鋤禾不怕日當午,學作古詩一百首——學作李紳《憫農詩》之一
鋤禾不怕日當午,學作古詩一百首。及時勉勵爭春光,何必去說苦不苦?
其一、鋪路
鋪路日當午,汗滴和下土。
誰知腳下路,步步皆辛苦?
其二、寫字
寫字到中午,汗滴筆下途(塗)。
誰解此中意,字字皆辛苦。
其三、勞動
鋤禾到中午,汗滴水中路。
誰知地裡人,個個都辛苦。
其四、學習
學習到中午,飢腸響如鼓。
誰知田裡人,比我更辛苦!
01 原詩精彩看點
李紳《憫農詩》一首: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一直到中午了,人們還在田野裡面辛勤的除草。太陽一直在頭頂上照著。人們又要不停地勞作。那汗水一滴一滴地滴落下來,早把下面的禾苗打溼啦!
有誰知道?那盛在碗裡的食糧,每一粒都是人們辛辛苦苦用勤勞的汗水交換而來的呢?
02 一顆憫農心
土地是最誠實的。
土地是最厚重的,是實實在在的,是來不得半點虛假的。你對他付出了辛勤的勞動,辛勤的管理,你就會有豐收的希望,豐收的果實。
你要是不去認真耕種、管理,等到人家大豐收的時候,你只能是望洋興嘆,空手而回。如果你播種下去了,不去好好地管理,不去除草,不去施肥,不去澆灌,不去捉害蟲等等,那麼你的收成還是不會好的。這也就是人們說的三分種七分管。沒有春種就沒有秋收,沒有很好的管理,就不會有理想的收穫。
農夫是最辛苦的。
農夫就像土地一樣誠實,也像土地一樣最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農夫對待自己的土地,就像對待自己的兒女一樣。每天都要去辛勤的管理,每天都是不辭勞苦,樂此不疲啊!他們做的活才是天底下最辛苦的勞動呢!
你看都已經烈日當頭了,太陽早把大地烤熱啦,燒焦啦!早就把人們熱得汗流浹背,汗如雨下啦!早已經是該歇息回家的時候了。可是那農夫還不捨得下班呢。他還要堅持著再耪兩行地,再除幾片草呢?
要是不再鋤兩行地,要是不再堅持把這塊地鋤完。那要什麼時候才能把莊稼管理一遍呀?要是不很快地把那些幾片草清理完,那些還沒有起身的莊稼,還怎麼生長呀?要有受多大的委屈,要受多大的損害和損害呀?
他們每天都會眼巴巴地望著盼著,盼著禾苗出土,盼著禾苗一天天長大,盼著它們開花結果,盼著它們千倍萬倍的收成。人們每天都這樣想著,又怎麼會容得下雜草叢生,害蟲肆虐呢?
農夫這樣想著,就這樣堅持著幹著。每一棵莊稼,都要鋤好幾下。你看他,一會兒彎腰拾草,一會兒躬身耪地,一會兒蹲下來扶一扶禾苗。每管理一棵莊稼都要換調換好幾種姿勢呀。
那一大塊莊稼地裡,得有多少棵莊稼和雜草呀?那得要人們付出多少勞動才能清理一遍呢?那又有多少顆汗滴,溼透了粗布爛衫,打溼了腳下的土地呀?可以說,人們豐收的糧食都是人們用點滴的汗水換來的,那一粒粒金燦燦的糧食呀,都是閃耀著汗水的光芒呀!
農夫心裡比那田地裡面的禾苗還要著急,他們又哪裡肯懈怠偷懶呢?又哪裡會早一分鐘下班呢?
常懷一顆《憫農》之心
莊稼活是最吃苦最受累的活。一棵莊稼從播種到管理到收穫,不知道需要人們付出多少汗水和勞動?又不知道要管理多少天多少遍呀!
