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浪費的詩人,卻寫了最節儉的詩,寫了《憫農》的李紳後來怎麼了

2021-01-17 草夕寸品文史

古代詩人最喜歡用詩來表達自己的志向,因此很多人就會認為什麼樣的人就會寫出什麼樣的詩,詩詞自然也就代表了詩人的氣質和品格。好像杜甫悲天憫人,也就寫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劉禹錫樂觀豪邁,也就寫了「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但是任何時候都會有特殊情況發生,比如曾經寫下最代表勤儉節約古詩的李紳,自己卻是一個最窮奢極欲之人,雖然寫下了最悲天憫人的詩,卻做出了令人作嘔的行為。

唐代詩人李紳幼年喪父,跟母親獨自生活,生活清苦。二十七歲時中了進士,被招為翰林學士。 有一年,李紳回故鄉探親,偶遇同榜進士的李逢吉,當天,李紳和李逢吉一起登遊城東觀稼臺,李紳看到田野裡在烈日下辛勤勞作的農夫,心生悲憫,不禁感慨,隨口吟出了千古傳誦的《憫農》二首:

其一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其二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這兩首詩實在太有名了,不用過多的解釋,都能知道意思,而且這兩首詩也是很多人的童年回憶。不但課堂上反覆默寫過,也經常出現在長輩教育我們要愛惜糧食時出現,就連學校食堂的牆壁上也少不了。第一首詩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到處碩果纍纍的景象,突出了農民辛勤勞動獲得豐收卻兩手空空、慘遭餓死的現實問題;第二首詩描繪了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田裡勞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現了農民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最後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樣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真摯的同情之心。

因為這首詩寫得太好,流傳至今深入人心,以至在人們的心中對於作者李紳,自然而然就認為他是體察人間疾苦的偉大形象。實際上的李紳卻並非如此,宦海浮沉數十年,曾位居丞相,隨著入仕久混官場,李紳逐漸變得豪奢浪費,憫農之心蕩然無存。有個故事最能表現李紳的變化:相傳他喜歡吃雞舌,而每次吃雞舌要殺掉三百多隻雞,被宰殺的雞在院內堆積如山。

數十年的宦海沉浮,使得李紳備嘗人間滋味,他曾風光高居相位,也曾頻頻遭貶謫。在李紳後期的詩作中,已難見反映民生疾苦的詩作,更多的是感傷自身遭遇、回憶皇恩浩蕩及歌頌自己的政治功德的作品。後來的李紳徹底變了,已經完全沒有「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節約意識和「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的悲憫情懷了。

都說歲月是把殺豬刀,有時候,歲月不僅能夠改變容顏,還能夠改變一個人的行為和意志。年輕時有責任有擔當,正義凜然,而年長後完全變了的人也很多。像大漢奸汪精衛,年輕的時候正義熱血,刺殺攝政王曾寫下:「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這樣壯志凌雲的詩。但是誰能夠想到,後來還是成了遭人唾棄的漢奸走狗。不得不說人是會變化的,沒有人會始終如一,也未必都會言行一致,時間可以改變一切,環境可以改變一個人。

就像李紳,年少貧窮的時候善良勤儉,但是一旦當官有錢了之後,就過上了驕奢淫逸鋪張浪費的生活。知道了李紳,再讀這首詩就會感到無比諷刺。時間環境的變化無法阻止,唯一可以保持不變的還是自己的初心。看了這首詩你有什麼想法?歡迎大家留言。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收藏,關注,分享!小編每天都會更新不同的內容,您的鼓勵就是我的動力!(本文版權系作者原創,未經許可切勿轉載)

