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人最喜歡用詩來表達自己的志向,因此很多人就會認為什麼樣的人就會寫出什麼樣的詩,詩詞自然也就代表了詩人的氣質和品格。好像杜甫悲天憫人,也就寫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劉禹錫樂觀豪邁,也就寫了「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但是任何時候都會有特殊情況發生,比如曾經寫下最代表勤儉節約古詩的李紳,自己卻是一個最窮奢極欲之人,雖然寫下了最悲天憫人的詩,卻做出了令人作嘔的行為。
唐代詩人李紳幼年喪父,跟母親獨自生活,生活清苦。二十七歲時中了進士,被招為翰林學士。 有一年,李紳回故鄉探親,偶遇同榜進士的李逢吉,當天,李紳和李逢吉一起登遊城東觀稼臺,李紳看到田野裡在烈日下辛勤勞作的農夫,心生悲憫,不禁感慨,隨口吟出了千古傳誦的《憫農》二首:
其一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其二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這兩首詩實在太有名了,不用過多的解釋,都能知道意思,而且這兩首詩也是很多人的童年回憶。不但課堂上反覆默寫過,也經常出現在長輩教育我們要愛惜糧食時出現,就連學校食堂的牆壁上也少不了。第一首詩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到處碩果纍纍的景象,突出了農民辛勤勞動獲得豐收卻兩手空空、慘遭餓死的現實問題;第二首詩描繪了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田裡勞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現了農民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最後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樣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真摯的同情之心。
因為這首詩寫得太好,流傳至今深入人心,以至在人們的心中對於作者李紳,自然而然就認為他是體察人間疾苦的偉大形象。實際上的李紳卻並非如此,宦海浮沉數十年,曾位居丞相,隨著入仕久混官場,李紳逐漸變得豪奢浪費,憫農之心蕩然無存。有個故事最能表現李紳的變化:相傳他喜歡吃雞舌,而每次吃雞舌要殺掉三百多隻雞,被宰殺的雞在院內堆積如山。
數十年的宦海沉浮,使得李紳備嘗人間滋味,他曾風光高居相位,也曾頻頻遭貶謫。在李紳後期的詩作中,已難見反映民生疾苦的詩作,更多的是感傷自身遭遇、回憶皇恩浩蕩及歌頌自己的政治功德的作品。後來的李紳徹底變了,已經完全沒有「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節約意識和「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的悲憫情懷了。
都說歲月是把殺豬刀,有時候,歲月不僅能夠改變容顏,還能夠改變一個人的行為和意志。年輕時有責任有擔當,正義凜然,而年長後完全變了的人也很多。像大漢奸汪精衛,年輕的時候正義熱血,刺殺攝政王曾寫下:「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這樣壯志凌雲的詩。但是誰能夠想到,後來還是成了遭人唾棄的漢奸走狗。不得不說人是會變化的,沒有人會始終如一,也未必都會言行一致,時間可以改變一切,環境可以改變一個人。
就像李紳,年少貧窮的時候善良勤儉,但是一旦當官有錢了之後,就過上了驕奢淫逸鋪張浪費的生活。知道了李紳,再讀這首詩就會感到無比諷刺。時間環境的變化無法阻止,唯一可以保持不變的還是自己的初心。看了這首詩你有什麼想法?歡迎大家留言。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收藏,關注,分享!小編每天都會更新不同的內容,您的鼓勵就是我的動力!(本文版權系作者原創,未經許可切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