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巖松是我國著名主持人和教育學家,他的一生的經歷對我們來講有很大的指導意義,了解白巖松的經歷與過往,以及了解白巖松的教育理念,你會得到很多有益的收穫,讓我們擺脫生活的低級的煩惱,逆襲人生,做人生贏家。
白巖松是一個曾在班裡成績倒數的人,但是在三十多歲時,就已經抱得「中國金話筒獎」,這之後陸陸續續得了「中國十大傑出青年」、長江韜奮獎和中國電視榜 「最佳時評節目主持人」獎,他經常告訴自己的兒子以及自己的學生,成績並不代表一切,關鍵我們要成長。
白巖松自己小時候就對成績並不是「很在意」,中考時,他剛剛能過他們當地的重點高中錄取線。中考的前幾天,他的精力還放在黑澤明的《姿三四郎》和衛冕冠軍阿根廷0比1負於比利時的世界盃揭幕戰上。他回憶說,1982年,李連杰主演的《少林寺》正在熱映,他那時候就躲在同學家的黑白電視機前面,天天看得津津有味,當時母親看了非常著急,很擔心他的中考。這種對待學習成績不在意的態度,一直延續到了高中時期。整個高一高二,白巖松在老師眼中就是個不折不扣的「差」學生,不積極不努力。
白巖松回憶自己那個時候,「我最慘的時候,混到全班倒數第二。」到了高三, 「之前陪你玩的同學都跑去複習了」,白巖松那時候意識到,「是該衝刺了」。他用了高三一年的時間,從倒數的名次追到了全班前十。白巖松曾特意強調說:「我不覺得這可以讓其他孩子借鑑,因為我是文科,可以完成這個逆轉,理科可能很難。」當然,想做好任何事情都是要付出心血的,白巖松肯用心琢磨屬於自己的獨特的學習方式和為自己不斷做好短期和長期的規劃,而不是沒頭緒地複習,他相信用心一分鐘,比不用心一個小時都要有效果的多。
對文科生來說,白巖松面對高考,一遍遍地梳理知識點,把語文書、歷史書、地理書等所有需要複習的書全都釘在一起,然後計算著日子,刷題練習,強化鞏固,在高考前,計劃每天需要看多少頁,只要完成了任務,扔下課本就出去玩。計劃做得再好,也要能夠落實好。高考前,白巖松從頭到尾複習了四遍,最後,他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當時的北京廣播學院,現在這所大學改名中國傳媒大學。
回首自己的高考,白巖松在自己的母校的演講中曾經說道:「為了讓別人看到你卓越的才能,你必須先擁有優秀的成績。如果你說,我現在有很多卓越的才能,只有學習成績不好,那麼,在目前這個年齡段,你就擁有不了讓別人接受你的機會。」
白巖松一生事業不斷上升主要得益於他的幾個好習慣,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讀書,堅持不懈地讀書。從自己識字開始,白巖松就是一個愛讀雜書的「狂熱分子」。1980年後,文學熱席捲中國。《人民文學》、《收穫》這些純文學期刊,都達到了百萬份的發行量,白巖松的中學時代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度過的。那個年代「書店裡有書也沒錢買書,更沒有電腦和網絡去看書」,白巖松所在的城市一共就兩個圖書館,為了能讀到書,他便拿著母親的借書證,頻繁前往。這個「只比櫃檯高出半頭」的男孩,幾乎達到了嗜書如命的程度,他回憶說,「一個借書證已經滿足不了我讀閒書的頻率了!」後來,母親每把新的《十月》、《當代》拿回家裡,白巖松每次都是搶著去看。他還依稀記得,當時尤愛科幻小說,比如《小靈通漫遊未來》、《飛向人馬座》以及凡爾納的《海底兩萬裡》,還有中篇和長篇小說,比如《高山下的花環》,等等。
白巖松這種愛讀書的習慣和他的家庭氛圍分不開。他的父親、母親、姑姑、舅舅以及舅媽都是教師,都非常喜歡讀書,而且他讀什麼書,從來也不幹涉。
白巖松自律性極高,他現在在全國觀眾面前儼然是一個會行走的百科全書,他的智慧皆來自書本,愛讀書成就了白巖松,期待著人生不斷上行的你,讀懂了嗎?是否從白巖松的智慧中汲取到了力量了呢?那就大家一起加油吧。如果大家有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方式,歡迎大家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