鋤禾不怕日當午,學作古詩一百首——學作李紳《憫農詩》之一

2021-01-17 真知家園

鋤禾不怕日當午,學作古詩一百首——學作李紳《憫農詩》之一

鋤禾不怕日當午,學作古詩一百首。及時勉勵爭春光,何必去說苦不苦?

其一、鋪路

鋪路日當午,汗滴和下土。

誰知腳下路,步步皆辛苦?

其二、寫字

寫字到中午,汗滴筆下途(塗)。

誰解此中意,字字皆辛苦。

其三、勞動

鋤禾到中午,汗滴水中路。

誰知地裡人,個個都辛苦。

其四、學習

學習到中午,飢腸響如鼓。

誰知田裡人,比我更辛苦!

01 原詩精彩看點

李紳《憫農詩》一首: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一直到中午了,人們還在田野裡面辛勤的除草。太陽一直在頭頂上照著。人們又要不停地勞作。那汗水一滴一滴地滴落下來,早把下面的禾苗打溼啦!

有誰知道?那盛在碗裡的食糧,每一粒都是人們辛辛苦苦用勤勞的汗水交換而來的呢?

02 一顆憫農心

土地是最誠實的。

土地是最厚重的,是實實在在的,是來不得半點虛假的。你對他付出了辛勤的勞動,辛勤的管理,你就會有豐收的希望,豐收的果實。

你要是不去認真耕種、管理,等到人家大豐收的時候,你只能是望洋興嘆,空手而回。如果你播種下去了,不去好好地管理,不去除草,不去施肥,不去澆灌,不去捉害蟲等等,那麼你的收成還是不會好的。這也就是人們說的三分種七分管。沒有春種就沒有秋收,沒有很好的管理,就不會有理想的收穫。

農夫是最辛苦的。

農夫就像土地一樣誠實,也像土地一樣最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農夫對待自己的土地,就像對待自己的兒女一樣。每天都要去辛勤的管理,每天都是不辭勞苦,樂此不疲啊!他們做的活才是天底下最辛苦的勞動呢!

你看都已經烈日當頭了,太陽早把大地烤熱啦,燒焦啦!早就把人們熱得汗流浹背,汗如雨下啦!早已經是該歇息回家的時候了。可是那農夫還不捨得下班呢。他還要堅持著再耪兩行地,再除幾片草呢?

要是不再鋤兩行地,要是不再堅持把這塊地鋤完。那要什麼時候才能把莊稼管理一遍呀?要是不很快地把那些幾片草清理完,那些還沒有起身的莊稼,還怎麼生長呀?要有受多大的委屈,要受多大的損害和損害呀?

他們每天都會眼巴巴地望著盼著,盼著禾苗出土,盼著禾苗一天天長大,盼著它們開花結果,盼著它們千倍萬倍的收成。人們每天都這樣想著,又怎麼會容得下雜草叢生,害蟲肆虐呢?

農夫這樣想著,就這樣堅持著幹著。每一棵莊稼,都要鋤好幾下。你看他,一會兒彎腰拾草,一會兒躬身耪地,一會兒蹲下來扶一扶禾苗。每管理一棵莊稼都要換調換好幾種姿勢呀。

那一大塊莊稼地裡,得有多少棵莊稼和雜草呀?那得要人們付出多少勞動才能清理一遍呢?那又有多少顆汗滴,溼透了粗布爛衫,打溼了腳下的土地呀?可以說,人們豐收的糧食都是人們用點滴的汗水換來的,那一粒粒金燦燦的糧食呀,都是閃耀著汗水的光芒呀!

農夫心裡比那田地裡面的禾苗還要著急,他們又哪裡肯懈怠偷懶呢?又哪裡會早一分鐘下班呢?

常懷一顆《憫農》之心

莊稼活是最吃苦最受累的活。一棵莊稼從播種到管理到收穫,不知道需要人們付出多少汗水和勞動?又不知道要管理多少天多少遍呀!

