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我們學習了孟浩然刻畫秋江暮色的詩《宿建德江》,詩中雖只有一個愁字,卻把詩人內心的憂愁寫得淋漓盡致,然野曠江清,秋色歷歷在目。今天,我們換個角度,學習他另外一首抒發他美好心情的千古詩作《春曉》。
《春曉》 唐·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春日裡貪睡不知不覺天就亮了,到處可以聽見小鳥的鳴叫聲。
回想昨夜的陣陣風雨聲,不知吹落了多少嬌美的春花。
孟浩然早年隱居鹿門山,後入長安謀求官職,考進士不中,回到故鄉。《春曉》正是他隱居鹿門山時所作。
不同於前一首《宿建德江》的排解愁緒,這首詩的意境十分優美。詩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剛剛醒來時的一瞬間展開描寫和聯想,生動地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熱愛和對春光的憐惜之情。
這首《春曉》一開始讀起來,似覺平淡無奇,多度幾遍,你就會發現詩中別有天地。詩中的景色活潑跳躍,生機勃勃。它寫出了詩人的感受,表現了詩人內心的喜悅和對大自然的熱愛。
「春眠不覺曉」,詩人抓住了晨睡起時這一剎那的情感,似說還休,卻並未展開,反而由讀者沿著詩人思維的方向去豐富和補充了。接著,作者沒有寫春天的各種美景,他只是從聽覺角度著筆,一覺醒來,聽到的是屋外處處鳥兒的歡鳴。一幅充滿活力的春曉景象就展現在了讀者面前。
昨夜我在朦朧中曾聽到一陣風雨聲,現在庭院裡盛開的花兒到底被搖落了多少呢?第三第四句,似乎又是對前兩句的解釋,在靜謐的春夜,必然是輕風細雨,正是這樣的風雨送作者入眠。同時,又在這字裡行間將讀者引向對無邊春色的想像。
而到了最後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隱含著詩人對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無限遐想。詩人把對春天的情感寄托在對落花的嘆息上。時間的跳躍、陰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變化,都很富有情趣,能給人帶來無窮興味。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整首詩的風格就像行雲流水一樣平易自然。然而言淺意濃,景真情真,就像是從詩人心靈深處流出的一股泉水,晶瑩透澈,灌注著詩人的生命,跳動著詩人的脈搏。
如同李白的《靜夜思》一般,千百年來,這首《春曉》為人們所傳頌。甚至很多時候,也是作為啟蒙詩進行學習。雖然只有短短的四行詩裡,人們也熱衷於討論他,仿佛詩中蘊涵著開掘不完的藝術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