蓴羹鱸膾,從字面上看,蓴是蓴菜,莖和葉可做湯羹;鱸膾是切細的鱸魚肉。這個成語的字面義是指用這兩樣食材做成的菜,但它卻被用來比喻思念故鄉的心情。這是為什麼呢?
這一成語典出《世說新語·識鑑》:「張季鷹闢齊王東曹掾,在洛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菰菜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千裡以要名爵!』遂命駕便歸。俄而齊王敗,時人皆謂為見機。」
這是指張季鷹調任齊王的東曹屬官,在首都洛陽,他看見秋風起了,便想吃老家吳中的菰菜羹和鱸魚膾,說道:「人生可貴的是能夠順心罷了,怎麼能遠離家鄉到幾千裡外做官,來追求名聲和爵位呢?」於是坐上車就南歸了。不久齊王敗死,當時人們認為他能見微知著。
這個成語就這樣成為了思念故鄉的代名詞,它也有讚美不追逐名利的意思。
這是歷史上的一個真實故事,在《晉書·張翰傳》中也有類似記載:「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蓴羹、鱸魚膾,曰:『人生貴適志,何能羈宦數千裡,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
張翰,字季鷹,西晉文學家,江蘇吳縣人。張翰是個才子,詩書俱佳,李白曾寫詩稱讚:「張翰黃金句,風流五百年。」不過,張翰能留名於世,還是因為蓴羹鱸膾這兩味佳餚,他曾作詩「秋風起兮佳景時,吳江水兮鱸正肥,三千裡兮家未歸,恨難禁兮仰天悲」來表達他的思鄉之情。
此後,文人用蓴羹鱸膾這個成語來表達思鄉之情的作品就有很多。如:
崔顥《維揚送友還蘇州》:「長安南下幾程途,得到邗溝吊綠蕪。渚畔鱸魚舟上釣,羨君歸老向東吳。」
白居易《偶吟》:「猶有鱸魚蓴菜興,來春或擬往江東。」
皮日休《西塞山泊漁家》:「雨來蓴菜流船滑,春後鱸魚墜釣肥。」
元稹《酬友封話舊敘懷十二韻》:「蓴菜銀絲嫩,鱸魚雪片肥。」
對張翰因思家鄉美食而辭官返鄉的舉動,文人們大多很欣賞。
辛棄疾的《水龍吟》中有名句:「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
蘇東坡也有妙句:「浮世功名食與眠,季鷹真得水中仙。不須更說知機早,直為鱸魚也自賢。」
歐陽修還為張翰寫過很有感情的詩:「清詞不遜江東名,愴楚歸隱言難明。思鄉忽從秋風起,白蜆蓴菜膾鱸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