看看農夫勞動都是在什麼時間下田勞作吧?就在別人踏青賞春遊玩的時候;就在別人躲避風雨,不敢出門的時候;就在烈日炎炎,人們吹著空調,吃著冰塊的時候;就在寒風凜冽,嚴霜滿地的時候;就在人們享受著美餐午宴的時候;就在人們早上還在床上做著春夢的時候;就在人們踏著夕陽休閒漫步的時候……

可以說,那天下人不願吃的苦差不多都讓人農夫在田野裡面吃完了;那天下人不願意受的罪,也差不多都讓農夫自己受完啦!

所以說,農夫的勞動才是世界上最艱苦的勞動。農夫。才是最值得我們感恩敬佩的人。人們常說,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我們吃的每一口糧食,穿的每一件衣服,有哪一樣不是農夫為我們辛勤勞動掙來的呢?可以說,那些在土地上不辭辛勞,不怕烈日的農夫,才真正的是我們的衣食父母吶!

感恩勞動就要珍惜勞動,感恩農夫,感恩農夫的勞動成果。現在,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農夫連同他們辛勤耕作的土地的價值,都在不斷地被人們看不見,看不清了。但是,無論你從事什麼職業,無論多麼有金錢地位,都還需要留一顆對農夫的憐憫之心,留一顆對先民的感恩之心,留一顆對糧食的感恩之心,這些應該比人們一心想著去掙多少錢,還要重要。

03 學作指導

中唐詩人李紳的《憫農詩》二首,是刻畫田間勞動,表現農民辛勤勞作,生活困苦、悲慘的千古絕唱,可說是句句名言,膾炙人口。要仿作好這首詩,我們要注意觀察明了好詩歌之中的這兩個問題。

一是一二句是勞動場景的描繪。交代了特定的勞動人物、時間、地點,勞動特點等,雖然字數極其精簡,但是刻畫接近於細節放大的特寫。你看,那正午的太陽就在人們頭頂上曬著,那是多麼耀眼、多麼火熱呀!那汗水從人們身上一滴接著一滴地滾落下來,那又是如線如雨,多麼繁忙呀!

二是三四句使用了反問,比平鋪直敘,能夠更好地表現了對糧食的感恩之心,對農夫的憐憫之意。

明白了這些道理,我們仿作起來就會比較容易一些,具體指導如下。

一、句式整體不能改變,格律、韻腳儘量不變。僅需在個別字詞上稍加變化、改動,即可達到事半功倍、推陳出新之效果。

二、前兩句為描寫勞動場景的。仿作時,也要描寫勞動場景,諸如:打藥,施肥,繪畫,寫字,建築,鋪路,唱歌等等,寫的越具體越好。開始仿寫,最好寫戶外勞動,場景明顯,便於觀察;最好有親身經歷或現場體會,才能有話可說,寫得真切感人。

三、第二句中「禾下土」三個字最難仿寫,可以深入理解,不拘一格。因為這三個字本身就有兩層意思:「禾苗下面的土壤」,或者「滋潤著下面的土壤」。很明顯,把「禾」看作動詞來理解使用,最是簡單、容易。因為動詞很容易與前面的「汗滴」聯繫起來。精熟以後,可以選用恰當的名詞,來增加詩歌的意象、內涵。

四、末尾兩句為名言。格式不動,就容易模仿。只需在「盤中餐」和「粒粒」上稍作變化,與前文照應即可。

五、熟練之後,也可自由模仿。如:場景不限於戶外;時間可不限於「日當午」;末句只要能表現更加辛苦、勤勞之意即可。

總之,只要你用心學習、觀察,你的感受就會足夠深;只要你的感受足夠深,你就能寫得足夠好;只要你追求有神有意,不去單純模仿,生搬硬套,你也可以達到為詩作文的奇妙境界。願意一試嗎?

04 春光不待人!

。鋤禾不怕日當午,學作古詩一百首。

。及時勉勵爭春光,何必去說苦不苦?

。我們要是想收穫一個碩果纍纍的秋天,就要在春天播種一顆勤勞的心!就要靠自己的勞動和汗水,去拼搏一個勤勞的人生!

。問天行者在此搜腸刮肚,不唯淺薄,只希望能夠拋磚引玉,和家人們一起共同播種一顆感恩之心,去播種一顆希望之心。我也擔心自己錯過這麼美麗的大好春光呀!

