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鋤禾日當午」中「鋤禾」到底什麼意思?是播種還是除草?

2020-12-23 貓眼國學

我國有上下近五千年的歷史,而在這漫長的歷史中,很多前人的文學作品都已經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當然流傳至今的也有不少。不過這些流傳至今有些我們現代人可以通過歷史的傳承和各種記載揣摩出其中的意思,但是也有一些卻讓今人費解,只能給出各種各樣的猜測,卻難以下定論。就像本期筆者要說的關於「鋤禾日當午」中「鋤禾」一詞的爭議,這句話可謂是人所皆知,大多數人對於「鋤禾」的理解也都是「除掉地中的雜草」,那麼這樣一句人所皆知的詩句又怎麼會產生爭議呢?

首先我們來看看這句詩的出處,它是出自於唐代詩人李紳的《憫農》一詩,全詩如下: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相信這首詩大家都是耳熟能詳,畢竟在小學的課本中大家都已經背誦過,而且在成長的過程中也一直被長輩所念叨,所以想不影響深刻都難。而這首詩所表達的大概意思就是農民種莊稼不易,所以大家要珍惜糧食。就這麼簡簡單單20字,言語又這般直白的詩為什麼會引起廣泛爭議呢?

其實這個爭議的源頭是來自於《詩詞大會》這一檔詩詞類電視節目,當時節目考到了這首詩,而作為點評嘉賓的國學大師蒙曼就解釋了一下這首詩,在她的解釋中「鋤禾」是農民播種的過程。在節目中播出之後,網上有一些詩詞愛好者就對此提出了異議,他們對於「鋤禾」二字的理解大概有以下兩種看法:

其一:「鋤禾」的意思是「除草」。持這種觀點的朋友,他們認為「鋤禾日當午」是倒裝句,這句話應該是「日當午鋤禾」,意思就是在太陽正午的時候在田裡除草。因為中午天氣熱,這個時候除草,草拔出來以後會被太陽曬死。

其二:「鋤禾」代表了一切和種田有關的農事。持這種觀點的朋友認為,李紳當時所見可能就是農民在田中務農時,寫的時候考慮到韻律方面的問題就用了「鋤禾」,其實這裡的「鋤禾」 是泛指。

當時筆者在網上看到這樣的爭議,再看到他們各自的解釋,其實我覺得都說得通。但對於這件事我個人覺得其實是有點「閒得慌」,太過於吹毛求疵。因為這首詩的所要表達的思想就是種田不易,大家珍惜糧食。基本上大家讀到這首詩就能領會到這個意思,而這也是李紳寫這首詩所想要傳遞的思想。現在我們卻忽略掉這首詩本身的意義,去糾結其中「無關緊要」的字眼,這難道不是「本末倒置」?

而且在我看來,不管是哪種解釋,都不影響這首詩本身要表達的思想,這種沒有明確答案的爭議是沒有意義的,畢竟李紳是唐代人,這「鋤禾」是什麼意思,不管是哪種觀點都是後人自己的理解,李紳寫「鋤禾」具體到底是什麼只有他自己知道,難道我們還能找一位先去1000多年的對峙?