相關焦點

  • 李紳當了宰相後,為何不像他《憫農》詩裡寫的那樣關心百姓
    唐代詩人李紳寫下的兩首《憫農》,現如今已經成為了大部分人的啟蒙唐詩。而作者李紳悲天憫人,敢於為農民發聲的可貴品質,也向來為人們所稱道。不過,當後來李紳官至宰相,已經有能力改變農民生活狀況的時候,他似乎成了一名殘酷的剝削者,不再奉行「憫農主義」了。李紳這樣的變化是怎麼發生的呢?
  • 李紳寫《憫農》時意氣風發,考中進士春風得意,為官後卻漸次豪奢
    當年他還沒有考中進士的時候,帶著這首詩去見呂溫,呂溫讀罷這首詩,連連稱讚,當時就表態說,李紳前途不可限量,有做宰相的本事,後來果然應驗。雖然在史料之中,對於呂溫的這番話有明確記載,但是我認為,這也就是呂溫的一句客氣話而已,只不過後來真的成真。但是李紳的仕途並非一帆風順,起起伏伏多次,能夠成為宰相,也有運氣的成分。 「吾觀李二十秀才之文,斯人必為卿相。」
  • 【共迎推普周·巾幗誦節儉】之一:《憫農(其二)》
    【共迎推普周·巾幗誦節儉】之一:《憫農(其二)》 2020-09-14 17: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李紳《憫農》與唐人憫農詩 | 程鬱綴
    李紳《憫農》與唐人憫農詩眾所周知,維繫人生命的最基本物質是糧食。糧食主要是五穀,五穀是人生存最基本、最需要的物質食糧。他們最辛苦,最平凡;也最崇高,最偉大。清代乾嘉時期的詩人鄭板橋(1693-1765),能詩,善畫,工書,時稱「三絕」。他在《家書》中寫過這樣一段話:「我想天地間第一等人只有農夫,而士為四民之末。農夫……苦其身,勘其力,耕種收穫,以養天下之人;使天下無農夫,舉世皆餓死矣。
  • 五一勞動節,讀《憫農》說李紳,領略古人對勞動者的關懷和尊敬
    我國是農業大國,這類人群的基數也是非常大,田野裡的奔忙對於他們來說,應該是最有意義的勞動節吧。最為著名的有唐代詩人李紳的《憫農》二首。《憫農其一》李紳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憫農其二》李紳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 李紳—《憫農》二首
  • 寫下《憫農》的李紳一頓飯要殺三百隻雞?真相來了
    談起節約糧食,「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最常被引用,以此來說明糧食來之不易,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不少公號文章披露,寫此《憫農》詩的李紳乃窮奢極欲之人,最為直接的證據是說他愛吃雞舌湯,一頓飯要殺三百隻雞。一頓飯三百雞,成為網紅話題,李紳成了人前憫農人後暴食的「兩面派」,大家紛紛指斥他揮霍浪費、表裡不一。
  • 李紳 憫農 二首
    李紳 憫農 二首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 敦煌發現一冊《唐人詩卷》,經過研究,發現李紳第三首《憫農》詩
    李紳的《憫農》,揭露了廣大勞苦群眾的困苦,表達了其本人對農民的真摯同情,作為五言絕句,小詩只有二十個字,雖然分有一二兩首,但讀來朗朗上口,早已成為了傳世佳作,近日,在敦煌的「藏書窟」中,又發現了第三首《憫農》,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接下來讓我為您揭秘。(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
  • 未來講堂|李紳《憫農》(其一)誦讀:張宏
    未來講堂|李紳《憫農》(其一)誦讀:張宏 2020-09-09 08: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憫農李紳心懷天下,入仕後卻窮奢極侈,為何前後那麼「矛盾」?
    這首詩更為出名,李紳悲天憫人,把自己塑造成一個為了尊重農民的辛苦勞作而極度節儉之人。 尤其是後半句,在現代社會提倡「光碟行動」時還屢屢引用。《憫農》的現實意義很強,因為它通俗易懂而又朗朗上口,所以時常被當成幼兒的啟蒙詩。既教會了他們讀書識字,又教育孩子珍惜糧食,可謂是一舉兩得。
  • 古詩詞裡的節儉