——二零二零年四月十五日

相關焦點

  • 古詩賞析第六首:李紳《憫農》二首
    憫農其二 唐·李紳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作者簡介這首詩的作者李紳是唐代有名的政治家,曾經在中唐時期擔任過宰相。李紳幼年時生活貧苦,對下層勞動人民的生活有一定的理解和同情,所以能創作出《憫農》這樣關心民生疾苦的作品。
  • 「鋤禾日當午」中「鋤禾」是什麼意思?詩詞大會大學生選手不理解
    因為詩詞大會,讀詩、背詩成為了一種潮流。每天背上幾首朗朗上口的小詩,既陶冶了自己,也傳承了我國傳統文化,何樂而不為呢?但如果背詩只追求量,不求通達其意,那或許正如餘秋雨老師所言,是浪費時間而已。蒙曼老師說得很委婉,但事實上不管有沒有農事經驗,這首小學生都會背的詩其實咱們一定是要理解的。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首詩:《憫農二首.其二》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 為什麼《憫農》是鋤禾日當午,而不是鋤草日當午?說出來你別不信
    唐代詩人李紳的《憫農》是中小學必背古詩文,因此許多人對這首詩非常熟悉。詩中寫道:「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文字十分淺顯易懂,似乎沒有什麼可以深入分析的地方,以至於太多的人把注意力集中放在了李紳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珍惜糧食的思想內涵上,而忽略了詩中對「鋤禾」的解讀。
  • 李紳寫《憫農》時意氣風發,考中進士春風得意,為官後卻漸次豪奢
    這首《憫農》,在我上學的時候,名字還是《鋤禾》,也是在最近才得知《鋤禾》已經改名《憫農》,這才又想起聊聊這首曾經讓我每次吃飯都不剩下一粒米的詩句來。 這首《鋤禾》為何改名《憫農》?具體的原因我也不了解,但是我猜想,這應該是為了讓這首詩的出處回歸本處,讓更多的人知道它的由來與過往。
  • 「鋤禾日當午」中「鋤禾」到底什麼意思?是播種還是除草?
    就像本期筆者要說的關於「鋤禾日當午」中「鋤禾」一詞的爭議,這句話可謂是人所皆知,大多數人對於「鋤禾」的理解也都是「除掉地中的雜草」,那麼這樣一句人所皆知的詩句又怎麼會產生爭議呢?首先我們來看看這句詩的出處,它是出自於唐代詩人李紳的《憫農》一詩,全詩如下: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 李紳 憫農 二首
    李紳 憫農 二首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 【共迎推普周·巾幗誦節儉】之一:《憫農(其二)》
    【共迎推普周·巾幗誦節儉】之一:《憫農(其二)》 2020-09-14 17: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敦煌發現一冊《唐人詩卷》,經過研究,發現李紳第三首《憫農》詩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紳的《憫農》,揭露了廣大勞苦群眾的困苦,表達了其本人對農民的真摯同情,作為五言絕句,小詩只有二十個字,雖然分有一二兩首,但讀來朗朗上口,早已成為了傳世佳作,近日,在敦煌的「藏書窟」中,又發現了第三首《憫農》,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李紳—《憫農》二首
  • 寫下「鋤禾日當午」的李紳一頓飯殺三百隻雞?真相來了
    談起節約糧食,「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最常被引用,以此來說明糧食來之不易,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不少公號文章披露,寫此《憫農》詩的李紳乃窮奢極欲之人,最為直接的證據是說他愛吃雞舌湯,一頓飯要殺三百隻雞。一頓飯三百雞,成為網紅話題,李紳成了人前憫農人後暴食的「兩面派」,大家紛紛指斥他揮霍浪費、表裡不一。
  • 三首憫農詩
    有一首詩《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婦孺皆知、人人能誦,其作者就是李紳。
  • 五一勞動節,讀《憫農》說李紳,領略古人對勞動者的關懷和尊敬
    最為著名的有唐代詩人李紳的《憫農》二首。《憫農其一》李紳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憫農其二》李紳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粒粒皆辛苦尤其「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這首,非常地深入人心,直到現在還作為愛惜糧食,品德教育的經典教材。