看看農夫勞動都是在什麼時間下田勞作吧?就在別人踏青賞春遊玩的時候;就在別人躲避風雨,不敢出門的時候;就在烈日炎炎,人們吹著空調,吃著冰塊的時候;就在寒風凜冽,嚴霜滿地的時候;就在人們享受著美餐午宴的時候;就在人們早上還在床上做著春夢的時候;就在人們踏著夕陽休閒漫步的時候……
可以說,那天下人不願吃的苦差不多都讓人農夫在田野裡面吃完了;那天下人不願意受的罪,也差不多都讓農夫自己受完啦!
所以說,農夫的勞動才是世界上最艱苦的勞動。農夫。才是最值得我們感恩敬佩的人。人們常說,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我們吃的每一口糧食,穿的每一件衣服,有哪一樣不是農夫為我們辛勤勞動掙來的呢?可以說,那些在土地上不辭辛勞,不怕烈日的農夫,才真正的是我們的衣食父母吶!
感恩勞動就要珍惜勞動,感恩農夫,感恩農夫的勞動成果。現在,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農夫連同他們辛勤耕作的土地的價值,都在不斷地被人們看不見,看不清了。但是,無論你從事什麼職業,無論多麼有金錢地位,都還需要留一顆對農夫的憐憫之心,留一顆對先民的感恩之心,留一顆對糧食的感恩之心,這些應該比人們一心想著去掙多少錢,還要重要。
03 學作指導
中唐詩人李紳的《憫農詩》二首,是刻畫田間勞動,表現農民辛勤勞作,生活困苦、悲慘的千古絕唱,可說是句句名言,膾炙人口。要仿作好這首詩,我們要注意觀察明了好詩歌之中的這兩個問題。
一是一二句是勞動場景的描繪。交代了特定的勞動人物、時間、地點,勞動特點等,雖然字數極其精簡,但是刻畫接近於細節放大的特寫。你看,那正午的太陽就在人們頭頂上曬著,那是多麼耀眼、多麼火熱呀!那汗水從人們身上一滴接著一滴地滾落下來,那又是如線如雨,多麼繁忙呀!
二是三四句使用了反問,比平鋪直敘,能夠更好地表現了對糧食的感恩之心,對農夫的憐憫之意。
明白了這些道理,我們仿作起來就會比較容易一些,具體指導如下。
一、句式整體不能改變,格律、韻腳儘量不變。僅需在個別字詞上稍加變化、改動,即可達到事半功倍、推陳出新之效果。
二、前兩句為描寫勞動場景的。仿作時,也要描寫勞動場景,諸如:打藥,施肥,繪畫,寫字,建築,鋪路,唱歌等等,寫的越具體越好。開始仿寫,最好寫戶外勞動,場景明顯,便於觀察;最好有親身經歷或現場體會,才能有話可說,寫得真切感人。
三、第二句中「禾下土」三個字最難仿寫,可以深入理解,不拘一格。因為這三個字本身就有兩層意思:「禾苗下面的土壤」,或者「滋潤著下面的土壤」。很明顯,把「禾」看作動詞來理解使用,最是簡單、容易。因為動詞很容易與前面的「汗滴」聯繫起來。精熟以後,可以選用恰當的名詞,來增加詩歌的意象、內涵。
四、末尾兩句為名言。格式不動,就容易模仿。只需在「盤中餐」和「粒粒」上稍作變化,與前文照應即可。
五、熟練之後,也可自由模仿。如:場景不限於戶外;時間可不限於「日當午」;末句只要能表現更加辛苦、勤勞之意即可。
總之,只要你用心學習、觀察,你的感受就會足夠深;只要你的感受足夠深,你就能寫得足夠好;只要你追求有神有意,不去單純模仿,生搬硬套,你也可以達到為詩作文的奇妙境界。願意一試嗎?
04 春光不待人!
。鋤禾不怕日當午,學作古詩一百首。
。及時勉勵爭春光,何必去說苦不苦?
。我們要是想收穫一個碩果纍纍的秋天,就要在春天播種一顆勤勞的心!就要靠自己的勞動和汗水,去拼搏一個勤勞的人生!
。問天行者在此搜腸刮肚,不唯淺薄,只希望能夠拋磚引玉,和家人們一起共同播種一顆感恩之心,去播種一顆希望之心。我也擔心自己錯過這麼美麗的大好春光呀!
——二零二零年四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