羹臛取材廣泛,製法多樣,風味迥異。鳥獸蟲魚,菜蔬花果,米谷菽黍,水產陸運,野生家養,都能取之烹製。歷史上曾經出現過許多為人稱道的著名羹臛。「雉羹」是我國最早的一款名羹。《神仙傳》載:「彭祖善養性,能調鼎,進雉羹於堯,堯封之於彭城,年七百六十歲而不衰。」如果「雉羹」為我國最早的著名羹臛,那麼彭鏗可能就是我國最早的調味專家了。「羊羹」為古代北方人民所特別嗜食。《戰國策》載:「中山君饗士大夫,司馬子期在焉,羊羹不遍,子期怒,走楚說王伐中山,中山君亡。」為了一碗羊羹,竟然動起刀戈,招來了亡國之禍,不能不說羊羹是頗受歡迎的餚饌。「蓴羹」是浙江一帶獨具風味的菜羹,尤以張翰思蓴歸吳的故事而盛名更著。唐人段成式說:「蓴根羹之純美,江東謂之蓴龜。」陸遊曾有「蓴羹菰飯香滿船」的贊詩。明人李流芳專作《蓴羹歌》,贊其脆滑利齒,馨香馥鬱,「血肉腥臊草木苦,此品超然離品目」。「東坡羹」與「東坡肉」齊名。據蘇軾《菜羹賦》序云:「東坡先生卜居南山之下,服食器用稱家之有無,水陸之味,貧不能致,煮蔓菁、蘆菔、苦薺而食之。其法不用醯醬,而有自然之味,蓋易具而可常享。」他在其賦裡寫道:「水耗初而釜治,火增壯而力均,滃漕雜而麋潰,信淨美而甘分。登盤盂而薦之,具七筴而晨飧。助生肥於玉池,與五鼎其齊珍。」表達了身居貧寒「心平而氣和」、「忘口腹之為累」的怡然自得之情。「猴頭羹」早在漢時就很出名,後來的《臨海異物志》有記載:「民皆好啖猴頭羹,雖五肉臛不能及之,其俗言:寧負千石之粟,不願負猴頭羹臛。」嶺南地區還有一種「蛇羹」,也甚為特異,很受當地人民喜愛。但這兩種羹的嗜食者範圍似乎很有局限,特別是不能為中原和北方人所接受。《淮南子·修務訓》中說有人食後,「聞其猴也,擄地而吐之,盡瀉其食」。《萍洲可談》說蘇東坡的如夫人朝雲,在惠州時「市中鬻蛇羹」,她以為是海鮮,便買了一盞吃下肚去,可她「問其乃名蛇也,哇之,病數月竟死」。看來,這兩種羹都是南方人民因地、因俗而製作的奇異美味。隋唐時期,兩廣和越南一帶有「不乃羹」。據《嶺表錄異》載:「羹以羊、鹿、雞、豬肉和骨同一釜煮之,令極肥濃,漉去肉,進蔥姜,調以五味,貯以盆器,置之盤中。羹中有嘴銀杓可受一升,即揖讓,多自主人先舉。即滿斟一杓,內嘴入鼻,仰首徐傾之。飲盡傳杓,如酒巡行之。口契羹了,然後續以諸饌,謂之『不乃會』(亦呼為先腦也)。」又據《溪蠻叢笑》記述,交趾人常用這種不乃羹饗客。它雖然臭氣逼人難以近前,但仍需用鼻(而不是用嘴)飲其汁,食後則令人十分滿意,這種飲法奇特的羹湯確是獨具風味。
羹臛始於何時,史無明確記載。但人們卻知道,陶釜的出現,才使人類有可能用它去煮熟食物。在距今大約1萬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人類學會了制陶,陶製炊具問世,這是人類飲食史上的一個劃時代的大轉變。從此,人類才從延續了數十萬年「炰生為熟」的唯一製作熟食的方法,進入到「火在下,水在上」用釜煮熟食物。因此可以說,「煮」是繼「炙」之後在飲食上的飛躍。從此,中華民族「火食之道始成」,並逐漸形成了在烹飪文明方面的獨特地位。
