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學說的重要思想,也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最高追求。所以,歷史上大多數時間大部分文人,都是朝著這個目標努力的。像著名的大詩人李白、杜甫等人莫不如此。但是,由於社會的紛爭、官場的黑暗,也出現了一些特立獨行、具有出世思想的人,比如陶淵明,看清了官場的黑暗,經歷了一番痛苦的思想鬥爭,終於作出了重大決定,辭官不做,歸隱田園,成為古代知識分子出世思想的代表人物,也從此開創了田園詩派。
到了唐代,兩位著名的詩人王維和孟浩然很好地繼承了陶淵明田園詩的傳統,成為歷史上最著名的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人物。兩位詩人同樣成就非凡,詩名遠播,而且二人結成了至交好友,但他們的人生之路卻迥然不同。
王維出身河東王氏,家世不俗,又得到岐王及玉真公主的賞識,三十歲時就狀元及第,除了在安史之亂中被亂軍所擄,被迫做過一段時間偽官,成為他人生的汙點之外,可以說是一生官運亨通,最高做到尚書右丞。
但孟浩然卻不同,年輕時漫遊長江流域,幹謁公卿名流,渴望有人向皇帝引薦,但卻一無所獲。直到40歲入長安參加科舉考試,結果名落孫山。後來更因為他的「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詩句,被唐玄宗詬病,從此斷絕了入仕的念頭,一生未入仕途。
雖然命運完全不同,但兩人卻有一個共同的朋友,即宰相張九齡。非常有意思的是,二人都曾給張九齡寫過詩,而且都成為流傳千古的名篇。但是,兩首詩表達的心境截然不同,所反映出來的境界也有天壤之別。兩首詩一首是為明志,一首是為是求引薦,不同的心境決定了不同的高度。下面我們來看這兩首詩。
酬張少府
王維
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這首詩的大意是:人到晚年特別喜好安靜,對人間萬事都漠不關心。自思沒有高策可以報國,只要求歸隱家鄉的山林。寬解衣帶對著松風乘涼,山月高照正好弄弦彈琴。君若問窮困通達的道理,請聽水浦深處漁歌聲音。
這首詩前四句全是寫情,隱含著詩人偉大抱負不能實現的矛盾苦悶心情。頸聯寫隱逸生活的情趣,情景渾成,物我兩忘,以動寫靜,為高人達士作了傳神的寫照。末聯是即景悟情,以問答形式作結,故作玄解,以不管作答,含蓄而富有韻味。全詩著意自述「好靜」之志趣,寫自己對閒適生活的快意,並表示自己對天地間的大道理有所領悟,已經能超然物外,從表面上看似乎很達觀,但從詩意中,還是透露出一點點失落、苦悶的氣息。
王維王維晚年官至尚書右丞,職務不小。但是,由於政局變化反覆,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艱險,便想超脫這個煩擾的塵世。他吃齋奉佛,悠閒自在,大約四十歲後,就開始過著亦官亦隱的生活。此時他的好友張九齡被排擠,退出宰相位。王維十分沮喪,曾寄詩九齡,表示對朝政失望,從此將歸隱山林。此後他雖然依舊在朝作官,官職還有所升遷,但他的內心是矛盾而痛苦的,他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並更加篤信佛教,以此求得精神的慰藉和解脫。此詩就反映了他的這種精神狀態,既不想同流合汙,只好潔身自愛,走隱逸之路。這首詩正是表達自己不願再理世事,淡泊自得的心態,出世思想十分明顯。整首詩意思閒暢,筆端高妙,悠然神遠,為千古佳作。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這首詩大意為:八月的洞庭湖,水勢浩渺無邊,水天迷濛。雲夢二澤水氣蒸騰白白茫茫,波濤洶湧似乎要把嶽陽城撼動。我想渡水卻苦於找不到船與槳,聖明時代閒居委實羞愧難容。只能觀看別人辛勤臨河垂釣,白白羨慕別人得魚成功。
此詩是一首投贈之作,通過描述面臨煙波浩淼的洞庭湖欲渡無舟的感嘆以及臨淵而羨魚的情懷而曲折地表達了詩人希望張九齡予以援引之意。前四句寫洞庭湖壯麗的景象和磅礴的氣勢,後四句是藉此抒發自己的政治熱情和希望。全詩以望洞庭湖起興,由「欲濟無舟楫」過渡,對於本來是藉以表意的洞庭湖,進行了潑墨山水般的大筆渲繪,呈現出八百裡洞庭的闊大境象與壯偉景觀,取得撼人心魄的藝術效果,使此詩實際上成為山水傑作。
此時孟浩然求仕心切,所以寫這首詩求張九齡引薦,全詩景色壯麗、騎士磅礴、撼人心魄,但入世思想非常明顯。「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一句,流露出了一種酸溜溜的感覺。
這兩首首詩同為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的經典之作,但比較而言,王維無欲則剛,所以詩在意境上略勝一籌,整首詩顯得超然、灑脫,淡遠。孟浩然是有求於人,雖然詩的前兩聯大氣磅礴,但後兩聯卻略顯卑微。當然,對於不同年齡、不同心態的讀者,見解是不同的。朋友們,這兩首詩你更喜歡哪一首?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不慎觸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