    □秋心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代的詩人們,更是把這樣一種優良品質寫入詩詞中加以大力提倡。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重要指示,並引用了唐代詩人李紳的《憫農》中最耳熟能詳的兩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這是我們最先學到的古詩詞之一,更是小時候聽大人說的最多的一句話。
  • 「憫農詩人」的浮沉:卿本佳人,奈何為賊
    雖然後來查知此事屬子虛烏有,但震驚錯愕之餘,也從此揭開了「憫農詩人」李紳不為人知的一面。 唐代宗大曆七年(公元772年),李紳降生在湖州的一個官宦世家。他的太爺爺李敬玄在女皇武則天一朝曾任職中書令,放到今天大致相當於現在的國務院副總理,絕對的高級幹部了。他的爺爺李守一與父親李晤都曾當過縣令之類的官職。縣令雖然品階不高,但也是一方「扛把子」啊!
  • 三首憫農詩
    有一首詩《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婦孺皆知、人人能誦,其作者就是李紳。
  • 守中讀詩|憫農:良心的呻喚
    不過,《詩經》的這些「第一人稱」的怨歌還不能算是真正意義的「憫農詩」。憫農詩的一個「憫」字,早已揭櫫農民作為被憐憫對象的「他者」身份。換句話說,憫農心理的主體常常並非農民,而是良心未泯的士大夫。在後世的「憫農詩」裡,主語「我」被省略了,而「農」則由「主格」降為「賓格」——「憫農」的心理因此被賦予一種高尚的道德內涵,它不是詩人的顧影自憐,而是替黎庶代言,為生民請命。
  • 鋤禾不怕日當午,學作古詩一百首——學作李紳《憫農詩》之一
    鋤禾不怕日當午,學作古詩一百首——學作李紳《憫農詩》之一鋤禾不怕日當午,學作古詩一百首。及時勉勵爭春光,何必去說苦不苦?其一、鋪路鋪路日當午,汗滴和下土。誰知腳下路,步步皆辛苦?其二、寫字寫字到中午,汗滴筆下途(塗)。誰解此中意,字字皆辛苦。
  • 李紳其人
    大唐詩人更是人才輩出,群英薈萃,星光閃耀,《全唐詩》中就收錄了2000多人的佳作,李紳肯定算不上出類拔萃,成就非凡者,但要說集憫農、才俊、詩人、能吏、弄臣、宰相、酷吏於一身者,唐一朝21帝289年沒有幾個,李紳便是其中之一。 李紳的三首《憫農》詩,確實寫盡了農民的辛苦,道出了勞動人民的心聲,成為千古傳誦的育兒歌謠。人們常說:文如其人。
  • 除了《憫農》,李紳這首詩更經典,蘊含人生大智慧!
    李紳,字公垂,是我國唐代詩人。與元稹、白居易交遊甚密,同為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其代表作《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家喻戶曉。本文要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答章孝標》,便是李紳的另一首經典詩作。《答章孝標》是李紳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
  • 寫下「鋤禾日當午」的李紳,後來怎麼樣了?他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
    憫農《憫農》的作者叫李紳,唐朝人,那年有個叫李逢吉的同年到亳州訪友,恰好李紳也在,於是便陪著他上了趟城東觀稼臺。這已經不是凡人的力量,於是李逢吉自嘆弗如之後怏怏告辭,《憫農》二首便從此流傳下來,成了我們上小學就得會背的佳作。李紳的《憫農》二首,題曰憫農,句句憫農,第一首寫農民的辛苦,第二首升華一點,寫農民的處境,自來詩由心生,詩如其人的緣故,鬧得大家都以為李紳,肯定是個大大的好人,然而,世人論跡不論心哪。
  • 《憫農》古代米飯是怎麼來的?元白體指什麼?欲揚先抑體現在哪?
    憫農李紳春種一粒粟,秋成萬顆子。創作背景唐德宗時代,地方勢力不聽中央的話,私自向百姓收稅,賦稅的加重使得百姓生活疾苦,這首《憫農》就是這個時期的作品,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的同情。作者李紳(772-846),字公垂。潤州無錫(今江蘇無錫)人。他與李德裕、元稹並稱「三俊」,也和元稹、白居易有過唱和,寫過新題樂府,今已失傳。作品流傳至今的有《追昔遊詩》3卷、《雜詩》1卷,收錄於《全唐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