中國飯菜的特徵,除了烹飪方法多種多樣處,還在於味的調和。雖然先秦三代的文獻中只有煮、蒸、烤、燉等少數幾種烹飪方法,還沒有什麼字可以代表炒、涮或其它比較高級的烹飪方式,但以調味為特徵的羹臛則已問世了。《左傳》載:「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濟其不及,以洩不及,以洩其過。」從這一段話可以清楚看出,羹臛的藝術就是味的調和藝術。當然羹臛在最初階段也是極簡單的。鄭鍔《周禮》疏云:「太古茹毛飲血,所謂羹者,血湆(汁)而已。」孔疑達疏「大羹不和」曰:「太古初變腥,但煮肉而飲其汁,其知調和。後人祭也,既重古,故但盛肉汁,謂之大羹不和。」據此,可以推想古人最初是先把宰殺野獸的血汁盛入釜中加熱而飲,後來進一步摸索到了加水煮肉的方法,這才有了大羹。但在那時,由於人們尚不懂得用鹽和其它調料來調味,所以只能說大羹的烹飪還處在烹而不調的階段,及至鉶羹使用鹽梅之後,才不折不扣地進入到烹調階段。從這一點上看,羹臛可謂是我國調味的源頭了。
鉶羹問世後,羹臛也就逐漸多樣化了。《周禮·天官·亨人》賈疏云:「鉶羹謂陪鼎:牛肉羹、羊肉羹(臐)、豬肉羹。牛用藿,羊用苦,豕用薇。」這時不僅發展到不同的肉食配以不同的菜蔬,而且已經講究不同飯食配以不同的肉羹。《禮記·內則》:「食,蝸醢而苽食雉羹,麥食脯羹、雞羹,稌析犬羹、兔羹、和糝不蓼。」這是說:以蝸為醢(肉醬),以菰米為飯,宜配以雉(野雞)羹;以麥為飯,宜配以脯(肉乾)羹、雞羹;以碎稻米為飯,宜配以犬羹、兔羹。這五種羹,宜以五味調和,米屑為糝,不須加菜。在肉菜雜煮的「鉶羹」之外,單純的菜羹也早已產生了。《韓非子》:「堯之王天下也,糲粢之食,藜藿之羹。」《莊子·讓王篇》: 「孔子厄於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藜不糝。」其後,羹的發展就更加豐富多彩了。從《齊民要術》的「羹臛法」所列品目中,我們可以看到,較之先秦時期,羹已有了明顯變化。一是使用的調味品大為豐富。《詩經·說命》曰:「若作和羹,爾惟鹽梅。」這是說,調羹只用鹽、梅兩種調料。但在《齊民要術》中,不僅用以調和羹臛的調料品種大大增加(有醋、豉汁、酒、餳、椒末、安石榴汁、醬、蜜、豆醬清、桔皮、木蘭皮等),而且使用了生薑、蔥頭、小蒜、胡荽、醋菹(酸菜)、胡芹、芥、薤菜、蘇葉等十多種調味菜。二是羹的製作過程已不是單純的煮、燉,而是同時兼用蒸、炒、熬、煠、浸、燙等多種技法。如「作芋子酸臛法」,要把「芋子一升別蒸之」,才與豬羊肉合煮。「食膾魚蓴羹」法是:「凡絲蓴……熱湯暫煠之,然後用;不煠則苦澀。」「酸菹鵝鴨羹」是將鵝鴨肉切成片,幹炒過,再加豉汁和米湯,放進切碎的酸菜、鹽同煮。由此可以看出,羹臛的烹調技藝在南北朝時已經相當成熟了,已具備了烹飪技法多樣、調味巧妙的特色,以後只是向縱深發展而已。
註:本文內容原載北京《中國烹飪》雜誌1985年第10期。
王子輝,西安藍田人。陝西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早年教書和做宣教工作。20世紀70年代後期,從事飲食文化研究和教學,先後任原商業部西安烹飪技術培訓站站長、西安烹飪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和西安旅遊烹飪學院院長、教授,陝菜網顧問。1993年被國務院批准為終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已出版《中華飲食文化論》《周易與飲食文化》《隋唐五代烹飪史綱》《中華飲食文庫·中國菜餚大典》《曲江宴與曲江春》《仿唐菜點》《素食養生談》《五味齋雜談》《吃喝戀》《品味談吃》《陝菜縱橫譚》《三秦飲食文化芻議》等多部著作。