對於這樣的爭議,大家有什麼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相關焦點

  • 「鋤禾日當午」中「鋤禾」是什麼意思?詩詞大會大學生選手不理解
    我問他「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的「好逑」是什麼意思,他說是君子喜好去追求淑女。其實「逑」是通假「仇」字,意思是淑女和君子很般配,當時這位學生就不好意思了。要真正理解好古詩,咱們根本不用去讀《全唐詩》之類,光是小學課本上的古詩就夠咱們好好地體味一番了。不信?那咱們就說說近日《中國詩詞大會》第5季中的一件小事。
  • 為什麼《憫農》是鋤禾日當午,而不是鋤草日當午?說出來你別不信
    詩中寫道:「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文字十分淺顯易懂,似乎沒有什麼可以深入分析的地方,以至於太多的人把注意力集中放在了李紳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珍惜糧食的思想內涵上,而忽略了詩中對「鋤禾」的解讀。因此,也延伸出一個問題,詩人為什麼要寫「鋤禾日當午」,而不是「鋤草日當午」呢?把禾苗鋤掉,那不更加重了農民的稅收負擔嗎?本文就著重分析一下詩人「鋤禾」的含義。
  • 盤點很汙的情侶網名,「鋤禾日當午」上榜,你知道幾個?
    吃飯、逛街、看電影、約會這些都不算什麼,就連兩人用的網名都是情侶的,而且現在的情侶都喜歡用比較汙的網名。下面一定盤點出很汙的情侶網名,「鋤禾日當午」上榜,你知道幾個?1、「鋤禾\當午」「鋤禾日當午」本來就是一句很普通的詩詞,可是經過「巫妖王」和腦洞大開的網友們開發以後,味道就變了。你能明白其中的意思嗎?
  • 鋤禾不怕日當午,學作古詩一百首——學作李紳《憫農詩》之一
    鋤禾不怕日當午,學作古詩一百首——學作李紳《憫農詩》之一鋤禾不怕日當午,學作古詩一百首。及時勉勵爭春光,何必去說苦不苦?其一、鋪路鋪路日當午,汗滴和下土。誰知腳下路,步步皆辛苦?其二、寫字寫字到中午,汗滴筆下途(塗)。誰解此中意,字字皆辛苦。
  • 寫下「鋤禾日當午」的李紳,後來怎麼樣了?他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一首《憫農》流傳甚廣,可以毫不誇張的說,但凡上過學認識兩個字的人基本上都會背。為什麼?李紳呢,就很不以為然了,他呢,是胸有社稷,心念黎庶,那是稍微一想,便緩緩吟道: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 《詩詞大會》選手不懂鋤禾日當午?評委失望搖搖頭:不止她不懂
    A.欲羨農家子,秋新看刈禾B.笑歌聲裡輕雷動,一夜連枷響到明C.鋤禾日當中,汗滴禾下土標準答案是A,而選手答的是C。三個選項的出處都是冷門詩,因此難度大大增加。但是有一點可以確定,這幅畫面描繪的是豐收的場景,而選手卻選擇了鋤禾的過程,猜A或者B尚且可以理解,選C就有些說不過去了。顯然是她不懂"鋤禾日當中"中的"鋤禾"的意思,而事實上,不止她不懂,不懂的人大有人在。
  • 「鋤禾日當午」是何意?國學大師蒙曼解讀遭到質疑,她到底冤不冤
    "鋤禾日當午"是何意?國學大師蒙曼解讀遭到質疑,她到底冤不冤在《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第二場中,蒙曼講評選手選的"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這首古詩時出了差錯。這首詩我們從小就已經學過,可以說是滾瓜爛熟,為什麼她會出錯呢?
  • 禾苗保衛戰:除草的科學
    禾苗保衛戰:除草的科學 大家好,我是作者史軍的代班播報員巧克力愛巧克力,今天要講的題目是《禾苗保衛戰:除草的科學》。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 短篇雜談:寫「鋤禾日當午」的那個人後來怎麼樣了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憫農》,唐朝李紳)李紳,在年幼時便寫出了「鋤禾日當午」的千古名句。當時的李紳看到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年年辛勞,有感而發。原以為按照這個劇情繼續發展,應該是以後不是名相便是名醫的套路。但是,萬萬沒想到,李紳確實是做到了宰相,但行為上飄得很。
  • 寫下「鋤禾日當午」的李紳一頓飯殺三百隻雞?真相來了
    談起節約糧食,「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最常被引用,以此來說明糧食來之不易,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不少公號文章披露,寫此《憫農》詩的李紳乃窮奢極欲之人,最為直接的證據是說他愛吃雞舌湯,一頓飯要殺三百隻雞。一頓飯三百雞,成為網紅話題,李紳成了人前憫農人後暴食的「兩面派」,大家紛紛指斥他揮霍浪費、表裡不一。
  •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其實後面的一首詩才是精華所在!
    李紳,從小就自幼好學,二十七歲那年就中了進士。剛出道的李紳,可謂是一個熱血青年,他和那些剛入仕的文學青年一樣,立志將自己的一片熱忱灑向大唐這片遼闊的疆土。唐僖宗光啟三年,李紳的母親病逝,此時只有15歲的李紳,打點行禮向長安出發。公元762年,唐代宗李豫登基,這個在安史之亂登上皇位的唐代宗,掌管的可是一個爛攤子。
  • 俗語:「禾耘三道倉倉滿,豆鋤三遍粒粒圓」是啥意思你知道嗎?
    俗語:「禾耘三道倉倉滿,豆鋤三遍粒粒圓」是啥意思你知道嗎?在農村農民中相傳著大量的老話、俗語等,大多是對農民勞動實踐經驗的總結。它們簡明扼要,易於理解,它們是幾千年來流傳下來的寶貴農業文化的一部分。這句俗語所說的「禾耘三道倉倉滿,豆鋤三遍粒粒圓」是什麼意思?
  • 寫下「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大詩人,原來是一個大貪官?
    這首詩就是「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看到這首詩,讓我們覺得很親切,每個人小時候都會背,在飯桌上掉幾個飯粒,媽媽就和孩子一起背最後一句,小朋友就高興地把飯粒撿到碗裡。李紳在《憫農》的第2首詩:「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 李紳寫《憫農》時意氣風發,考中進士春風得意,為官後卻漸次豪奢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憫農》 這首《憫農》,在我上學的時候,名字還是《鋤禾》,也是在最近才得知《鋤禾》已經改名《憫農》,這才又想起聊聊這首曾經讓我每次吃飯都不剩下一粒米的詩句來。