  • 寫下《憫農》的李紳一頓飯要殺三百隻雞?真相來了
    談起節約糧食,「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最常被引用,以此來說明糧食來之不易,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不少公號文章披露,寫此《憫農》詩的李紳乃窮奢極欲之人,最為直接的證據是說他愛吃雞舌湯,一頓飯要殺三百隻雞。一頓飯三百雞,成為網紅話題,李紳成了人前憫農人後暴食的「兩面派」,大家紛紛指斥他揮霍浪費、表裡不一。
  • 唐代李紳《憫農》其一》原文、背景及賞析 小學必讀詩文
    創作背景: 根據唐代範攄《雲溪友議》和《舊唐書·呂渭傳》等書的記載,大致可推定這組詩為李紳於公元799年(唐德宗貞元十五年)所作。 李紳簡介: 李紳(772—846)漢族,亳州(今屬安徽)人,生於烏程(今浙江湖州),長於潤州無錫(今屬江蘇)。字公垂。27歲考中進士,補國子助教。與元稹、白居易交遊甚密,他一生最閃光的部分在於詩歌,他是在文學史上產生過巨大影響的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作有《樂府新題》20首,已佚。
  • 古詩文學習032:二年級下冊,李紳《憫農》
    憫農(其一)[唐]李紳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注釋①〔憫〕憐憫。這裡有同情的意思③〔猶〕仍然。譯文春天播種下一粒種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穫很多的糧食。賞析這首詩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到處碩果纍纍的景象,突出了農民辛勤勞動獲得豐收,卻兩手空空、慘遭餓死的現實問題。全詩風格簡樸厚重,語言通俗質樸,音節和諧明快,並運用了虛實結合與對比手法,增強了詩的表現力。詩一開頭,就以「一粒粟」化為「萬顆子」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豐收,用「種」和「收」讚美了農民的勞動。
  • 李紳《憫農》與唐人憫農詩 | 程鬱綴
    李紳《憫農》與唐人憫農詩眾所周知,維繫人生命的最基本物質是糧食。糧食主要是五穀,五穀是人生存最基本、最需要的物質食糧。清代乾嘉時期的詩人鄭板橋(1693-1765),能詩,善畫,工書,時稱「三絕」。他在《家書》中寫過這樣一段話:「我想天地間第一等人只有農夫,而士為四民之末。農夫……苦其身,勘其力,耕種收穫,以養天下之人;使天下無農夫,舉世皆餓死矣。吾輩讀書人……一捧書本,便想中舉、中進士、作官,如何攫取金錢,造大房屋,置多田產,起手便走錯了路頭,後來作做越壞,總沒有一個好結果。」
  • 最浪費的詩人,卻寫了最節儉的詩,寫了《憫農》的李紳後來怎麼了
    但是任何時候都會有特殊情況發生,比如曾經寫下最代表勤儉節約古詩的李紳,自己卻是一個最窮奢極欲之人,雖然寫下了最悲天憫人的詩,卻做出了令人作嘔的行為。唐代詩人李紳幼年喪父,跟母親獨自生活,生活清苦。二十七歲時中了進士,被招為翰林學士。
  • 寫下「鋤禾日當午」的李紳,後來怎麼樣了?他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一首《憫農》流傳甚廣,可以毫不誇張的說,但凡上過學認識兩個字的人基本上都會背。為什麼?憫農《憫農》的作者叫李紳,唐朝人,那年有個叫李逢吉的同年到亳州訪友,恰好李紳也在,於是便陪著他上了趟城東觀稼臺。
  • 除了《憫農》,李紳這首詩更經典,蘊含人生大智慧!
    李紳,字公垂,是我國唐代詩人。與元稹、白居易交遊甚密,同為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其代表作《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家喻戶曉。本文要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答章孝標》,便是李紳的另一首經典詩作。《答章孝標》是李紳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
  • 《詩詞大會》選手不懂鋤禾日當午?評委失望搖搖頭:不止她不懂
    三個選項的出處都是冷門詩,因此難度大大增加。但是有一點可以確定,這幅畫面描繪的是豐收的場景,而選手卻選擇了鋤禾的過程,猜A或者B尚且可以理解,選C就有些說不過去了。顯然是她不懂"鋤禾日當中"中的"鋤禾"的意思,而事實上,不止她不懂,不懂的人大有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