「陝菜網」微信平臺由陝西仁和萬國律師事務所劉陸訓、劉瑞、金凌律師團隊提供法律服務,如有侵權行為,必將追究責任。轉載請聯繫「陝菜網」公眾平臺。
回復以下關鍵詞查看相關內容
陝西美食探秘之旅:
大荔 | 蒲城 | 富平 | 華陰 | 白水 | 潼關 | 澄城 | 合陽 | 韓城 | 華縣 | 臨渭 | 三原 | 乾縣 | 禮泉 | 涇陽 | 興平 |長武| 旬邑| 淳化 | 彬縣 | 永壽| 武功 | 秦都 | 渭城|漢苑| 周至 | 戶縣 | 清真專場|藍田 |官府菜| 高陵 | 臨潼| 閻良 | 長安 | 岐山 | 鳳翔 | 眉縣 | 金臺 | 扶風 | 麟遊 | 隴縣 | 太白 | 鳳縣 | 陳倉 | 渭濱| 千陽 | 楊凌| 耀州 | 王益 |印臺| 宜君 | 2015 研討會 |漢陰 | 嵐皋 | 漢濱 | 留壩 |略陽 | 養生宜君 | 城固 | 白水味道 | 養生印臺 | 陝菜在北京 |白水研討會| 陝菜品牌高峰論壇|
陝菜旺店:
手擀麵 | 蒸餃 | 菠菜面 | 郭老三面莊 | BiangBiang面 | 小田園食府 | 澄城水盆 | 八福長安餃子 | 大秦面莊 | 明輝樓 | 老陳家燴菜 | 大海子 | 西泰厚 | 老城味道 | 九大碗 | 福潤德 | 細柳臊子十三花 | 建行大廈 | 老秦味道 | 關中小廚坊 | 九煲一鍋 | 遇見長安 | 開鍋羊肉 | 一碗麵 | 海榮鍋貼 | 森鹿 | 尋味記涮吧 | 禧田園 | 天下第一面 | 星月樓 | 紫竹煎餅屋 | 元寶席面 | 德泰樓陝菜館 | 砂罐豆腐丨胖嫂威海海鮮 | 長安大牌檔 | 長安真味丨天順樓 | 春發芽 | 陽光森林丨香酥雞 | 聶家牛羊肉泡饃 | 大秦山莊 | 德泰樓宴會廳 | 雷記澄城水盆羊肉 | 貢院門大碗面 |
陝菜專欄:
如畫陝菜 | 陝菜春秋 |陝菜人物| 白劍波專欄 | 高巖專欄 | 何金銘專欄 | 朱立挺專欄 | 徐長安專欄 | 王子輝專欄 | 典藏陝菜 | 陝菜向東 | 陝菜培訓 | 陝菜情緣 |
陝菜在北京:
秦門陝西菜 | 京城陝菜 | 陝菜大講堂 | 陝菜文化沙龍 | 陝菜企業專題活動 |
其他:
永興坊 | 陝菜探秘 | 陝菜小鎮 | 關中十三珍 |
陝菜文化傳承創新的領導者!
陝菜信息服務第一平臺!
頭號陝菜新媒體!
編輯:晨薇
圖片來自網絡
聯合運營:大唐博相府文化藝術酒店、陝菜研究院、中國陝菜網、陝菜文化研究會
支持單位:陝西省商務廳、陝西省烹飪餐飲行業協會、北京陝菜協會、三秦文化研究會
協辦單位:關中十三珍、陝菜小鎮、北京秦漢風韻、北京秦門陝西菜、索哥食品、紅餐網
媒體支持:華商報、地鐵報、微博大V自媒體、陝西電視臺影視娛樂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