產、繼承和發揚烹飪藝術的基礎上,把一大批見之於文獻卻已經湮沒不聞的名饌佳餚復活起來,為豐富人民文化生活、發展旅遊事業服務。
膾,在我國古代的歷史文獻裡代不絕書,嗜膾的趣聞軼事,屢見不鮮。《晉書·張翰傳》載:「翰入洛,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蓴羹、鱸魚膾,曰:『人生貴適志,何能羈宦數千裡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張翰身為齊王大司馬東曹掾,竟然因思故鄉的鱸魚膾等美味佳餚而棄官歸吳,雖說是「慮及禍」的託辭,而嗜膾卻是事實。《後漢書·華佗傳》載:「太守陳登忽患胸中煩懣,佗脈之曰:『府君胃中有蟲,腥物所為也。』即作湯二升。須臾,吐出三升許。蟲頭赤而動,半身猶是生魚膾。」此事在《魏志》及《博物志》中均有記載,所述情節大體相同,食膾而致疾、嘔吐竟至「三升許」,可見嗜膾之甚。《齊諧記》:「江南有麻治者,為人好啖膾。江北華本得一大蛇,喚麻為膾,得食甚美。治索魚名,華本因醉,喚取蛇及餘肉出,麻治見之大吐,嘔血死。」食膾心切,不問何物,切了就吃,竟至送了性命,真是食膾成癖。另一則是:「周子有女,啖膾不知足,家為之貧。」則是因嗜膾而導致傾家蕩產。可見膾在古時確是「人所同嗜」。後人用「膾炙人口」來讚美受人傳誦的詩文,是不無道理的。至於豪門婢僕以善膾而得主人青睞,名門閨秀以善膾為佳話,騷人雅士以能膾為韻事,至今還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未完待續)
「陝菜網」微信平臺由陝西仁和萬國律師事務所劉陸訓、劉瑞、金凌律師團隊提供法律服務,如有侵權行為,必將追究責任。轉載請聯繫「陝菜網」公眾平臺。
回復以下關鍵詞查看相關內容
陝西美食探秘之旅:
大荔 | 蒲城 | 富平 | 華陰 | 白水 | 潼關 | 澄城 | 合陽 | 韓城 | 華縣 | 臨渭 | 三原 | 乾縣 | 禮泉 | 涇陽 | 興平 |長武| 旬邑| 淳化 | 彬縣 | 永壽| 武功 | 秦都 | 渭城|漢苑| 周至 | 戶縣 | 清真專場|藍田 |官府菜| 高陵 | 臨潼| 閻良 | 長安 | 岐山 | 鳳翔 | 眉縣 | 金臺 | 扶風 | 麟遊 | 隴縣 | 太白 | 鳳縣 | 陳倉 | 渭濱| 千陽 | 楊凌| 耀州 | 王益 |印臺| 宜君 | 2015 研討會 |漢陰 | 嵐皋 | 漢濱 | 留壩 |略陽 | 養生宜君 | 城固 | 白水味道 | 養生印臺 | 陝菜在北京 |白水研討會| 陝菜品牌高峰論壇|
陝菜旺店:
手擀麵 | 蒸餃 | 菠菜面 | 郭老三面莊 | BiangBiang面 | 小田園食府 | 澄城水盆 | 八福長安餃子 | 大秦面莊 | 明輝樓 | 老陳家燴菜 | 大海子 | 西泰厚 | 老城味道 | 九大碗 | 福潤德 | 細柳臊子十三花 | 建行大廈 | 老秦味道 | 關中小廚坊 | 九煲一鍋 | 遇見長安 | 開鍋羊肉 | 一碗麵 | 海榮鍋貼 | 森鹿 | 尋味記涮吧 | 禧田園 | 天下第一面 | 星月樓 | 紫竹煎餅屋 | 元寶席面 | 德泰樓陝菜館 | 砂罐豆腐丨胖嫂威海海鮮 | 長安大牌檔 | 長安真味丨天順樓 | 春發芽 | 陽光森林丨香酥雞 | 聶家牛羊肉泡饃 |
陝菜專欄:
如畫陝菜 | 陝菜春秋 |陝菜人物| 白劍波專欄 | 高巖專欄 | 何金銘專欄 | 朱立挺專欄 | 徐長安專欄 | 王子輝專欄 | 典藏陝菜 | 陝菜向東 | 陝菜培訓 | 陝菜情緣 |
陝菜在北京:
秦門陝西菜 | 京城陝菜 | 陝菜大講堂 | 陝菜文化沙龍 | 陝菜企業專題活動 |
其他:
永興坊 | 陝菜探秘 | 陝菜小鎮 | 關中十三珍 |
陝菜文化傳承創新的領導者!
陝菜信息服務第一平臺!
頭號陝菜新媒體!
編輯:文雅
圖片:暱圖網、網絡
聯合運營:大唐博相府文化藝術酒店、陝菜研究院、中國陝菜網、陝菜文化研究會
支持單位:陝西省商務廳、陝西省烹飪餐飲行業協會、北京陝菜協會、三秦文化研究會
協辦單位:關中十三珍、陝菜小鎮、北京秦漢風韻、北京秦門陝西菜、索哥食品、紅餐網
媒體支持:華商報、地鐵報、微博大V自媒體、陝西電視臺影視娛樂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